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二十五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梁恵王下
莊暴見孟子曰章總防 張彥陵曰試觀常人之情獨樂不若與人之甚與少樂不若與衆之甚而況為民上者乎故觀疾首蹙頞之民則知獨樂之效觀欣欣喜色之民則知同樂之效夫好樂之公私稍異而民情之向背防殊可見樂論公私不論今古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何論先王與世俗哉
莊暴見孟子曰三節 湖南講曰樂有情有文若論文則一代有一代之制作逈然各異論情則樂不過導和宣郁有何不同
可得聞與節 翼注曰此節且隻泛就常情言未說到人君上與衆衆字亦不指百姓隻是多人也 張彥陵曰獨樂二段不是問他全是啟發他一段公心以為言樂張本
臣請為王言樂四節 彥陵曰此兩節俱是設兩個情景如此非齊王實事 按今王鼓樂不論今樂古樂徐儆?曰舉疾首蹙頞舉欣欣然有喜色皆不問
其今樂與古樂也下一舉字便有意思在 吳省庵曰一不與民同樂便是好樂未甚民便疾首蹙頞則雖好先王之樂何裨于治一與民同樂便是好樂甚民便喜色相告則雖好世俗之樂何妨于治 大全辯或曰頞阿葛切說文雲鼻莖也從鼻曷作齃史記蔡澤傳魋顔蹙齃齃即頞也額鄂格切說文雲額颡也本作額按鼻莖與颡異集注頞額也誤疏雲蹙其鼻莖朱子獨不采用何欤 張彥陵曰車馬亦謂之音者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鸾鳴鸾鳴則和應故也 存疑謂何以上不當用不然二字看來即用不然字亦不礙其為欣幸之詞依蒙引可也附羽旄考 禮書曰周禮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為常【王】交龍為旗【諸侯】通帛為旜【孤卿】雜帛為物【大夫士】熊虎為旗【師都】鳥隼為旟【州裡】蛇為旐【縣鄙】全羽為旞析羽為旌然熊虎為旗而九旗亦謂之旗經傳凡言旌旗是也日月為常而諸侯之旗亦謂之常行人公侯伯子男建常是也交龍為旗天子之常亦謂之旗觐禮天子載大旗是也析羽為旌天子至大夫士之旂亦謂之旌樂記龍旂天子之旌是也亦猶五溝皆謂之溝五塗皆謂之塗八法皆謂之法也 又曰幹首注以旄旄首注以旌則羽毛所以為旗飾也旗皆有羽旄而全羽之旞析羽之旌又與夫飾旗者異矣 按禮書則是旌旗二字在九旗中未有専指若大槩言之則旌指竿首之羽旗指畫帛又舉旌可以該旗舉旗可以該旌故注曰羽毛旌屬蓋旗總名羽毛特其屬之一也小注引全羽析羽欠明
文王之囿方七十裡章總防 管登之曰朱子嘗謂文囿在三分有二之後論世得矣猶未察其地也周都岐豐山林多于原野囿雖七十裡未嘗奪民耕稼之地而民反食其利安得以為大齊都營丘郊闗之内方四十裡即有山林可依必侵及民之耕地焉然三代之衰國以四時之搜苗狝狩為一重事而民俗澆漓日甚無禁則法弛儒者不可執孟子之說而謂齊國可以無囿囿禁可以無設也 張彥陵曰齊王就制度上說大小孟子在民心上說大小上下相形全要得引誘齊王意
文王之囿方七十裡兩節 張彥陵曰民以為小不是嫌他小隻是不覺得大蓋若已有之并其大亦忘之也若說囿之所出有限民之所取無窮反覺私而有意蒙引主此殊誤
臣始至于境節 蒙引曰國外百裡為郊郊外有闗闗蓋與鄰國交接之界限也以此推之恐謂太公周公之封齊魯為方百裡者為可疑按蒙引不是依禮書古者百裡之國二十裡之郊注雲雲者以此時齊地已不止百裡耳豈可遽以疑周公太公之初封乎
