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藝術家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的輪廓,卻是大膽的表現作者自己的意象,因是在中國建築中,牆壁間的柱子和屋頂下的棟梁桷椽,不是掩隐于無形,卻是坦直地表露出來,成為建築物的結構形體之一部。
在中國建築中,全部框架工程有意的顯露在外表。
吾們真歡喜看此等構造的線條,它指示出建築物的基礎形式,好像吾們歡喜看繪畫底稿上有韻律的略圖,它是代表對象物體的内容而呈現給我們的。
為了這個理,木料的框架在牆壁間總是顯露着的,而棟梁和椽桷在屋宅的内面和外面都是看得出的。
這是導源于書法上的一大原理,便是人人知道的“間架”。
一個字的許多筆劃中間,吾們通常揀選其中的一直或一劃,或有時揀一個方框,作為其餘筆劃的中心支撐點,這一筆吾們必定使它格外有力,或格外颀長一些,使它自别于其餘的筆劃。
這一個支撐點既經立定,則其餘的筆劃,或向它作求心的密集,或向它作灘心的輻射。
就是在聚集的多數建築物中間其意匠上亦存在有“軸線”的原理,好似許多中國字也都有一個軸線。
北平全城的設計——它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古城之一——存在着一個暗中的軸線,南北延展至數裡之長,一直從外前門通過皇城而抵煤山及後面的鼓樓。
這樣的軸線可顯明地見之于許多中國字中,像“中”“東”“束”“柬”“乘”等。
或許比之直徑軸線的原則更見重要者,為弧線、波浪形、不規律的韻律線條之應用,所以與直線相調劑。
這在中國建築的屋面上看得再清楚沒有。
任何中國的廟宇、宮殿或官邸等建築物,都是以柱子的直豎線和屋面的曲線相調劑相結合為基本原則的。
屋頂的本身,包含着屋脊的直線和下面傾斜的調劑。
這是因為吾們受慣了書法的訓練,在書法訓練中吾們被教導說:一方面吾們有了直線的主要筆劃,不論是一直、一劃、一撇,還得用弧線或柔軟的斷續線條與之相調劑。
屋頂的脊背更用少許裝飾意味分裂其單調。
隻有用了這樣的調劑,那些柱子和牆壁的直線始覺可能容忍。
倘能看出中國廟宇住宅的最普通的範型,便可以覺察屋頂構成比之牆壁柱子為顯著的裝飾點(柱子和壁大多不露于前面的)——後者較之屋頂常比例地來得細小。
官、家、令 官字和家字的頂部,為這兩個字的主要組織成分,它表象中國房屋的屋頂。
注意其中部的斜傾與屋頂所見之一往直前疾馳的氣勢。
令字的頂部一個人字,很像屋頂的外廓線。
更注意底部疾掠的姿态與上向轉折的弧形。
更注意中國文字所含存的建築原理。
注意官字的有力的垂直線,這是柱子,它怎樣與上面屋頂的弧形和其他附着的平行線條相調劑,注意家字中央的垂直弧線有别的筆劃集中于它的頂部一點,而巧妙地彼此保持平衡。
屋頂斜傾的由來,從未經正确地了解過,而它是中國建築的最出色最顯著的特性。
有人想像它是跟吾們遊牧時代的帳幕形式有聯系關系。
其實它的理由在書法中可以明見,任何人能透徹明了中國書法原則者無不能看出其可愛的疾掠線條的綱領,中國書法之最大困難,乃在使筆畫飽含筆力,于完全直線的筆畫中常尤為艱難。
反之,向任何一面略作斜勢,立刻可顯覺緊張的氣脈。
隻要看一看中國字部首的優美的斜傾表像屋頂,當可見這不是純粹作者的幻想。
吾們愛好含韻律的或波浪形的或繼續的線條,而憎惡呆直僵死的線條是很明顯的,隻要你留意我們從未誤會像克利奧潘曲拉方尖碑(CleopatrasNeedle)那樣拙劣的東西。
