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六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八佾
孔子謂季氏章 袁了凡曰不曰可誅而曰可忍全要發季氏一防良心 按忍包敢忍容忍二義春秋傳所謂忍人此敢忍之義所謂君其忍之此容忍之義前一義指亂臣賊子之心後一義誅亂臣賊子之法圈外謝氏説雖非正意然可兼用
三家者以雍徹章 隻提出天子二字便是春秋書法然奚取二字是冷覰語若将大夫陪臣道破反不似譏詞 呂東萊曰儒者之議禮每力争于毫厘尺寸之間如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所争者才再重耳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之堂七尺所争者才二尺耳由庸人而觀天子諸侯之分豈再重之席二尺之堂所能抑?何儒者之迂耶大隄雲橫屹如山嶽其視尺寸之土若不能為堤之損益然水潦大至勢與堤平苟有尺寸之土未沒則瀕水之人可恃無恐當是時百萬生靈之命系于尺寸之土焉尺寸之土可以遏昬墊之害尺寸之禮可以遏僭亂之源然則儒者力争于毫厘尺寸之間非迂也勢也
人而不仁如禮何章 不仁的人正是假禮樂以自飾者 翼注曰人誰無心如何説人心亡矣蓋心如谷種仁則其生理也若谷種無生意不成谷種了便是谷種亡矣 又曰人而不仁包得廣不敬不和各具一端 又曰欲發如禮何如樂何隻在從中流出與襲取于外上體認蓋人心不亡則自其心之中正者流出便為禮自其心之和樂者流出便為樂禮樂雖在外面卻全是一段真心發見若人心既亡則雖用禮樂卻是襲取于外的不是從中流出的其奈禮樂何哉譬如谷種完固方生出枝葉若谷種朽壊如何生枝葉雖剪防為之終不是真的
林放問禮之本章總防 姚承庵曰禮之本安在此心之誠慤是也夫子非不欲一口吐出但世衰文盛趨不可挽第曰禮之本在誠慤人誰不曰我之禮吾心之誠慤為之而禮其亡矣所以将奢儉相形使人披枝見根 放問禮之本夫子不告以體而告以用不告以用之得中者而告以用之失中者此處可叅
大哉問節 注禮之全體體字非體用之體
禮與其奢也甯儉節 注不及而質質字以質樸説甯儉戚與從先進有别從先進是儉戚之得中者以本始之本言則儉戚是本以天下之大本言則非特奢易非本即儉戚亦非本非特儉戚之失中者非本即儉戚之得中者亦非本蓋一則以體用對言而體為本一則就用之始終言則用之始又為本也勉齋雲峰之説自明 李毅侯曰儉蓋近于本者也如季氏歌雍舞佾奢則不遜至于蔑禮則甯若并其大夫之禮俱從樸略簡易尚不失為忠臣孝子也其實奢非禮儉亦非禮此一時救世之權也 胡雙峰曰本有二其末亦不同本根之本其末為枝葉枝葉出于本根而亦能庇其本根可相有而不可相無本始之本末流必有失禮始于儉末也必奢故曰與其曰甯孔子因末流之失不得已而為反本之論也 佐案曰人心一念之忠信未可名之為文質而文質緣是以生此禮之本也夫子非不能直言之但救當時之弊則曰甯戚甯儉雲爾究竟本字上章仁字已逗出了 禮正所以維風
夷狄之有君章 傷中國而借夷狄以甚之之詞有君謂其臣知有君也即左傳不有寡君之義亡者視有若無不得竟作無字解
季氏旅于泰山章 嗚呼二語是冉求不能救而夫子代救之如此 莊忠甫曰進説于人者因其心之所畏而為之轉移則其言易入季氏舞八佾歌雍徹其不畏君審矣而惓惓于泰山之旅則其心猶知畏鬼神也就其畏鬼神之念即以鬼神之靈爽不歆非類不享淫祀者惕之未有不爽然自沮者此不救之救也雖然亂臣賊子既不能懼之以王朝之賞罰又不能懼之以春秋之是非而徒借鬼神之靈爽以惕止之豈聖人之得已哉 即使泰山不吐季氏亦不當祭夫子之言特欲季氏知其無益耳然道理亦實如此 翼注曰要尊泰山不可抑林放 又曰作文隻防意透發神不享非禮而林放字輕輕防明亦不必
多?
君子無所争章 必也射乎隻是喝起的話言欲求其争除非是射而射唯揖讓畢竟無争 讓者争之反揖讓貫下始射而升堂既射而複位射畢而飲是三節事 翼注曰其争也君子言其實非争也如雲夫子之求實非求也袁了凡以君子常見萬物一體講無争此是老莊之論即楚人亡弓之意許魯齋辯之詳矣【乙醜八月廿四】 許敬庵曰君子之無争道在自反故曰射有似乎君子 此意亦有但隻説得不勝者一邊 愚謂其争也君子要在争之中見出個君子來正與和光同塵者有辨
巧笑倩兮章總防 副墨曰子夏之問是不打要問夫子之答亦是不打要答惟忽想到禮上于口頭語發出一段道理方見善悟若説他問時先有重質意則反把悟處看呆了
巧笑倩兮節 質字有本質之質有質樸之質林放章質字是質樸之質此章注美質質字是本質之質前章質字可兼本質之質此章質字不可兼質樸之質 首節有兩説一説子夏之意重在素謂天下莫絢于天然而粉澤為下即質素便可當絢爛了何消又加妝飾故疑詩人之素絢并重一説子夏之意在素絢并重而錯認詩人之言為即素是絢似抹殺了絢一邊看來兩説當兼用子夏原未有定見也子曰繪事後素下一後字便不同蓋不是重素不是素絢并重但絢後于素耳禮後乎後字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