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生活的藝術
關燈
小
中
大
選擇已為一種藝術。
這裡我引一段十七世紀初期的文人張岱的話以證我說。
他寫他評選茶葉和泉水的藝術,而在當時,他實為一位罕堪敵手的鑒識家。
周墨晨向餘道闵汶水茶不置口。
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訪闵汶水于桃葉渡。
日晡,汶水他出,遲其歸,乃婆娑一老。
方叙語,遽起曰:“杖忘某所。
”又去。
餘曰:“今日豈可空去?”遲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餘曰:“客尚在耶,客在奚為者?”餘曰:“慕汶老久。
今日不暢飲汶老茶,決不去!”汶水喜,自起當爐。
茶旋煮,速如風雨。
導至一室,明窗淨幾,荊溪壺,成宜窯瓷瓯十餘種皆精絕。
燈下視茶色,與瓦瓯無别而香氣逼人。
餘叫絕。
問汶水曰:“此茶何産?”汶水曰:“阆苑茶也”。
餘再啜之,曰:“莫绐餘,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
”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産?”餘再啜之,曰:“何其似羅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餘問:“水何水?”曰:“惠泉。
”餘又曰:“莫绐餘,惠泉走千裡,水勞而圭角不動何也?”汶水曰:“不複敢隐。
其取惠水,必淘井,靜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甕底,舟非風則勿行,故水不生磊,即尋常惠水猶遜一頭也,況他水耶!”又吐舌曰:“奇!奇!”言未畢,汶水去。
少頃持一壺滿斟餘曰:“客啜此!”餘曰:“香撲烈,味甚渾厚,此春茶耶?向瀹者,是秋采。
”汶水大笑曰:“餘年七十,精賞鑒者無客比。
”遂定交。
——張岱《陶庵夢憶》 此種藝術,現在幾已完全消失了,除了少數老年的嗜茶鑒賞家。
中國火車上很難得飲優良茶,就在頭等車中也是一樣,而卻是李普頓茶沖調牛奶和方糖而飨客,而李普頓茶對于我個人是最不配口味。
當李普頓爵士到上海,他受款待于一位著名的中國富豪家中,他要喝一杯中國茶,竟未達到目的,他被待以李普頓茶沖以牛奶方糖。
我想現在已充分講過了中國人當其神志清明之際,透徹地知道怎樣的生活法。
生活的藝術對于他們是第二本能和宗教。
誰說中國文明是精神文明便是撒謊。
收場語:人生的歸宿 既将中國人的藝術及其生活予以全盤的觀察,吾人才将信服中國人确為過去生活藝術的大家。
中國人的生活,有一種集中現實的誠信,一種佳妙的風味,他們的生活比之西洋為和悅為切實而其熱情相等。
在中國,精神的價值還沒有跟物質的價值分離,卻幫助人們更熱情享樂各自本分中的生活。
這就是我們的愉快而幽默的原因。
一個非基督徒會具一種信仰現世人生的熱誠,而在一個眼界中同時包括精神的與物質的評價,這在基督徒是難于想像的。
吾們同一個時間生活于感覺生活與精神生活,如覺并無不可避免的沖突。
因為人類精神乃用以美飾人生,俾襄助以克服吾們的感覺界所不可避免的醜惡與痛苦,但從不想逃免這個現世的生命而尋索未來生命的意義。
孔子曾回答一個門人對于死的問題這樣說:“未知生——焉知死?”他在這幾句話中,表現其對于人生和知識問題的庸常的、非抽象的、切實的态度,這種态度構成吾們全國的生活與思想的特性。
這個見地建立了某種價值的标度。
無論在智識或生活的任何方面,人生的标準即據此為基點。
它說明吾們的喜悅與嫌惡心。
人生的标準在吾們是一種種族的思想,無言辭可表,無庸予以定義,亦無庸申述理由。
這個人生的标準本能地引導吾們懷疑都市文化而倡導鄉村文化,并将此種理想輸入藝術,生活的藝術與文化的藝術使吾們嫌惡宗教,玩玩佛學而從不十分接受其邏輯的結論使吾們憎厭機械天才。
這種本能的信任生命,賦予吾們一種強有力的共通意識以觀察人生千變萬化的變遷,與智識上的盈千累萬的困難問題,這些吾們粗魯地忽略過去了。
