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動篇第四三
關燈
小
中
大
氣的激發而對人施以賞罰,豈能說君主以賞罰感動了天,天用寒溫之氣來應和君主的政治呢?根據風向預測吉兇的人說:“風吹來了,幹盜竊的人受到風的感應而作案。
”并不是盜賊的精氣感動了天才使風吹來。
是風吹來,引發了盜賊犯法的心理,而盜賊的偷竊行為就發生了。
用什麼來驗證這一點呢?盜賊這種人,見到财物就偷取,發現仇人就殺害,這些行為都發生在短時間,未必往日他就有這種心思,而是天上的風正好在貪狼陰賊當道的日子刮來了。
【原文】 43·4以風占貴賤者(1),風從王相鄉來則貴(2),從囚死地來則賤。
夫貴賤、多少,鬥斛故也(3)。
風至而籴谷之人貴賤其價(4),天氣動怪人、物者也(5)。
故谷價低昂,一貴一賤矣。
《天官》之書(6)。
以正月朝占四方之風(7)。
風從南方來者旱,從北方來者湛,東方來者為疫,西方來者為兵(8)。
太史公實道(9),言以風占水旱兵疫者,人物吉兇統于天也。
使物生者,春也;物死者,冬也。
春生而冬殺也(10),天者(11)。
如或欲春殺冬生,物終不死生,何也?物生統于陽(12),物死系于陰也。
故以口氣吹人,人不能寒;籲人,人不能溫。
使見吹籲之人,涉冬觸夏(13),将有凍旸之患矣(14)。
寒溫之氣,系于天地而統于陰陽,人事國政,安能動之? 【注釋】 (1)占:占蔔,預測。
貴賤:指物價的高低。
(2)王、相:和下句的“囚”、“死”,都是漢代陰陽五行說法的專用概念。
參見3·4注(21)。
王相鄉:指在某個時間表示興旺的方位。
《開元占經·風占》雲:“凡吉祥之風,日色清明,風勢和緩,從歲、月、日、時德上來;或乘王相上來,去地稍高,不揚塵沙,人心喜悅,是謂祥風,人君德令下施之應。
凡兇災之風,日色白濁,天氣昏寒,風聲叫怒,飛沙卷塵,乘刑殺而至,當詳五音,定八方,觀其起止占之。
”又雲:“怒風起生,皆詳五音,與歲、月、日、時、刑、德合沖墓殺,五行、生克、王相、囚死,以言吉兇。
仍以六情推之,萬不失一。
” (3)斛(hú胡):古代容量單位,漢代以十鬥為一斛。
故:照舊。
(4)籴(dí敵):“籴”疑當為“粜”。
因買進谷米之人無權貴賤其價。
《治期篇》:“谷粜在市,一貴一賤。
”知粜谷之人于谷價能貴之能賤之。
粜(tiào跳):賣出糧食。
(5)動怪:這裡是影響之意。
怪:當為“搖”。
參見43·3注(9)。
(6)《天官》:指《史記·天官書》。
(7)朝:早晨。
(8)“風從”四句:今本《史記·天官書》上說,“北方為中歲(平常年成)”,“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與王充的說法不同。
但水屬北方,王充的說法未必無據。
(9)太史公:即司馬遷。
參見3·4注(18)。
實道:據實論事。
(10)殺:死。
也:應作“者”。
(11)者:應作“也”。
此句當是“春生而冬殺者,天也。
” (12)陽:指春陽之氣。
(13)涉冬觸夏:經冬曆夏。
(14)旸(yáng羊):晴,此指太陽暴曬。
【譯文】 根據風向預測物價的高低,風從王相鄉吹來物價就高,從囚死地吹來物價就低。
