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王龍溪

關燈
來書雲:顔子不遠複,正是德性之知,孔門緻知之學,所謂複以自知不學不慮之良知也。

    子貢務于多學,以億而中,與顔子正相反,顔子沒而聖學亡。

    子貢學術易于湊泊,積習漸染,至千百年而未已也。

    先師憂憫後人,将此兩字信手拈出以承千聖絕學,誠不得已之苦心。

    世之儒者,反哄然指以為異而非之,夜光之珠,視者××,亦無怪其然也。

     克己複禮,三月不違,是顔子不遠于複,竭才之功也。

    複以自知,蓋言天地之剛,複全于我,而非群陰之所能亂。

    卻是自家做得主宰定,故曰自知猶自主也。

    子貢以多識億中為學,誠與顔子相反,至領一貫之訓,而聞性于天道,當亦有見于具足之體,反而築室,獨居三年,其中之所存亦苦矣,要未可以易視之也。

    先師良知之教,本于孟子。

    孟子言孩提之童,不學不慮,知愛知敬,蓋言其中有物以主之,愛敬則主之所發也。

    今不從事于所主,以充滿乎本體之量,而欲坐享其不學不慮之成,難矣! 來書雲:仁者與物同體,息為化生之元,入聖之微機也。

    夫氣體之充而塞乎天地者也,氣之靈為良知。

    孟子論日夜所息,平旦虛明之氣即是靈氣。

    造化無停機,才止息耶,即有生息之義。

    靜專動直,靈之馭氣也,靜翕動辟,氣之攝靈也。

    是以大生廣生,動靜之間,惟一息耳。

    邵子亦謂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

    醫家以手足痿痹為不仁,蓋言靈氣有所不貫也。

    又以呼吸定息為接天地之根,蓋言養而無害,塞乎天地之間也。

    人能從此一息保合愛養,不為旦晝之所梏亡,終日一息也。

    日至月至,日月一息也。

    三月不違,三月一息也。

    九年不反,九年一息也。

    推而至于百千萬年,百千萬年一息也。

    是為至誠無息之學。

     仁是生理,亦是生氣,理與氣一也。

    但終當有别。

    告子曰:生之謂性。

    亦是認氣為性,而不知系于所養之善否。

    杞柳、湍水、食色之喻,亦以當下為具足。

    勿求于心,勿求于氣之論,亦以不犯做手為妙悟。

    孟子曰: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是從學問上驗消長,非以天地見成之息,冒認為己有而息之也。

    仁者與物同體,亦惟體仁者而後能與物同之。

    馭氣攝靈與定息以接天地之根諸說,恐是養生家所秘,與吾儒之息未可強而同。

    而要以收斂為主,則一而已。

    一動一靜,為天地人之至妙,邵子是從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看得來,無以繼善成性、顯仁藏用、盛得大業、生生不已,而終之以陰陽不測之神,即邵子至妙至妙之歎。

    陰陽疊運,動靜相生,循環無端,而天地日月水火土石人鬼禽獸草木皆從生滅摩蕩中成象成形,而莫知誰之所使,故曰至妙至妙者也。

    如曰氣之靈為良知,即謂氣之理為良知亦可。

    氣有升降,便有動靜,而謂良知無未發之時,豈别有說乎? 來書雲:性為人之生理,息則其生生之機也。

    佛氏以見性為宗,吾儒之學亦以見性為宗。

    緻良知,見性之宗也。

    性定則息定,而氣自生生,故曰是集義所生者也,盡性以至于命也。

    若曰息則氣定,則氣命于性,而歸于虛寂,則将入于禅定,非緻知之旨矣。

     息有二義:生滅之謂也。

    攻取之氣息,則湛一之氣複,此氣化升降之機,無與于學問也。

    子之所謂息者,蓋主得其所養則氣命于性,配義與道,塞乎天地,生生之機也。

    傳曰:虛者氣之府,寂者生之機。

    今以虛寂為禅定,謂非緻知之旨,則異矣。

    佛氏以虛寂為性,亦以覺為性,又有皇覺、正覺、圓覺、覺明、明覺之異,佛學養覺而啬于用時,儒用覺而失所養,此又是其大異處。

     來書雲:息之一字,範圍三教之宗。

    老氏謂之谷神玄牝,其息深深。

    蒙莊氏謂之六月息,釋氏謂之反息還虛,吾儒則謂之向晦入晏息,邵子謂之複媾之幾,天地之呼吸也。

    是息,先天地而生,後天地而存,人能明此一息,是為天地氤氲,萬物化生,一息通于今古。

    平旦之氣,有不足言者矣。

     易曰:随時之義大矣哉。

    澤中有雷,君子以向晦入晏息。

    蓋亦康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謠。

    消息盈虛,天行也,君子尚消息盈虛,亦隻是随時之義。

    申申夭夭,休休蕩蕩,便是夫子息境。

    若是精神向裡收斂,亦便是時時息,更無晝旦之别。

    其以息為範圍三教之宗,而攙和二氏及養生家之言以神其說,疑××之×也。

     來書雲: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道誼未嘗不利,未嘗無功,但有計謀之心,則為有所為而為,即入于功利。

    先師所謂一心在根上培灌,不作枝葉花實之想,但得此根生意不息,不怕無枝葉花實,此是對症之藥,所當時時勤服者也。

     物上求正,随在緻此良知,周乎物而不過雲雲,恐不免有功利心。

    君子以成德為行與德修罔覺,更無些子功利意,卻别是一乾坤也。

    無妄六二之象曰:不耕獲,未富也。

    言耕而獲,便是功利,惟耕而不計獲者,方是一心在根上培灌,不作枝葉花實之想。

    其間特毫厘之差,不知尊兄以何者為根,亦以何者為枝葉花實。

    格物是緻知之功,随在緻此良知,周乎物而不過,謂是為培灌根乎?亦隻是培灌枝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