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太原閻若璩百詩撰
平陰朱續晫近堂梓
○第一
《漢書》《儒林傳》:「孔氏有古文《尚書》。
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
」《藝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
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
」《楚元王傳》:「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
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
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
」夫一則曰得多十六篇,再則曰逸《書》十六篇。
是古文《尚書》篇數之見於西漢者,如此也。
《後漢書·杜林傳》,「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
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
後出示衛宏等」「遂行於世」。
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鄭康成之傳注解,皆是物也。
夫曰古文《尚書》一卷,雖不言篇數,然馬融《書序》則雲逸十六篇。
是古文尚書篇數之見於東漢者,又如此也。
此《書》不知何時遂亡。
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忽上古文《尚書》,增多二十五篇。
無論其文辭格制,迥然不類,而隻此篇數之不合,偽可知矣。
按:古文《尚書》實多十六篇。
惟《論衡》所載,其說互異。
其《正說篇》雲,「孝景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殿,得百篇《尚書》於牆壁中。
武帝使使者取視,莫能讀者。
遂秘於中,外不得見。
至孝成皇帝時,張霸偽造百兩之篇。
帝出秘百篇以校之。
」。
愚謂成帝時校理秘書正劉向劉歆父子,及東京班固亦典其職,豈有親見古文《尚書》百篇而乃雲爾者乎?劉則雲十六篇逸,班則雲得多十六篇,確然可據。
至王充《論衡》或得於傳聞,傳聞之與親見固難並論也。
且雲「武帝使使者取視」,不雲安國獻之,而雲武帝取視,此何據也?惟雲孝景時,魯共王壞孔子宅,較《漢志》武帝末三字,則確甚,何也?魯恭王以孝景前三年丁亥徙王魯,徙二十七年薨,則薨當於武帝元朔元年癸醜。
武帝方即位十三年。
安得雲武帝末乎?且恭王初好治宮室,季年好音,則其壞孔子宅以廣其宮,正初王魯之事,當作孝景時三字為是。
愚嘗謂傳記雜說往往足證史文之誤,要在識者決擇之耳。
又按:孔壁《書》出於景帝初,而武帝天漢後孔安國始獻。
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
則其相去已六十餘年,而安國之壽必且高矣。
及考《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
則孔壁之《書》出,安國固未生也。
故《大序》亦雲,悉以書還孔氏。
科鬥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
愚意書藏屋壁中,不知幾何年。
書出屋壁之外,又幾六十餘年,孔安國始以隸古字更寫之,則其錯亂摩滅弗可復知,豈特《汩作》、《九共》諸篇已也?即安國所雲,可知者二十五篇,亦必字畫脫誤,文勢齟齬。
而乃明白順易,無一字理會不得,又何怪吳氏、朱子及草廬輩切切然議之哉? ○第二 嘗疑鄭康成卒於獻帝時,距東晉元帝尚百餘年。
