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集傳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無所辟之。
值王事公事,則固有弁、絰帶而從於外者矣。
苞屨、扱袵、厭冠不入公門,入公門而從王事,非禮也。
君之喪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殯,授大夫、世婦杖。
子、大夫寢門之外杖,寢門之内輯之;夫人、世婦在其次則杖,即位則使人執之。
子有王命則去杖,國君之命則輯杖,聽蔔、有事於屍則去杖。
大夫於君所則輯杖,於大夫所則杖。
(禮記喪大記) 大夫於君所則輯杖,何也?同爲君喪者也,而避嗣君,猶之親喪之與!君殯也,殷事則歸反於君所,此言夫君喪之不可以請也,爲大夫而從公族之禮也,非爲奪喪者也。
辟踴哭泣,哀以送之,何也?送形而徃,迎精而反也。
其徃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
故其徃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
求而無所得也,入門而弗見也,上堂又弗見也,入室又弗見也,亡矣,喪矣,不可復即矣!故哭泣辟踴,盡哀而已矣。
悵焉愴焉,惚焉愾焉,心絶志悲而已矣。
祭之宗廟,以鬼享之,徼幸復反也。
成壙而歸,不敢入處室,居於倚廬,哀親之在外也。
寢苫枕塊,哀親之在土也。
故哭泣無時,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實也。
(禮記問喪) 或問曰杖者,何也?曰:身體病羸,以杖扶病也。
然則父在,不杖矣。
父在不杖,堂上不杖。
然則齊衰之無辟踴乎?曰:夫亦其子也。
孝子之志,非父所制也。
故曰:禮義之經,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
極於人情之爲質,從人情而著焉之爲文。
免喪之外,行於道路,見似目瞿,聞名心瞿。
弔死而問疾,顔色戚容必有以異於人也。
如此而後,服三年之喪。
(禮記雜記) 服喪者之志有以異於人乎?夫其性觸之,心凝之,有不自知也。
必以如是,爲稱服喪者則其文也多矣。
子曰:「無服之喪,内恕孔悲。
」(禮記孔子閒居) 記曰:「喪禮,哀慼之至也。
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復,盡愛之道也,有禱祀之心焉。
北面,求諸幽之義也。
拜稽顙,隱之甚也。
飯用米、貝,不忍虗也。
以死者爲不可别矣,故旌以識之。
辟踴,哀之至也。
有筭,爲之節也。
袒、括髮,去飾之甚也。
慍,哀之變也。
弁絰葛而葬,與神交也。
周人弁而葬,殷人冔[6]而葬。
歠主人、主婦,爲其病也,君命食之也。
反哭升堂,反諸其所作也。
主婦入于室,反諸其所養也。
反哭之弔也,哀之至也。
反而亡焉,失之矣,於是爲甚。
殷人既封而弔,周人反哭而弔。
孔子曰:『殷已慤,吾從周。
』」(禮記檀弓下) 既封而弔,已文也,而謂之已慤,則將從其迂緩者乎,謂疑其安魄也。
既封,主人贈,而祝宿虞屍。
既反哭,主人與有司視虞牲。
有司以幾筵舍奠於墓左,反,日中而虞,不忍一日離也。
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
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明日祔于祖父。
其變而之吉祭也,必於是日也。
殷練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
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心也。
哀離其室也,故至於祖、考之廟而後行。
殷朝而殯於祖,周朝而遂葬。
(禮記檀弓下) 夫子之葬母,蓋猶朝而殯,殯而後葬也。
朝而殯不謂之文,練而祔不謂之質,既封而弔不謂之慤,反室而弔不謂之文,夫子兼取之而謂夫子尚質者,何也?是非夫子之所貴也。
夫子之所貴者,愛敬哀慼而已。
孝子以愛敬哀慼爲實,其煩促隆殺,家相、室老治之。
天子不加贏,庶人不加絀,各極其情事而止。
故夏、殷之禮,夫子兼用之而有不盡也。
「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
飾棺墻,置翣,設披,周也;設崇,殷也;綢練設旐,夏也。
」(禮記檀弓上)故文則無所不之也。
公明儀治子張之喪,褚羃丹質,蟻結于四隅,殷禮也。
夫以公明儀之意,謂夫子宜用殷禮者乎?夫子而參用三代,亦何不可也。
故文者,質之委也。
高子臯之執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
顔丁之執喪也,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既殯,望望焉如有從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子思之母死於衛,栁若謂子思曰:「子,聖人之後也。
四方於子乎觀禮,子蓋慎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聞之: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也;有其禮,有其財,無其時,君子弗行也。
吾何慎哉!」(禮記檀弓上) 子思喪出母,而不使子上喪出母,何也?子思自爲制者,子上則子思制之也。
