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關燈
秦政隋文之類者可謂愛其子哉 翼注曰吾君之子主克肖意説四書脈曰首節隻言民之歸賢歸子未露出天字自昔者舜薦禹于天至下節施澤于民未乆皆不 當露天字存疑説得最好蒙引淺説即露天字不是 丹朱之不肖節 四書脈曰丹朱至未乆此兩段隻宜在民心上言舜禹益二句總括上來作過文方露出天字 樂天齋翼注曰兩不肖隻不如堯舜便是勿太説壞啓賢少斷能敬承繼就是賢隻重敬上帝王相傳心法隻是個敬 按此説最是存疑謂啟賢能敬敬字隻在賢字内承繼禹之道作一句讀不是張彥陵曰通節又當以子之賢不肖段作主為相乆逺隻帶説 葢與上章又微不同上章是論與賢故多就賢邉説此章是論與子故重在子邊 翼注曰莫之為二句又推開泛説為是作為緻是招緻 為猶有心緻則無心 翼注曰上緻字是招意下至字是來意不招自來如未嘗作善而緻福未嘗作惡而緻禍之類且看堯舜豈以失教緻子不肖益豈以薄徳緻民離心可見莫之緻而至 匹夫而有天下者兩節 吳因之曰昔者舜薦禹于天兩節是言禹傳子不傳賢一出于天匹夫四節則言自古傳子不傳賢者非獨一禹以推明之然曰推明隻是旁意其正答萬章問専在首二節匹夫節略輕隻引起下節意必若桀纣句要得不輕廢意看他語意何等鄭重據口氣隻是説自古不有天下者不獨一益言外正見得自古傳子者不獨一禹葢引商周相類事以推明之益見禹徳之非衰也其子賢為相不乆上文本意隻是兩件合説然所重特在繼世一項若繼世一賢則為相者不論乆近決無得天下之理自是萬古不易之常道故此専以繼世推明禹益之事而不及為相雲 陳伯玉曰匹夫不分有位無位俱是舜禹為相時亦匹夫也對天子言之耳 張彥陵曰二條須連絡説下去匹夫而有天下必是有舜禹之徳而又有天子薦之者若有徳無薦亦不能以有天下仲尼是也然則益是有徳而有薦者何以不有天下乎葢以遇繼世之君賢耳仲尼伊尹周公特以為益之例俱不重 又曰天欲與一匹夫必廢一繼世然繼世必桀纣天始廢之重在苟能嗣業即不輕廢意因先世有功徳于民故報之也 伊尹相湯以王于天下節 陳伯玉曰相湯以王于天下説尹有舜禹之徳也 按外丙二句有一太甲在内因太丁卒而太甲尚幼所以有此變通下文自説太甲颠覆典刑而卒能悔過另是一意若太甲二字非獨至下文始有也 四書脈曰典刑即仁義 翼注曰自怨是追咎已往自艾是修治方來 四書脈曰下三年連下句讀 周公之不有天下節 唐士雅曰伊尹述其事而周公言其意此虛實相生法且伊尹二節本借客形主而猶益之于夏又借主形客可見文之變幻處 唐虞禅節 徐儆?曰天無心也唯與其可以安天下者耳聖人亦無心也唯承天以與其可以安天下者耳堯舜禹總是一般心其以天下與賢與子總是一般事故孔子以一個義字斷之 張彥陵曰義者宜也繼合于禅可見繼之心不殊于禅之心也禹非徳衰明矣 四書脈曰重繼邊 王陽明曰唐虞之世風氣渾樸人情無欲亦不思争自夏以降則世道人心靡一矣故官天下者即神聖莫議家天下者即中才可托傳賢之變為傳子非聖人意也為世變計也聖人非徒為一家起念也從天下起念也謂繼世為徳衰則不可謂繼世非世衰亦不可 大全辨芑山張氏曰通章以有天下歸之于天然天亦不可知如三代以後徳不必舜禹而亦有天下繼世不必如桀纣而亦廢之愚謂善言天者以理為主而不必衡數能如舜禹雖不有天下不失為聖否則雖有天下卒名為亂賊能不為桀纣雖不幸而滅亡不損其賢否則雖世守晏如不得為仁孝讀孟子此章求其可以為萬世法者不可不知此意 伊尹以割烹要湯章總防 此章樂堯舜之道固是頭腦自辭受取與直到緻君澤民皆是樂道作用處然不可以首節樂堯舜之道一句包下數節葢首節是就窮養處説其樂堯舜之道自湯使人至況辱已以正天下乎是就達施處説其樂堯舜之道 張彥陵曰聖人之行以下乃是餘波而末節複引伊訓為證見得伐夏救民事在所必有則割烹事在所必無吳因之曰孟子辨割烹全把堯舜二字壓倒好事之口故篇中諸堯舜字面極重須要看葢道莫大于堯舜而尹樂之正見其抱負之大道莫大于堯舜而尹行之正見其事業之偉 按行處亦即是樂處然不防樂字尤高 附吳因之曰耕莘以下五節據孟子口氣原未嘗有窮達二意隻是叙尹有堯舜之道而緻湯之聘尹應湯之聘而成救民之功既備述伊尹始末如此遂以吾未聞三節斷之言如此正天下豈割烹所能為如此以道得君豈嘗要以割烹人言之誣不待辨而自明矣伊尹耕莘節言其抱負之大正以見成湯往聘之由須重發尹有以緻湯之求意乃是 伊尹以割烹要湯兩節 張彥陵曰樂不是空空想慕直恁沉酣屬餍意思不肯一息放手若非真樂便有厭苦之意豈肯以此上緻君下澤民徹始徹終都是這個物事 高中?曰處畎畝之中是一耕夫也其孰祿之天下者而弗顧其孰與之千驷者而弗視又孰與之交際者而不以取不以予乎葢孟子即其為人之素原始要終而推其畎畝自處之意有如此者以着其行誼之峻潔非必有其事也 依雙峰説則天下固有合道而不合義有合義而不合道者然此亦分言之耳若合言之則合義即合道矣 湯使人以币聘之節 觀湯誠否正所以重始進也觀湯誠否原不差但雲托言則便不是 湯三使往聘之節 四書脈曰幡然亦不是感湯聘之殷葢度湯之必可為堯舜而已之道必可行于湯也牛春宇曰币聘不出不是堅執所守幡然後改亦 不是遂變初心涵養既大設施既逺緻用自是不苟聖賢出處道理自合如此人謂伊尹前後似兩截人不知總是一個樂堯舜之道終其身而已 天之生此民也節 翼注曰天之生此民節與上節俱是一時之言 張彥陵曰按斯道即堯舜之道也上以君民分言此單言覺民者蓋為君以覺之也正使民為堯舜之民處而使君為堯舜之意即在此覺民事業中 吳因之曰予将以斯道覺斯民全不敢負上天付托之意一節俱重天意發揮乃是本防 耕莘樂道之時即懷覺民之志與夫一夫不被之恥非自湯聘而始有也然此處須切湯聘講方是與耕莘樂道之時不同 湛甘泉曰伊尹天民之先覺覺了便自樂我所覺之道便是堯舜之道非取諸堯舜者以樂于我也我固有之也但系于覺不覺耳 大全辨卓庵張氏曰尹樂堯舜亦後知後覺如何自謂先覺葢堯舜之道至是而晦尹處畎畝中便已得其緻君澤民之道則視堯舜為後視成湯則先也商祚六百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