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
關燈
小
中
大
手續是很通行的,一遇水旱災荒,随處都會實行起來。
茹素忌葷,難于以生物學的見地來辯護,因為人類是生而為肉食的但是他可以從仁愛的立場上來辯護,孟子曾感覺到這種行為的殘忍,但卻舍不得完全摒棄肉食,于是他想出了一條妙計,遂宣布了一個原則,說是:“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理由是一人未經目睹庖廚中宰殺的殘忍行為,就算孔教哲學的良心藉以寬解下來了。
這個食物困難的解決方法,即是中庸之道的典型。
許多中國老太太頗有意于巴結菩薩,卻是舍不得肉食,便在另一個方式下應用中庸之道,那便是間續的有定期的吃蔬齋,齋期自一日至三年不等。
然大體上,佛教确迫使中國人承認屠宰為一不人道之行為。
這是輪回轉生說的一種效果,轉生說蓋使人類仁愛同侪,亦仁愛畜獸。
因為報應之說,使人警戒到來生可能的受苦像眼前目睹的病痛苦楚的乞丐,或污穢惡臭的癞皮狗,都可為有力的直接教訓,勝于僅憑臆說而無确證的尖刀山地獄。
實在一個忠實的佛教徒确比常人來得仁愛、和平、忍耐,來得慈悲。
然他的博愛,或許不能在道德上占高估的價值,因為每施舍一分錢或布施一杯茶于過客,都是希望為自己的未來幸福種下種子,所以是自私的。
可是哪一種宗教不用此等誘餌呢?威廉詹姆士俏皮地說:“宗教是人類自私史上最重要的一章”。
人,除了真摯的仁人君子,似頗需要此等誘餌。
總而言之,佛教确促起了一般富裕人家的偉大事業,使他們慷慨掏其腰包在大暑天氣用瓦缸滿盛冷茶,備置路旁,以便行人。
不管他的目的何在,總算是一件好事。
許多中國小說,确有描寫僧尼之卑劣行為者,所是基于全人類的某種天性,總喜歡揭露僞善者的内幕。
所以把中國和尚寫成卡薩諾發(Csanova)那樣的人物,加上以巫術與春藥之類的秘技,是很平常的。
實際也确有這種的事情,例如浙江省的某處,那裡的一所尼姑庵實在是一個秘密賣淫窟。
不過就大體上講,大多數和尚是好的,是退讓謙遜優雅的善人,倘把罪惡加之一切僧尼是不公平的。
倘有任何惡僧的幹犯法紀,隻限于少數個人,而小說中的描寫,因為要繪聲繪形,寫得生動,也未免言過其實。
照我個人的觀察,大部分和尚是營養不足,血虛體弱之輩,不足以闖亂子。
此外,一般人對于中國之“性”與宗教的關系,尚未觀察得透徹,緻有誤會。
在中國,和尚之與豔麗華服的婦女接觸之機會,比較其他任何各界人士為多。
譬如每逢誦經拜忏,或到公館人家做佛事,或在寺院中做功德,使他們日常的與一般婦女相接觸。
她們平時老與外界社會相隔絕,受了孔教束縛女性之賜,她們欲一度抛頭露面于社會,其惟一可靠之借口,隻有拜佛燒香之一道,每逢朔望或勝時佳節,寺院變成當地美人兒的集會所,婦人閨女,各各打扮得花枝招展,端莊動人。
倘有和尚暗下裡嘗嘗肉味,他也難免不偶爾幹幹越軌行動,除此之外,許多大寺院每年收入着實可觀,而許多和尚手頭也頗為富裕,這是近年來發現的許多不良案件之原委所在。
一九三四年,曾有一位尼姑膽敢具狀上海法院,控告一位大和尚誘奸。
甚麼都可以發生在中國! 我在這裡舉一個文學上美麗的例子,他描寫僧尼的性的煩悶,這是一段昆曲,叫做《思凡》,那是很受歡迎的題材,故采取此同樣題材,被之管弦者,曾有數種不同之歌曲。
下面一段是從中國著名劇本《綴白裘》裡頭揀選出來的,其文辭堪當中國第一流作品之稱而無愧色,其形式采用小尼姑的口吻獨白。
思凡 削發最可憐,禅燈一盞伴奴眠,光陰易過催人老,辜負青春美少年。
