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是七經小傳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宋 劉敞 撰
尚書
堯典曰:“申命羲叔,宅南交。
”說者曰:“春與夏交。
”非也。
冬與秋交,秋與夏交,春與冬交,亦何不曰西交、北交、東交乎?且春曰嵎夷,曰旸谷;秋曰宅西,曰昧谷;冬曰朔方,曰幽都。
此皆指地而言,不當至于夏獨以氣言也。
本蓋言宅南曰交趾,後人傳寫脫兩字故爾,非真也。
春雲宅嵎夷,秋雲宅西,推秋之西而知嵎夷為東也;夏雲宅南,冬雲宅朔方,推夏之南而知朔方為北也。
此蓋堯舜時四境所至,四嶽所統也,故舉以言爾。
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
輯五瑞者,收諸侯圭瑞,還之王府。
既月乃日者,既正月之明日,謂二月朔耳。
輯五瑞必俟既月之明日頒之諸侯者,以新曆數也。
”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複。
”如者,同也。
五器者,吉兇禮樂及戎器,同之一制度也。
卒乃複者,巡守事畢,王乃還都也。
“五載一巡守者,唐虞氏分天下五服。
其在畿内甸服之君,則皆執事之人也,朝夕見焉,故不特修朝觐之禮。
至于侯服當朝一年,綏服當朝二年,要服當朝三年,荒服當朝四年,則天下諸侯畢皆一朝。
一朝則天子巡守,故五載一巡守也。
” 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益稷之末,又有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然則舜典之末衍一簡也。
何以知之邪?方舜之命二十二人,莫不讓者,惟夔龍為否則亦已矣,又自贊其能,夔必不為也。
且夔于爾時始見命典,不應遂已有百獸率舞之事,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九共九篇,共當作丘,古文丘作□,與共相近,故誤傳以為共耳。
九丘者,即所謂八索九丘。
案小序:“帝厘下土方,設居方,别生分類,作汨作九共及槀饫。
”然則汨作之篇,言所以厘下土,興工緻治之道耳。
九丘者,乃所謂方設居方,别生分類者也。
九州殊土異俗,各因其性,順其舊而教擾之,故為九篇,篇言一州也。
舜肈十有二州,而今但九者,幽并之俗與冀州類,營州之俗與青州類,但疆土廣大,故分之耳。
至于人物自如舊也。
孔安國為隸古定書,不知丘字誤為共,遂肆臆說雲:“述職方以除九丘。
”案職方氏之書,一官所守耳,周禮出于周公,仲尼未嘗删述,而雲除九丘乎?又今職方氏所掌,但其地名、山川大較,豈與方設居方,别生分類比乎?此雲九共當為九丘,必也。
禹貢雖載九州之地形,乃是治水之書,亦無方設居方,别生分類之事,則禹貢所言者形質也,九丘所言者情性也。
惜哉此書之亡,不及見有虞氏之明徳也。
大禹谟 益曰:“都!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
”此言帝賞罰之審且速也,故能為天下君。
臯陶谟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
”此說性善也。
行有九德者,言人之性固有九德也,寬柔、願、亂、擾、直、簡、剛、強是也。
亦言其人有德者,言性雖有德,猶待其人之有德乃成德也。
栗、立、恭敬、毅、溫、廉、塞、義是也。
願而恭,恭與願一物爾,願者益恭,非德性相濟者也。
恭當作荼,字誤也。
荼者,舒也。
願悫過者,患在不荼,故以荼濟願也。
簡而廉,簡者簡易也,簡易之人失在無廉隅,故濟以廉,所謂居敬也。
彰厥有常,吉哉!吉猶士也,所謂吉士也。
于九德之中,能一德有常,則可謂士矣。
三德可以為卿大夫,六德可以為諸侯,九德鹹事,可以王天下。
然則有常,所謂有恒;三德,所謂善人;六德,所謂君子;九德,所謂聖人。
惟聖人能王天下,君子可以為諸侯,善人可以為卿大夫,有恒者可以為士。
以孔子之徒論之,顔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此王天下之任,聖人之德也。
又曰:“雍也可使南面,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此君一國之任,君子之德也。
又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升堂未入于室。
”此卿大夫之任,善人之德也。
又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此吉士之任,有恒之德也。
物之性未有能兼剛柔者也,謂聖人備九德,然則聖人之性剛且柔乎?曰:聖人神矣,其性無所不包,無所不備者,或不可得而聞矣。
不可得而聞,則所聞者常聞其接于事為之迹爾。
臯陶稱舜曰:“臨下以簡,禦衆以寬。
”此九德之二也。
極此言之意,故當曰:事親以柔,行己以願,臨事以亂,任賢以擾,秉德以直,斷謀以剛,敷政以強,此所謂大備之人也。
益稷曰:“禹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各迪有功。
