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關燈
尹攻牧宮始其為先覺何如 思天下之民節 張彥陵曰思天下之民五句是因其言而推其心故就湯二句是因其心而實其事總為下文況辱已以正天下者乎一句張本 又曰就天下中舉出匹夫匹婦見一民亦所矜憐直是萬物一體之心真切笃志如此 四書脈曰被堯舜之澤指人人覺悟説 吳因之曰其自任以天下之重言其身任世道真切如此不是言其所任之大 又曰夏桀無道民不被堯舜之澤者多矣故説湯伐夏以救之此是故字意 徐自溟曰自唐虞揖讓以來未有放伐之事故伐自湯始孟子雲就湯而説之又伊訓雲朕載自亳則知湯之伐夏尹成之也然尹之本意全是為救民即欲不放伐不可得此真是唐虞以來莫肯任其咎者是于民為任徳于夏為任罪于堯舜為任道 王龍溪曰士之處世所重全在立志遇與不遇非所論也伊尹隻是個莘野耕夫便以天下為己任葢其萬物一體之心原切于膚不容自己使其終身不遇亦是窮困的阿衡其聘而得遇亦隻是個榮達的耕叟非有加損也吾人若無此志到底隻成自了漢 吾未聞枉已而正人者也節 沈無回曰孟子以世之有大抱負者必不肯為辱人賤行而始進不以正者未有能建竒績于天下者也此孟子一生得力處亦其維持人心世道處學者不可不察其防防所在張彥陵曰聖人之行數句見自古聖人無有不潔身者何獨于尹而疑之専重近與不去上 巢睫子曰唯有一介不苟之操方能建萬世不遺之業 此又是餘意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節 耕莘樂道所以緻湯之聘此意在首二節内已有然首二節各自開説至吾聞節方發揮此意出來玩淺説自見因之講首二節即連絡説者非也 劉上玉謂此章明説無割烹要湯處隻在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二句亦不是葢無割烹要湯意上文已明吾聞節隻是發明其所以緻湯之知之由耳 此節林注謂猶夫子之求異乎人之求意此隻解得一要字朱子謂猶前章父不得而子意此是解通節意自不同也不可以此節語氣與夫子之求之也二句作一例看玩淺説自見 天誅造攻自牧言節 南嶽氏曰放伐之事湯猶自知有慚徳而尹直任之曰朕載自亳膽極大力極雄大約見得極到故敢如此若在形迹上躱閃便是見道未透處 張彥陵曰按桀都安邑而湯都亳亳居安邑之東而鳴條在安邑之西陑又出其西南河曲之南湯伐桀宜從東徑攻安邑乃從下反上升陑而反下趨鳴條葢不掩襲以出桀之不意所謂仁人之師也 或謂孔子于衛主癰疽章總防 進禮退義固是通章之骨然不可以本文進以禮三句包下二節也本文隻是承彌子事説此與上章樂堯舜之道句一例張彥陵曰孔子主癰疽侍人葢謂其主之以求進也又曰癰疽之得君未必如彌子瑕之専即主癰疽 寺人未必有如衛卿之可得而于衛于齊之日又未必有桓魋要殺之危乃其拒彌子者如此主貞子者如彼其不苟主自可想見 或謂孔子于衛主癰疽節 張彥陵曰孔子主癰疽侍人葢謂其主之以求進也 于衛主顔雠由節 徐懋齋曰子路豈肯欲夫子之依媚臣哉或者有感于南子之可見而雲然也 翼注曰子路以告者子路亦非欲附勢隻因孔子志在行道或亦從權如往公山之類耳 葢子路不知聖人有從權處又自有守經處 按子路以告有二説或謂子路喜而告者或謂子路怒而告者論集注原不注煞無所不可然意此處不必為子路回防子路之視彌子猶其視孔悝也孔悝可仕彌子亦可聴此是賢者辨義未精處似從前説為長 翼注曰前有命専指衛卿之得言後有命泛指爵祿之得不得言徐自溟曰使夫子得行道于衛不去彌子乎然以彌子而卿也則又安能去之也得卿而不去彌子道猶之乎不行也聖人拈出一命字消了小人許多攀附之心冷了俗人許多勞攘之心 徐儆?曰進固以禮矣而退必以義重義邊 愚按不必見偏重葢末句雖就退與不得上説然此處隻須平説好 張彥陵曰進以禮三句語意一直説下不是推原到安命上去 按蒙引存疑作推原説似與此不同然其實亦同歸于一也 蒙引存疑以得不得分頂禮義新安則總頂似皆有理且從蒙引 沈無回曰聖人禮義之未盡必不先言安命 按此是餘意 是無義無命也新安陳氏謂義可以該禮是将禮義合説是深一層解蒙引謂此處隻消言義是将禮義分説是淺一層解蒙引是正意 孔子不悅于魯衛節 翼注曰不悅于魯衛指女樂骖乗二事 張彥陵曰防服正是聖人達權處亦正聖人安命處若悻悻自逞便非順受 又曰孔子當阨句最重 又曰提出臣字便見非癰疽侍人之倫丘毛伯曰彌子瑕之誘孔子也以利桓司馬之劫孔子也以威若孔子之自處隻是以禮以義 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節 翼注曰所為主即逺臣所主即近臣也 陸實甫曰注中類字最妙以觀近臣之法推之則知癰疽侍人必不為孔子所主以觀逺臣之法推之則知孔子必不主癰疽侍人 百裡奚兩節 此是戰國時人之言為此説者必謂恥辱之事賢者不妨為之乃是欲借奚以自附防非為奚惜也 張彥陵曰飯牛是百裡奚實事【伊尹之割烹亦或如此】好事者之汚蔑病隻在一要字然奚入秦取相之由已無可據故但叙其去虞入秦之由以為下文論斷地反覆辨駁俱在不谏上生出 又曰宮之奇谏句亦是為百裡奚出脫有奇之谏而不行然後百裡奚可以不谏也叙列假道一段總見虞人黩貨愎諌以見奚之不谏為智不然隻消不谏二字已打倒他一生生不得下節賢智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節張彥陵曰前四段以首段為主下三段反覆以明其意相秦二段以下段為主上一段吊起以存其案 翼注曰知虞公之不可諌此一知字且不重隻是言當其去虞入秦之時年巳七十使猶不知幹主之汚則非可以少年不經事為解矣斷乎是不智了須如此一氣看下下卻轉雲然而奚則非不智人也 知黙和廢知興三段平看四書脈曰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并國二十拓地千 裡是顯君之賢歴康景悼孝皆憑藉先世之威是傳後之賢幹是求用于始進之初成是成就于既用之後 説智處則先以百裡奚虞人也一條立案説賢處則上文不先立案此又是文字之變化處 附蒙引曰大抵百裡奚亦隻是春秋之智士其所謂賢亦猶孔子稱管仲如其仁耳所謂姑取一節者固未暇計其谏之是非也 按此説不是孟子明説其不可谏而不谏矣大全南軒張氏説得好又如後面于忠肅説亦不妨 于忠肅曰使管仲無佐桓一段功業終有愧于召忽使百裡奚無相穆一段功業終有愧于宮之奇 四書講義困勉録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