小尼趙氏,法名色空,自幼在仙桃庵内出家,終日燒香念佛,到晚來孤枕獨眠,好凄涼人也!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父削去了頭發,每日裡在佛殿上燒香換水。
見幾個子弟們遊戲在山門下,他把眼兒瞧着咱,咱把眼兒瞧着他。
他與咱,咱與他,兩下裡多牽挂。
冤家怎能夠成就了姻緣,就死在閻王殿前,由他把那碓來舂,鋸來解,把磨來挨,放在油鍋裡去炸,阿呀,由他!隻見那活人受罪,哪曾見死鬼帶枷?阿呀,由他!火燒眉毛,且顧眼下!火燒眉毛,且顧眼下! 隻因俺父好看經,俺娘親愛念佛,暮禮朝參,每日裡在佛殿上燒香供佛,生下我來疾病多,因此上把奴家舍入在空門。
為尼寄活,與人家追薦亡靈,不住口地念着彌陀隻聽得鐘聲法号,不住手的擊磐搖鈴,擂鼓吹螺平白地與那地府陰司做功課,《蜜多心經》都念過,《孔雀經》,參不破。
惟有蓮經七卷是最難學,咱師父在眠裡夢裡都叫過,念幾聲南無佛哆哆薩嘛呵的般若波羅念幾聲彌陀,恨一聲媒婆,念幾聲娑婆呵,哎!叫……叫一聲沒奈何念幾聲哆哆,怎知我感歎還多? 越思越想,反添愁悶,不免到回廊下散步一回,多少是好。
(她走到五百尊羅漢旁邊,一個個塑得好莊嚴也。
) 又隻見那兩旁羅漢塑得來有些傻角锊,一個兒抱膝舒懷,口兒裡念着我,一個兒手托香腮,心裡兒想着我一個兒倦眼半開,朦胧的觑着我,惟有布袋羅漢笑呵呵。
他笑我時光挫,光陰過,有誰人,有誰人肯娶我?這年老婆婆!降龍的惱着我,伏虎的恨着我,那長眉大仙愁着我,說我老來時有什麼結果! 佛前燈前,做不得洞房花獨,香案積廚做不得玳筵東閣鐘鼓樓做不得望夫台,草蒲團做不得芙蓉軟褥。
奴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漢,為何腰系黃縧,身穿直綴,見人家夫妻們灑樂,一對對着錦衣羅。
阿呀,天呵!不由人心熱如火,不由人心熱如火。
今日師父師兄多不在庵,不免逃下山去,倘有機緣亦未可知。
奴把袈裟扯破,埋了藏經,棄了木魚,丢了铙缽。
學不得羅刹女去降魔,學不得南海水月觀音座,夜深沉,獨自卧起來時,獨自坐。
有誰人孤栖似我,似這等削發緣何?恨隻恨說謊的僧和尼,哪裡有天下園林樹木佛,哪裡有枝枝葉葉光明佛,哪裡有江湖兩岸流沙佛,哪裡有八萬四千彌陀佛。
從今去把鐘樓佛殿遠離卻,下山去尋一個年少哥哥,憑他打我罵我,說我笑我,一心不願成佛,不念彌陀般若波羅。
好了,且喜被我逃下山來了。
讀了這一段曲,可見佛教束縛中的女性,她的心還是活躍的。
但是佛教一方面固鎮壓了僧尼的情欲,另一方面替一般在俗的善男信女開辟了一條情感上的出路。
第一點,它使得婦女們的禮教束縛不似前此之嚴密而較為可耐。
婦人之常喜光顧廟宇,其心比之男性為熱切,蓋即出于天然的情感上之需要,俾領略領略戶外生活而婦女常多立願出家,未始非出于此同樣動機。
因此每月朔望或勝時佳節,姑娘太太們在深閨裡十幾天前就在焦急地巴望着了。
第二點,每年春季的香訊,才給予消瘦的浪遊欲者以适宜之出路。
此香訊大抵在每年的仲春,适當耶稣複活節前後。
倘有不能作遠距離旅行者,至少可以在清明日到親友墳上去痛哭一場,同樣可獲得情感上的出路之效果。
凡環境許可的人,可以穿一雙芒鞋,或坐一頂藤轎,到名山古刹去朝拜一番。
有許多廈門人,每年春季,至今一定要坐着手搖船,遠遠的經過五百裡路程,到浙江甯波沿海的普陀去進香。
在北方則每年上妙峰山作朝山旅行是流行習俗,幾千幾萬的香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背一隻黃袋,曳一根手杖,蜿蜒前進,夜以繼日,巴巴的去參拜聖寺。
他們之間,流露着一種歡娛的神情,一如喬叟(Chaucer)當時,一路上談談山海經,宛與喬叟所寫的故事相仿佛。
