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自不相妨蓋以下節天吏照看也翼注四書脈皆從之 伐燕考見前齊人伐燕章
燕人畔章總防 張彥陵曰齊之伐燕所謂乘人之危不仁緻人之畔不智王之慚于孟子此正愧心之萌陳賈乃逢其惡舉周公來比不知公與叔系兄弟至親便有不容逆料其畔的心腸若齊王之與燕人則不可同年而語矣隐隐照見公之過是宜有的齊王之過是不宜有的又安得援周公為解 下文賈之所解隻在不智以王之所慚在不智也何以知王之慚在不智以其慚于既叛之後而知之也
燕人畔兩節 賽合注曰賈之言雖并提仁智其意重不智一邊蓋緣當時議王并燕為不智賈以齊當取燕之時豈知今日燕人之畔亦如周公使管叔之時豈知後來以殷畔乎 吳因之曰孰仁且智且字與養氣章仁且智夫子既聖矣且字不同既聖處且字是仁智并説此處仁且智則倒重智上下面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亦隻要形起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句周公知其将叛而使之與亦隻相形引出不知也句陳賈主意全認定不知一邊蓋欲以周公不知而使管叔解釋齊王不知而取燕耳 又曰仁智周公未之盡句要以不知為主説況于王乎句亦須重不智一邊乃是論齊事本防見而解之言請見孟子而以周公事為王解之也
見孟子問曰節 四書脈曰不知也勿雲誤使之隻雲事變叵測雖周公亦不知其将畔也有過指不智且字見公且然下于公者可知 賽合注曰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便有他人之過則不宜意 蒙引謂不智是過若不仁則不止于過也此説亦甚拘 此章論周公事專以使管叔説不必牽誅管叔説大全有論誅管叔一段當删
且古之君子節 翼注曰古之君子泛説不指周公末段人皆見之固不肯為之辭更也人皆仰之又不必為之辭如此雲與下面有情
孟子緻為臣而歸章總防 翼注曰首二節婉答齊王見行道之心也下面深拒時子見守道之義也 張彥陵曰全防重市利二字看齊王留之之詞與處之之法全無好賢實用隻以利留孟子而時子陳子俱不悟其非君臣師弟之間有市心矣故孟子詳以利之一字曉之而道之行不行俱置不論
孟子緻為臣而歸兩節 四書脈曰不敢請者恐有幹進之嫌見無枉道之意固所願者出于愛君之誠見有行道之心兩句俱承繼見來
他日王謂時子曰節 按存疑謂他日王謂時子見孟子欲去時齊王不曽留一時去未成到他日齊王見其未去而為此留也其留之不誠亦可見矣不能行其道而欲留之為矜式義既無謂況又不誠乎此説非也前此不留他日留之安知其非自悔自艾而謂其不誠乎但觀其詞絶無悔過不安之意則可知其不誠耳不必在他日字上穿鑿也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節 按或雲時子知王留賢之意不誠欲傳命不可欲不傳命不可故姑因陳子達之以塞責則看得時子是奸猾之人徐中楫雲欲其言之易入而早圖之也則看得時子隻是一個庸碌之人皆從所以因陳子處看出然庸碌之説平正可從
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節 賽合注曰我雖欲富亦不為也而況本非欲富者耶如之何其可複留也不可留而留是不得于十萬而又求得于萬鐘此壟防之為季孫之所以譏子叔疑也 按淺説謂注中又有難顯言者一句不粘着義不可以複留一句意故下一個又字若是道不行而義不可留則顯言之亦何妨此條甚拘
異哉子叔疑節 按蒙引謂二使字不同上使字是如使之使下使字是子叔疑使之也已指子叔疑此條非也蓋叔疑事乃實事豈可用如使口氣愚意上使字乃國君使也不然則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此句乃是泛論叔疑事當補在言外則又不得謂已指叔疑也俟再定
古之為市者節 翼注曰子叔疑是客賤丈夫是客之客 孟子之于梁也始見即黜其言利之非于齊也将去必自表其無欲利之志其于利之一字嚴哉
有欲為王留行者章總防 張彥陵曰通章重在無王命上
孟子去齊宿于晝兩節 翼注曰客欲留行當先言于王而得其悔悟因奉王命來留孟子方可留也
客不悅曰節 李衷一曰兩無人之人正暗斥留行者言這一人留子思卻承缪公之命來道達誠意故子思為之留這一人留洩栁申詳雖無缪公之命然不向洩栁申詳自叙已留意卻從缪公稱道調防故洩栁申詳為之留今既不承王命來留又不去調防王側徒走在吾面前空把己意代王説殷勤耳何益之有據孟子責備他意思還在無王命上 張彥陵曰看洩栁申詳三句要看得好非謂二子之賢倚君側之人也二子當時亦隻見魯君信用他故樂為之留初不知中間維持調防之故而究竟魯君親之信之則以有人耳【阙】
一則君使人留賢一則人勉君留賢皆非【阙】
留者【阙】
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節 賽合注曰長者句須承上雲古人之留賢皆出于君意之殷勤未嘗以己意而自留也 缪公本自能尊子思齊王不能如缪公如何責留行者之不及子思曰缪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