有幾個摩登中國建築師仿照了西式建築搭了幾座燈塔模樣的東西,叫做西湖博覽會紀念館,它矗立于美麗的西湖景緻中間,無異美麗的臉龐兒上留下一個瘡疤,使人谛視稍久,非引起刺目之感不可。
那很容易舉出幾個例子,說明吾們打破直線悶郁的方法。
最好的模範模本,莫如具欄杆的圓拱橋。
圓拱橋的形式便能與自然相調和,因為它是弧形的,又因為它裝配有欄杆。
它的穹隆不及布魯克林(Brooklyn)橋之長,它的欄杆不及布魯克林之有用,但無人能否認它顯出較少的人工機巧,卻是含有天然的美麗。
又可以觀察塔,試想它的全部美觀乃因其輪廓的單調經接續的突出檐層所打破,尤其那些弧形朝上翹的檐角,很相像書法中的一捺。
再看一看北平天安門外特殊的一對大石柱,它的頂部的雲形的弧線,極為觸目,其意匠的大膽,就在中國藝術中也終鮮匹俦。
不論它的名義是什麼,總之,石柱上有了波浪形的表面,據說這些波浪形是代表雲的,但這不過是藝術上的名稱,所以傳導神韻于石柱的表面。
孔廟中也有石柱則浮雕有圍繞的龍形波浪線條,因為這種龍形的波浪線條有助于打破直線的單調,吾們覺得這龍形乃有其裝飾上的效用,不僅僅為一種表象而已。
随時随地吾們盡力以攝取天然的神韻,模拟它的不規律的線條。
其精神存在于一切意匠的背後者仍為書法的精靈思想的精神,吾們打破窗框子直線的單調,系用竹形的綠色釉彩瓦管來裝飾。
吾們甚至敢用圓形的,橢圓形的以及花瓶形的門檻子以打破牆壁直線的單調。
吾們的窗框子之形式,多如什錦餅幹的花樣,也有作芭焦葉形的,也有作桃形的,也有作雙疊西瓜形的,也有作扇形的。
李笠翁是詩人、劇作家,又為享樂主義者,他為竭力提倡鑲镂窗欄及女牆隔屏者。
窗的骨架通常是直線的,沿着這個骨架,李笠翁介紹一種雕镂小格的鑲嵌方法,使其姿态生動。
這個方法也應用于隔屏、床柱,及其他格子花樣的用器。
最後,假山的堆砌殆為吾們盡力想把自然的不規律的線條介紹入建築術的最清楚的例子。
換一句話說,中國建築随時随地設法模拟鳥獸草木的形态以謀補救直線單調的弊病。
這種企圖自然引起應用象征主義的考慮。
蝙蝠常常被用作裝飾的标本,因為它的弧形的翼翅可以裝飾成多種不同的花樣,同時又因為它的名稱跟幸福的福字諧音。
這種象征的用意是很幼稚的,卻是很容易明了,雖婦人稚子都能通曉。
但是象征主義另有一種功用,它在幾種傳統的意匠中包含着民族年齡與希望的思想。
它激起了我們的幻想,引導我們走入緘默無言的思想境界,好像基督的十字架與蘇聯的鐮刀與錘。
因為這種民族的思想是太偉大,非言語所能傳達。
一支中國式的柱子,挺直的上升,完全是一種單純的意匠,直等到它接達頂部之際,它驟然隐失于一群紛繁的意匠中間,那兒是橫支柱、檐闆、短栅,吾們擡頭一望,可喜瞧見了生動的意匠,瞧見了一對鴛鴦,或是一隻草蟲,或是一支筆一錠墨。
當我們仰望着一對鴛鴦,那是無時無刻不是成雙作對的,吾們的印象遂被導至婦人的愛情當我們仰望着文房四寶,吾們想到書齋裡幽靜的書生。
那兒描繪着金黃青綠的色彩的有蚱蜢、有蟋蟀,也有鴛鴛,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塵世間所能夢想得到的快樂。
有時吾們描繪着風景,有時描繪着家庭快樂圖,這是中國彩描最常用的兩個畫題。
龍為中國所最尊崇的動物,它是象征皇帝的一個标記。
皇帝當然是無往而非幸福的。
它在裝飾繪畫上是最多被應用着的,一部分因為它的盤繞的身體包含着很完美的韻律,優美而有力。
我敢說吾們也可以把蛇用入裝飾意象中,倘非龍的用入裝飾意象中,除了它的外形的美,它的美觀的爪、角、須、鱗——那是很有用于打破單調的——它還含蓄着深奧的意義這種特點,龍又代表另一種俗世的思想,那便是上面講過的逸的原理,它代表道家思想的一大智慧,因為它往往隐匿于雲氣之間,不大肯顯露其全身。
