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術
關燈
小
中
大
親履艱難者知下情,備經險易者達物僞。[張衡]
用不節财何以豐,民不蘇國何以安。[林和靖]
邪正者治亂之本,賞罰者治亂之具。舉正錯邪,賞善罰惡,未有不治者。邪正相雜,賞罰不當,求治難矣。[林和靖]
論學便要明理,論治便須識體。[程明道]
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隻在慎獨。[程明道]
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程明道]
必有關睢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程明道]
欲當大事,須是笃實。[程明道]
學者不可不通世務。[程伊川]
風俗天下之大事,廉恥士人之美節,為政者當以扶綱常、正名分、重道義為第一。[司馬溫公]
放億萬之羽毛,未若消兵以全赤子;飯無數之缁褐,不如散廪以活饑民。周宣歌澤雁,孟子諷野殍,言窮民之當恤也。[蘇東坡]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已,無與。[劉伯溫]
處有事當如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夏忠靖]
言忠信、行笃敬,天德也。不傷财、不害民,王道也。[梁石門]
三綱五常,禮樂之本,萬世之原。[薛文清]
自古有天下者,觀其所用之人,則政事可知矣。[薛文清]
為政以愛人為本。[薛文清]
聖人治天下,公而已。[薛文清]
法者,禮樂刑政是也。[薛文清]
天人一理,故緻乖緻和,無不感通。[薛文清]
舉四海九州島生民之氣既和,則自足以感陰陽之和。舉四海九州島生民之氣既乖,則亦足以感陰陽之異。此理之必然也。[薛文清]
禹貢紀山川而不紀風俗,紀物産而不紀人才。風俗人才,由乎上之教化也。[升庵璅語]
平準書譏橫斂之臣,貨殖傳譏好貸之君,太史公之旨懿哉。[升庵璅語]
中才皆可用之才,不必求備。平易有近民之實,不必務奇。治有端緒,不必責效于旦夕之間。事可包荒,不必刻意于淵魚之察。[石文介]
席地古禮也,今也嚴。肉刑古政也,今也仁。[弇州剳記]
圖治之道察于事,則愈察而愈細。研于理,則愈研而愈精。[文文起]
國家之用才,猶農家之積粟。粟積于豐年,乃可以濟饑。才儲于平時,乃可以濟事。[玉劍尊聞]
風俗奢侈,所關不小。如古今階亂者,在太平富庶之後。其反治者,乃于國亂民貧得之。[憬然錄]
兵貴精不貴多,兵不用命,上無節制故也。[毛伯溫]
為國欲緻升平,必厚風俗。欲厚風俗,必正士習。欲正士習,必重師儒。此成周來已試之效也。[藤陰箚記]
教化衰則風俗日壞,斂财急則民生日困。[集語要]
成周六善,以廉為首。當官三事,厥重惟清。[谷贻錄]
陰小人也,陽君子也。進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畢矣。[魏環極庸言]
用不節财何以豐,民不蘇國何以安。[林和靖]
邪正者治亂之本,賞罰者治亂之具。舉正錯邪,賞善罰惡,未有不治者。邪正相雜,賞罰不當,求治難矣。[林和靖]
論學便要明理,論治便須識體。[程明道]
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隻在慎獨。[程明道]
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程明道]
必有關睢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程明道]
欲當大事,須是笃實。[程明道]
學者不可不通世務。[程伊川]
風俗天下之大事,廉恥士人之美節,為政者當以扶綱常、正名分、重道義為第一。[司馬溫公]
放億萬之羽毛,未若消兵以全赤子;飯無數之缁褐,不如散廪以活饑民。周宣歌澤雁,孟子諷野殍,言窮民之當恤也。[蘇東坡]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已,無與。[劉伯溫]
處有事當如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夏忠靖]
言忠信、行笃敬,天德也。不傷财、不害民,王道也。[梁石門]
三綱五常,禮樂之本,萬世之原。[薛文清]
自古有天下者,觀其所用之人,則政事可知矣。[薛文清]
為政以愛人為本。[薛文清]
聖人治天下,公而已。[薛文清]
法者,禮樂刑政是也。[薛文清]
天人一理,故緻乖緻和,無不感通。[薛文清]
舉四海九州島生民之氣既和,則自足以感陰陽之和。舉四海九州島生民之氣既乖,則亦足以感陰陽之異。此理之必然也。[薛文清]
禹貢紀山川而不紀風俗,紀物産而不紀人才。風俗人才,由乎上之教化也。[升庵璅語]
平準書譏橫斂之臣,貨殖傳譏好貸之君,太史公之旨懿哉。[升庵璅語]
中才皆可用之才,不必求備。平易有近民之實,不必務奇。治有端緒,不必責效于旦夕之間。事可包荒,不必刻意于淵魚之察。[石文介]
席地古禮也,今也嚴。肉刑古政也,今也仁。[弇州剳記]
圖治之道察于事,則愈察而愈細。研于理,則愈研而愈精。[文文起]
國家之用才,猶農家之積粟。粟積于豐年,乃可以濟饑。才儲于平時,乃可以濟事。[玉劍尊聞]
風俗奢侈,所關不小。如古今階亂者,在太平富庶之後。其反治者,乃于國亂民貧得之。[憬然錄]
兵貴精不貴多,兵不用命,上無節制故也。[毛伯溫]
為國欲緻升平,必厚風俗。欲厚風俗,必正士習。欲正士習,必重師儒。此成周來已試之效也。[藤陰箚記]
教化衰則風俗日壞,斂财急則民生日困。[集語要]
成周六善,以廉為首。當官三事,厥重惟清。[谷贻錄]
陰小人也,陽君子也。進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畢矣。[魏環極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