它使吾們觀察人生沉著而完整,沒有過大的歪曲評價,它教導吾們幾種簡單的智慧,如尊敬長老,愛樂家庭生活,容忍性的束縛與憂愁生活。
它使吾們着重幾種普通道德像忍耐、勤儉、謙恭、和平。
它阻止狂想的過激學理的發展而使人類不緻為思想所奴役。
它給我們價值的意識而教導我們接受人生的物質與精神上的優點。
它告訴我們,無論人類在思想上行為上怎樣盡了力,一切知識的最終目的為人類的幸福。
而吾們總想法使吾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快樂,無論命運的變遷若何。
吾們是老大的民族。
老年人的巨眼看盡了一切過去與一切現代生活的變遷,也有許多是淺薄的,也有許多對于吾們人生具有真理的意義。
吾們對于進步略有些取冷笑的态度,吾們也有些懦弱,原來吾們是老蒼蒼的人民了。
吾們不喜在球場上奔馳突驟以争逐一皮球,吾們卻歡喜閑步柳堤之上與鳴鳥遊魚為伴。
人生是多麼不确定,吾們倘知道了甚麼足以滿足吾們,便緊緊把握住它,有如暴風雨的黑夜,慈母之緊緊抱住她的愛子。
吾們實在并無探險北極或測量喜馬拉雅山的野心。
當歐美人幹這些事業,吾們将發問:“吾們幹這些事情為的是什麼?是不是到南極去享快樂生活麼?”吾們上戲院或電影院,但是在吾們的心底吾們覺得一個真實小孩的笑容,跟銀幕上幻想的小孩笑容一樣給我們快樂。
吾們把二者比較一下,于是吾們安安頓頓住在家裡。
吾們不信接吻自己的愛妻定然是淡而無味,而别人的妻子一定會更顯嬌的,好像“家主婆是别人家的好”。
當吾們泛舟湖心,則不畏爬山之苦,徘徊山麓,則不知越嶺之勞,吾們今朝有酒今朝醉,眼底有花莫掉頭。
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劇。
有時還是做一個旁觀者,靜觀而微笑,勝如自身參與一分子。
像一個清醒了的幻夢者,吾們的觀察人生,不是戴上隔夜夢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較清明的眼力。
吾們傾向于放棄不可捉摸的未來而同時把握住少數确定的事物,吾們所知道可以給予幸福于吾人者,吾們常常返求之于自然,以自然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
喪失了進步與國力,吾們還是很悠閑自得的生活着,軒窗敞啟,聽金蟬曼唱,微風落葉,愛籬菊之清芳,賞秋月之高朗,吾們便很感滿足。
因為吾們的民族生命真已踏進了新秋時節。
在吾們的生命中,民族的和個人的,臨到了一個時期,那時秋的景色已彌漫籠罩了吾們的生命,青綠混合了金黃的顔色,憂郁混合了愉快的情緒,而希望混合着回想。
在吾們的生命中臨到一個時期,那時春的爛漫,已成過去的回憶夏的茂盛,已成消逝歌聲的餘音,隻剩微弱的回響。
當吾們向人生望出去,吾們的問題不是怎樣生長,卻是怎樣切實地生活不是怎樣努力工作,而是怎樣享樂此寶貴為歡樂之一瞬不是怎樣使用其精力,卻是怎樣保藏它以備即将來臨的冬季。
一種意識,似已達到了一個地點,似已決定并尋獲了我們所要的。
一種意識似已成功了什麼,比之過去的茂盛,雖如小巫見大巫,但仍不失為一些東西,譬如秋天的林木,雖已剝落了盛夏的蔥郁,然仍不失林木的本質而将永續無窮。
我愛好春,但是春太柔嫩我愛好夏,但夏太榮誇。
因是我最愛好秋,因為她的葉子帶一些黃色,調子格外柔和,色彩格外濃郁,它又染上一些憂郁的神采和死的預示。
它的金黃的濃郁,不是表現春的爛漫,不是表現夏的盛力,而是表現逼近老邁的圓熟與慈和的智慧。
它知道人生的有限,故知足而樂天。
從此“人生有限”的知識與豐富的經驗,出現一種色彩的交響曲,比一切都豐富,它的青表現生命與力,它的橘黃表現金玉的内容,紫表現消極與死亡。
明月輝耀于它的上面,它的顔色好像為了悲愁的回憶而蒼白了,但是當落日餘晖接觸的時候,它仍能欣然而笑。
一陣新秋的金風掠過,木葉愉快地飛舞而搖落,你真不知落葉的歌聲是歡笑的歌聲還是黯然銷魂的歌聲。
這是新秋精神的歌聲。
平靜、智慧、圓熟的精神,它微微笑着憂郁而贊美興奮、銳敏、冷靜的态度——這種秋的精神曾經辛棄疾美妙地歌詠過: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裡我引一段十七世紀初期的文人張岱的話以證我說。