然則子思所謂財與時者,何也?傷其母之出也,以爲貧也,傷其不任也,以爲禮有所未盡也。
子思曰:「喪三日而殯,凡附於身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三月而葬,凡附於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喪三年以爲極,亡則弗之忘矣。
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禮記檀弓上) 誠信者,敬哀之實也。
誠信敬哀,皆質也。
葬而葛弁,祭而用明器,非不誠信也。
三月而外,浸近於文焉。
近於文,則王公貴人皆自爲隆矣。
非道之,爲汚隆者也。
曾申問於曾子曰:「哭父母有常聲乎?」曰:「中路嬰兒失其母焉,何常聲之有?」(禮記雜記下)有子與子遊立,見孺子慕者。
有子謂子遊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
情在於斯,其是也夫!」子遊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7]之道也。
品節斯之謂禮,自上世以來,未之有舍也。
」(禮記檀弓下) 喪之始於懐抱也,踴之始於孺子慕也,兩者情理之極也。
有子近於質,子遊近於文,壹不知夫文質之至發於自然,聖人無所増損也。
雖然,曾子、有子知其本也。
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爲孝。
歛首足形,還葬而無槨,稱其財,斯之爲禮。
」又言之:「喪不慮居,毀不危身。
喪不慮居,謂無廟也。
毀不危身,謂無後也。
」(禮記檀弓下) 固知夫夫子之質也。
還葬而無槨,以是爲禮者,夫子蓋親行之,而世不悟也。
然則葬與廟,孰重?曰:殷人重葬,周人重廟。
殷之成墓而弔與?夫弔於壙也。
太甲之居桐,武丁之諒隂,皆墓也。
周人虞而吉祭,已葬而祔礿、禘、嘗、烝,皆在於廟,以爲墓祭非禮也,是不同道。
墓之貴北首,謂溫凊也。
廟之貴西首,謂昭穆也。
然且君子有不得行其道者,曰財也,時也。
子路去魯,謂顔淵曰:「何以贈我?」曰:「吾聞之也:去國則哭于墓而後行,反其國不哭,展墓而入。
」謂子路曰:「何以處我?」子路曰:「吾聞之也:過墓則式,過祀則下。
」(禮記檀弓下)甚也,二子之質也!重其先,慕其親,敬其身。
然則野哭而夫子惡之。
弁人孺悲,而夫子以爲非禮,何也?曰:喪事總總,迫而質,遠而文。
倚質而不辨,以是爲杜橋之沽也。
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於子夏氏。
子夏曰:「聖人之葬人與?人之葬聖人也,子何觀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覆夏屋者矣,見若斧者矣。
從若斧者焉』,馬鬛封之謂也。
今一日三斬闆,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禮記檀弓上) 固知夫夫子之質也。
大夫之封五尺,夫子蓋猶參三代之制也。
成子高曰:「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
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椁,反壤樹之己矣。
」(禮記檀弓上)然則成子高不封乎?曰:是猶士、庶人之禮也。
將適國而告之,使過者皆式之,如之何其不封也?然則蔔兆、蔔日,孰爲輕重與?曰:蔔兆是也。
墓之爲言慕也,蔔者必步焉。
武步皆坐,左幹而右戚;文舞發步,左籥而右翟,周人皆用之,未之學也。
然則蔔不改日與?曰:是皆有其制焉,雖雨必葬,雨不克葬。
改日而葬,春秋之所非也。
然則葬不分昭穆,蔔不諏日吉與?曰:周之子姓三百,餘國其祔於豐畢者不能數,公越時而葬,必有它故,内不可告於天子,外不可訃於列國,則亦何昭穆待吉之有? 子夏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
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不敢過也。
」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
」(禮記檀弓上) 甚哉,二子之情也!情當之謂文,情當之謂質,文質備矣,愛敬不衰,是可與語仁孝矣。
仁孝無它,愛敬而已。
周公之祀明堂,仲尼之殯五父,大舜之享虞思,季子之還左袒,此物此志也。
愛敬衰而情文濫,情文濫而禮無所立。
魯悼公之喪,季昭子問於孟敬子曰:「爲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逹禮也。
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四方莫不聞矣。
勉而爲瘠,吾則能,毋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哉!我則食食。
」(禮記檀弓下)若是乎孟敬子之質也,然而禮散矣。
生不能事,殁不能喪也,而以爲誠信,可乎哉? 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禮記檀弓上) 子路之祭也,室事交乎戸,堂事交乎階。
質明而行事,晏朝而退。
夫子以爲知禮,謂其賢於跛倚以臨者也。
周禮之貴遲久也。
三時之積,一日之接,思成愾然,而取便於食息之頃,安知夫神明之交與?不交乎,故哀之與!敬,涉久而見者也。