古文《尚書》十六篇之亡,當即亡於此百年中。
後讀《隋書·經籍志》:「晉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
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
濟南伏生之傳,唯劉向父子所著《五行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
至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得安國之傳,奏之。
」予然後知古文《尚書》自鄭康成注後,傳習者已希,而往往秘府有其文。
亦猶西漢時安國止傳其業於都尉朝、司馬遷數人,而中秘之古文固具在也。
故嘗為之說曰:古文《尚書》不甚顯於西漢,而卒得立於學官者,劉歆之力也。
雖不立於學官而卒得大顯於東漢者,賈逵之力也。
當安國之初傳壁《書》也,原未有《大序》與《傳》,馬融《尚書序》所謂逸十六篇,絕無師說。
是及漢室中興,衛宏著訓旨於前,賈逵撰古文同異於後,馬融作《傳》,鄭氏作《注》而孔氏一家之學粲然矣。
不意鄭氏而後,浸以微滅。
雖博極群書如王肅、孫炎輩,稽其撰著,並無古文《尚書》。
豈其時已錮於秘府而不復流傳耶?何未之及也?然果秘府有其書,猶得流傳於人間。
惟不幸而永嘉喪亂,經籍道消。
凡歐陽、大小夏侯學,號為經師遞相講授者,已掃地無餘,又何況秘府所藏區區簡冊耶?故古文《尚書》之亡,實亡於永嘉。
嗟乎,嗟乎!出於伏生之口者,秦火不得而焚之。
出於孔氏之壁者,亂遂得而滅之矣。
予又思秘府果存其書,雖世有假托偽撰之徒,出秘書以校之,其偽可以立見。
成帝時徵天下能為古文學,東萊張霸以所造百兩篇應,帝以秘書校之,非是,遂下張霸於吏。
若元帝時秘書猶有存者,則梅賾所上之傳,何難立窮其偽哉?惟秘府既已蕩而為煙,化而為埃矣。
而凡傳記所引《書》語,諸儒並指為逸《書》,不可的知者,此《書》皆采輯掇拾以為證驗。
而其言率依於理,又非復張霸偽書之比。
世無劉向、劉歆、賈逵、馬融輩之巨識,安得不翕然信之,以為真孔壁復出哉? 按:牛弘歷陳古今書籍之厄,以劉、石憑陵,京華覆滅,為書之四厄。
及餘徵之兩晉,益合。
秘書監荀勗錄當代所藏書目凡二萬九千九百餘卷,名《中經簿》,今不復傳,隋唐時尚存。
故《經籍志》雲晉秘府存有古文《尚書》經文是也。
元帝之初,漸更鳩聚。
著作郎李充以勖舊《簿》校之,才十之一耳。
古文《尚書》之亡非亡於永嘉而何哉?餘因歎前世之事無不可考者,特學者觀書少而未見耳。
王銍之言殆謂是與? 又按:東晉元帝時梅賾上書者,草廬之言實從孔穎達《舜典疏》來,與《經籍志》合。
但穎達又於《虞書》下引《晉書》雲,前晉奏上其書而施行焉。
前字疑訛,不然前晉秘書見存,偽《書》寧得施行耶?且今《晉書·荀崧傳》,元帝踐祚,崧轉太常,時方修學校,置博士,《尚書》鄭氏一人,古文《尚書》孔氏一人。
則孔氏之立,似即在斯時。
穎達所引《晉書》乃別一本,今無可考。
又按:孫炎字叔然,樂安人。
《三國志·王肅傳》稱其授學鄭玄之門人,蓋弟子再傳者,與肅同時,是為魏人。
顏之推以為漢末人,非。
○第三 《尚書》百篇,《序》原自為一篇,不分置各篇之首。
其分置各篇之首者,自孔安國傳始也。
鄭康成注《書》,《序》尚自為一篇。
唐世尚存孔穎達《尚書疏》,備載之。
所雲《尚書》亡逸篇數,迥與孔傳不合。
孔則增多於伏生者二十五篇;鄭則增多於伏生者十六篇。
二十五篇者,即今世所行之《大禹謨》一、《五子之歌》二、《胤征》三、《仲虺之誥》四、《湯誥》五、《伊訓》六、《太甲》三篇九、《鹹有一德》十、《說命》三篇十三、《泰誓》三篇十六、《武成》十七、《旅獒》十八、《微子之命》十九、《蔡仲之命》二十、《周官》二十一、《君陳》二十二、《畢命》二十三、《君牙》二十四、《冏命》二十五是也。
