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

關燈


    向見先生說《庚桑子》一篇都是禪,今看來果是。

    ”曰:“若其它篇亦自有禪話,但此篇首尾都是這話。

    ”又問蔡曰:“《莊子》‘虛無因應’,如何點?”曰:“隻是恁地點。

    ”“多有人將‘虛無’自做一句,非是。

    他後麵又自解如何是無,如何是因。

    ”又雲:“莊子文章隻信口流出,煞高。

    ”蔡雲:“《列子》亦好。

    ”曰:“《列子》固好,但說得困弱,不如《莊子》。

    ”問:“《老子》如何?”曰:“《老子》又較深厚。

    ”蔡雲:“看莊周傳說,似乎莊子師於列子。

    雲先有作者如此,恐是指列子。

    ”曰:“這是說道理,未必是師列子。

    ”蔡問:“原於道德之意,是誰道德?”曰:“這道德隻自是他道德。

    ”蔡雲:“人多作吾聖人道德。

    太史公智識卑下,便把這處作非細看,便把作《大學》《中庸》看了。

    ”曰:“《大學》《中庸》且過一邊,公恁地說了,主張《史記》人道如何?大凡看文字隻看自家心下,先自偏曲了,看人說甚麼事,都隻入這意來。

    如大路看不見,隻行下偏蹊曲徑去。

    如分明大字不看,卻隻看從罅縫四旁處去。

    如字寫在上麵不看,卻就字背後麵看。

    如人眼自花了,看見眼前物事都差了,便說道即恁地。

    ”蔡雲:“不平心看文字,將使天地都易位了。

    ”曰:“道理隻是這一個道理,但看之者情偽變態,言語文章自有千般萬樣。

    合說東,卻說西;合說這裏,自說那裏。

    都自將自家偏曲底心求古人意。

    ”又雲:“如太史公說話,也怕古人有這般人,隻自家心下不當如此。

    將臨川、何言、江默之事觀之,說道《公羊》《穀梁》是姓薑人一手做,也有這般事。

    《尚書序》不似孔安國作,其文軟弱,不似西漢人文,西漢文粗豪。

    也不似東漢人文,東漢人文有骨肋。

    也不似東晉人文,東晉如孔坦疏也自得。

    他文是大段弱,讀來卻宛順,是做《孔叢子》的人一手做。

    看《孔叢子》撰許多說話,極是陋。

    隻看他撰造說陳涉,那得許多說話,正史都無之?他卻說道自好,陳涉不能從之。

    看他文卑弱,說到後麵都無合殺。

    ”蔡雲:“恐是孔家子孫。

    ”曰:“也不見得。

    ”蔡說:“《春秋呂氏解》煞好。

    ”曰:“那個說不好?如一句經在這裏,說做褒也得,也有許多說話;做貶也得,也有許多說話,都自說得似。

    ”又雲:“如《史記·秦紀》分明是國史,中間盡謹嚴。

    若如今人把來生意說,也都由他說,《春秋》隻是舊史錄在這裏。

    ”蔡雲:“如先生做《通鑒綱目》,是有意?是無意?須是有去取。

    如《春秋》,聖人豈無意?”曰:“聖人雖有意,今亦不可知,卻妄為之說不得。

    ”蔡雲:“左氏怕是左史倚相之後,蓋《左傳》中楚事甚詳。

    ”曰:“以《三傳》較之,在左氏得七八分。

    ”蔡雲:“道理則《穀梁》及七八分。

    或雲,《三傳》中間有許多呆處,都是其學者後來添入。

    ”(賀孫) △曆代一 《漢書》有秀才做底文章,有婦人做底文字,亦有載當時獄辭者。

    秀才文章便易曉。

    當時文字多碎句難讀。

    《尚書》便有如此底。

    《周官》隻如今文字,太齊整了。

     △戰國漢唐諸子 “文中子議論,多是中間暗了一段,無分明。

    其間弟子問答姓名,多是唐輔相,恐亦不然,蓋諸人更無一語及其師。

    人以為王通與長孫無忌不足,故諸人懼無忌而不敢言,亦無此理。

    如鄭公豈畏人者哉?‘七製之主’亦不知其何故以‘七製’名之。

    此必因其《續書》中曾采七君事跡以為書,而名之曰‘七製’。

    如《二典》體例今無可考,大率多是依仿而作。

    如以董常如顏子,則是以孔子自居。

    謂諸公可為輔相之類,皆是撰成,要安排七製之君為它之堯、舜。

    考其事跡,亦多不合。

    劉禹錫作《歙池江州觀察王公墓碑》,乃仲淹四代祖,碑中載祖諱多不同。

    及阮逸所注並載關朗等事,亦多不實。

    王通大業中死,自不同時。

    如推說十七代祖,亦不應遼遠如此。

    唐李翺已自論《中說》可比《太公家教》,則其書之出亦已久矣。

    伊川謂文中子有些格言,被後人添入壞了。

    看來必是阮逸諸公增益張大,複借顯者以為重耳。

    今之偽書甚多,如鎮江府印《關子明易》並《麻衣道者易》,皆是偽書。

    《麻衣易》正是南康戴紹韓所作。

    昨在南康,觀其言論,皆本於此。

    及一訪之,見其著述大率多類《麻衣》文體。

    其言險側輕佻,不合道理。

    又嚐見一書名曰《子華子》,說天地陰陽,亦說義理人事,皆支離妄作。

    至如世傳《繁露》《玉杯》等書,皆非其實。

    大抵古今文字皆可考驗。

    古文自是莊重,至如孔安國《書序》並注中語,多非安國所作。

    蓋西漢文章,雖粗亦勁。

    今《書序》即是六朝軟慢文體。

    ”因舉《史記》所載《湯誥》並武王伐紂言詞不典,不知是甚底齊東野人之語也。

    (謨) 文集六條 △答孫季和 縣事想日有倫理,學校固不免為舉子文,然亦須告以聖學門庭,命士子略知修己治人之實,庶幾於中或有興起,作將來種子。

