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叢說卷一

關燈
元 許謙 撰 自天運循環至篇終為第三節 前段言程子應運而生上接孟子 後段言補程子而全孔曽之書 複性圖 隂陽五行相涵圖 隂陽五行合下齊有非是先有隂陽後生五行古人察氣之來徃便立隂陽之名又見流行者有防有甚又立五行之名康節推天地自開辟至于複阖十有二萬九千六百年爲一元一元之間不過隂陽來徃而已一元有十二會則子至已會六萬四千八百年為氣之來爲陽午至亥會六萬四千八百年爲氣之徃爲隂一元十二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時小而嵗月日時大而元會運世隻一般今于一嵗之氣上易見冬至之日陽氣生于九泉之下至春則上至地面漸舒布夏而盛秋則収斂冬而伏藏又複起于九泉矣循環無端以嵗序則自春始爾一元亦不過如此然則元會運世嵗月日時之間各有隂陽有隂陽則有五行矣 木神爲仁火神爲禮金神爲義水神爲智土神爲信凡言徃來開阖隻是說氣然心有理爲之主氣譬如舟所以乗載神譬如柂所以運舟者也此所謂神即理之妙者也大抵說隂陽五行隻是說氣而理自然在其中 太?木爲性仁金爲性義火爲性禮水爲性智土爲性信五性本于五行者如此細玩其理無不脗合鄭康成乃謂水神爲智土神爲信者非是 天之生人理氣俱到然有此氣故理有所泊是以談者多是先說氣如中庸章句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是也此序卻先單說理然後言氣質又着然字反接葢要見人性本善而全皆可以爲聖賢卻被氣質有偏故受而生者不等是人皆可以學又不可不學也 氣禀不齊大約且分四等曰清濁純駁清者智而濁者愚純粹者賢而駁雜者不肖此以四者不雜兩端極處言之若清多濁少濁多清少純多駁少駁多純少或清而駁或純而濁萬有不齊故人之資質各各不同 聰明睿智聖人之資質聰明不專在耳目葢主于心而言也聴得精審見得明了皆是心上事睿是思通乎防智是知識周徧睿如物格智如知至 禮智之智性之名睿智之智質之稱 盡其性是知之到行之極 天命謂君師天非能諄諄然命之也天理隻在人心天下朝觐訟獄讴歌皆不之堯之子而之舜禹人心既歸即知天命歸之矣故孟子曰天與之人與之 治者法制禁令賞善罰惡凡政事施設皆是教者躬行心得能感化而可推充者也大小學之教固在其中 極字本義是屋棟借以爲至高至中之喻今匝角亭子之棟最可見故曰至極之義标準之名此是聖人處天位爲父子則極于慈孝爲兄弟則極于友恭至于百度萬行一言一動無非天理之正中立此标準于上然後臣民莫不仰視争趨興起而效之矣 舜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命防曰命汝典樂教胄子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教國子弟曰百姓曰鄉萬民則司徒掌鄉學之教曰胄子曰國子弟而成均又國學之名則典學主國學之教也 三代之隆是專指夏禹商湯武王周公之盛時是言聖人一代之興必修法度改制作亦因前代之舊而增益之至周公則大備矣 王制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夏後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鄭氏注曰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虞庠小學也在西郊孔氏疏曰養老必于學者教孝悌也國老謂鄉大夫緻仕者庶老謂士及庶人在官者 大學上庠東序右學東膠 虞 夏 殷 周 小學下庠西序左學虞庠陳祥道曰四代之學如此而周又有辟廱成均瞽宗之名記曰天子設四學周之制也葢周之學成均居中成均以成性也又曰均其過不及則曰成均其左東序其右瞽宗此大學也虞庠在國之西郊則小學也記曰天子視學命有司行事祭先師先聖焉卒事遂适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又曰食三老五更于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祀先賢于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夫天子視學則成均也命有司行事祭先師先聖即視先賢于西學也所謂祭于瞽宗者也适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即養國老于東膠所謂食三老五更于大學者也然則商之右學在周謂之西學亦謂之瞽宗夏之東序在周謂之東膠亦謂之太學葢夏學上東而下西商學上右而下左周之所存特其上者而右學東序葢與成均并建于一丘之上成均頒學政右學祀樂祖東序養老更也 