第三點,他給予中國人以欣賞山景的機會,因而大多數寺院都建築于高山美景之處。
這是中國人度着日常乏味生活之後的一樂。
他們到了目的地,則寄寓于清雅的客舍,啜清茶,與和尚閑談。
這些和尚們是文雅的清談家,他們款待香客以豐盛的素齋而收獲可觀的報酬于銀櫃。
香客乃挾其飽滿的新鮮精力,重返其日常工作,誰能否認佛教在中國人生機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呢? 小引 通覽前篇之所述,吾人可得一中華民族之精神的與倫理的素質之鳥瞰,同時并領略其人民之一般的人生理想,人生理想也者,謂為左右人民生活的基本範型之一大原動力,殆非過誇之辭。
然吾人于中國人民生活之實際情況——其兩性關系,其社會的、政治的、文學的、藝術的各方面,尚待續予探讨,概括言之,下篇所讨論之範圍,将包含婦女問題,社會問題,暨文學與藝術各端。
最後一章,并殿以專論中國人民的生活藝術之文字,此所謂生活藝術,為中國人民素所懷服而習行者。
此等材料,又可分歸兩大部類,婦女、社會、政治三者,天然具有互為連鎖之關系蓋了解了婦女生活和家庭的情況,你将連想的理會得中國人民之社會生活,而真切地了解了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始可理解中國政治與司法的行政機構之内情。
這些有形而顯著的人民生活景象又自然而然導引至研究文化上較為微妙而不甚顯著的問題,特殊若藝術園地,它的觀察的眼界與發展的曆史蓋完全不同于西洋而為中國所獨有者。
中國文化為世界數種純粹固有文化之一,故與西洋文化一加比較,可發現許多饒有興味之特點。
文化也者,蓋為閑暇之産物,而中國人固富有閑暇,富有三千年長期之閑暇以發展其文化。
在此長長三千年中,他們固饒有閑暇時間以清坐而喝香茗,悄然冷眼的觀察人生茶坊雅座,便是縱談天地古今之所,捧着一把茶壺,他們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他們還有許多閑暇時間來談論列祖列宗,深思熟慮前代俊彥之功業,批評他們的文藝體裁和生活風度之變遷,參照曆史上之因果,藉期理解當代人生的意義。
由于這樣的閑談熟慮,曆史的意義乃始見偉大,它被稱為人生之“鏡台”,它反映出人類生活的經驗,俾資現代人民之借鑒,他好像彙萃的川河,不可阻遏,不盡長流。
史籍的寫作因以成為最莊嚴重要的一種文學,而詩的寫作成為最高尚最優美的抒情的手段。
每當酒香茶熱,爐煙袅袅,泉水潺潺,則中國人的心頭,将感到莫名的欣悅而每間隔五百年或當習俗變遷,新勢力籠罩之下,他們的創造天才将倍感活躍,或在詩歌的韻律方面,或在瓷器的改良方面,或在園藝的技術上,常有一種新的發明,民族的生命乃複繼續蠕動而前進。
他們常喜懸拟所謂永生不滅的一種幻想,雖隻當它是永遠不可知,永遠是揣測的一個啞謎。
卻不妨半真半假,出以遊戲三昧的精神,信口閑談閑聊。
用同樣的态度,他們揣測着自然界的神秘:雷霆、風雪、閃電、冰雹,以及人體機構之作用,如涎液與饑餓之關系。
他們不用試驗管和解剖刀。
他們有時覺得世間一切可知的知識都給自己的祖宗發掘窮盡了,人類哲理的最後一字已經道出,而書法藝術的最後風韻,已經發明。
職是之故,他們終生營營,着重于謀生存,過于謀改進。
他們耐着無窮痛苦,熬着倦眼欲睡的清宵,所為者,乃專以替自私的庭園花草設計,或則精研烹調魚翅之法,五味既調,乃出以波斯不可知論詩人奧瑪開俨(OmarKhayyam)同等之特别風味而咀嚼之。
如是,他們在生活藝術之宮既已升堂入室,而藝術與人生合而為一。