十六篇者,即永嘉時所亡失之《舜典》一、《汩作》二、《九共》九篇三、《大禹謨》四、《益稷》五、《五子之歌》六、《胤征》七、《典寶》八、《湯誥》九、《鹹有一德》十、《伊訓》十一、《肆命》十二、《原命》十三、《武成》十四、《旅獒》十五、《冏命》十六是也。
十六篇亦名二十四篇,蓋《九共》乃九篇,析其篇而數之,故曰二十四篇也。
鄭所注古文篇數,上與馬融合,又上與賈逵合,又上與劉歆合。
歆嘗校秘書,得古文十六篇。
傳問民間,則有安國之再傳弟子膠東庸生者,學與此同。
逵父徽,實為安國之六傳弟子。
逵受父業,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詁訓相應,故古文遂行。
此皆載在史冊,確然可信者也。
孔穎達不信漢儒授受之古文,而信晚晉突出之古文,且以《舜典》、《汩作》、《九共》二十四篇為張霸之徒所偽造。
不知張霸所偽造乃百兩篇,在當時固未嘗售其欺也。
百兩篇不見於《藝文志》,而止附見《儒林傳》。
傳雲,文意淺陋,篇或數簡。
帝以中書校之,非是。
霸辭受父,父有弟子樊,並詔存其書。
後樊並謀反,乃卒黜之。
曾謂馬融、鄭康成諸大儒而信此等偽書哉?大抵孔穎達纂經翼傳不為無功,而第曲徇一說,莫敢他從。
如《毛詩》、《戴記》則惟鄭義之是從。
至於《尚書》則又黜鄭而從孔。
是皆唐人粹章句為義疏,欲定為一是者之弊也。
噫,孰知此一是者,竟未嘗是也哉? 按:鄭康成注《書序》,於今《安國傳》所見,存者《仲虺之誥》、《太甲》三篇、《說命》三篇、《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十三篇,皆注曰亡。
於今安國傳所絕無者《汩作》、《九共》九篇,《典寶》、《肆命》、《原命》十三篇,皆注曰逸。
不特此也,又於安國傳所分出之《舜典》、《益稷》二篇皆注曰逸。
是孔、鄭之古文不獨篇名不合者,其文辭不可得而同,即篇名之適相符合者,其文辭亦豈得而盡同哉?然則豫章晚出之書,雖名為源流於鄭衝,正未必為孔壁之舊物雲。
又按:孔、鄭之古文既如此其乖異矣,乃說者必欲信梅所獻之孔,而不信鄭所受之孔。
遂以鄭所受之孔為張霸之徒偽撰。
今張霸書已不傳,而見於王充《論衡》所引者,尚有數語。
曰“伊尹死,大霧三日”,此何等語?而可令馬、鄭諸儒見耶?偽《泰誓》三篇歷世既久,馬融尚起而辨其非。
若張霸百兩篇甫出而即敗已,著於人耳目者,王充淺識,亦知未可信,而馬、鄭諸儒識顧出王充下耶?然則《汩作》、《九共》二十四篇必得之於孔壁,而非采左氏按書敘者之所能作也。
又按:《隋書·經籍志》雲:「有《尚書》逸篇二卷,出於齊梁間,考其篇目,似孔壁中《書》之殘缺者,故附《尚書》之末」,今亦不傳,但不知其篇目可是《汩作》、《九共》等否?果是《汩作》、《九共》等,必晉亂之餘,雕磨零落,尚什存其一二於人間者。
當其時,孔傳方盛行,而世又無好古之士,能取康成所注逸篇之數以一一校對,使康成之言為可信,而竟不復有隻字存矣,惜哉!不然,則是齊梁間好事者為之也。
《尚書》五十八篇,原無《嘉禾》篇,而《王莽傳》有引《書》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於阼階,延登贊曰,假王莅政,勤和天下”,此必王莽時所偽作。
何也?漢人尚災異,故張霸書有“伊尹死,大霧三日”之說。
王莽欲居攝,故群臣奏有周公為假王之說。
蓋作偽書者,多因其時之所尚,與文辭格制亦限於時代,雖極力洗刷出脫,終不能離其本色,此亦可以類推也。
又按:《新唐書·藝文志》有《尚書》逸篇三卷,為晉徐邈注,宋初猶存。
李昉等修《太平禦覽》曾引用之。
餘約見其四條。
其一條重出,其三條雲:“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曰丹朱。
”又“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
又“太社惟鬆,東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天子社廣五丈,諸侯半之”。
