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類

關燈
觸,至不能忍。

    數以手加額曰:「願不孝之子,蛇傷虎咬。

    」父沒後,廿三偕與徒黨,入深山采木,有蜥蝪螫其足。

    又進而前,遇虎突出。

    諸人皆奔避之;廿三以足螫獨遲,竟為所噬。

     龍遊徐姓者,兄弟二人,相距十餘裡,五日一輪養母。

    兄貧甚,而弟稍饒。

    兄供母,輪内缺二日。

    語母曰:「食乏,且往弟家,後當補缺。

    」母往,及門不納。

    曰:「兄供未滿。

    」母語以兄意,堅拒如初。

    母聞飯熟,乞少止饑。

    弟密令妻取飯置床,覆以被。

    母乃垂淚還。

    未裡許,雷電交發,妻死于門,夫死于堂。

    鄰人閱其床,飯尚蒸然在器也。

     民國二十八年六月六日,上海申報戴,海通社華沙五日電:「波蘭索裡卡村,昨日發生駭人之逆倫慘案。

    有平民勃裡斯圖巴者,年三十二歲,因繼承财産關系,與其母發生口角,竟以利斧将其母砍死。

    勃甫自家中逃出,即觸雷電而死。

    鄉人鹹謂雷殛逆子雲。

    」 按古書所載雷殛不孝事,多至不可勝數。

    今科學家曰:雷乃空中電氣,偶被其人所觸,非神所使也。

    幼年學生入校讀書,教師必以此等言教之。

    謂凡信鬼神禍福因果報應者,乃迷信也。

    青年受此等影響,肆無忌憚,遂造成今日之萬惡社會。

    然雷懲隐惡,見于左傳;至誅擊不孝,古今紀載尤多。

    豈能以一己之主觀,抹殺多數之事實!右錄波京專電,由外國通訊社所傳,遍載各國報紙。

    由此可知,雖不信雷神之國,雷亦顯其威神。

    雷之所以有靈,即自然因果律之表現耳。

    且逆子出門,立被擊死,報應之速,足證明中國各書所記同類之事。

    新學家所視為神話者,今可信其非捏造也。

    己卯夏日聶其傑識(按:此二段評注,系民國廿八年聶其傑居士重印本書時所增入。

    ~出版者~) 胡霆桂,為鉛山主簿。

    時私醋之禁甚嚴。

    有婦訴姑私釀者,霆桂诘之曰:「汝事姑孝乎?」曰:「孝!」曰:「既孝,可代汝姑受責。

    」以私醋律笞之,政化大行。

     丁太學,嘉靖時人。

    有茍仙姑者,談休咎若券,丁将谒選,問焉。

    姑不應。

    固問之,姑曰:「不必問我,君家堂上人齒高矣!即膴仕,可唾棄,矧赀郎蕞爾耶!」丁竟谒選,領郡幕。

    聞訃,匿焉。

    買舟之任,怪風起,舉家溺死。

     【注】談休咎若券:意指談吉兇非常準确。

     【注】矧赀郎蕞爾:何況估量你的生命(暗示生命有危)。

    ~出版者~ 羅鞏,大觀間,遊太學。

    以前程禱于神,夢神告曰:「子父母久不葬,已得罪冥司。

    可亟歸,前程不必問也。

    」鞏曰:「某尚有兄,何獨獲罪?」神曰:「子為儒者,明知禮義。

    子兄碌碌,不足責也。

    」是年果卒。

     葬者,藏也,骨肉得所藏則安。

    嘗見世俗有兄弟數輩,惑于各房風水之說,以緻互相阻撓,遷延歲月,甚至閱子及孫,茍且委棄而後已。

    夫葬以安父母,父母安則凡所生皆安。

    青龍、白虎,明堂分管之論,予稽之古昔葬經,并無有之。

    夫天地無全功,原不可十分求備,若夫一方偏枯太甚者,則此處風吹水走,原非吉地也。

    一房不利,他房甯得利乎?吾願世之營葬其親者,隻一心以安父母為主,則葬自然易速。

    陰地不如心地好,苟盡孝心,子孫何患不貴盛?若夫吝财惜費之徒,苟且其親,謬托速葬,而輕棄親骨于水泉蟻穴之中者,斯乃不孝之尤,又不可同日語矣! 沛國民張義,務本力耕。

    常恐有過,籲天忏悔。

    既老而病,恍然至陰府。

    主者示以黑簿,簿中列義所作罪目,皆已句破,惟餘一事不句。

    視之,乃義少時,父遣刈麥,瞪目而拒父。

    微有谇語,以此不赦。

    蓋天律不孝之罪,最為深重,不易忏悔故也。

    義蘇,以此切誡後人。

     若早知悔悟,而力行孝道,是亦可以句破乎?然二親既沒,雖欲孝,誰為孝?是以君子行孝,正須及時。

     俞麟,太原諸生也。

    同社王用予,事帝君甚謹。

    一日,夢至帝君前,戒谕至切。

    用予既叩己所就,為問俞麟。

    帝君曰:「俞麟應得一科,因事親用腹诽法,且溪刻論人,不近情理,而僞以君子長者自命,故黜其科。

    」用予問:「何謂腹诽?」帝君曰:「彼父母凡語言舉動,麟心辄不謂然,但勉強不露聲色,浮沈順之。

    真性日漓,僞心相與,是視親如路人矣!假行竊名,最撄神怒。

    」麟果終身不第。

     論不孝至此,纂微矣!然孝為心德,大順大逆,總分乎此。

    所以言養者,必以養志為主,而口體次之;言孝者,必以愛敬為主,而牲鼎非所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