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

關燈
於齊、魯之間。

    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

    聞伏生治之,欲召。

    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

    顏師古曰:衛宏《定古文尚書序》雲,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

    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

    錯所不知,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

    陸氏曰:二十餘篇,即馬鄭所注二十九篇是也。

    孔穎達曰:《泰誓》本非伏生所傳,武帝之世始出而得行。

    史因以入於伏生所傳之內,故雲二十九篇也。

     ○今按此《序》言伏生失其本經,口以傳授。

    《漢書》乃言初亦壁藏,而後亡數十篇,其說不同,蓋傳聞異辭爾。

    至於篇數亦複不同者,伏生本但有《堯典》、《臯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方》、《多士》《立政》《無逸》《君奭》《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凡二十八篇。

    今加《泰誓》一篇,故為二十九篇耳。

    其《泰誓》真偽之說,詳見本篇。

    此未暇論也)。

    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

    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殷、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鬥文字。

    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宅。

    悉以書還孔氏。

    科鬥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

    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

    更以竹簡寫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

    伏生又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

    《康王之誥》合於《顧命》,複出此篇並《序》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

    其餘錯亂磨滅,弗可複知。

    悉上送官,藏之書府,以待能者(陸氏曰:共王,漢景帝之子,名餘。

    《傳》,謂春秋也。

    一雲《周易十翼》非經,謂之《傳》。

    科鬥,蟲名,蝦蟆子。

    書形似之,為隸古定。

    謂用隸書以易古文。

    二十五篇者,謂《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篇、《鹹有一德》《說命》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也。

    複出者,《舜典》《益稷》《盤庚》二篇、《康王之誥》凡五篇,其百篇之《序》文合為一篇,共為五十九篇。

    即今所行五十八篇,而以《序》冠篇首者,也為四十六卷者。

    孔《疏》以為同《序》者同卷,異《序》者異卷也。

    同《序》者,《太甲》《盤庚》《說命》《泰誓》皆三篇共《序》,減八卷。

    又《大禹》《臯陶謨》《益稷》《康誥》《酒誥》《梓材》亦各三篇共《序》又減四卷。

    通前減十二卷,以五十八卷減十二卷,故但為四十六卷也。

    其餘錯亂磨滅者,《汩作》《九共》九篇,《槁飫》《帝告》《釐沃》《湯征》《汝鳩》《汝方》《夏社》《凝至》《臣扈》《典寶》《明居》《肆命》《徂後》《沃丁》《鹹乂》四篇,《伊陟》《原命》《仲丁》《河亶甲》《祖乙》《高宗之訓》《分器》《旅巢命》《歸禾》《嘉禾》《成王政》《將蒲姑》《賄肅慎之命》《亳姑》,凡四十二篇也。

    今亡)。

    承詔為五十九篇作《傳》。

    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籍采。

    摭群言,以立訓傳,約文申義,敷暢厥旨,庶幾有補於將來。

    《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今按此百篇之《序》出孔氏壁中。

    《漢書藝文誌》以為孔子纂《書》而為之《序》,言其作意。

    然以今考之,其於見存之篇雖頗依文立義,而亦無所發明。

    其間如《康誥》《酒誥》《梓材》之屬,則與經文又有自相戾者。

    其於已亡之篇則伊阿簡略,尤無所補。

    其非孔子所作明甚。

    然相承已久,今亦未敢輕議,且據安國此序複合為一,以附經後,而其相戾之說,見本篇雲)。

    既畢,會國有巫蠱事,經籍道息用不複以聞。

    傳之子孫,以貽後代。

    若好古博雅君子與我同誌,亦所不隱也(陸氏曰:漢武帝末征和中,江充造蠱,敗戾太子。

     ○今按此《序》不類西漢文字,疑或後人所托。

    然無所據,未敢必也。

    以其所序本末頗詳,故備載之,讀者宜細考焉)。

    《漢書藝文誌》雲:《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

    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括蒼葉夢得曰:《尚書》文皆奇澀,非作文者故欲如此,蓋當時語自爾也。

     ○今按,此說是也。

    大抵《書》之《訓》《誥》多奇澀,而《誓》《命》多平易。

    蓋《訓》《誥》皆是記錄當時號令於眾之本語,故其間多有方言及古語,在當時則人所共曉,而於今世反為難知。

    《誓命》則是當時史官所撰,隱括潤色,粗有體製,故在今日亦不難曉耳)。

    孔穎達曰:孔君作《傳》,值巫蠱不行,以終前漢,諸儒知孔本五十八篇不見孔《傳》,遂有張霸之徒偽作《舜典》《汩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益稷》《五子之歌》《胤征》《湯誥》《鹹有一德》《典寶》《伊訓》《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二十四篇,除《九共》九篇共為十六卷。