他們終能戴上中國文化的皇冕——生活的藝術——這是一切人類智慧的終點。
茹素忌葷,難于以生物學的見地來辯護,因為人類是生而為肉食的但是他可以從仁愛的立場上來辯護,孟子曾感覺到這種行為的殘忍,但卻舍不得完全摒棄肉食,于是他想出了一條妙計,遂宣布了一個原則,說是:“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理由是一人未經目睹庖廚中宰殺的殘忍行為,就算孔教哲學的良心藉以寬解下來了。
這個食物困難的解決方法,即是中庸之道的典型。
許多中國老太太頗有意于巴結菩薩,卻是舍不得肉食,便在另一個方式下應用中庸之道,那便是間續的有定期的吃蔬齋,齋期自一日至三年不等。
然大體上,佛教确迫使中國人承認屠宰為一不人道之行為。
這是輪回轉生說的一種效果,轉生說蓋使人類仁愛同侪,亦仁愛畜獸。
因為報應之說,使人警戒到來生可能的受苦像眼前目睹的病痛苦楚的乞丐,或污穢惡臭的癞皮狗,都可為有力的直接教訓,勝于僅憑臆說而無确證的尖刀山地獄。
實在一個忠實的佛教徒确比常人來得仁愛、和平、忍耐,來得慈悲。
然他的博愛,或許不能在道德上占高估的價值,因為每施舍一分錢或布施一杯茶于過客,都是希望為自己的未來幸福種下種子,所以是自私的。
可是哪一種宗教不用此等誘餌呢?威廉詹姆士俏皮地說:“宗教是人類自私史上最重要的一章”。
人,除了真摯的仁人君子,似頗需要此等誘餌。
總而言之,佛教确促起了一般富裕人家的偉大事業,使他們慷慨掏其腰包在大暑天氣用瓦缸滿盛冷茶,備置路旁,以便行人。
不管他的目的何在,總算是一件好事。
許多中國小說,确有描寫僧尼之卑劣行為者,所是基于全人類的某種天性,總喜歡揭露僞善者的内幕。
所以把中國和尚寫成卡薩諾發(Csanova)那樣的人物,加上以巫術與春藥之類的秘技,是很平常的。
實際也确有這種的事情,例如浙江省的某處,那裡的一所尼姑庵實在是一個秘密賣淫窟。
不過就大體上講,大多數和尚是好的,是退讓謙遜優雅的善人,倘把罪惡加之一切僧尼是不公平的。
倘有任何惡僧的幹犯法紀,隻限于少數個人,而小說中的描寫,因為要繪聲繪形,寫得生動,也未免言過其實。
照我個人的觀察,大部分和尚是營養不足,血虛體弱之輩,不足以闖亂子。
此外,一般人對于中國之“性”與宗教的關系,尚未觀察得透徹,緻有誤會。
在中國,和尚之與豔麗華服的婦女接觸之機會,比較其他任何各界人士為多。
譬如每逢誦經拜忏,或到公館人家做佛事,或在寺院中做功德,使他們日常的與一般婦女相接觸。
她們平時老與外界社會相隔絕,受了孔教束縛女性之賜,她們欲一度抛頭露面于社會,其惟一可靠之借口,隻有拜佛燒香之一道,每逢朔望或勝時佳節,寺院變成當地美人兒的集會所,婦人閨女,各各打扮得花枝招展,端莊動人。
倘有和尚暗下裡嘗嘗肉味,他也難免不偶爾幹幹越軌行動,除此之外,許多大寺院每年收入着實可觀,而許多和尚手頭也頗為富裕,這是近年來發現的許多不良案件之原委所在。
一九三四年,曾有一位尼姑膽敢具狀上海法院,控告一位大和尚誘奸。
甚麼都可以發生在中國! 我在這裡舉一個文學上美麗的例子,他描寫僧尼的性的煩悶,這是一段昆曲,叫做《思凡》,那是很受歡迎的題材,故采取此同樣題材,被之管弦者,曾有數種不同之歌曲。
下面一段是從中國著名劇本《綴白裘》裡頭揀選出來的,其文辭堪當中國第一流作品之稱而無愧色,其形式采用小尼姑的口吻獨白。
思凡 削發最可憐,禅燈一盞伴奴眠,光陰易過催人老,辜負青春美少年。
小尼趙氏,法名色空,自幼在仙桃庵内出家,終日燒香念佛,到晚來孤枕獨眠,好凄涼人也!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父削去了頭發,每日裡在佛殿上燒香換水。
