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之小宰雲凡祭祀贊祼将之事然則太宰助王祼小宰又助之是助行祼事非獨一人也又小宰注雲唯人道宗廟有祼天地大神至尊不祼莫稱焉則此奉璋助祼者祭宗廟也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邁六師及之
興也 毛傳淠舟行貌 鄭箋泾水名烝衆也 毛傳楫櫂也 鄭箋于往邁行也 毛傳六師六軍也天子六軍
孔疏淠然泾水之舟烝徒以楫櫂之周王往行征伐則六師與之俱進 陳氏曰汲汲然追而及之不待戒命而至也 歐陽氏曰王所官之人入宗廟居軍旅皆可用文武之材各任其事也 王氏曰奉璋文事卿大夫之職征伐武事将帥之職 虞惇按春秋繁露雲左右奉璋此文王之郊也六師及之此文王之伐崇也以是見文王之先郊而後伐也
倬彼雲漢為章于天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興也 毛傳倬大也雲漢天河也遐遠也 朱注作人謂鼓舞變化之
歐陽氏曰雲漢在上為天之文章猶賢人在朝為國之光采 陳氏曰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所謂夀考作人也 鄭箋文王是時九十餘矣故雲夀考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虞惇曰比也 毛傳追雕也金曰雕玉曰琢 鄭箋章文章也 毛傳相質也 朱注勉勉猶不已也鄭箋網罟張之為綱理之為紀
王氏曰文王作人外則使有文内則使有質 邱氏曰有雕琢之文金玉之質表裡如一所以為賢 呂氏曰所以綱紀四方維持而不墜者皆勉勉作人之效也 何氏曰文王勞於作人逸於任人勉勉我王作人之不倦也既得人以任四方之事而已不與焉但持其綱紀而已所謂綱紀四方也
棫樸五章章四句
虞惇按此詩五章總以官人為主首章芃芃棫樸鄭雲祭天積薪以燎之蓋牽於次章之奉璋也次章左右奉璋正指助祭之事而毛傳但雲半圭曰璋此則當從鄭氏其四章以下鄭但主文王之為政不主官人殊與序義不合末章追琢其章二句正承上作人而言而傳箋集注俱指文王之身均失之矣
旱麓受祖也周之先祖世修後稷公劉之業太王王季申以百福幹祿焉
虞惇按百福幹祿不成語蓋講師附益之文
瞻彼旱麓榛楛濟濟豈弟君子幹祿豈弟
興也 毛傳旱山名麓山足也 孔疏榛栗屬楛荊屬 毛傳濟濟衆多也 孔疏豈樂弟易也 朱注君子文王也 毛傳幹求也
程氏曰瞻彼旱山之草木得麓之氣濟濟茂盛興周家豈弟之君子承其先祖豈弟之道所以興盛受福也 嚴氏曰麓承山之氣者也其山高大則麓之得氣也深厚峯巒回合之所庇雲雨潤澤之所漸故草木濟濟然而茂盛 李氏曰君子有樂易之德非以求祿也然究其得祿之道亦惟臻是樂易而已所謂異乎人之求之也 朱氏曰旱麓無意於榛楛而榛楛自生之以其地之美也君子無意於福祿而福祿自歸之以其德之盛也
瑟彼玉瓒黃流在中豈弟君子福祿攸降【降戶工反】興也 鄭箋瑟鮮潔貌 毛傳玉瓒圭瓒也 鄭箋以圭為柄黃金為勺青金為外朱其中央黃流秬鬯也 孔疏釀秬黍為酒搗郁金煮而和之使芬芳條鬯也郁金黃色酒在器流動故謂之黃流 鄭箋攸所降下也
程氏曰缜密溫潤之玉瓒其中所盛必黃流也豈弟君子則福祿所降矣 朱注明寶器不薦於?味而黃流不酌於瓦缶則知盛德必享於祿夀而福澤不降於淫人
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豈弟君子遐不作人
興也 鄭箋鸢鸱類 朱注戾至也
孔疏其上則鸢飛至天而遊翔其下則魚躍于淵而喜樂是道被飛潛萬物得所化之明察故也 謝氏曰猶所謂魚川泳而鳥雲飛上下自然各得其性也詩人言如此氣象周家作人似之 李氏曰抱樸子曰鸢之在下無力及至乎上聳身直翅而已然後知鸢飛更不用力亦如魚躍之怡然自得也王者作人鼓之舞之使各盡其才亦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呂氏曰作人之盛至於如鸢飛魚躍非積累薰陶久且熟者不能然其來蓋有自矣此序所謂受祖也
清酒既載騂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福方墨反上去入通韻】
賦也 孔疏清酒潔清之酒也載載於尊也 朱注備全具也
鄭箋祭祀之事先為清酒其次擇牲故舉二者 毛傳言年豐畜碩祀所以得福 李氏曰古人奉牲醴以告所謂馨香無讒慝也如此則降之以福 朱注承上章言有豈弟之德則祭必受福也 呂氏曰先祖遺子孫之業莫大於人材故上言作人此章以報祀繼之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豈弟君子神所勞矣
興也 程氏曰瑟茂密貌 鄭箋燎熂燎除其旁草養治之使無害也 毛傳勞佑助也
孔疏上言祭以助福此言得福之事柞棫所以得茂者正以為民所熂燎君子所以得福者正以為神所勞來
莫莫葛藟施于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平上通韻】興也 朱注莫莫盛貌 許氏曰枚幹也 朱注回邪也
鄭箋葛也藟也延蔓於木之枝本而茂盛喻子孫依緣先人之功業而起 李氏曰君子之求福無所回邪唯承其先祖之道以緻之而已 朱氏曰詩人詠文王之德而必曰豈弟何也蓋豈焉而樂弟焉而易文王之德一太和元氣之流行而於其燕居之時有春生而無秋殺有陽舒而無隂慘此所以能作興天下之材綱紀天下之治不惟歛福於一身而又有以敷是福於子孫臣民也欤
旱麓六章章四句
虞惇按此詩以受祖為義言周家受先祖之道而申之以福祿詩六章意旨甚明毛鄭過泥序太王王季百福幹祿之語遂以豈弟君子為指太王王季二章瑟彼玉瓒更援孔叢子王季九命作伯以功德受圭瓒之賜以實之其說誤矣國語單穆公曰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樂幹祿焉若夫山林匮竭林麓散亡薮澤肆既民力雕盡君子将險哀之不暇而何易樂之有此亦賦詩斷章不得據以釋瞻彼旱麓之義鄭箋又以榛楛濟濟喻周民豐樂鸢飛戾天喻惡人遠去魚躍于淵喻民喜得所皆屬曲說朱子不主序受祖之說因百福幹祿一語遂斥序為纰缪而力排之亦偏滞之見也惟以君子為文王者得之
讀詩質疑卷二十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