這樣才是中國的大人物,既挾有權勢,又複足智多謀,可是他甯願隐藏而不顯。
它可下沉于泥淖,上騰于天空。
當其隐于深山大澤,不可見其痕迹及其際會風雲,若諸葛亮者,則叱咤煊赫,震驚一世。
大水災在中國也往往委諸于龍的行動,吾們有時還可以瞧見它的上升,蓋當其雷電倏閃之際,一股雲氣直沖天空,時則狂風大作,廢屋蓋,拔樹根,吾們稱為龍陣。
然則吾們為何還不崇拜龍?它是威力與智慧的實體。
那麼龍,不是純粹為神話的或邃古的物體。
由中國人的觀念,山川都是神靈,而從許多盤曲的山脊,吾們看出龍背,當山脈漸次下降而沒迹于平原或海,吾們看出龍尾。
這是中國的泛神主義,是堪輿術的基礎。
堪輿術雖為不可信的迷信,它具有相當靈學上的和建築上的價值。
這種迷信是這樣的,它們信仰:倘把祖先的茔墓安葬于優美的景地,從這個地點可以眺望或俯瞰那龍嶺獅峰則可以延福及死者之子孫。
倘令安葬的地點及其四周的風景确系卓越,例如五龍五虎聚集而歸宿于此茔墓,那他的子孫間,必有一人登立帝統,至少為當國宰相。
但是這個迷信的基礎是一個泛神的風景欣賞,而堪輿術使我們更銳敏的觀察美景。
我們乃從山嶺的輪廓和一般的地形學上想按索與動物形體一樣的韻律。
無論向哪一方面觀望,吾們覺得自然是真神靈的。
它的氣脈自東往西的疾馳而同歸于一點。
又似吾們在山川地形所觀得之美,不是靜止的勻稱的美,而是動态的美。
一個弧形的所以可取,大半因其為一個勁疾的姿勢,而非因其為一個弧形,故雙曲線比之一個完全的圓圈來得受人歡迎。
堪輿術的審美觀念從廣義上講,是以很鄰近于中國的建築術,它迫使辨别地位與風景的優劣。
著者有一個友人,他的祖墓旁邊有一口池。
這口池是吉利的,因為它被當作龍睛。
隻要等到這口池枯涸起來,這個家族的資産将遭傾覆。
不過在事實上,這口池位于離墓穴不遠的一面而地勢略低,恰巧與墓穴的另一面保持很美觀的平衡,故構成全區風景的重要分子之一。
它實在很像畫面上的最後一筆,畫龍點睛,頓使整幅畫面生動起來。
雖然它是迷信,又往往引起家庭糾紛或氏族械鬥,因為有人或建造了建築物妨礙另一人的祖墳或宗祠的風水,或有人掘了溝道,緻破壞了龍的頸項,打消了一家族興旺的全部希望。
——不管這一切,我不信堪輿術所貢獻于吾人愛美生活的豐富性,曾不足以蓋過阻礙地質學發展的罪惡。
中國建築的最後和最重要的原則永久是保持與自然的調和。
地位的選擇,珍視過于拱壁。
建築物倘其本身很完美而不夠與四周的風景相配,隻覺令人不快,以其不和諧而粗魯固執,吾人稱之為風味不佳。
最優美的建築是以融和而混入自然風景中,成為風景之一分子,亦即屬于風景而不可分離。
這個原則控制所有的中國建築,自高拱橋梁以至寶塔、廟宇、池邊的涼亭。
其輪廓宜柔和而不棱礫,它的屋面幽靜地挨近樹蔭的下面,讓它的柔嫩的枝條輕拂檐際。
中國式的屋面并沒有劍拔弩張的姿态,它涵養着和平的氣息,謙遜地對天空作揖。
它是一個人類居住處所的标記,它掩蓋吾們的居宅顯出相當程度的卑恭。
因為吾們總是不忘把屋面蓋上吾們一切居室,不讓它們無恥地裸露着仰望天空像摩登的水泥鋼骨建築者。
最優良的建築應該是這樣,讓吾們居住在裡面,不會感覺到這一個處所天然景象消滅而人工機巧發端。
為了這個緣故,色彩的應用至關重要,中國廟宇的赤圬牆壁很和諧地與青山紫氣相糅和而它的屋面塗上綠色的釉彩,或是深藍的,或是紫的,或是黃金的,與深秋的紅葉,明朗的青空相融合,給我們一個和諧的整景。
吾們立于遙遠的處所而眺望之,不禁擊節歎曰:美哉!
