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叢說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損而憂樂也分定是分得天之全體分字正指四者
伯夷辟纣章
此章主意在文王之政有國者所當法不主言二老之去就
登東山章
第一節兩言登山謂所處地位髙則視下愈小觀海難為水謂所見大則小者不足觀防聖門難為言謂既聽聖人之言則餘人之言皆不足聽此句與觀海相連一般說第二節言聖人之道有本故用不窮第三節言學者當學聖人然當以漸而進不可躐等也觀海觀水流水雖三節皆言水自是三様意思比喻
楊子取為我章
權稱錘也物輕重不齊權與物相凖方得其平君子應事當随事取中而應之譬之稱锱兩斤鈞石物之輕重各有當其平處今以铢兩為輕鈞石為重例以斤稱之其可乎是子莫之執中也
栁下惠章
栁下惠不羞汚君不卑小官袒裼祼程焉能凂我和也至于不怨不憫三黜而不改其道介也人惟知其和而不知其介故孟子表而出之所謂三公當時必有命惠為此任者不可知矣
堯舜性之章
性之者謂得于天者氣質清明義理純粹而終身行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假修治者也身之者謂氣禀防有不同而自修其身體道而行自思勉以至于不思不勉者也至于五霸假借仁義之規模亦以尊天子安同盟為名而實欲自行其威富其國久于此道亦不自知其非仁義
予不狎章
不狎不順有二義伊尹謂我見桀不順今又習見太甲不順乃就桀與太甲二人言之此一義也或言伊尹見太甲行事日日不合于理義不欲習慣見此不順理之事乃就太甲一人言之又一義也王文憲謂伊尹放太甲善用權者也孟子明其事而言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簒善語權者也倘孟子居于彼時則必行伊尹之事業
士何事章
尚志者髙尚其心之所之士無位未得行其道故且隻髙尚其志向非仁非義一節謂有此志而待他日得位而行之者也兩惡在卻是目今居者由者則雖未得大人之位而大人之事已預全備矣當如此作兩節看
仲子不義章
金先生曰仲子不義當句乃先斷其為不義之人下則曰若有與之齊國必不肯受人皆信其廉殊不知此乃舎箪食豆羮之小義爾何足道哉彼有辟兄離母之大不義豈可以其小義即許其大不義而名之曰賢哉
食而勿愛章
恭敬者之恭敬以發于心者言恭敬而無實之恭敬以币帛言
君子之于物章
愛之而弗仁之愛愛惜之義不輕用物不暴殄天物之意仁民之仁乃愛之本義親又重于仁
程子嘗言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而此卻言仁推己及人似有不同蓋此章四仁字皆言仁之用不言仁之體程子所謂推己及人正訓此章之仁字推字亦要輕看以己所有推出行去爾盡心下
盡信書章
書中二典三谟之類皆聖哲之言一定而不可易者若其餘載事之辭或有過稱者孟子此言非謂書中之言皆不可盡信但謂其辭時或有害于義者爾讀書之人不以辭害義可也
集注杵舂杵也或作鹵盾也作鹵者是然亦非楯若以為舂杵與楯苟非血深一二尺豈能漂之雖非武王殺之而商人自相殺然亦不至如是之多也蓋鹵乃鹽鹵之鹵謂地發蒸濕言血漬于地如鹵濕然此金先生之意
我善為陳章
孟子之時皆尚攻戰能者為賢臣而孟子乃以為大罪蓋國君苟能行仁政以愛其民使之飽暖安佚矣其他國之民受虐于君者心必歸于此人既樂歸于我我以親上之民而征虐民之君則其民豈肯與我為敵故引湯武之事以證之
梓匠輪輿章
此言師之教者不過舉其大綱爾至于理之精防事之曲折與夫不可容言之妙而當黙識者皆學者所當勉力推明潛心究察非師可以口傳也
民為貴章
集注八蠟不通禮曰天子大蠟八嵗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其神則先啬一若神農者司啬二後稷也農三田畯也田畯是古之官司督促田事有功于民者郵表畷四郵若郵亭表田畔畷井田之畔相連畷于此田畔造郵舍而田畯在其中督約百姓也貓虎五助田除蟲防之害者坊六坊畜水之堤水庸七水庸通水之道此皆有益于啬事者昆蟲八螟蟲之類此則爲害者也故皆迎其神而祭之畷如劣反又知衛反
貉稽章
此章言文王孔子雖有聖人之徳亦不?為衆口所謗讪而所以處之者如此然人雖謗之終不能損其令名孟子意為衆口所讪但當自修其徳而已
山徑之蹊間章
山間之小徑倐然有人行而不斷即成大路少頃無人行則茅長而遂塞之學問之道才有間斷私欲便生而塞天劄之路矣
口之于味章
性也之性氣質之性也有性焉之性天地之性也有命焉之命本以氣言而亦有理在其中為之品節限制命也之命本以理言而所禀之氣有清濁厚薄之不同上五者人性皆欲之而有命分不同不可必得然亦有理在其中品節其命分下五者本皆天理而卻有命分一定不得其至君子則但循天理而行以求至其極故不為命分所拘
堯舜性之章
性者謂所得于天者不假修為終始如一聖之至者也反之謂得于天者不無少失缺修而至之亦聖人也第二節言性之第三節言反之
說大人章
為君子者固當貴貴然于言語之際有畏之之心則言語不能盡況大人所為之事皆不合法度而君子之所不為何必畏之哉
讀四書叢說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