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録卷二十六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公孫醜上
夫子當路于齊章總防 沈無回曰通章以功徳二字作眼目圖伯計功緻王以徳究之王者之功亦非伯者之所能比 又曰徳是根本時勢是其所乘孟子之能使齊王者是徳其反手處是時勢有徳然後可以論時勢不可以時勢徳三平看 翼注曰以齊王由反手也防上是斥伯功以崇王道下是明易王以時勢也
夫子當路于齊四節 翼注曰前四節勿露出伯字方不礙管仲以其君伯句 又曰畏隻是不敢忽他非謂曾子不及子路也 張彥陵曰兩孰賢都論人品不論事功管仲得君三句把専與久兩路相形見得無解于功業之卑耳重功業卑句専指伯業說 楊山曰自孟子後人不敢小管仲隻為見他不破近世儒者如荊公雖知卑管仲其實亦識他未盡人若知王良羞與嬖奚乘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之意則管仲自卑不足道 按注以曾西為曾子之孫誤據經典序錄曾申字子西曾子子子夏以詩傳申左丘明作傳以授申曾西之學于是可考又楚公子申亦字子西則曾西為申無疑 翼注曰不可說曾西不為況我又賢于曾西者隻說我與曾西同一淵源意 又曰言管仲以該晏子
管仲以其君霸節
以齊王由反手兩節 張彥陵曰徳兼政教說大行即上洽字意 四書脈曰大行就文徳洽天下說不重武周
文王何可當也節 翼注曰朝諸侯即是有天下非既失而複有之也隻是振起之耳 史氏曰孟子謂商家代有賢聖之君已自難變又加之武丁中興故其徳澤愈未易衰況纣去武丁未遠兼以諸賢夾輔故雖暴虐亦未遽至于亡所以文武興起之難耳皆反複發明文王何可當也一句 張彥陵曰故家以勲舊言遺俗以沿習言澤之在下者流風以脩齊教化言善政以紀綱法度言澤之在上者 又曰微子微仲比幹箕子是貴戚之卿膠鬲是異姓之卿 時勢二字雖在下節然此節防出亦不妨淺說講此節明說以時言之以勢言之雲雲 四書脈曰文王猶方百裡起此百裡亦是商家之地與民也
齊人有言曰五節 張彥陵曰夫徳者王天下之本也作事之以智慧力田之以镃基豈非本哉而齊人乃有待時乘勢之說何哉蓋為有知慧有镃基者言也若無智慧無镃基雖有時勢何益故後面又把徳之流行說出來 四書脈曰徳行原是速的如文王之百年未洽非徳行之不速徳之成功不能速也 顧麟士曰古人馬必駕車馬逓騎置之說恐亦是漢以下事殆不足據麟士此疑雖是然亦安知古人于驿不獨騎馬耶
夫子加齊之卿相章總防 賽合注曰養氣章時說并以知言養氣為主卻未是通章還以不動心為主心者功業之本故大功業皆從心出若平日所養不得力則遇事時縱有旋幹轉坤大事不免此心忙錯要須整齊安排孟子不動心全是平生學力已到心體力量已沈随手應去直做到底更無退縮屈餒之時全是以理内主即夫子一貫之妙也 張彥陵曰通章以不動心為主知言養氣為目願學孔子為宗王觀濤曰在必從吾言防上是言已不動心之學異于告子者在知言養氣二端下是願學孔子而推尊之以見不動心之所自來前段吾嘗聞大勇于夫子一語便埋願學根腳後段堯舜百王等語亦與大任相應 陸聚崗曰通章把一心字為綱知行二字為目而以理字為主 湖南講曰孟子學問還在存心養性上養氣原不是上乘功夫 大全辯看養氣章多祖陽明而排朱注最謬
夫子加齊之卿相節 當大任隻是平常應酬一般方是不動心注恐懼是埋養氣根腳疑畏是埋知言根腳 湛甘泉曰天道常運而不息人心常活而不滞而雲不動心者何也常活而不滞者人心之本體動乎自然者也四十不動心者不失其心之本體而能不動乎勢利者也是故知常動之體然後能不動乎勢利也
若是則夫子過孟贲遠矣節 四書脈曰是不難謂不問其所以不動者何如而但曰不動則不動亦不難即告子亦先我不動心 翼注曰先我是不待四十佐案曰提出告子乃賔主相形法北宮黝孟施舍
賔中賔也曾子主中賔也先完賔中賔主中賔才及正賔正主且先叙告子而後自叙到後以未嘗知義結最有次序 張彥陵曰按不動心便是勇故下文以勇字發明不動心之道
不動心有道乎節 張彥陵曰有字虛說 許白雲曰有主二字兼下五人北宮以必勝為主孟舍以無懼為主曾子以理直為主孟子以知言養氣為主吿子防悍強制為主皆可以不動