在中國建築中,全部框架工程有意的顯露在外表。
吾們真歡喜看此等構造的線條,它指示出建築物的基礎形式,好像吾們歡喜看繪畫底稿上有韻律的略圖,它是代表對象物體的内容而呈現給我們的。
為了這個理,木料的框架在牆壁間總是顯露着的,而棟梁和椽桷在屋宅的内面和外面都是看得出的。
這是導源于書法上的一大原理,便是人人知道的“間架”。
一個字的許多筆劃中間,吾們通常揀選其中的一直或一劃,或有時揀一個方框,作為其餘筆劃的中心支撐點,這一筆吾們必定使它格外有力,或格外颀長一些,使它自别于其餘的筆劃。
這一個支撐點既經立定,則其餘的筆劃,或向它作求心的密集,或向它作灘心的輻射。
就是在聚集的多數建築物中間其意匠上亦存在有“軸線”的原理,好似許多中國字也都有一個軸線。
北平全城的設計——它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古城之一——存在着一個暗中的軸線,南北延展至數裡之長,一直從外前門通過皇城而抵煤山及後面的鼓樓。
這樣的軸線可顯明地見之于許多中國字中,像“中”“東”“束”“柬”“乘”等。
或許比之直徑軸線的原則更見重要者,為弧線、波浪形、不規律的韻律線條之應用,所以與直線相調劑。
這在中國建築的屋面上看得再清楚沒有。
任何中國的廟宇、宮殿或官邸等建築物,都是以柱子的直豎線和屋面的曲線相調劑相結合為基本原則的。
屋頂的本身,包含着屋脊的直線和下面傾斜的調劑。
這是因為吾們受慣了書法的訓練,在書法訓練中吾們被教導說:一方面吾們有了直線的主要筆劃,不論是一直、一劃、一撇,還得用弧線或柔軟的斷續線條與之相調劑。
屋頂的脊背更用少許裝飾意味分裂其單調。
隻有用了這樣的調劑,那些柱子和牆壁的直線始覺可能容忍。
倘能看出中國廟宇住宅的最普通的範型,便可以覺察屋頂構成比之牆壁柱子為顯著的裝飾點(柱子和壁大多不露于前面的)——後者較之屋頂常比例地來得細小。
官、家、令 官字和家字的頂部,為這兩個字的主要組織成分,它表象中國房屋的屋頂。
注意其中部的斜傾與屋頂所見之一往直前疾馳的氣勢。
令字的頂部一個人字,很像屋頂的外廓線。
更注意底部疾掠的姿态與上向轉折的弧形。
更注意中國文字所含存的建築原理。
注意官字的有力的垂直線,這是柱子,它怎樣與上面屋頂的弧形和其他附着的平行線條相調劑,注意家字中央的垂直弧線有别的筆劃集中于它的頂部一點,而巧妙地彼此保持平衡。
屋頂斜傾的由來,從未經正确地了解過,而它是中國建築的最出色最顯著的特性。
有人想像它是跟吾們遊牧時代的帳幕形式有聯系關系。
其實它的理由在書法中可以明見,任何人能透徹明了中國書法原則者無不能看出其可愛的疾掠線條的綱領,中國書法之最大困難,乃在使筆畫飽含筆力,于完全直線的筆畫中常尤為艱難。
反之,向任何一面略作斜勢,立刻可顯覺緊張的氣脈。
隻要看一看中國字部首的優美的斜傾表像屋頂,當可見這不是純粹作者的幻想。
吾們愛好含韻律的或波浪形的或繼續的線條,而憎惡呆直僵死的線條是很明顯的,隻要你留意我們從未誤會像克利奧潘曲拉方尖碑(CleopatrasNeedle)那樣拙劣的東西。
有幾個摩登中國建築師仿照了西式建築搭了幾座燈塔模樣的東西,叫做西湖博覽會紀念館,它矗立于美麗的西湖景緻中間,無異美麗的臉龐兒上留下一個瘡疤,使人谛視稍久,非引起刺目之感不可。
那很容易舉出幾個例子,說明吾們打破直線悶郁的方法。
最好的模範模本,莫如具欄杆的圓拱橋。
圓拱橋的形式便能與自然相調和,因為它是弧形的,又因為它裝配有欄杆。