    蓋亦略見百篇之《序》,故以伏生二十八篇者,《舜典》《益稷》《盤庚》二篇、《康王之誥》及《泰誓》三篇共為三十四篇,並為作二十四篇十六卷,附以求合於孔氏之五十八篇四十六卷之數也。

    劉向、班固、劉歆、賈逵、馬融、鄭玄之徒皆不見真古文,而誤以此為古文之《書》。

    服虔、杜預亦不之知見。

    至晉王肅始以竊見。

    而《晉書》又雲:鄭衝以古文授蘇愉,愉授梁柳,柳之內兄皇甫謐又從柳得之,而柳又以授臧曹,曹始授梅賾。

    賾乃於前晉奏上其書而施行焉(今按《漢書》所引《泰誓》雲“誣神者,殃及三世。

    ”又雲,“立功立事,惟以永年。

    ”疑即武帝之世所得者。

    《律曆誌》所引《伊訓》《畢命》,字畫有與古文略同者,疑即伏生口傳而晁錯所屬讀者。

    其引《武成》,則伏生無此篇,必是張霸所偽作者矣)。

     ○今按《漢書》以伏生之《書》為今文,而謂安國之《書》為古文。

    以今考之,則今文多艱澀,而古文反平易。

    或者以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錯時失之。

    則先秦古書所引之文皆已如此,恐其未必然也。

    或者以為記錄之實語難工,而潤色之雅詞易好,故《訓誥》《誓》《命》有難易之不同,此為近之。

    然伏生倍文暗誦,乃偏得其所難。

    而安國考定於科鬥古書錯亂磨滅之餘,反專得其所易,則又有不可曉者。

    至於諸《序》之文,或頗與經不合,而安國之《序》又絕不類西京文字,亦皆可疑。

    獨諸《序》之本不先經則賴安國之《序》而可見,故今別定此本,壹以諸篇本文為經,而複合《序》篇於後,使覽者得見聖經之舊,而不亂乎諸儒之說。

    又論其所以不可知者,如此使學者姑務沈潛反複乎?其所易而不必穿鑿傅會於其難者雲。

     ===△記尚書三義(其三) “棐”,本木名,而借為“匪”字。

    顏師古注《漢書》雲:“棐”,古“匪”字,通用是也。

    “天畏匪忱”猶曰“天難謀爾”。

    孔《傳》訓作“輔”字,殊無義理。

    嚐疑今孔《傳》並《序》皆不類西京文字氣象,未必真安國所作,隻與《孔叢子》同是一手偽書。

    蓋其言多相表裏,而訓詁亦多出小《爾雅》也。

    此事先儒所未言,而予獨疑之,未敢必其然也。

    姑識其說,以俟知者。

     △書臨漳所刊四經後(書) 世傳孔安國《尚書序》言伏生口傳《書》二十八篇,《堯典》《臯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孔氏壁中《書》增多二十五篇,《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鹹有一德》《說命》上、《說命》中、《說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

    分伏生《書》中四篇為九篇,又增多五篇,《舜典》《益稷》《盤庚》中、《盤庚》下、《康王之誥》並《序》一篇,合之凡五十九篇。

    及安國作《傳》,遂引《序》以冠其篇首,而定為五十八篇。

    今世所行公私版本是也。

    然漢儒以伏生之《書》為今文,而謂安國之《書》為古文。

    以今考之,則今文多艱澀,而古文反平易。

    或者以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錯時失之,則先秦古書所引之文皆已如此。

    或者以為記錄之實語難工,而潤色之雅詞易好,則暗誦者不應偏得所難,而考文者反專得其所易。

    是皆有不可知者。

    至諸《序》之文或頗與經不合,如《康誥》《酒誥》《梓材》之類。

    而安國之《序》又絕不類西京文字,亦皆可疑。

    獨諸《序》之本不先經則賴安國之《序》而可見。

    故今別定此本,一以諸篇本文為經,而複合《序》篇於後,使覽者得見聖經之舊,而不亂乎諸儒之說。

    又論其所以不可知者,如此使讀者姑務沈潛反複乎其所易,而不必穿鑿傅會於其所難者雲。

    紹熙庚戌十月壬辰新安朱熹識。

     《朱子古文書疑》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