陳氏周學圖 瞽宗 商之右學周之西學亦謂之瞽宗 成均 東序 夏之東序周謂之東膠亦謂之太學 朱子曰諸儒皆以養國老者爲太學養庶老者爲小學葢亦因王制之言而意之耳陳氏說其位置又與鄭氏諸儒之說不同皆無所考阙之可也 明堂位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後氏之序也瞽宗殷學也頖宮周學也王制曰天子曰辟廱諸侯曰頖宮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項安世松滋縣學記曰學制之可見于書者自五帝始其名曰成均說者以成性也有虞氏即學以藏粢而命之曰庠又曰米廪自其孝養之心?之也夏後氏以射造士而命之曰序以檢其行也商人以樂造士而命之曰學又曰瞽宗以成其德也學之音則校校之義則教也至于商先王所以教者備矣周人修而兼用之内即近郊并建四學虞庠在其北夏序在其東商校在其西當代之學居中南面而三學環之命之曰膠又曰辟廱郊言其地璧言其象葢假借字也侯國皆立當代之學而損其制曰泮宮凡鄉皆立虞庠州皆立夏序黨皆立商校于是四代之學達于天下矣 項氏周學圖 右天子之學即王宮之學諸儒之言不同 王制諸侯天子命之教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名曰頖宮長樂陳氏曰諸侯之學小學在内大學在外故王制言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以其選士由内以升于外然後以達于京故也天子之學小學居外大學居内故文王世子言凡語于郊然後于成均取爵于上尊以其選士由外以升于内然後達于朝也 右諸侯之學即國都之學 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注曰術當爲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而老者歸教于闾裡朝夕坐于門門側之堂謂之塾疏曰按書傳說雲七十緻仕而退老歸鄉裡大夫爲父師士爲少師新谷已入餘子皆入學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餘子畢出然後皆歸夕亦如之上老父師庶老少師漢書食貨志曰春令民畢出在壄冬則畢入于邑春将出民裡胥平旦坐于右塾鄰長坐于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斑白不提挈陳祥道禮書曰坐上老庶老于此所以教之學也坐裡胥鄰長于此所以教之耕也 疏又曰六鄉舉黨六遂舉序則餘闾裡以上皆有學可知鄭注州長雲序州黨之學注鄉飲酒義雲庠鄉學也此雲黨有庠是鄉之所居黨爲鄉學之庠不别立序凡六鄉之内州學以下皆爲庠六遂之内縣學以下皆爲序又曰黨有庠疑夏殷禮也 右鄉天子之制百裡爲近郊有六鄉二百裡爲逺郊有六遂大國三鄉三遂次國二鄉二遂小國一鄉一遂尚書傳曰百裡之國二十裡之郊七十裡國九裡之郊五十裡國三裡之郊 按上注疏所言則闾裡以上凡鄉州黨族遂縣鄙酂皆有學但闾裡之塾爲小學餘皆大學也 大戴禮曰王子八嵗出就外舎學小藝履小節束發而就大學白虎通亦曰八嵗入小學十五嵗入大學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适子十有三年入小學二十入大學又曰嵗事已畢餘子皆入學年十五入小學十八入大學 按大戴禮是王子入學嵗數書傳前說是公卿大夫元士之子入學嵗數遲速不同程子隻據大戴禮酌中爲定朱子從之 灑掃應對進退是其所行故教其節六藝非防少能盡行故教誦其文灑者播水于地以浥塵掃者運帚于地以拂塵也 實水于盤攘袂及肘堂上播灑室中握手灑之節也如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以箕自鄉而扱之如拚席不以鬛執箕膺擖又如凡拚之紀必由奧始俯仰罄折拚毋有徹之類是埽之節也扱音吸【缺】 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