餘竊謂“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雲雲,即本《漢書·律曆志》“堯讓天下於虞,使子朱處於丹淵,為諸侯”。
“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即用《呂氏春秋》引《商書》曰“五世之廟,可以觀怪”,而易“五”為“七”,“怪”為“德”,亦同孔傳。
“太社惟鬆”雲雲,即用《白虎通德論》引《尚書》曰“太社唯鬆”五句,而下連“天子社廣五丈”,乃別出《春秋》文義。
以所見如此,則所不見者,諒亦多傅會可知矣。
餘故曰,此齊梁間好事者為之也,而又假托晉儒者徐邈注以自重。
嗚呼!事莫大於好古,學莫善於正訛。
韓昌黎以識古書之正偽為年之進,豈欺我哉? 又按:伏生勝《尚書大傳》三卷,鄭康成注者今亦不傳,僅散見他書。
宋王伯厚《困學紀聞》雲,《虞傳》有《九共》篇,引《書》曰“予辯下土,使民平平,使民無傲”。
《殷傳》有《帝告》篇,引《書》曰“施章乃服明上下”。
豈伏生亦見古文逸篇耶?餘謂王氏之說非也。
壁中逸《書》有《九共》而無《帝告》,縱使伏生及見,亦不應有“施章乃服明上下”一語。
竊意伏生於正記二十八篇外,又有殘章剩句未盡遺忘者,口授諸其徒。
而勝歿之後,其徒張生、歐陽生各雜記所聞以纂成斯傳。
不然,鄭康成固見《九共》逸書者,苟非真出《九共》,康成寧為之作注耶?但又引《盤庚》曰“若德明哉,湯任父言卑應言”,又引《酒誥》曰“王曰封唯曰若圭璧”,皆古文所無,豈今文獨有乎?今無可考。
然劉向以中古文校所傳今文《酒誥》,有脫簡一,諒業為補正。
未聞《酒誥》復有增文也。
疑或出後人傅會,未必一一受諸伏生雲。
又按:今汲塚《周書》,《漢志》正名《周書》,班固以為周史記。
顏師古雲,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
六朝人亦謂之《尚書》逸篇。
觀
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
」《藝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
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
」《楚元王傳》:「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
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
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
」夫一則曰得多十六篇,再則曰逸《書》十六篇。
是古文《尚書》篇數之見於西漢者,如此也。
《後漢書·杜林傳》,「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
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
後出示衛宏等」「遂行於世」。
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鄭康成之傳注解,皆是物也。
夫曰古文《尚書》一卷,雖不言篇數,然馬融《書序》則雲逸十六篇。
是古文尚書篇數之見於東漢者,又如此也。
此《書》不知何時遂亡。
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忽上古文《尚書》,增多二十五篇。
無論其文辭格制,迥然不類,而隻此篇數之不合,偽可知矣。
按:古文《尚書》實多十六篇。
惟《論衡》所載,其說互異。
其《正說篇》雲,「孝景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殿,得百篇《尚書》於牆壁中。