他寫他評選茶葉和泉水的藝術,而在當時,他實為一位罕堪敵手的鑒識家。
周墨晨向餘道闵汶水茶不置口。
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訪闵汶水于桃葉渡。
日晡,汶水他出,遲其歸,乃婆娑一老。
方叙語,遽起曰:“杖忘某所。
”又去。
餘曰:“今日豈可空去?”遲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餘曰:“客尚在耶,客在奚為者?”餘曰:“慕汶老久。
今日不暢飲汶老茶,決不去!”汶水喜,自起當爐。
茶旋煮,速如風雨。
導至一室,明窗淨幾,荊溪壺,成宜窯瓷瓯十餘種皆精絕。
燈下視茶色,與瓦瓯無别而香氣逼人。
餘叫絕。
問汶水曰:“此茶何産?”汶水曰:“阆苑茶也”。
餘再啜之,曰:“莫绐餘,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
”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産?”餘再啜之,曰:“何其似羅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餘問:“水何水?”曰:“惠泉。
”餘又曰:“莫绐餘,惠泉走千裡,水勞而圭角不動何也?”汶水曰:“不複敢隐。
其取惠水,必淘井,靜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甕底,舟非風則勿行,故水不生磊,即尋常惠水猶遜一頭也,況他水耶!”又吐舌曰:“奇!奇!”言未畢,汶水去。
少頃持一壺滿斟餘曰:“客啜此!”餘曰:“香撲烈,味甚渾厚,此春茶耶?向瀹者,是秋采。
”汶水大笑曰:“餘年七十,精賞鑒者無客比。
”遂定交。
——張岱《陶庵夢憶》 此種藝術,現在幾已完全消失了,除了少數老年的嗜茶鑒賞家。
中國火車上很難得飲優良茶,就在頭等車中也是一樣,而卻是李普頓茶沖調牛奶和方糖而飨客,而李普頓茶對于我個人是最不配口味。
當李普頓爵士到上海,他受款待于一位著名的中國富豪家中,他要喝一杯中國茶,竟未達到目的,他被待以李普頓茶沖以牛奶方糖。
我想現在已充分講過了中國人當其神志清明之際,透徹地知道怎樣的生活法。
生活的藝術對于他們是第二本能和宗教。
誰說中國文明是精神文明便是撒謊。
收場語:人生的歸宿 既将中國人的藝術及其生活予以全盤的觀察,吾人才将信服中國人确為過去生活藝術的大家。
中國人的生活,有一種集中現實的誠信,一種佳妙的風味,他們的生活比之西洋為和悅為切實而其熱情相等。
在中國,精神的價值還沒有跟物質的價值分離,卻幫助人們更熱情享樂各自本分中的生活。
這就是我們的愉快而幽默的原因。
一個非基督徒會具一種信仰現世人生的熱誠,而在一個眼界中同時包括精神的與物質的評價,這在基督徒是難于想像的。
吾們同一個時間生活于感覺生活與精神生活,如覺并無不可避免的沖突。
因為人類精神乃用以美飾人生,俾襄助以克服吾們的感覺界所不可避免的醜惡與痛苦,但從不想逃免這個現世的生命而尋索未來生命的意義。
孔子曾回答一個門人對于死的問題這樣說:“未知生——焉知死?”他在這幾句話中,表現其對于人生和知識問題的庸常的、非抽象的、切實的态度,這種态度構成吾們全國的生活與思想的特性。
這個見地建立了某種價值的标度。
無論在智識或生活的任何方面,人生的标準即據此為基點。
它說明吾們的喜悅與嫌惡心。
人生的标準在吾們是一種種族的思想,無言辭可表,無庸予以定義,亦無庸申述理由。
這個人生的标準本能地引導吾們懷疑都市文化而倡導鄉村文化,并将此種理想輸入藝術,生活的藝術與文化的藝術使吾們嫌惡宗教,玩玩佛學而從不十分接受其邏輯的結論使吾們憎厭機械天才。
這種本能的信任生命,賦予吾們一種強有力的共通意識以觀察人生千變萬化的變遷,與智識上的盈千累萬的困難問題,這些吾們粗魯地忽略過去了。
它使吾們觀察人生沉著而完整,沒有過大的歪曲評價,它教導吾們幾種簡單的智慧,如尊敬長老,愛樂家庭生活,容忍性的束縛與憂愁生活。
