卷三四
關燈
小
中
大
▲漕挽之宜(下)
宋定都于汴,漕運之法分為四路,江南、淮南、浙東西、荊河南北六路之粟自淮入汴至京師,陝西之粟自三門、白波轉黃河入汴至京師,陳、蔡之粟自闵河(即惠民河)、蔡河入汴至京師,京東之粟曆曹、濟及郓入五丈渠至京師,四河惟汴最重。
臣按:漢唐建都于關中,漢漕仰于山東,唐漕仰于江淮,其運道所經止于河、渭一路,宋都汴梁,四沖八達之地,故其運道所至凡四路。
宋朝歲漕東南米麥六百萬斛,漕運以儲積為本,故置三轉般倉于真(今儀真)、楚(今淮安)、泗(今泗州)三州,以發運官董之。
江南之船輸米至三倉卸納,即載官鹽以歸,舟還其郡、卒還其家,汴船詣轉般倉漕米輸京師,往來折運無複留滞,而三倉常有數年之儲。
臣按:昔人謂宋人以東南六路之粟載于真、泗、楚轉般之倉,江船之入至此而止,無留滞也,汴船之出至此而發,無覆溺也,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江,豈非良法欤?臣竊以謂,宋人都汴,漕運比漢唐為便易,前代所運之夫皆是民丁,惟今朝則以兵運;前代所運之粟皆是轉遞,惟今朝則是長運;唐宋之船江不入汴、汴不入河、河不入渭,今日江河之船各遠自嶺北、湖南直達于京師;唐宋之漕卒猶有番休,今則歲歲不易矣。
夫宋人漕法其便易也如此,而其回船也又有載鹽之利,今之漕卒比之宋人其勞百倍,一歲之間大半在途,無室家之樂,有風波之險,洪閘之停留、舳舻之沖激,陰雨則慮浥漏,淺澀則費推移,沿途為将領之科率,上倉為官攢之阻滞,及其回家之日,席未及暖而文移又催以兌糧矣。
運糧士卒其艱苦萬狀有如此者,食此糧者可不知其所自哉?臣于鹽法條下既已曆陳宋人轉船載鹽之法于前,伏乞九重注意推行其法于今日,少寬士卒之一分,寬一分則受一分賜矣,況其所賜非止一分哉? 真宗景德三年,内侍趙守倫建議自京東分廣濟河,由定陶至徐州,入清河以達江淮漕路。
以地隆阜而水勢極淺,雖置堰埭,又曆呂梁灘碛之險,罷之。
臣按:汴水入河之故迹,自漢明帝時王景修汴渠而河與汴分流,至晉安時劉裕伐秦,彭城内史劉遵考将水軍出石門自汴入河,隋炀帝自闆渚引河曆荥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于淮。
蓋汴河舊自荥陽縣東經開封府城内,又東合蔡水,東注泗州,入于淮,今蔡河湮沒不知所在,而汴河則自中牟縣入于黃河,今歸德、宿州、虹縣、泗州一帶,汴河故堤尚有存者,而河流久絕,所謂入泗達淮者今無複有矣。
是則漢以來漕路所謂汴船入河者,率由蔡河經泗州入于淮,而呂梁之險未有以之為運道者,惟晉謝玄肥水之役堰呂梁水以利運漕,蓋潴水以漸用耳,非通運也。
宋真宗時趙守倫建此議,又以曆呂梁險而竟罷,由是觀之,呂梁之險用之以為漕路,始自我朝引沁水以入于泗,經二洪下會沂河,至清口以彙于淮、合于河,沁水者源出山西沁州之綿山,舊自武陟縣入于河,随河達海,自河南徙之後,沁水乃别自武陟縣界東流,經原武、祥符、歸德等處至徐州城東北,與泗水合,以為今運道雲。
雍熙中,轉運使劉議開沙河以避淮水之險,喬維嶽繼之,開河自楚州(今淮安府)至淮陰凡六十裡,舟行便之。
臣按:沙河即今淮安府闆閘至新莊一帶是也。
本朝永樂十三年平江伯陳瑄因運舟溯淮險惡,乃尋喬維嶽所開故道,開清江浦五十餘裡,置四閘以通漕,又于沿河一帶增堰以防走洩,蓄水以資灌注,引泉以備幹涸,至今以為利。
徽宗重和元年,發運副使柳庭俊言真、揚、楚及高郵運河堤岸,舊有鬥門水閘七十九座限節水勢,常得其平,比多損壞,诏撿讨複修。