谷價有高有低,谷米有多有少,但鬥斛并沒有改變。
風吹來了,賣谷的人依據風向就擡高或降低谷價,這是由于天上的氣影響了人心和物價的緣故。
因此谷價高低變化,有時貴有時賤。
《史記·天官書》上說,在夏曆正月初一的早晨,根據四方之風來占測一年的吉兇。
風從南方吹來就會大旱,從北方吹來就發大水,從東方吹來說發生瘟疫,就西方吹來就發生戰亂。
太史公據實論事講根據風向預測水、旱、兵、疫、是因為人、物的吉兇都受天的支配。
使萬物生長的,是春季;使萬物衰亡的,是冬季。
使萬物春季生長而冬季衰亡的是上天。
如果有人想讓萬物春季衰亡而冬季生長,萬物最終既不生也不死,是什麼道理呢?萬物生長受春陽之氣的支配;萬物衰亡是由冬陰之氣決定的。
因此,用嘴裡的氣吹人,人不會寒冷;用氣呵人,人不會溫暖。
讓被吹氣和呵氣的人,經冬曆夏,就會有挨凍受曬的憂患。
寒冷的溫暖的氣,歸屬于天地而受陰陽的支配,人事與國政,怎麼能夠影響它呢? 【原文】 43·5且天本而人末也(1),登樹怪其枝(2),不能動其株。
如伐株,萬莖枯矣。
人事猶樹枝,能溫猶根株也(3)。
生于天(4),含天之氣,以天為主,猶耳目手足系于心矣。
心有所為,耳目視聽,手足動作,謂天應人,是謂心為耳目手足使乎?旌旗垂旒(5),旒綴于杆(6),杆東則旒随而西。
苟謂寒溫随刑罰而至(7),是以天氣為綴旒也。
鈎星在房、心之間(8),地且動之占也。
齊太蔔知之(9),謂景公(10):“臣能動地。
”景公信之。
夫謂人君能緻寒溫,猶齊景公信太蔔之能動地。
夫人不能動地,而亦不能動天。
【注釋】 (1)本:草本的根。
此指主要的、根本的。
末:草木的梢,此指次要的。
(2)怪:當作“搖”。
參見43·3注(9)。
(3)能溫:當作“寒溫”,尋上文自明。
(4)“生”上疑脫“人”字。
此以耳目系心,喻人之系于天。
脫去人字,不可解。
《自然篇》雲:“人生于天地。
”《訂鬼篇》雲:“天能生人之體。
”并其證。
(5)旌:參見8·6注(5)。
旒(liú流):旗下懸垂的穗帶。
(6)綴(huì墜):連接,懸挂。
(7)刑罰:疑當作“刑賞”,傳寫之誤。
寒對刑而言,溫對賞而言。
(8)鈎星:星名。
參見17·8注(8)。
房:房宿。
參見17·8注(8)。
心:心宿。
參見17·1注(2)。
古人認為鈎星運行到房宿、心宿之間,預兆将要發生地震。
(9)齊:春秋時的齊國,在今山東北部。
太蔔:主管占蔔的官。
齊太蔔知之:據說齊景公時,鈎星運行到房宿、心宿之間,齊太蔔知道這是将要發生地震的預兆,卻向景公吹噓自己能使地動。
後被晏嬰識破。
參見本書《變虛篇》。
(10)景公:齊景公。
參見17·2注(1)。
【譯文】 況且天是根本而人是末節。
爬樹搖樹枝,不能動搖樹幹。
如果斫伐樹幹,所有的樹枝都會枯死。
人事好比樹枝,寒溫之氣好比樹根樹幹。
人為天所生,就含有天的氣,以天為根本,好比耳目手足受心的支配。
心裡想幹什麼,耳目就聽什麼看什麼,手足就會随着動作起來。
如果說天會應和人,這就是說心是受耳目手足所支配的嗎?旌旗懸挂穗帶,穗帶連接在旗杆上,旗杆往東穗帶就朝西飄。
如果說寒溫之氣是随君主的刑賞而來的,這是把天上的氣當作系在旗杆上的帶了。
鈎星運行到房宿、心宿之間,是地将要震動的征兆。
