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定孝經注

關燈
口幾谏之争,子則愛敬所積、天性所感,有以谕親于道,豈至惑于非道,任意行之而竟陷于不義之地乎?觀此而知君臣、父子、朋友之間,納谏受诤之益如此其大,而敬君、安親、取友之道不外于此也。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當不義則争之,從父之命,又焉得為孝乎? 此承上言。

    若有不義之事,則天下國家所關至大。

    為人子者,至情不能自已,必起敬起孝,積誠以感動之。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三谏不聽,則号泣而随之,至于必從而後已。

    非謂一言即止,毫無關切之意也。

    為人臣者,情義有所難釋,必披陳利害,明切以勸止之。

    倘有不從,必湏極谏,或引古以喻今,或委曲以獻納,必至于從而後已。

    非以一言塞責,自沽敢谏之名也。

    為臣子者,平居既盡其愛敬之誠心,當不義,又必盡谏诤之情分。

    若為子而徒知從父之令,則竟陷父于不義矣。

    故曰焉得為孝?甚言不可不争也。

     感應章第十六此章言孝弟感通之事。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易曰:「乾,天也,故稱乎父。

    坤,地也,故稱乎母。

    」父有天道,天以至健而始萬物,則父之道也。

    母有地道,地以至順而成萬物,則母之道也。

    王者繼天作子,父事天,母事地,父母天地,本同一體。

    故事父之孝,可通于天;事母之孝,可通于地。

    明王事父既能孝,則于事天也,能明其經常之大矣;事母既能孝,則于事地也,能析其曲折之詳矣。

    推孝為弟,而宗族長幼皆順于禮,則凡上下尊卑皆化而治,無一不順其序,則人道盡善矣。

    夫孝而至于事天地能明察,則天時順而休征應,地道甯而萬物成,神明之佑,于是乎彰矣。

    明王孝德感通之神,孰大于此乎?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廟緻敬,不忘親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廟緻敬,鬼神著矣。

    孝弟之通于天地神明如此。

    故雖天子至尊,尊無二上,而必有尊于天子者,蓋父也。

    天子至尊,固莫之敢先,而必有先于天子,則兄也。

    即至伯叔諸兄,亦皆祖考之遺,亦必推愛敬之心以禮遇之也。

    至于宗廟之祭,必緻其敬,事死如生,不敢有一毫之不誠,是不忘其親也。

    然必修持其身,謹慎其行,恐萬一有失,辱先祖而毀盛業也。

    夫孝至于宗廟緻敬,則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祖考來格,享于克誠,鬼神之德,于是乎著矣。

    明王孝德感通之神,又孰有大于此乎?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孝之大,至于天地鬼神,相為感應,則徧天地之間,孝道洋溢,神人無間,上下和悅。

    蓋孝悌既臻其極,則至性自然通徹于神明,德教自然光顯于四海,遠近幽明,無所隔礙。

    孝德感通之大,至于如此,所謂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也。

    至矣,無以複加矣。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 詩大雅文王有聲之篇。

    引此以見天下四方雖至廣大,此心此理,無不同者,則無所不通之意明矣。

     事君章第十七此章廣言中于事君之義。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将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内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君子之事君上也,進見于君,必思竭其忠愛之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嘉谟嘉猷,入告我後。

    以至盡其職守,直其操行,緻身受命,無一非盡忠之道也。

    既見而退,則思己之職業或有未盡,身之阙失或有不修,必思補之,計無過差而後能自安,恐己身之不正,無以感動于君也。

    至于君有美意善事,則将順而成之,惟恐不及。

    君有未善之處,則匡救而正之,惟恐彰著。

    蓋忠臣之事君,如孝子之事親。

    先意承志,迎機緻力。

    一念之善則助成之,無使優遊不決,阻遏而中止也。

    一念之惡則谏止之,無使昏蔽不明,遂成而莫救也。

    陳善閉邪,慮之于早,防之于豫,戒于未然,止于無迹。

    若必以犯顔幾谏、盡命守死而後為忠,未若防微杜漸,為忠之益也。

    若非君子進則而從,退有後言,激君之怒以取高名,謗君之非,以明己潔,故臣心僞巧,而君愈疑且厭之,上下相疾,何得為忠乎?惟君子忠愛出于至誠,則上心洞鑒,下以忠事上,上以義接下,君臣同德,如父子之一氣,元首股肱之一體,君享其安,臣獲其榮,是以君臣上下,自然相親也。

    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詩小雅隰桑之篇引。

    此言臣心愛君,身雖在遠,而不自謂遠。

    蓋愛君一念,出于至誠,恒藏于中心,無日暫忘也。

    使非本于孝者,何以能忠于君若是也?為人臣者,必如此事君,始可為忠臣,始能盡為子之孝,故曰中于事君也。

     喪親章第十八此章言孝子慎終追遠之事。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孝子于父母生成之恩,昊天罔極,一旦不幸而居親之喪,思吾之一身,父母生之本同體也,存殁頓異,恩育暌離,哀痛之極,不能自已。

    發于聲為哭,其哭也氣竭而息,聲不委曲;動于貌為禮,其禮也稽颡觸地,不修容儀;出于口為言,其言也直無餘詞,不為文飾。

    至于衣服之美,有所不安,故服缞麻;悲哀在心,故聞樂之和,有所不樂;食味之旨,不知其甘,故疏食飲水。

    總以孝子之心,惟痛念親之舍我而去,言動之間,耳目之娛,口體之奉,自無斟酌之心也。

    然此六者,皆孝子哀痛之真情,出于自然,非勉強而為之也。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

    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禮:「三年之喪,水漿不入口者三日。

    三日之後,不妨飲食,教民無以哀死而傷己之生,則愛親出于天性。

    若哀毀而至于傷生,則反至于滅性。

    禮所謂不勝喪,比于不慈不孝是也。

    故雖毀瘠而不使至于滅性,此聖人之政,所以全天下之孝也。

    至于三年之喪,天下達禮,不得過,亦不得不及也。

    孝子之情無盡,聖人立制,止于三年,使人知有終竟之時也。

    此皆聖人因人情而節文之,無賢愚貴賤一也。

    為之棺、椁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蔔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親之始亡也,為之棺以藏體,椁以附棺,衣衾以周身,然後舉而斂之,必盡其心也。

    其朝夕奠也,陳列簠簋而不見親之存,則哀傷痛戚之,必緻其誠也。

    其将葬而祖餞也,不忍其親之去,女擗男踴,相與号哭涕泣而盡哀以往送之。

    至于為墓于郊,不可苟也,則必蔔其墓穴茔域,得吉而葬之,務求其安固也。

    以上四者,皆慎終之禮也。

    為廟于家,必有制也,則依制立廟,三年喪畢,遷主于廟,始以鬼禮而享之,使神有所依也。

    寒暑變更,益用增感,必有怵惕凄怆之心。

    春秋祭祀,因時而展孝思,不忘親也。

    以上二者,皆追遠之禮也。

    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孝子之事親,于其生也,盡愛敬之道;于其死也,盡哀戚之情。

    生民之本,孝為之先,于是而盡矣。

    養生送死,其義最大,于是而備矣。

    孝子事親之道,亦于是而終矣。

    夫孝之大,至于生死始終,無所不盡其極。

    于膝下親嚴之性,始為完足;于天經地義之理,始相貫通;于德教政令之化,始能暢遂。

    謂之德之本,而教所由生,又何疑乎?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也。

    」 禦定孝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