臣按:今日運道自儀真直抵潞河,其間最險者有二所,高郵湖堤及徐、呂二洪是也。
然二洪之險地也,地有定形,人可以用其力,湖堤之險則天也,天無常變,雖若非人力可為,然人力勝天亦有此理。
惟今高郵之湖,南起杭家嘴、北至張家溝共三十餘裡,唐李吉甫為淮南節度使,始于湖之東直南北築平津堰以防水患(即今牽路),在宋時又有鬥門、水閘,我朝洪武九年知州趙原者始甃以磚,永樂十九年加以磚之大者,景泰五年又護以木樁、實以磚土以備風浪,綱運之上下、舟楫之往來,皆沿堤行人以牽百丈,方其天色晴霁、風恬浪靜,如行鏡中,然一遇西風驟起,波濤洶湧,頃刻之間樯楫傾沈、人物淪亡不可勝計。
建計者往往欲于舊堤之外、河泊之旁别為長堤一帶,約去舊堤一二十丈許,下覆鐵釜以定其基,旁樹木樁以固其勢,就浚其中之土以實之,用磚包砌,一如舊堤,其中舊有減水閘三座,就用改作通水橋洞,引湖水于内以行舟楫,仍于外堤造減水閘以節水勢。
如此,則人力足以勝天,天雖有迅之變,人則有持循之方,省官物之失陷、免人命之死亡,其為利益實亦非小。
《元史食貨志》: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衆,無不仰給于江南。
自巴延獻海運之言,而江南之糧分為春夏二運,蓋至于京師者歲多至三百萬餘石,民無挽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豈非一代良法欤? 胡長孺曰:“杭、吳、明、越、揚、楚、幽、薊、萊、密俱岸大海,舟航可通,相傳朐山海門水中流,積淮淤江沙,其長無際,浮海者以竿料淺深,此淺生角曰料角,不可度越,淮江入海之交多洲,号為沙。
朱清者嘗傭海濱,沙民楊氏家殺人亡命捕急,辄引舟東行三日,夜得沙門島,又東北過高句麗水口,見文登、夷維諸山,又北見燕山與碣石,往來若風與鬼,形迹不可得,稍怠則複來,亡慮十五六往返。
臣按:漢唐建都于關中,漢漕仰于山東,唐漕仰于江淮,其運道所經止于河、渭一路,宋都汴梁,四沖八達之地,故其運道所至凡四路。
宋朝歲漕東南米麥六百萬斛,漕運以儲積為本,故置三轉般倉于真(今儀真)、楚(今淮安)、泗(今泗州)三州,以發運官董之。
江南之船輸米至三倉卸納,即載官鹽以歸,舟還其郡、卒還其家,汴船詣轉般倉漕米輸京師,往來折運無複留滞,而三倉常有數年之儲。
臣按:昔人謂宋人以東南六路之粟載于真、泗、楚轉般之倉,江船之入至此而止,無留滞也,汴船之出至此而發,無覆溺也,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江,豈非良法欤?臣竊以謂,宋人都汴,漕運比漢唐為便易,前代所運之夫皆是民丁,惟今朝則以兵運;前代所運之粟皆是轉遞,惟今朝則是長運;唐宋之船江不入汴、汴不入河、河不入渭,今日江河之船各遠自嶺北、湖南直達于京師;唐宋之漕卒猶有番休,今則歲歲不易矣。
夫宋人漕法其便易也如此,而其回船也又有載鹽之利,今之漕卒比之宋人其勞百倍,一歲之間大半在途,無室家之樂,有風波之險,洪閘之停留、舳舻之沖激,陰雨則慮浥漏,淺澀則費推移,沿途為将領之科率,上倉為官攢之阻滞,及其回家之日,席未及暖而文移又催以兌糧矣。
運糧士卒其艱苦萬狀有如此者,食此糧者可不知其所自哉?臣于鹽法條下既已曆陳宋人轉船載鹽之法于前,伏乞九重注意推行其法于今日,少寬士卒之一分,寬一分則受一分賜矣,況其所賜非止一分哉? 真宗景德三年,内侍趙守倫建議自京東分廣濟河,由定陶至徐州,入清河以達江淮漕路。
以地隆阜而水勢極淺,雖置堰埭,又曆呂梁灘碛之險,罷之。