”說者謂禹治水,州用三萬人,非也
”說者曰:“春與夏交。
”非也。
冬與秋交,秋與夏交,春與冬交,亦何不曰西交、北交、東交乎?且春曰嵎夷,曰旸谷;秋曰宅西,曰昧谷;冬曰朔方,曰幽都。
此皆指地而言,不當至于夏獨以氣言也。
本蓋言宅南曰交趾,後人傳寫脫兩字故爾,非真也。
春雲宅嵎夷,秋雲宅西,推秋之西而知嵎夷為東也;夏雲宅南,冬雲宅朔方,推夏之南而知朔方為北也。
此蓋堯舜時四境所至,四嶽所統也,故舉以言爾。
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
輯五瑞者,收諸侯圭瑞,還之王府。
既月乃日者,既正月之明日,謂二月朔耳。
輯五瑞必俟既月之明日頒之諸侯者,以新曆數也。
”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複。
”如者,同也。
五器者,吉兇禮樂及戎器,同之一制度也。
卒乃複者,巡守事畢,王乃還都也。
“五載一巡守者,唐虞氏分天下五服。
其在畿内甸服之君,則皆執事之人也,朝夕見焉,故不特修朝觐之禮。
至于侯服當朝一年,綏服當朝二年,要服當朝三年,荒服當朝四年,則天下諸侯畢皆一朝。
一朝則天子巡守,故五載一巡守也。
” 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益稷之末,又有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然則舜典之末衍一簡也。
何以知之邪?方舜之命二十二人,莫不讓者,惟夔龍為否則亦已矣,又自贊其能,夔必不為也。
且夔于爾時始見命典,不應遂已有百獸率舞之事,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九共九篇,共當作丘,古文丘作□,與共相近,故誤傳以為共耳。
九丘者,即所謂八索九丘。
案小序:“帝厘下土方,設居方,别生分類,作汨作九共及槀饫。
”然則汨作之篇,言所以厘下土,興工緻治之道耳。
九丘者,乃所謂方設居方,别生分類者也。
九州殊土異俗,各因其性,順其舊而教擾之,故為九篇,篇言一州也。
舜肈十有二州,而今但九者,幽并之俗與冀州類,營州之俗與青州類,但疆土廣大,故分之耳。
至于人物自如舊也。
孔安國為隸古定書,不知丘字誤為共,遂肆臆說雲:“述職方以除九丘。
”案職方氏之書,一官所守耳,周禮出于周公,仲尼未嘗删述,而雲除九丘乎?又今職方氏所掌,但其地名、山川大較,豈與方設居方,别生分類比乎?此雲九共當為九丘,必也。
禹貢雖載九州之地形,乃是治水之書,亦無方設居方,别生分類之事,則禹貢所言者形質也,九丘所言者情性也。
惜哉此書之亡,不及見有虞氏之明徳也。
大禹谟 益曰:“都!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
”此言帝賞罰之審且速也,故能為天下君。
臯陶谟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
”此說性善也。
行有九德者,言人之性固有九德也,寬柔、願、亂、擾、直、簡、剛、強是也。
亦言其人有德者,言性雖有德,猶待其人之有德乃成德也。
栗、立、恭敬、毅、溫、廉、塞、義是也。
願而恭,恭與願一物爾,願者益恭,非德性相濟者也。
恭當作荼,字誤也。
荼者,舒也。
願悫過者,患在不荼,故以荼濟願也。
簡而廉,簡者簡易也,簡易之人失在無廉隅,故濟以廉,所謂居敬也。
彰厥有常,吉哉!吉猶士也,所謂吉士也。
于九德之中,能一德有常,則可謂士矣。
三德可以為卿大夫,六德可以為諸侯,九德鹹事,可以王天下。
然則有常,所謂有恒;三德,所謂善人;六德,所謂君子;九德,所謂聖人。
惟聖人能王天下,君子可以為諸侯,善人可以為卿大夫,有恒者可以為士。
以孔子之徒論之,顔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此王天下之任,聖人之德也。
又曰:“雍也可使南面,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此君一國之任,君子之德也。
又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升堂未入于室。
”此卿大夫之任,善人之德也。
又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此吉士之任,有恒之德也。
物之性未有能兼剛柔者也,謂聖人備九德,然則聖人之性剛且柔乎?曰:聖人神矣,其性無所不包,無所不備者,或不可得而聞矣。
不可得而聞,則所聞者常聞其接于事為之迹爾。
臯陶稱舜曰:“臨下以簡,禦衆以寬。
”此九德之二也。
極此言之意,故當曰:事親以柔,行己以願,臨事以亂,任賢以擾,秉德以直,斷謀以剛,敷政以強,此所謂大備之人也。
益稷曰:“禹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各迪有功。
”說者謂禹治水,州用三萬人,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