它使吾們着重幾種普通道德像忍耐、勤儉、謙恭、和平。
它阻止狂想的過激學理的發展而使人類不緻為思想所奴役。
它給我們價值的意識而教導我們接受人生的物質與精神上的優點。
它告訴我們,無論人類在思想上行為上怎樣盡了力,一切知識的最終目的為人類的幸福。
而吾們總想法使吾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快樂,無論命運的變遷若何。
吾們是老大的民族。
老年人的巨眼看盡了一切過去與一切現代生活的變遷,也有許多是淺薄的,也有許多對于吾們人生具有真理的意義。
吾們對于進步略有些取冷笑的态度,吾們也有些懦弱,原來吾們是老蒼蒼的人民了。
吾們不喜在球場上奔馳突驟以争逐一皮球,吾們卻歡喜閑步柳堤之上與鳴鳥遊魚為伴。
人生是多麼不确定,吾們倘知道了甚麼足以滿足吾們,便緊緊把握住它,有如暴風雨的黑夜,慈母之緊緊抱住她的愛子。
吾們實在并無探險北極或測量喜馬拉雅山的野心。
當歐美人幹這些事業,吾們将發問:“吾們幹這些事情為的是什麼?是不是到南極去享快樂生活麼?”吾們上戲院或電影院,但是在吾們的心底吾們覺得一個真實小孩的笑容,跟銀幕上幻想的小孩笑容一樣給我們快樂。
吾們把二者比較一下,于是吾們安安頓頓住在家裡。
吾們不信接吻自己的愛妻定然是淡而無味,而别人的妻子一定會更顯嬌的,好像“家主婆是别人家的好”。
當吾們泛舟湖心,則不畏爬山之苦,徘徊山麓,則不知越嶺之勞,吾們今朝有酒今朝醉,眼底有花莫掉頭。
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劇。
有時還是做一個旁觀者,靜觀而微笑,勝如自身參與一分子。
像一個清醒了的幻夢者,吾們的觀察人生,不是戴上隔夜夢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較清明的眼力。
吾們傾向于放棄不可捉摸的未來而同時把握住少數确定的事物,吾們所知道可以給予幸福于吾人者,吾們常常返求之于自然,以自然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
喪失了進步與國力,吾們還是很悠閑自得的生活着,軒窗敞啟,聽金蟬曼唱,微風落葉,愛籬菊之清芳,賞秋月之高朗,吾們便很感滿足。
因為吾們的民族生命真已踏進了新秋時節。
在吾們的生命中,民族的和個人的,臨到了一個時期,那時秋的景色已彌漫籠罩了吾們的生命,青綠混合了金黃的顔色,憂郁混合了愉快的情緒,而希望混合着回想。
在吾們的生命中臨到一個時期,那時春的爛漫,已成過去的回憶夏的茂盛,已成消逝歌聲的餘音,隻剩微弱的回響。
當吾們向人生望出去,吾們的問題不是怎樣生長,卻是怎樣切實地生活不是怎樣努力工作,而是怎樣享樂此寶貴為歡樂之一瞬不是怎樣使用其精力,卻是怎樣保藏它以備即将來臨的冬季。
一種意識,似已達到了一個地點,似已決定并尋獲了我們所要的。
一種意識似已成功了什麼,比之過去的茂盛,雖如小巫見大巫,但仍不失為一些東西,譬如秋天的林木,雖已剝落了盛夏的蔥郁,然仍不失林木的本質而将永續無窮。
我愛好春,但是春太柔嫩我愛好夏,但夏太榮誇。
因是我最愛好秋,因為她的葉子帶一些黃色,調子格外柔和,色彩格外濃郁,它又染上一些憂郁的神采和死的預示。
它的金黃的濃郁,不是表現春的爛漫,不是表現夏的盛力,而是表現逼近老邁的圓熟與慈和的智慧。
它知道人生的有限,故知足而樂天。
從此“人生有限”的知識與豐富的經驗,出現一種色彩的交響曲,比一切都豐富,它的青表現生命與力,它的橘黃表現金玉的内容,紫表現消極與死亡。
明月輝耀于它的上面,它的顔色好像為了悲愁的回憶而蒼白了,但是當落日餘晖接觸的時候,它仍能欣然而笑。
一陣新秋的金風掠過,木葉愉快地飛舞而搖落,你真不知落葉的歌聲是歡笑的歌聲還是黯然銷魂的歌聲。
這是新秋精神的歌聲。
平靜、智慧、圓熟的精神,它微微笑着憂郁而贊美興奮、銳敏、冷靜的态度——這種秋的精神曾經辛棄疾美妙地歌詠過: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