武帝使使者取視,莫能讀者。
遂秘於中,外不得見。
至孝成皇帝時,張霸偽造百兩之篇。
帝出秘百篇以校之。
」。
愚謂成帝時校理秘書正劉向劉歆父子,及東京班固亦典其職,豈有親見古文《尚書》百篇而乃雲爾者乎?劉則雲十六篇逸,班則雲得多十六篇,確然可據。
至王充《論衡》或得於傳聞,傳聞之與親見固難並論也。
且雲「武帝使使者取視」,不雲安國獻之,而雲武帝取視,此何據也?惟雲孝景時,魯共王壞孔子宅,較《漢志》武帝末三字,則確甚,何也?魯恭王以孝景前三年丁亥徙王魯,徙二十七年薨,則薨當於武帝元朔元年癸醜。
武帝方即位十三年。
安得雲武帝末乎?且恭王初好治宮室,季年好音,則其壞孔子宅以廣其宮,正初王魯之事,當作孝景時三字為是。
愚嘗謂傳記雜說往往足證史文之誤,要在識者決擇之耳。
又按:孔壁《書》出於景帝初,而武帝天漢後孔安國始獻。
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
則其相去已六十餘年,而安國之壽必且高矣。
及考《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
則孔壁之《書》出,安國固未生也。
故《大序》亦雲,悉以書還孔氏。
科鬥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
愚意書藏屋壁中,不知幾何年。
書出屋壁之外,又幾六十餘年,孔安國始以隸古字更寫之,則其錯亂摩滅弗可復知,豈特《汩作》、《九共》諸篇已也?即安國所雲,可知者二十五篇,亦必字畫脫誤,文勢齟齬。
而乃明白順易,無一字理會不得,又何怪吳氏、朱子及草廬輩切切然議之哉? ○第二 嘗疑鄭康成卒於獻帝時,距東晉元帝尚百餘年。
古文《尚書》十六篇之亡,當即亡於此百年中。
後讀《隋書·經籍志》:「晉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
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
濟南伏生之傳,唯劉向父子所著《五行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
至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得安國之傳,奏之。
」予然後知古文《尚書》自鄭康成注後,傳習者已希,而往往秘府有其文。
亦猶西漢時安國止傳其業於都尉朝、司馬遷數人,而中秘之古文固具在也。
故嘗為之說曰:古文《尚書》不甚顯於西漢,而卒得立於學官者,劉歆之力也。
雖不立於學官而卒得大顯於東漢者,賈逵之力也。
當安國之初傳壁《書》也,原未有《大序》與《傳》,馬融《尚書序》所謂逸十六篇,絕無師說。
是及漢室中興,衛宏著訓旨於前,賈逵撰古文同異於後,馬融作《傳》,鄭氏作《注》而孔氏一家之學粲然矣。
不意鄭氏而後,浸以微滅。
雖博極群書如王肅、孫炎輩,稽其撰著,並無古文《尚書》。
豈其時已錮於秘府而不復流傳耶?何未之及也?然果秘府有其書,猶得流傳於人間。
惟不幸而永嘉喪亂,經籍道消。
凡歐陽、大小夏侯學,號為經師遞相講授者,已掃地無餘,又何況秘府所藏區區簡冊耶?故古文《尚書》之亡,實亡於永嘉。
嗟乎,嗟乎!出於伏生之口者,秦火不得而焚之。
出於孔氏之壁者,亂遂得而滅之矣。
予又思秘府果存其書,雖世有假托偽撰之徒,出秘書以校之,其偽可以立見。
成帝時徵天下能為古文學,東萊張霸以所造百兩篇應,帝以秘書校之,非是,遂下張霸於吏。
若元帝時秘書猶有存者,則梅賾所上之傳,何難立窮其偽哉?惟秘府既已蕩而為煙,化而為埃矣。
而凡傳記所引《書》語,諸儒並指為逸《書》,不可的知者,此《書》皆采輯掇拾以為證驗。
而其言率依於理,又非復張霸偽書之比。