詩曰「我孔熯矣,式禮莫愆」(詩經小雅楚茨),言其持久者也;「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詩經小雅楚茨),言其終事者也。
固知夫子之善,子路有所未盡也,然而子路質矣。
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則猶與夫子路之質者也。
孔子在衞,有送葬者,夫子觀之,曰:「善哉爲喪乎!足以法矣,小子識之。
」子貢曰:「夫子何善爾也?」曰:「其徃也如慕,其反也如疑。
」子貢曰:「豈若速反而虞乎?」子曰:「小子識之!我未之能行也。
」(禮記檀弓上) 夫子之未能行者,何也?曰:禮由中作,速反而虞。
夫子之行,周禮也。
行周禮而不若衞人,則是夫子之哀也。
夫子葬於防且封矣。
夫子先反,雨甚,門人後至,孔子問焉,曰:「防墓崩。
」孔子不應者三,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禮記檀弓上)夫豈以殷人而不得行殷禮乎?殷人之禮也,已封而虞,虞而反弔。
然而夫子所尚以其疑慕也。
夫疑也,而夫子以爲未能者乎?甚矣,夫子之仁也!仁孝備而文質生,文質生而禮樂出矣。
魯人有周豐也者,哀公執摯請見之,而曰:「不可。
」公曰:「我其已夫。
」使人問焉,曰:「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夏後氏未施敬於民,而民敬之。
何施而得此於民也?」對曰:「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8]於民而民敬。
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
苟無禮義、忠信、誠慤之心以涖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禮記檀弓下) 若周豐者,可謂知本矣。
哀敬之生,生於孺慕愛親,敬長緻哀於父母。
生而能之,生而知之,生之有愛敬,沒之有哀戚,此非必有保傅之訓討,詩、書之服習也,因性而利導焉耳。
墟墓之間,早已施哀;宗社之中,早已施敬[9]。
哀敬固結,非一日之積也。
故爲人子者有無形之視,無聲之聽,無方之養,無制之哀。
得其本則禮由此起,樂由此作;不得其本,則猶聚孩提之童與之講殷、周之誓誥也。
孔子閒居,子夏侍。
子夏曰:「敢問詩雲『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必逹於禮樂之原,以緻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謂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聞命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
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眎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
」「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宻』,無聲之樂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之服,此猶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内恕孔悲。
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
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
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明。
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施於孫子。
」(禮記孔子閒居) 甚矣,夫子之文也!性情之動以爲氣志,氣志之動以爲詩、禮、樂。
橫天下,塞四海,皆是也。
其始於愛其親,以及於不敢惡天下之親;其始於敬其長,以及於不敢慢天下之長。
周公之祀後稷、享文王,成王之臨雍、釋奠、齒冑、養老,堯、舜之遏宻八音、勤事野死,亦皆此物、此志也。
故天下之順,非聖人能順之也。
聖人因性立教,動於至順,而天下順應之。
詩曰:「媚茲一人,應侯順德。
」(詩經大雅下武)得其本而順用之,以爲道則曰要道,以爲德則曰至德,上下之和睦無怨則必由此矣。
夫非仲尼而誰能順動如此者乎?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易傳豫卦),則必謂此也夫。
*** [1]明,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月」。
[2]爲,康熙本、四庫本皆作「謂」。
[3]「戎狄」二字,康熙本挖空,四庫本無。
[4]跳,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咷」。
[5]「丁」字,底本、康熙本皆無,從四庫本補。
按禮記檀弓下載「顔丁善居喪」,禮記雜記載「少連、大連善居喪」。
[6]冔,原作「哻」,據禮記檀弓下,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7]戎狄,康熙本挖空,四庫本作「夷狄」。
[8]敬,底本、康熙本皆作「教」,據禮記檀弓下,從四庫本改。
