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關燈
有餓莩而不知?人死則曰非我也歳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歳斯天下之民至焉 願比死者一灑之 無以則王乎 是乃仁術也 是以君子逺庖廚也 爲長者折枝 刑于寡妻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搆怨于諸侯然後快于心與 梁惠王下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文王之囿方七十裡 今也不然 睊睊胥讒民乃作慝 惟君所行也 畜君何尤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 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镒 必使玉人雕琢之 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後來其蘇 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所能也 卷十 孟子 公孫醜上 曰管仲曽西之所不爲也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 速于置郵而傳命 我四十不動心 不動心有道乎 孟施舎 雖褐寛博吾不惴焉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夫志至焉氣次焉 持其志無暴其氣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我知言 其爲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旣聖矣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取諸人以爲善是與人爲善者也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公孫醜下 天時不如地利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是或一道也 子之持防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不得不可以爲恱 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有仕于此而子恱之不告于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 季孫曰異哉子叔疑 洩柳申詳無人乎缪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王庶幾改之 王由足用爲善 吾何為不豫哉 卷十一 孟子 滕文公上 周公豈欺我哉 曽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 曰吾有所受之也 父兄百官不我足也 百官族人可謂曰知 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使民盻盻然 又稱貸而益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使畢戰問井地 聞君行仁政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曽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蓋歸反蔂梩而掩之 滕文公下 勇士不忘喪其元 以順爲正者妾婦之道也 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 我武惟?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代用張于湯有光 日攘其鄰之雞者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 已頻顣 離婁上 而仁覆天下矣 言則非先王之道 仁不可爲衆也 道在迩而求諸逺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 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人不足與适也政不足閑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 政不足閑也 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卷十二 孟子 離婁下 惠而不知爲政 日亦不足矣 才也養不才 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 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亷 不歴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 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 萬章上 帝将胥天下而遷之焉 瞽瞍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禹避舜之子于陽城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