世無劉向、劉歆、賈逵、馬融輩之巨識,安得不翕然信之,以為真孔壁復出哉? 按:牛弘歷陳古今書籍之厄,以劉、石憑陵,京華覆滅,為書之四厄。
及餘徵之兩晉,益合。
秘書監荀勗錄當代所藏書目凡二萬九千九百餘卷,名《中經簿》,今不復傳,隋唐時尚存。
故《經籍志》雲晉秘府存有古文《尚書》經文是也。
元帝之初,漸更鳩聚。
著作郎李充以勖舊《簿》校之,才十之一耳。
古文《尚書》之亡非亡於永嘉而何哉?餘因歎前世之事無不可考者,特學者觀書少而未見耳。
王銍之言殆謂是與? 又按:東晉元帝時梅賾上書者,草廬之言實從孔穎達《舜典疏》來,與《經籍志》合。
但穎達又於《虞書》下引《晉書》雲,前晉奏上其書而施行焉。
前字疑訛,不然前晉秘書見存,偽《書》寧得施行耶?且今《晉書·荀崧傳》,元帝踐祚,崧轉太常,時方修學校,置博士,《尚書》鄭氏一人,古文《尚書》孔氏一人。
則孔氏之立,似即在斯時。
穎達所引《晉書》乃別一本,今無可考。
又按:孫炎字叔然,樂安人。
《三國志·王肅傳》稱其授學鄭玄之門人,蓋弟子再傳者,與肅同時,是為魏人。
顏之推以為漢末人,非。
○第三 《尚書》百篇,《序》原自為一篇,不分置各篇之首。
其分置各篇之首者,自孔安國傳始也。
鄭康成注《書》,《序》尚自為一篇。
唐世尚存孔穎達《尚書疏》,備載之。
所雲《尚書》亡逸篇數,迥與孔傳不合。
孔則增多於伏生者二十五篇;鄭則增多於伏生者十六篇。
二十五篇者,即今世所行之《大禹謨》一、《五子之歌》二、《胤征》三、《仲虺之誥》四、《湯誥》五、《伊訓》六、《太甲》三篇九、《鹹有一德》十、《說命》三篇十三、《泰誓》三篇十六、《武成》十七、《旅獒》十八、《微子之命》十九、《蔡仲之命》二十、《周官》二十一、《君陳》二十二、《畢命》二十三、《君牙》二十四、《冏命》二十五是也。
十六篇者,即永嘉時所亡失之《舜典》一、《汩作》二、《九共》九篇三、《大禹謨》四、《益稷》五、《五子之歌》六、《胤征》七、《典寶》八、《湯誥》九、《鹹有一德》十、《伊訓》十一、《肆命》十二、《原命》十三、《武成》十四、《旅獒》十五、《冏命》十六是也。
十六篇亦名二十四篇,蓋《九共》乃九篇,析其篇而數之,故曰二十四篇也。
鄭所注古文篇數,上與馬融合,又上與賈逵合,又上與劉歆合。
歆嘗校秘書,得古文十六篇。
傳問民間,則有安國之再傳弟子膠東庸生者,學與此同。
逵父徽,實為安國之六傳弟子。
逵受父業,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詁訓相應,故古文遂行。
此皆載在史冊,確然可信者也。
孔穎達不信漢儒授受之古文,而信晚晉突出之古文,且以《舜典》、《汩作》、《九共》二十四篇為張霸之徒所偽造。
不知張霸所偽造乃百兩篇,在當時固未嘗售其欺也。
百兩篇不見於《藝文志》,而止附見《儒林傳》。
傳雲,文意淺陋,篇或數簡。
帝以中書校之,非是。
霸辭受父,父有弟子樊,並詔存其書。
後樊並謀反,乃卒黜之。
曾謂馬融、鄭康成諸大儒而信此等偽書哉?大抵孔穎達纂經翼傳不為無功,而第曲徇一說,莫敢他從。
如《毛詩》、《戴記》則惟鄭義之是從。
至於《尚書》則又黜鄭而從孔。
是皆唐人粹章句為義疏,欲定為一是者之弊也。
噫,孰知此一是者,竟未嘗是也哉? 按:鄭康成注《書序》,於今《安國傳》所見,存者《仲虺之誥》、《太甲》三篇、《說命》三篇、《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十三篇,皆注曰亡。
於今安國傳所絕無者《汩作》、《九共》九篇,《典寶》、《肆命》、《原命》十三篇,皆注曰逸。
不特此也,又於安國傳所分出之《舜典》、《益稷》二篇皆注曰逸。
是孔、鄭之古文不獨篇名不合者,其文辭不可得而同,即篇名之適相符合者,其文辭亦豈得而盡同哉?然則豫章晚出之書,雖名為源流於鄭衝,正未必為孔壁之舊物雲。
又按:孔、鄭之古文既如此其乖異矣,乃說者必欲信梅所獻之孔,而不信鄭所受之孔。
遂以鄭所受之孔為張霸之徒偽撰。
今張霸書已不傳,而見於王充《論衡》所引者,尚有數語。