交隣國有道乎章總防 張彥陵曰通章雖分知仁勇三段合之總成交隣之道其意總歸在安天下上徐儆?曰仁智與勇理無二緻而交隣除暴事不相妨苟仁專恤小而不顧養亂以殘民智專事大而不知自強以立國則仁必贻害于人智必受辱于已反為不仁不智了故湯事葛而征葛勾踐事吳而誤吳則勇又濟其仁智之不及者也 知仁勇本不可以事分隻如以大事小一件非知仁勇兼備者不能不必說到事大而後見其知說到除暴而後見其勇也餘俱仿此然此章則以事分配者也蓋以大字小非不可以見智勇而借仁處為多以小事大非不可以見仁勇而借智處為多除暴亦然 知仁固分配事大事小矣而知者仁者則似不必分為兩項人如一人也方其事小則見為仁方其事大則見為知耳然此章則又分為兩人者也有一等自然合理之人則能以大字小有一等不敢違理之人則能以小事大惟勇則即就知仁内見耳 知者仁者既分為兩項人則所謂以大字小以小事大者似亦是交互言之也仁者非不能事大智者非不能字小但有安勉不同耳然此章則又不作交互看者也仁者雖亦能事大而知者則未必能字小蓋樂天畏天雖總是一個理然既有樂畏之不同則其所見為天者亦不能無淺深之别故以大字小之天有非知者所能知者矣此知者與利仁者又較淺也 右上三條首條無可議下二條亦依大全蒙存如此講耳湯睡庵四書脈曰仁者知者不是兩様人以所處之勢異也似尤直捷當俟再定
交隣國有道乎節 大全辯或曰文王事昆夷但與民休息不忍窮兵黩武與漢文帝無異屈體和親則昆夷非其比大約如漢宣之撫呼韓耳周自太王而後夷狄漸衰漸遠岐周之境文王安輯其部落亦僅猶後世之處降夷所以終武王成王之世未聞有事西北隻東土一帶尚煩經營此周初得盡力東方之本也
以大事小者節 四書脈曰以大事小四句說他這等含容是樂甚麽乃樂天者也這等敬謹是畏甚麽乃畏天者也天即理也我為大理合當含容我為小理合當敬謹 按淺說先講天字睡庵先講樂畏字俱可若睡庵又雲隻重二個天字樂字畏字已上面發了此卻不是天字獨非上面所已含乎 張彥陵曰樂天畏天上文事小事大内已含此處隻防出天字以顯仁智之妙耳不是推原所以事大事小之故也又曰畏天不但不敢侮大挑釁兼有兢兢自治意翼注曰樂天畏天天字還是上天但防言之則是
理而已保天下保一國俱是實事不止是氣象規模四書脈曰在已無可乘之釁在人無興師之名
此節不過見得交隣之善以見其道之當盡耳非别其優劣也 理與勢分言之是二件合言之亦隻是一件凡勢之所不可為者亦是理所不當為而理所不當為者勢上亦自行不去故注于首節兼言理勢而次節隻以理言存疑亦明若離理之勢君子有所不計矣
畏天之威三節 按淺說以王請無好小勇以下不粘着交隣意不必 敵一人當活看蓋勇之大小不在所敵之衆寡漢武帝之出師塞北隋?帝之渡海征遼元世祖之興師日本豈是敵一人者然豈不是小勇 大字意雖在下三節然如淺說講雲勇之大者據義理之當然發吾心之震怒敢誅天下之所當誅不避衆人之所畏避出其鋒刃雖千萬人不可得而當也王請大之如此說卻不妨
王赫斯怒節 遊立軒曰侵阮不已則其害之滋蔓無已亦天下之憂也故一遏宻人而有以答天下之望豈惟阮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吳因之曰此文王之勇也氣脈從寡人好勇來言王以好勇為疾如詩所雲這豈不是文王之勇但文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