見幾個子弟們遊戲在山門下,他把眼兒瞧着咱,咱把眼兒瞧着他。
他與咱,咱與他,兩下裡多牽挂。
冤家怎能夠成就了姻緣,就死在閻王殿前,由他把那碓來舂,鋸來解,把磨來挨,放在油鍋裡去炸,阿呀,由他!隻見那活人受罪,哪曾見死鬼帶枷?阿呀,由他!火燒眉毛,且顧眼下!火燒眉毛,且顧眼下! 隻因俺父好看經,俺娘親愛念佛,暮禮朝參,每日裡在佛殿上燒香供佛,生下我來疾病多,因此上把奴家舍入在空門。
為尼寄活,與人家追薦亡靈,不住口地念着彌陀隻聽得鐘聲法号,不住手的擊磐搖鈴,擂鼓吹螺平白地與那地府陰司做功課,《蜜多心經》都念過,《孔雀經》,參不破。
惟有蓮經七卷是最難學,咱師父在眠裡夢裡都叫過,念幾聲南無佛哆哆薩嘛呵的般若波羅念幾聲彌陀,恨一聲媒婆,念幾聲娑婆呵,哎!叫……叫一聲沒奈何念幾聲哆哆,怎知我感歎還多? 越思越想,反添愁悶,不免到回廊下散步一回,多少是好。
(她走到五百尊羅漢旁邊,一個個塑得好莊嚴也。
) 又隻見那兩旁羅漢塑得來有些傻角锊,一個兒抱膝舒懷,口兒裡念着我,一個兒手托香腮,心裡兒想着我一個兒倦眼半開,朦胧的觑着我,惟有布袋羅漢笑呵呵。
他笑我時光挫,光陰過,有誰人,有誰人肯娶我?這年老婆婆!降龍的惱着我,伏虎的恨着我,那長眉大仙愁着我,說我老來時有什麼結果! 佛前燈前,做不得洞房花獨,香案積廚做不得玳筵東閣鐘鼓樓做不得望夫台,草蒲團做不得芙蓉軟褥。
奴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漢,為何腰系黃縧,身穿直綴,見人家夫妻們灑樂,一對對着錦衣羅。
阿呀,天呵!不由人心熱如火,不由人心熱如火。
今日師父師兄多不在庵,不免逃下山去,倘有機緣亦未可知。
奴把袈裟扯破,埋了藏經,棄了木魚,丢了铙缽。
學不得羅刹女去降魔,學不得南海水月觀音座,夜深沉,獨自卧起來時,獨自坐。
有誰人孤栖似我,似這等削發緣何?恨隻恨說謊的僧和尼,哪裡有天下園林樹木佛,哪裡有枝枝葉葉光明佛,哪裡有江湖兩岸流沙佛,哪裡有八萬四千彌陀佛。
從今去把鐘樓佛殿遠離卻,下山去尋一個年少哥哥,憑他打我罵我,說我笑我,一心不願成佛,不念彌陀般若波羅。
好了,且喜被我逃下山來了。
讀了這一段曲,可見佛教束縛中的女性,她的心還是活躍的。
但是佛教一方面固鎮壓了僧尼的情欲,另一方面替一般在俗的善男信女開辟了一條情感上的出路。
第一點,它使得婦女們的禮教束縛不似前此之嚴密而較為可耐。
婦人之常喜光顧廟宇,其心比之男性為熱切,蓋即出于天然的情感上之需要,俾領略領略戶外生活而婦女常多立願出家,未始非出于此同樣動機。
因此每月朔望或勝時佳節,姑娘太太們在深閨裡十幾天前就在焦急地巴望着了。
第二點,每年春季的香訊,才給予消瘦的浪遊欲者以适宜之出路。
此香訊大抵在每年的仲春,适當耶稣複活節前後。
倘有不能作遠距離旅行者,至少可以在清明日到親友墳上去痛哭一場,同樣可獲得情感上的出路之效果。
凡環境許可的人,可以穿一雙芒鞋,或坐一頂藤轎,到名山古刹去朝拜一番。
有許多廈門人,每年春季,至今一定要坐着手搖船,遠遠的經過五百裡路程,到浙江甯波沿海的普陀去進香。
在北方則每年上妙峰山作朝山旅行是流行習俗,幾千幾萬的香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背一隻黃袋,曳一根手杖,蜿蜒前進,夜以繼日,巴巴的去參拜聖寺。
他們之間,流露着一種歡娛的神情,一如喬叟(Chaucer)當時,一路上談談山海經,宛與喬叟所寫的故事相仿佛。
第三點,他給予中國人以欣賞山景的機會,因而大多數寺院都建築于高山美景之處。
這是中國人度着日常乏味生活之後的一樂。