曰“伊尹死,大霧三日”,此何等語?而可令馬、鄭諸儒見耶?偽《泰誓》三篇歷世既久,馬融尚起而辨其非。
若張霸百兩篇甫出而即敗已,著於人耳目者,王充淺識,亦知未可信,而馬、鄭諸儒識顧出王充下耶?然則《汩作》、《九共》二十四篇必得之於孔壁,而非采左氏按書敘者之所能作也。
又按:《隋書·經籍志》雲:「有《尚書》逸篇二卷,出於齊梁間,考其篇目,似孔壁中《書》之殘缺者,故附《尚書》之末」,今亦不傳,但不知其篇目可是《汩作》、《九共》等否?果是《汩作》、《九共》等,必晉亂之餘,雕磨零落,尚什存其一二於人間者。
當其時,孔傳方盛行,而世又無好古之士,能取康成所注逸篇之數以一一校對,使康成之言為可信,而竟不復有隻字存矣,惜哉!不然,則是齊梁間好事者為之也。
《尚書》五十八篇,原無《嘉禾》篇,而《王莽傳》有引《書》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於阼階,延登贊曰,假王莅政,勤和天下”,此必王莽時所偽作。
何也?漢人尚災異,故張霸書有“伊尹死,大霧三日”之說。
王莽欲居攝,故群臣奏有周公為假王之說。
蓋作偽書者,多因其時之所尚,與文辭格制亦限於時代,雖極力洗刷出脫,終不能離其本色,此亦可以類推也。
又按:《新唐書·藝文志》有《尚書》逸篇三卷,為晉徐邈注,宋初猶存。
李昉等修《太平禦覽》曾引用之。
餘約見其四條。
其一條重出,其三條雲:“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曰丹朱。
”又“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
又“太社惟鬆,東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天子社廣五丈,諸侯半之”。
餘竊謂“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雲雲,即本《漢書·律曆志》“堯讓天下於虞,使子朱處於丹淵,為諸侯”。
“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即用《呂氏春秋》引《商書》曰“五世之廟,可以觀怪”,而易“五”為“七”,“怪”為“德”,亦同孔傳。
“太社惟鬆”雲雲,即用《白虎通德論》引《尚書》曰“太社唯鬆”五句,而下連“天子社廣五丈”,乃別出《春秋》文義。
以所見如此,則所不見者,諒亦多傅會可知矣。
餘故曰,此齊梁間好事者為之也,而又假托晉儒者徐邈注以自重。
嗚呼!事莫大於好古,學莫善於正訛。
韓昌黎以識古書之正偽為年之進,豈欺我哉? 又按:伏生勝《尚書大傳》三卷,鄭康成注者今亦不傳,僅散見他書。
宋王伯厚《困學紀聞》雲,《虞傳》有《九共》篇,引《書》曰“予辯下土,使民平平,使民無傲”。
《殷傳》有《帝告》篇,引《書》曰“施章乃服明上下”。
豈伏生亦見古文逸篇耶?餘謂王氏之說非也。
壁中逸《書》有《九共》而無《帝告》,縱使伏生及見,亦不應有“施章乃服明上下”一語。
竊意伏生於正記二十八篇外,又有殘章剩句未盡遺忘者,口授諸其徒。
而勝歿之後,其徒張生、歐陽生各雜記所聞以纂成斯傳。
不然,鄭康成固見《九共》逸書者,苟非真出《九共》,康成寧為之作注耶?但又引《盤庚》曰“若德明哉,湯任父言卑應言”,又引《酒誥》曰“王曰封唯曰若圭璧”,皆古文所無,豈今文獨有乎?今無可考。
然劉向以中古文校所傳今文《酒誥》,有脫簡一,諒業為補正。
未聞《酒誥》復有增文也。
疑或出後人傅會,未必一一受諸伏生雲。
又按:今汲塚《周書》,《漢志》正名《周書》,班固以為周史記。
顏師古雲,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
六朝人亦謂之《尚書》逸篇。
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