[9]敬,底本、康熙本皆作「教」,從四庫本改。
值王事公事,則固有弁、絰帶而從於外者矣。
苞屨、扱袵、厭冠不入公門,入公門而從王事,非禮也。
君之喪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殯,授大夫、世婦杖。
子、大夫寢門之外杖,寢門之内輯之;夫人、世婦在其次則杖,即位則使人執之。
子有王命則去杖,國君之命則輯杖,聽蔔、有事於屍則去杖。
大夫於君所則輯杖,於大夫所則杖。
(禮記喪大記) 大夫於君所則輯杖,何也?同爲君喪者也,而避嗣君,猶之親喪之與!君殯也,殷事則歸反於君所,此言夫君喪之不可以請也,爲大夫而從公族之禮也,非爲奪喪者也。
辟踴哭泣,哀以送之,何也?送形而徃,迎精而反也。
其徃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
故其徃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
求而無所得也,入門而弗見也,上堂又弗見也,入室又弗見也,亡矣,喪矣,不可復即矣!故哭泣辟踴,盡哀而已矣。
悵焉愴焉,惚焉愾焉,心絶志悲而已矣。
祭之宗廟,以鬼享之,徼幸復反也。
成壙而歸,不敢入處室,居於倚廬,哀親之在外也。
寢苫枕塊,哀親之在土也。
故哭泣無時,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實也。
(禮記問喪) 或問曰杖者,何也?曰:身體病羸,以杖扶病也。
然則父在,不杖矣。
父在不杖,堂上不杖。
然則齊衰之無辟踴乎?曰:夫亦其子也。
孝子之志,非父所制也。
故曰:禮義之經,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
極於人情之爲質,從人情而著焉之爲文。
免喪之外,行於道路,見似目瞿,聞名心瞿。
弔死而問疾,顔色戚容必有以異於人也。
如此而後,服三年之喪。
(禮記雜記) 服喪者之志有以異於人乎?夫其性觸之,心凝之,有不自知也。
必以如是,爲稱服喪者則其文也多矣。
子曰:「無服之喪,内恕孔悲。
」(禮記孔子閒居) 記曰:「喪禮,哀慼之至也。
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復,盡愛之道也,有禱祀之心焉。
北面,求諸幽之義也。
拜稽顙,隱之甚也。
飯用米、貝,不忍虗也。
以死者爲不可别矣,故旌以識之。
辟踴,哀之至也。
有筭,爲之節也。
袒、括髮,去飾之甚也。
慍,哀之變也。
弁絰葛而葬,與神交也。
周人弁而葬,殷人冔[6]而葬。
歠主人、主婦,爲其病也,君命食之也。
反哭升堂,反諸其所作也。
主婦入于室,反諸其所養也。
反哭之弔也,哀之至也。
反而亡焉,失之矣,於是爲甚。
殷人既封而弔,周人反哭而弔。
孔子曰:『殷已慤,吾從周。
』」(禮記檀弓下) 既封而弔,已文也,而謂之已慤,則將從其迂緩者乎,謂疑其安魄也。
既封,主人贈,而祝宿虞屍。
既反哭,主人與有司視虞牲。
有司以幾筵舍奠於墓左,反,日中而虞,不忍一日離也。
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
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明日祔于祖父。
其變而之吉祭也,必於是日也。
殷練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
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心也。
哀離其室也,故至於祖、考之廟而後行。
殷朝而殯於祖,周朝而遂葬。
(禮記檀弓下) 夫子之葬母,蓋猶朝而殯,殯而後葬也。
朝而殯不謂之文,練而祔不謂之質,既封而弔不謂之慤,反室而弔不謂之文,夫子兼取之而謂夫子尚質者,何也?是非夫子之所貴也。
夫子之所貴者,愛敬哀慼而已。
孝子以愛敬哀慼爲實,其煩促隆殺,家相、室老治之。
天子不加贏,庶人不加絀,各極其情事而止。
故夏、殷之禮,夫子兼用之而有不盡也。
「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
飾棺墻,置翣,設披,周也;設崇,殷也;綢練設旐,夏也。
」(禮記檀弓上)故文則無所不之也。
公明儀治子張之喪,褚羃丹質,蟻結于四隅,殷禮也。
夫以公明儀之意,謂夫子宜用殷禮者乎?夫子而參用三代,亦何不可也。
故文者,質之委也。
高子臯之執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
顔丁之執喪也,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既殯,望望焉如有從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子思之母死於衛,栁若謂子思曰:「子,聖人之後也。
四方於子乎觀禮,子蓋慎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聞之: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也;有其禮,有其財,無其時,君子弗行也。
吾何慎哉!」(禮記檀弓上) 子思喪出母,而不使子上喪出母,何也?子思自爲制者,子上則子思制之也。
然則子思所謂財與時者,何也?傷其母之出也,以爲貧也,傷其不任也,以爲禮有所未盡也。