臣按:汴水入河之故迹,自漢明帝時王景修汴渠而河與汴分流,至晉安時劉裕伐秦,彭城内史劉遵考将水軍出石門自汴入河,隋炀帝自闆渚引河曆荥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于淮。
蓋汴河舊自荥陽縣東經開封府城内,又東合蔡水,東注泗州,入于淮,今蔡河湮沒不知所在,而汴河則自中牟縣入于黃河,今歸德、宿州、虹縣、泗州一帶,汴河故堤尚有存者,而河流久絕,所謂入泗達淮者今無複有矣。
是則漢以來漕路所謂汴船入河者,率由蔡河經泗州入于淮,而呂梁之險未有以之為運道者,惟晉謝玄肥水之役堰呂梁水以利運漕,蓋潴水以漸用耳,非通運也。
宋真宗時趙守倫建此議,又以曆呂梁險而竟罷,由是觀之,呂梁之險用之以為漕路,始自我朝引沁水以入于泗,經二洪下會沂河,至清口以彙于淮、合于河,沁水者源出山西沁州之綿山,舊自武陟縣入于河,随河達海,自河南徙之後,沁水乃别自武陟縣界東流,經原武、祥符、歸德等處至徐州城東北,與泗水合,以為今運道雲。
雍熙中,轉運使劉議開沙河以避淮水之險,喬維嶽繼之,開河自楚州(今淮安府)至淮陰凡六十裡,舟行便之。
臣按:沙河即今淮安府闆閘至新莊一帶是也。
本朝永樂十三年平江伯陳瑄因運舟溯淮險惡,乃尋喬維嶽所開故道,開清江浦五十餘裡,置四閘以通漕,又于沿河一帶增堰以防走洩,蓄水以資灌注,引泉以備幹涸,至今以為利。
徽宗重和元年,發運副使柳庭俊言真、揚、楚及高郵運河堤岸,舊有鬥門水閘七十九座限節水勢,常得其平,比多損壞,诏撿讨複修。
臣按:今日運道自儀真直抵潞河,其間最險者有二所,高郵湖堤及徐、呂二洪是也。
然二洪之險地也,地有定形,人可以用其力,湖堤之險則天也,天無常變,雖若非人力可為,然人力勝天亦有此理。
惟今高郵之湖,南起杭家嘴、北至張家溝共三十餘裡,唐李吉甫為淮南節度使,始于湖之東直南北築平津堰以防水患(即今牽路),在宋時又有鬥門、水閘,我朝洪武九年知州趙原者始甃以磚,永樂十九年加以磚之大者,景泰五年又護以木樁、實以磚土以備風浪,綱運之上下、舟楫之往來,皆沿堤行人以牽百丈,方其天色晴霁、風恬浪靜,如行鏡中,然一遇西風驟起,波濤洶湧,頃刻之間樯楫傾沈、人物淪亡不可勝計。
建計者往往欲于舊堤之外、河泊之旁别為長堤一帶,約去舊堤一二十丈許,下覆鐵釜以定其基,旁樹木樁以固其勢,就浚其中之土以實之,用磚包砌,一如舊堤,其中舊有減水閘三座,就用改作通水橋洞,引湖水于内以行舟楫,仍于外堤造減水閘以節水勢。
如此,則人力足以勝天,天雖有迅之變,人則有持循之方,省官物之失陷、免人命之死亡,其為利益實亦非小。
《元史食貨志》: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衆,無不仰給于江南。
自巴延獻海運之言,而江南之糧分為春夏二運,蓋至于京師者歲多至三百萬餘石,民無挽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豈非一代良法欤? 胡長孺曰:“杭、吳、明、越、揚、楚、幽、薊、萊、密俱岸大海,舟航可通,相傳朐山海門水中流,積淮淤江沙,其長無際,浮海者以竿料淺深,此淺生角曰料角,不可度越,淮江入海之交多洲,号為沙。
朱清者嘗傭海濱,沙民楊氏家殺人亡命捕急,辄引舟東行三日,夜得沙門島,又東北過高句麗水口,見文登、夷維諸山,又北見燕山與碣石,往來若風與鬼,形迹不可得,稍怠則複來,亡慮十五六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