它的穹隆不及布魯克林(Brooklyn)橋之長,它的欄杆不及布魯克林之有用,但無人能否認它顯出較少的人工機巧,卻是含有天然的美麗。
又可以觀察塔,試想它的全部美觀乃因其輪廓的單調經接續的突出檐層所打破,尤其那些弧形朝上翹的檐角,很相像書法中的一捺。
再看一看北平天安門外特殊的一對大石柱,它的頂部的雲形的弧線,極為觸目,其意匠的大膽,就在中國藝術中也終鮮匹俦。
不論它的名義是什麼,總之,石柱上有了波浪形的表面,據說這些波浪形是代表雲的,但這不過是藝術上的名稱,所以傳導神韻于石柱的表面。
孔廟中也有石柱則浮雕有圍繞的龍形波浪線條,因為這種龍形的波浪線條有助于打破直線的單調,吾們覺得這龍形乃有其裝飾上的效用,不僅僅為一種表象而已。
随時随地吾們盡力以攝取天然的神韻,模拟它的不規律的線條。
其精神存在于一切意匠的背後者仍為書法的精靈思想的精神,吾們打破窗框子直線的單調,系用竹形的綠色釉彩瓦管來裝飾。
吾們甚至敢用圓形的,橢圓形的以及花瓶形的門檻子以打破牆壁直線的單調。
吾們的窗框子之形式,多如什錦餅幹的花樣,也有作芭焦葉形的,也有作桃形的,也有作雙疊西瓜形的,也有作扇形的。
李笠翁是詩人、劇作家,又為享樂主義者,他為竭力提倡鑲镂窗欄及女牆隔屏者。
窗的骨架通常是直線的,沿着這個骨架,李笠翁介紹一種雕镂小格的鑲嵌方法,使其姿态生動。
這個方法也應用于隔屏、床柱,及其他格子花樣的用器。
最後,假山的堆砌殆為吾們盡力想把自然的不規律的線條介紹入建築術的最清楚的例子。
換一句話說,中國建築随時随地設法模拟鳥獸草木的形态以謀補救直線單調的弊病。
這種企圖自然引起應用象征主義的考慮。
蝙蝠常常被用作裝飾的标本,因為它的弧形的翼翅可以裝飾成多種不同的花樣,同時又因為它的名稱跟幸福的福字諧音。
這種象征的用意是很幼稚的,卻是很容易明了,雖婦人稚子都能通曉。
但是象征主義另有一種功用,它在幾種傳統的意匠中包含着民族年齡與希望的思想。
它激起了我們的幻想,引導我們走入緘默無言的思想境界,好像基督的十字架與蘇聯的鐮刀與錘。
因為這種民族的思想是太偉大,非言語所能傳達。
一支中國式的柱子,挺直的上升,完全是一種單純的意匠,直等到它接達頂部之際,它驟然隐失于一群紛繁的意匠中間,那兒是橫支柱、檐闆、短栅,吾們擡頭一望,可喜瞧見了生動的意匠,瞧見了一對鴛鴦,或是一隻草蟲,或是一支筆一錠墨。
當我們仰望着一對鴛鴦,那是無時無刻不是成雙作對的,吾們的印象遂被導至婦人的愛情當我們仰望着文房四寶,吾們想到書齋裡幽靜的書生。
那兒描繪着金黃青綠的色彩的有蚱蜢、有蟋蟀,也有鴛鴛,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塵世間所能夢想得到的快樂。
有時吾們描繪着風景,有時描繪着家庭快樂圖,這是中國彩描最常用的兩個畫題。
龍為中國所最尊崇的動物,它是象征皇帝的一個标記。
皇帝當然是無往而非幸福的。
它在裝飾繪畫上是最多被應用着的,一部分因為它的盤繞的身體包含着很完美的韻律,優美而有力。
我敢說吾們也可以把蛇用入裝飾意象中,倘非龍的用入裝飾意象中,除了它的外形的美,它的美觀的爪、角、須、鱗——那是很有用于打破單調的——它還含蓄着深奧的意義這種特點,龍又代表另一種俗世的思想,那便是上面講過的逸的原理,它代表道家思想的一大智慧,因為它往往隐匿于雲氣之間,不大肯顯露其全身。
這樣才是中國的大人物,既挾有權勢,又複足智多謀,可是他甯願隐藏而不顯。