北宮黝之飬勇也節 翼注曰北宮黝節一歩進一歩看 按翼注與東陽許氏合最明麟士謂自不膚撓至不受于萬乘之君是彼不可加于我之意視刺萬乘至反之是我必可加于彼之意此不可從蓋不受内已有我加于彼之意也 賽合注曰要模寫他必勝意蓋膚撓目逃非勝也不撓不逃便是必勝處受挫不刺非勝也不受必刺便是必勝處惡聲不反非勝也必反便是必勝處 按李九我曰其膚挺然而不撓目凝然而不逃此說亦不是隻依麟士解方得賽合注謂此說于必勝為主意不襯貼是也 褐寛博隻是一件蒙引已明然蒙引又雲褐寛博是兩般不是褐衣寛大也則自相背矣隻從其一件之說為是 講意曰視刺萬乗若刺褐夫亦非此時就刺了隻是意在必勝視之若無難耳須看一視字此正眇視諸侯處故遂接以無嚴諸侯雲 四書脈曰視刺三句正不受萬乘之事刺萬乘隻是設言無嚴諸侯卻是實說看一思字視字正摹寫他意在必勝光景即下節舎之言亦是想像他無懼為主而代為之語耳惡聲之必反之大全蒙存翼注脈俱兼褐寛博萬乗說獨淺說單指萬乘言不可從 吳因之曰黝二節不是實叙當時行事實叙當時口語是極其形容話頭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節 張彥陵曰視不勝隻是逆料的說話此時猶未戰也亦尚未嘗不勝量敵慮勝正與視不勝猶勝相反末二句又是自解其視不勝猶勝意蓋心主無懼便盡力向前雖不勝亦無悔也不可泥注遂把猶勝作無懼說 此注是倒釋體須辨彥陵又曰進是徃與之戰防則已進而戰 吳因
之曰孟施舍節是想像他無懼為主而代為口說如此
孟施舍似曾子節 翼注曰似曾子似子夏隻在人已二字彷佛相視非真可同日語也 賽合注曰似隻似其氣象防當依注以人已相似言之新說謂子夏出見紛華而悅悅在外者也黝務敵人敵在外者也此所以相似此說防不可從 四書脈曰未知孰賢直說二子之勇一般未有一賢者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節 翼注曰自反不縮不過設言以起下文耳重在理直氣壯一邊勿以善藏其勇善用其勇平對 又曰徃而敵之如以一是矯衆非以一正抗衆邪之類 睡庵謂自反指平日所為言非臨時也按此亦小誤自反隻指臨時但本于平日所為耳 四書脈曰曾子隻要自反常直不是臨敵時視縮不縮為勇怯若既自反不縮安得為大勇 宋羽皇謂徃千萬人之勇易見惴褐寛博之勇難知此邪說斷不可從 鄒徳溥昔者曾子二節文曰當其惴也以理自裁君子謂其能養勇當其徃也以理自壯君子謂其能用勇 按此即宋羽皇之說似亦于義可從【己酉四月】 大全辯維立陳氏曰惴徃都是勇不徃處正是千萬人不敢撓的精神蘊蓄處 丘月林曰大勇隻末二句見之或以吾惴為能怯吾徃為能勇總為大勇未是 陳氏又曰曾子孟子養氣大闗頭常恐有不縮處不得于心處不慊處行不義殺不辜處若雲知言養氣更無不得于心不得于言之時是欲擡髙聖賢失卻聖賢側身改過大防 李毅侯曰問此處專言養勇與養氣相闗遺卻知言意何也曰知言養氣是一事蓋必明乎道義而後能配乎道義則知言自在養氣之先也
孟施舍之守氣節 吳因之曰說守約處全要緊根反身循理意蓋理者至當不易随他天翻地覆古徃今來更搖動不得曾子一以是為主則是心中所見與其所執持己把握那萬變不搖的物事了疑惑何由起恐懼何由生雖當大任何由動心豈不獨得其要言外便見得所謂不動心有道者此正其道而凡不動心者當以此道為準矣 翼注曰此不如是相去霄壤意 附四書家訓曰舍之守氣亦是心上守但所守者心之氣而非心之理終着力把持終震撼得動安得自如何如以心順理隻顧自家理之是非其中豈不凝然貞靜耶 右條與予舊嵗所見有不同者姑附于此【壬寅】
敢問夫子之不動心節 李衷一曰吿子初間用工夫猶見有不得便猶心動因此遂割絶使一理俱不出不入後來亦無複不得矣到無不得時便成個告子的不動心 湖南講曰告子説義外是将言與氣都看在外邊的 吳因之曰告子主意大段與老莊虛無相似一味都撇開不令擾亂吾胸臆 袁七澤曰此心寂靜活潑不以求時動不求時不動也 告子之病正在強認志氣合一故孟子分别言之耳蓋志氣合一乃從容中道之候告子陽明起手就要如此所以成其吿子陽明 翼注曰夫志氣之帥也以下俱見得氣不偏輕之意以正其勿求于氣之非抑?重氣邊看 四書脈曰故曰乃孟子雲然非古語也翼注曰持其志兼靜存動察工夫暴字暗與善養
字反置而不養固暴也養而不善亦暴也 按持志非守其心之謂志可着力而心則自然不持志者乃是空守其心不知明理以定其志耳 湖南講曰志可着力而心則自然告子恐動心亦未必去持志四書家訓曰持志非存心之謂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