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

關燈
世上接續宗祀,保守家業,揚名顯親,光前耀後,全靠在子孫身上。

    子孫賢,則家道昌盛;子孫不賢,則家道消敗。

    這子孫關系甚是重大。

    無論貧富貴賤,為父祖的俱該把子孫加意愛惜。

    但是為父祖者不知愛惜之道,所以把子孫都耽誤壞了。

    何謂愛惜之道,“教”之一字時刻也是少他不得。

    試看,古者婦人一有懷孕,就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這叫做胎教,所以生子形容端正,聰明過人;子能吃飯,就教他用右手;子能說話,就戒他出嬌音;六七歲時,男女就坐不同席、食不共器;一切出入、飲食,教他遜讓長者;衣服不許綢帛,飲食俱有時度;八歲入小學,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十五歲入大學,教之以明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至于女子,十歲時就不許出閨門,教以針剪紡績之法,飲食廚臼之事,一切語言容貌俱要溫恭柔順。

    古人教訓之法還多,不能盡述。

    想他當日,豈不知愛惜子孫,為什麼把子孫這樣拘管呢?正為不是這樣拘管,就成不得人。

    所以孔子曰,愛之能勿勞乎。

    必定要勞苦子孫,才不耽誤子孫,才是真正愛惜子孫。

     子孫好與不好,隻在個教與不教上起根。

    蓋不教他儉樸,則必奢華;不教他辛勤,則必遊惰;不教他忍耐,則必忿争;不教他謙恭,則必倨傲。

    出此入彼,自然之理。

    但世上的人那一個生下來就是賢人?都從教訓成的;那一個生下來就是惡人?都從不教訓壞的。

    譬如玉不琢,就是廢玉,怎得能成珍器!田不耕鋤,就是荒田,怎得能成豐熟! 教子一事為何專責在父母身上?假如父母不去教子,鄉黨親族中就有好人,那能件件教導,日日不離?言語也不相信,情誼也不關切,誰肯像父母的心腸,苦口饒舌惹他厭惡。

    所以兒子學好學不好,都是為父母的專任。

    萬一父母不在,才是祖、叔的事。

     世上也有富貴人家生出來的子孫辱門敗戶,也有貧賤人家生出來的子孫立身揚名。

    可見子孫的好歹,全在教與不教,原不在于家門之富貴貧賤。

    但人生一世,子孫是個後程,若是子孫不好,任你有極大的事業,總無成立,父、祖死後,隻落得旁人笑語,就是平常人家,也要個接代的子孫。

    所以人家子孫是最要緊的,若是有了子孫不去教他,也是枉然,所以教子學好更是最要緊的。

     可惜而今有子孫者,胎教的道理全然不曉,至于生長以後,嬌生慣養使性氣也不惱他,罵爹娘也不禁他,欺兄壓長也不約束他,慢鄉鄰、辱親友、遊手好閑、任意為非也不責治他,一切飲食衣服從其所好,滿口膏粱、渾身绫羅,甚至誣賴騙詐、好争慣訟、壞盡心腸,殊不警戒他,更有反誇子孫乖巧者。

    如今世上婦人護短的甚多,一見丈夫管子孫,方才開口罵動手打,他就攔阻嚷鬧起來。

    因此寵壞子孫者不少。

     世間不肖子的根苗,多從父母釀成。

    但父母愛惜兒子原是好意,殊不知子若不教,正是把他一世終身都坑害壞了。

    我每常見人家父母惜兒子,任他的性情遊戲閑蕩,讀書的書也不問他讀多少,做事的事也不管他做如何,若于凡是略辛苦的生業,便不叫他做。

    殊不知把他的身子懶惰慣了,性子自在熟了,及至他後來自己做人,便諸事隻圖自在,稍有勤勞的就不歡喜,少有辛苦的就不耐煩,因此一切事務東不成,西不就,苗而不莠,莠而不實,粗魯浮淺,不得成器,多從這個惜他上釀起來。

    又常見人家父母愛兒子,定要好食與他吃,好衣與他穿,好器物把他用,好去處領他頑,殊不知他吃慣了好的、穿慣了好的、用慣了好物件、頑慣了好處所,及至他後來自己做人,便奢華慣了不知節省,也不曉得銀錢如何難掙,也不明白家業如何難創,因此浪費、浪用、賣田、賣屋多從這個愛他上釀起來。

    又常見人家父母疼兒子随他的偏執,凡百事情惟恐怕違拗了他,盡他要的便與他,盡他惱的便替他打罵出氣,殊不知順從他慣了,及至他後來自己做人,一發自由、自縱、打人、罵人、撞禍、生事,多從這個疼他上釀起來。

    又常見人家父母喜歡兒子,專一調笑哄他,就是他說非禮之言隻管作要,做詭詐之事隻管作耍,殊不知把他亵狎慣了,及至他後來自己做人,一味苟且歪邪、越理犯分,多從這個喜歡他縱容起來。

    又常見人家父母不拘管兒子,長至十來歲已至成人,他交的朋友也不問他賢與不賢,做的事務也不管他好與不好,殊不知把他縱容慣了,及至他後來自己做人,全無忌憚,總沒怕懼,奸盜邪淫,為非作歹,多從這個不拘管他放肆起來。

    可見種種壞事,總由父母不教而起,及至後來家業被他破敗,祖宗被他玷辱,父母妻子被他連累,那時父母割舍他不得,欲教他又不能到得,此時方才知道當初惜他、愛他、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