子思曰:「喪三日而殯,凡附於身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三月而葬,凡附於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喪三年以爲極,亡則弗之忘矣。
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禮記檀弓上) 誠信者,敬哀之實也。
誠信敬哀,皆質也。
葬而葛弁,祭而用明器,非不誠信也。
三月而外,浸近於文焉。
近於文,則王公貴人皆自爲隆矣。
非道之,爲汚隆者也。
曾申問於曾子曰:「哭父母有常聲乎?」曰:「中路嬰兒失其母焉,何常聲之有?」(禮記雜記下)有子與子遊立,見孺子慕者。
有子謂子遊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
情在於斯,其是也夫!」子遊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7]之道也。
品節斯之謂禮,自上世以來,未之有舍也。
」(禮記檀弓下) 喪之始於懐抱也,踴之始於孺子慕也,兩者情理之極也。
有子近於質,子遊近於文,壹不知夫文質之至發於自然,聖人無所増損也。
雖然,曾子、有子知其本也。
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爲孝。
歛首足形,還葬而無槨,稱其財,斯之爲禮。
」又言之:「喪不慮居,毀不危身。
喪不慮居,謂無廟也。
毀不危身,謂無後也。
」(禮記檀弓下) 固知夫夫子之質也。
還葬而無槨,以是爲禮者,夫子蓋親行之,而世不悟也。
然則葬與廟,孰重?曰:殷人重葬,周人重廟。
殷之成墓而弔與?夫弔於壙也。
太甲之居桐,武丁之諒隂,皆墓也。
周人虞而吉祭,已葬而祔礿、禘、嘗、烝,皆在於廟,以爲墓祭非禮也,是不同道。
墓之貴北首,謂溫凊也。
廟之貴西首,謂昭穆也。
然且君子有不得行其道者,曰財也,時也。
子路去魯,謂顔淵曰:「何以贈我?」曰:「吾聞之也:去國則哭于墓而後行,反其國不哭,展墓而入。
」謂子路曰:「何以處我?」子路曰:「吾聞之也:過墓則式,過祀則下。
」(禮記檀弓下)甚也,二子之質也!重其先,慕其親,敬其身。
然則野哭而夫子惡之。
弁人孺悲,而夫子以爲非禮,何也?曰:喪事總總,迫而質,遠而文。
倚質而不辨,以是爲杜橋之沽也。
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於子夏氏。
子夏曰:「聖人之葬人與?人之葬聖人也,子何觀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覆夏屋者矣,見若斧者矣。
從若斧者焉』,馬鬛封之謂也。
今一日三斬闆,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禮記檀弓上) 固知夫夫子之質也。
大夫之封五尺,夫子蓋猶參三代之制也。
成子高曰:「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
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椁,反壤樹之己矣。
」(禮記檀弓上)然則成子高不封乎?曰:是猶士、庶人之禮也。
將適國而告之,使過者皆式之,如之何其不封也?然則蔔兆、蔔日,孰爲輕重與?曰:蔔兆是也。
墓之爲言慕也,蔔者必步焉。
武步皆坐,左幹而右戚;文舞發步,左籥而右翟,周人皆用之,未之學也。
然則蔔不改日與?曰:是皆有其制焉,雖雨必葬,雨不克葬。
改日而葬,春秋之所非也。
然則葬不分昭穆,蔔不諏日吉與?曰:周之子姓三百,餘國其祔於豐畢者不能數,公越時而葬,必有它故,内不可告於天子,外不可訃於列國,則亦何昭穆待吉之有? 子夏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
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不敢過也。
」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
」(禮記檀弓上) 甚哉,二子之情也!情當之謂文,情當之謂質,文質備矣,愛敬不衰,是可與語仁孝矣。
仁孝無它,愛敬而已。
周公之祀明堂,仲尼之殯五父,大舜之享虞思,季子之還左袒,此物此志也。
愛敬衰而情文濫,情文濫而禮無所立。
魯悼公之喪,季昭子問於孟敬子曰:「爲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逹禮也。
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四方莫不聞矣。
勉而爲瘠,吾則能,毋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哉!我則食食。
」(禮記檀弓下)若是乎孟敬子之質也,然而禮散矣。
生不能事,殁不能喪也,而以爲誠信,可乎哉? 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禮記檀弓上) 子路之祭也,室事交乎戸,堂事交乎階。
質明而行事,晏朝而退。
夫子以爲知禮,謂其賢於跛倚以臨者也。
周禮之貴遲久也。
三時之積,一日之接,思成愾然,而取便於食息之頃,安知夫神明之交與?不交乎,故哀之與!敬,涉久而見者也。
詩曰「我孔熯矣,式禮莫愆」(詩經小雅楚茨),言其持久者也;「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詩經小雅楚茨),言其終事者也。