    浙間學問一向外馳,百怪俱出,不知亦頗覺其弊否?寧海僧極令人念之,亦可屬之端叔兄弟否?若救得此人出彼陷阱,足使聞者悚動,所係實不輕也。

    所疑三條皆恐未然,試深味之,當自見得。

    古今書文雜,見先秦古記,各有證驗,豈容廢絀,不能無可疑處。

    隻當玩其所可知而闕其所不可知耳。

    《小序》決非孔門之舊,安國《序》亦決非西漢文章。

    向來語人,人多不解。

    惟陳同父聞之不疑,要是渠識得文字體製意度耳。

    讀書玩理外,考證又是一種工夫,所得無幾而費力不少,向來偶自好之,固是一病。

    然亦不可謂無助也。

    孔氏《書序》與《孔叢子》《文中子》大略相似。

    所書孔臧不為宰相而禮賜如三公等事,皆無其實。

    而《通鑒》亦誤信之,則考之不精,甚矣。

     △尚書 漢孔安國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陸德明曰:伏羲風姓,以木德王,即太皞也。

    書契刻木而書其側,以約事也。

    《易係辭》雲: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文,文字;籍,書籍)。

    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

    是故曆代寶之以為大訓(陸氏曰:神農,炎帝也,薑姓,以火德王。

    黃帝,軒轅也,姬姓,以土德王,一號有熊氏。

    墳,大也。

    少昊,金天氏,己姓,黃帝之子,以金德王。

    顓頊,高陽氏,姬姓,黃帝之孫,以水德王。

    高辛,帝嚳也,黃帝之曾孫,姬姓,以木德王。

    唐帝,堯也,姓伊耆氏,帝嚳之子,初為唐侯,後為天子,都陶,故號陶唐氏,以火德王。

    虞帝,舜也,姓姚氏,國號有虞,顓頊六世孫,以土德王。

    夏,禹有天下之號也,以金德王。

    商,湯有天下之號也,亦號殷,以水德王。

    周,文王、武王有天下之號也,以木德王。

    揆,度也)。

    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

    九州之誌謂之《九丘》,丘,聚也。

    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春秋左氏傳》曰:楚左氏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陸氏曰:索,求也。

    倚相,楚靈王時史官也)。

    先君孔子生於周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

    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讚《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

    芟夷煩亂,剪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

    帝王之製坦然明白,可舉而行。

    三千之徒,並受其義(程子曰:所謂大道,若性與天道之說,聖人豈得而去之哉?若言陰陽、四時、七政、五行之道,亦必至要之理,非如後世之繁衍末術也,固亦常道。

    聖人所以不去也,或者所謂羲、農之書乃後人稱述,當時之事失其義理。

    如許行為神農之言,及陰陽、權變、醫方稱黃帝之說耳。

    此聖人所以去之也。

    《五典》既皆常道,又去其三,蓋上古雖已有文字,而國製立法度,為治有跡,得以紀載,有史官以識其事,自堯始耳。

     ○今按《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周公所錄必非偽妄。

    知春秋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書猶有存者。

    若果全備,孔子亦不應悉刪去之。

    或其簡編脫落,不可通曉。

    或是孔子所見止自唐虞以下,不可知耳。

    今亦不必深究其說也)。

    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秦,國名。

    始皇,名政。

    並六國為天子,自號始皇帝。

    焚詩書在三十四年,坑儒在三十五年。

    顏師古曰:《家語》雲,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於夫子舊堂壁中。

    而漢記《尹敏傳》雲,孔鮒所藏。

    二說不同,未知孰是)。

    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

    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

    百篇之義,世莫得聞(《漢藝文誌》雲:《尚書》經二十九篇。

    注雲:伏生所授者。

    《儒林傳》雲:伏生名勝,故為秦博士。

    以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

    其後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