它可下沉于泥淖,上騰于天空。
當其隐于深山大澤,不可見其痕迹及其際會風雲,若諸葛亮者,則叱咤煊赫,震驚一世。
大水災在中國也往往委諸于龍的行動,吾們有時還可以瞧見它的上升,蓋當其雷電倏閃之際,一股雲氣直沖天空,時則狂風大作,廢屋蓋,拔樹根,吾們稱為龍陣。
然則吾們為何還不崇拜龍?它是威力與智慧的實體。
那麼龍,不是純粹為神話的或邃古的物體。
由中國人的觀念,山川都是神靈,而從許多盤曲的山脊,吾們看出龍背,當山脈漸次下降而沒迹于平原或海,吾們看出龍尾。
這是中國的泛神主義,是堪輿術的基礎。
堪輿術雖為不可信的迷信,它具有相當靈學上的和建築上的價值。
這種迷信是這樣的,它們信仰:倘把祖先的茔墓安葬于優美的景地,從這個地點可以眺望或俯瞰那龍嶺獅峰則可以延福及死者之子孫。
倘令安葬的地點及其四周的風景确系卓越,例如五龍五虎聚集而歸宿于此茔墓,那他的子孫間,必有一人登立帝統,至少為當國宰相。
但是這個迷信的基礎是一個泛神的風景欣賞,而堪輿術使我們更銳敏的觀察美景。
我們乃從山嶺的輪廓和一般的地形學上想按索與動物形體一樣的韻律。
無論向哪一方面觀望,吾們覺得自然是真神靈的。
它的氣脈自東往西的疾馳而同歸于一點。
又似吾們在山川地形所觀得之美,不是靜止的勻稱的美,而是動态的美。
一個弧形的所以可取,大半因其為一個勁疾的姿勢,而非因其為一個弧形,故雙曲線比之一個完全的圓圈來得受人歡迎。
堪輿術的審美觀念從廣義上講,是以很鄰近于中國的建築術,它迫使辨别地位與風景的優劣。
著者有一個友人,他的祖墓旁邊有一口池。
這口池是吉利的,因為它被當作龍睛。
隻要等到這口池枯涸起來,這個家族的資産将遭傾覆。
不過在事實上,這口池位于離墓穴不遠的一面而地勢略低,恰巧與墓穴的另一面保持很美觀的平衡,故構成全區風景的重要分子之一。
它實在很像畫面上的最後一筆,畫龍點睛,頓使整幅畫面生動起來。
雖然它是迷信,又往往引起家庭糾紛或氏族械鬥,因為有人或建造了建築物妨礙另一人的祖墳或宗祠的風水,或有人掘了溝道,緻破壞了龍的頸項,打消了一家族興旺的全部希望。
——不管這一切,我不信堪輿術所貢獻于吾人愛美生活的豐富性,曾不足以蓋過阻礙地質學發展的罪惡。
中國建築的最後和最重要的原則永久是保持與自然的調和。
地位的選擇,珍視過于拱壁。
建築物倘其本身很完美而不夠與四周的風景相配,隻覺令人不快,以其不和諧而粗魯固執,吾人稱之為風味不佳。
最優美的建築是以融和而混入自然風景中,成為風景之一分子,亦即屬于風景而不可分離。
這個原則控制所有的中國建築,自高拱橋梁以至寶塔、廟宇、池邊的涼亭。
其輪廓宜柔和而不棱礫,它的屋面幽靜地挨近樹蔭的下面,讓它的柔嫩的枝條輕拂檐際。
中國式的屋面并沒有劍拔弩張的姿态,它涵養着和平的氣息,謙遜地對天空作揖。
它是一個人類居住處所的标記,它掩蓋吾們的居宅顯出相當程度的卑恭。
因為吾們總是不忘把屋面蓋上吾們一切居室,不讓它們無恥地裸露着仰望天空像摩登的水泥鋼骨建築者。
最優良的建築應該是這樣,讓吾們居住在裡面,不會感覺到這一個處所天然景象消滅而人工機巧發端。
為了這個緣故,色彩的應用至關重要,中國廟宇的赤圬牆壁很和諧地與青山紫氣相糅和而它的屋面塗上綠色的釉彩,或是深藍的,或是紫的,或是黃金的,與深秋的紅葉,明朗的青空相融合,給我們一個和諧的整景。
吾們立于遙遠的處所而眺望之,不禁擊節歎曰: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