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

關燈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辜講

    孔子的一位學生(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外貌酷似孔子,被尊稱為有子)說:“作為一個孝子及良民絕不會以下犯上,這樣的人也絕不會破壞國家的安甯與階層順序。聰明的人會把精力放在生命基礎的本質方面,一旦有了基礎,就有了做人的智慧。那麼,作為一個孝子及良民,難倒這些不可以構成道德高尚的生活基礎嗎?”

    辜解

    孔子曾說過:“做一個孝子和好公民是人生的主要目标。”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孔門“十哲”之一,孔子曾稱贊說正是因為有了子遊,自己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也曾說:“聰明人精力集中在生活的基礎——人的主要目标上,隻要基礎打好了,就自然會有智慧和信仰。在日常生活中,作一個孝子和好公民,不就是人生的基礎——特别是人道德生命的主要目标嗎?”東西方對比一下,歐洲宗教想讓信徒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一個理想的人,一個聖徒,一個佛,一個聖潔的天使,而儒教則僅僅想讓人成為一個好人——能作為一個孝子和好公民生活着。歐洲的信徒說:“你是一個聖徒、一個佛、一個聖潔天使,才能擁有信仰。”而儒生則說:“隻要你是一個孝子和好公民,你就會有信仰。”事實上,儒教和歐洲宗教的真正區别,類似于佛教與基督教,前者是一種社會信仰,也可以看成是國家信仰,而後者是個人信仰,或可稱作教會信仰。孔子所做的最大貢獻就在于他給了中華民族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并且,孔子還使得這個觀念固化、擴大,成為一種宗教觀念。在歐洲,政治一直是一門科學,而在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政治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變成了一種宗教。我想說的是,不吝啬稱頌孔子就是他給了中華民族以國家信仰。孔子在《春秋》——國家的春天和秋天——裡詳細描述了這種國家信仰,在道德層面上,他在這本書裡指出,社會動蕩就是因為人們沒有道德層面上的真正的國家觀念。

    孟子曾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漢語裡的“亂臣”,和卡萊爾所說的“不遵守法律而作亂的人”意思一樣,指的是違法亂紀、作亂犯上的家臣或官員。這種人作亂犯上,并不一定是出于惡意,而是因為他們内心世界的——因為現代的“走狗人生觀”和“坦誠的虛僞”相互作用而産生的催化效果——引起的。這種不平靜讓他們背離了人與生俱來的善,背叛了自己的人民、國家和君主。而且,這種背離不可能帶來秩序、和平與親善,相反的是一個完全沒有秩序、和平和親善的世界。漢語中的“賊子”,指的是舉止粗俗無禮、無法無天的地痞流氓,有時候也可以指盜賊以及他們的後代,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殘酷、不仁、樂于毀滅。

    羅斯金曾說過:“和上帝的相對抗的東西或者力量,是名為‘錢财’的‘大敵’。我們可以輕松地把這個惡魔分辨出來,隻需要簡單的功能分析:有些人,具有超凡的欺騙能力;另外一些人,帶來的隻能是災難。”很顯然,中國文化中的“亂臣”“賊子”就是這麼兩種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