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4
關燈
小
中
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辜講
孔子說:“十五歲時,我決心全心全意嚴謹治學;三十歲時,我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标準;四十歲時,我已經沒有任何疑問;五十歲時,我參透了信仰的真理;六十歲時,我不再胡思亂想而能理解所聽到的任何事情;七十歲時,我能夠在不違背任何法律及道德理念的情況下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辜解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天命”,也就是宇宙的終極神聖規則。曆史上所有偉大的哲學家對它都有不同的稱呼:德國人費希特把它稱作神聖的理念,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則稱呼它為道,或者說自然之道。但是無論人采用怎樣的稱呼,是對于終極宇宙規則的思考,人們特别是那些具有偉大思想的哲學家們才發現了遵守宇宙規則,契合自然之道的重要性。
這些關于無條件的、必須服從的道德準則的知識,能夠讓那些有着偉大思想的哲學家遵循和順應宇宙中最高的道德準則。孔子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然而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大部分的人并不具有這種偉大的覺悟,甚至無法理解他們這些具有偉大思想的哲人,和他們對宇宙終極神聖規則所作出的追求和努力;當然也更加無法理解為什麼需要遵守這宇宙間最高的道德準則了。
事實上,恰如馬修·阿諾德所闡述的:“道德律,首先是一種理念存在,然後才能作為律法被嚴格執行,這個過程必須由聖人來完成,至于普通的人根本沒有足夠的思量上的力量來理解這種先進理念,更沒有足夠的人格上的力量來遵守道德,直到法律的産生。”因此,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和赫伯特·斯賓塞所講述的哲學和道德理念,在學者那裡才産生價值。
而宗教不同,它的價值體現在能夠讓人——那些沒有足夠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普通人,嚴格遵守和順從道德律上産生的行為準則,并且讓這些人在遵守道德行為準則時服從産生道德感的權威,也就是所說的君子律法。孔子評價這種現象說:“人之外,别無道德。”
辜講
孔子說:“十五歲時,我決心全心全意嚴謹治學;三十歲時,我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标準;四十歲時,我已經沒有任何疑問;五十歲時,我參透了信仰的真理;六十歲時,我不再胡思亂想而能理解所聽到的任何事情;七十歲時,我能夠在不違背任何法律及道德理念的情況下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辜解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天命”,也就是宇宙的終極神聖規則。曆史上所有偉大的哲學家對它都有不同的稱呼:德國人費希特把它稱作神聖的理念,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則稱呼它為道,或者說自然之道。但是無論人采用怎樣的稱呼,是對于終極宇宙規則的思考,人們特别是那些具有偉大思想的哲學家們才發現了遵守宇宙規則,契合自然之道的重要性。
這些關于無條件的、必須服從的道德準則的知識,能夠讓那些有着偉大思想的哲學家遵循和順應宇宙中最高的道德準則。孔子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然而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大部分的人并不具有這種偉大的覺悟,甚至無法理解他們這些具有偉大思想的哲人,和他們對宇宙終極神聖規則所作出的追求和努力;當然也更加無法理解為什麼需要遵守這宇宙間最高的道德準則了。
事實上,恰如馬修·阿諾德所闡述的:“道德律,首先是一種理念存在,然後才能作為律法被嚴格執行,這個過程必須由聖人來完成,至于普通的人根本沒有足夠的思量上的力量來理解這種先進理念,更沒有足夠的人格上的力量來遵守道德,直到法律的産生。”因此,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和赫伯特·斯賓塞所講述的哲學和道德理念,在學者那裡才産生價值。
而宗教不同,它的價值體現在能夠讓人——那些沒有足夠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普通人,嚴格遵守和順從道德律上産生的行為準則,并且讓這些人在遵守道德行為準則時服從産生道德感的權威,也就是所說的君子律法。孔子評價這種現象說:“人之外,别無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