固知夫子之善,子路有所未盡也,然而子路質矣。
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則猶與夫子路之質者也。
孔子在衞,有送葬者,夫子觀之,曰:「善哉爲喪乎!足以法矣,小子識之。
」子貢曰:「夫子何善爾也?」曰:「其徃也如慕,其反也如疑。
」子貢曰:「豈若速反而虞乎?」子曰:「小子識之!我未之能行也。
」(禮記檀弓上) 夫子之未能行者,何也?曰:禮由中作,速反而虞。
夫子之行,周禮也。
行周禮而不若衞人,則是夫子之哀也。
夫子葬於防且封矣。
夫子先反,雨甚,門人後至,孔子問焉,曰:「防墓崩。
」孔子不應者三,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禮記檀弓上)夫豈以殷人而不得行殷禮乎?殷人之禮也,已封而虞,虞而反弔。
然而夫子所尚以其疑慕也。
夫疑也,而夫子以爲未能者乎?甚矣,夫子之仁也!仁孝備而文質生,文質生而禮樂出矣。
魯人有周豐也者,哀公執摯請見之,而曰:「不可。
」公曰:「我其已夫。
」使人問焉,曰:「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夏後氏未施敬於民,而民敬之。
何施而得此於民也?」對曰:「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8]於民而民敬。
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
苟無禮義、忠信、誠慤之心以涖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禮記檀弓下) 若周豐者,可謂知本矣。
哀敬之生,生於孺慕愛親,敬長緻哀於父母。
生而能之,生而知之,生之有愛敬,沒之有哀戚,此非必有保傅之訓討,詩、書之服習也,因性而利導焉耳。
墟墓之間,早已施哀;宗社之中,早已施敬[9]。
哀敬固結,非一日之積也。
故爲人子者有無形之視,無聲之聽,無方之養,無制之哀。
得其本則禮由此起,樂由此作;不得其本,則猶聚孩提之童與之講殷、周之誓誥也。
孔子閒居,子夏侍。
子夏曰:「敢問詩雲『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必逹於禮樂之原,以緻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謂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聞命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
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眎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
」「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宻』,無聲之樂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之服,此猶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内恕孔悲。
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
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
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明。
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施於孫子。
」(禮記孔子閒居) 甚矣,夫子之文也!性情之動以爲氣志,氣志之動以爲詩、禮、樂。
橫天下,塞四海,皆是也。
其始於愛其親,以及於不敢惡天下之親;其始於敬其長,以及於不敢慢天下之長。
周公之祀後稷、享文王,成王之臨雍、釋奠、齒冑、養老,堯、舜之遏宻八音、勤事野死,亦皆此物、此志也。
故天下之順,非聖人能順之也。
聖人因性立教,動於至順,而天下順應之。
詩曰:「媚茲一人,應侯順德。
」(詩經大雅下武)得其本而順用之,以爲道則曰要道,以爲德則曰至德,上下之和睦無怨則必由此矣。
夫非仲尼而誰能順動如此者乎?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易傳豫卦),則必謂此也夫。
*** [1]明,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月」。
[2]爲,康熙本、四庫本皆作「謂」。
[3]「戎狄」二字,康熙本挖空,四庫本無。
[4]跳,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咷」。
[5]「丁」字,底本、康熙本皆無,從四庫本補。
按禮記檀弓下載「顔丁善居喪」,禮記雜記載「少連、大連善居喪」。
[6]冔,原作「哻」,據禮記檀弓下,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7]戎狄,康熙本挖空,四庫本作「夷狄」。
[8]敬,底本、康熙本皆作「教」,據禮記檀弓下,從四庫本改。
[9]敬,底本、康熙本皆作「教」,從四庫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