他們到了目的地,則寄寓于清雅的客舍,啜清茶,與和尚閑談。
這些和尚們是文雅的清談家,他們款待香客以豐盛的素齋而收獲可觀的報酬于銀櫃。
香客乃挾其飽滿的新鮮精力,重返其日常工作,誰能否認佛教在中國人生機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呢? 小引 通覽前篇之所述,吾人可得一中華民族之精神的與倫理的素質之鳥瞰,同時并領略其人民之一般的人生理想,人生理想也者,謂為左右人民生活的基本範型之一大原動力,殆非過誇之辭。
然吾人于中國人民生活之實際情況——其兩性關系,其社會的、政治的、文學的、藝術的各方面,尚待續予探讨,概括言之,下篇所讨論之範圍,将包含婦女問題,社會問題,暨文學與藝術各端。
最後一章,并殿以專論中國人民的生活藝術之文字,此所謂生活藝術,為中國人民素所懷服而習行者。
此等材料,又可分歸兩大部類,婦女、社會、政治三者,天然具有互為連鎖之關系蓋了解了婦女生活和家庭的情況,你将連想的理會得中國人民之社會生活,而真切地了解了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始可理解中國政治與司法的行政機構之内情。
這些有形而顯著的人民生活景象又自然而然導引至研究文化上較為微妙而不甚顯著的問題,特殊若藝術園地,它的觀察的眼界與發展的曆史蓋完全不同于西洋而為中國所獨有者。
中國文化為世界數種純粹固有文化之一,故與西洋文化一加比較,可發現許多饒有興味之特點。
文化也者,蓋為閑暇之産物,而中國人固富有閑暇,富有三千年長期之閑暇以發展其文化。
在此長長三千年中,他們固饒有閑暇時間以清坐而喝香茗,悄然冷眼的觀察人生茶坊雅座,便是縱談天地古今之所,捧着一把茶壺,他們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他們還有許多閑暇時間來談論列祖列宗,深思熟慮前代俊彥之功業,批評他們的文藝體裁和生活風度之變遷,參照曆史上之因果,藉期理解當代人生的意義。
由于這樣的閑談熟慮,曆史的意義乃始見偉大,它被稱為人生之“鏡台”,它反映出人類生活的經驗,俾資現代人民之借鑒,他好像彙萃的川河,不可阻遏,不盡長流。
史籍的寫作因以成為最莊嚴重要的一種文學,而詩的寫作成為最高尚最優美的抒情的手段。
每當酒香茶熱,爐煙袅袅,泉水潺潺,則中國人的心頭,将感到莫名的欣悅而每間隔五百年或當習俗變遷,新勢力籠罩之下,他們的創造天才将倍感活躍,或在詩歌的韻律方面,或在瓷器的改良方面,或在園藝的技術上,常有一種新的發明,民族的生命乃複繼續蠕動而前進。
他們常喜懸拟所謂永生不滅的一種幻想,雖隻當它是永遠不可知,永遠是揣測的一個啞謎。
卻不妨半真半假,出以遊戲三昧的精神,信口閑談閑聊。
用同樣的态度,他們揣測着自然界的神秘:雷霆、風雪、閃電、冰雹,以及人體機構之作用,如涎液與饑餓之關系。
他們不用試驗管和解剖刀。
他們有時覺得世間一切可知的知識都給自己的祖宗發掘窮盡了,人類哲理的最後一字已經道出,而書法藝術的最後風韻,已經發明。
職是之故,他們終生營營,着重于謀生存,過于謀改進。
他們耐着無窮痛苦,熬着倦眼欲睡的清宵,所為者,乃專以替自私的庭園花草設計,或則精研烹調魚翅之法,五味既調,乃出以波斯不可知論詩人奧瑪開俨(OmarKhayyam)同等之特别風味而咀嚼之。
如是,他們在生活藝術之宮既已升堂入室,而藝術與人生合而為一。
他們終能戴上中國文化的皇冕——生活的藝術——這是一切人類智慧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