齊太蔔看見了這種天象,對齊景公說:“我能使大地震動。
”齊景公相信了他。
如果說君主能引來寒溫之氣,就好比齊景公相信太蔔能使大地震動一樣。
人不能使大地震動,也就不能使天感動。
【原文】 43·6夫寒溫,天氣也。
天至高大,人至卑小。
篙不能鳴鐘(1),而螢大不爨鼎者(2),何也?鐘長而篙短,鼎大而螢小也。
以七尺之細形(3),感皇天之大氣,其無分
”并不是盜賊的精氣感動了天才使風吹來。
是風吹來,引發了盜賊犯法的心理,而盜賊的偷竊行為就發生了。
用什麼來驗證這一點呢?盜賊這種人,見到财物就偷取,發現仇人就殺害,這些行為都發生在短時間,未必往日他就有這種心思,而是天上的風正好在貪狼陰賊當道的日子刮來了。
【原文】 43·4以風占貴賤者(1),風從王相鄉來則貴(2),從囚死地來則賤。
夫貴賤、多少,鬥斛故也(3)。
風至而籴谷之人貴賤其價(4),天氣動怪人、物者也(5)。
故谷價低昂,一貴一賤矣。
《天官》之書(6)。
以正月朝占四方之風(7)。
風從南方來者旱,從北方來者湛,東方來者為疫,西方來者為兵(8)。
太史公實道(9),言以風占水旱兵疫者,人物吉兇統于天也。
使物生者,春也;物死者,冬也。
春生而冬殺也(10),天者(11)。
如或欲春殺冬生,物終不死生,何也?物生統于陽(12),物死系于陰也。
故以口氣吹人,人不能寒;籲人,人不能溫。
使見吹籲之人,涉冬觸夏(13),将有凍旸之患矣(14)。
寒溫之氣,系于天地而統于陰陽,人事國政,安能動之? 【注釋】 (1)占:占蔔,預測。
貴賤:指物價的高低。
(2)王、相:和下句的“囚”、“死”,都是漢代陰陽五行說法的專用概念。
參見3·4注(21)。
王相鄉:指在某個時間表示興旺的方位。
《開元占經·風占》雲:“凡吉祥之風,日色清明,風勢和緩,從歲、月、日、時德上來;或乘王相上來,去地稍高,不揚塵沙,人心喜悅,是謂祥風,人君德令下施之應。
凡兇災之風,日色白濁,天氣昏寒,風聲叫怒,飛沙卷塵,乘刑殺而至,當詳五音,定八方,觀其起止占之。
”又雲:“怒風起生,皆詳五音,與歲、月、日、時、刑、德合沖墓殺,五行、生克、王相、囚死,以言吉兇。
仍以六情推之,萬不失一。
” (3)斛(hú胡):古代容量單位,漢代以十鬥為一斛。
故:照舊。
(4)籴(dí敵):“籴”疑當為“粜”。
因買進谷米之人無權貴賤其價。
《治期篇》:“谷粜在市,一貴一賤。
”知粜谷之人于谷價能貴之能賤之。
粜(tiào跳):賣出糧食。
(5)動怪:這裡是影響之意。
怪:當為“搖”。
參見43·3注(9)。
(6)《天官》:指《史記·天官書》。
(7)朝:早晨。
(8)“風從”四句:今本《史記·天官書》上說,“北方為中歲(平常年成)”,“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與王充的說法不同。
但水屬北方,王充的說法未必無據。
(9)太史公:即司馬遷。
參見3·4注(18)。
實道:據實論事。
(10)殺:死。
也:應作“者”。
(11)者:應作“也”。
此句當是“春生而冬殺者,天也。
” (12)陽:指春陽之氣。
(13)涉冬觸夏:經冬曆夏。
(14)旸(yáng羊):晴,此指太陽暴曬。
【譯文】 根據風向預測物價的高低,風從王相鄉吹來物價就高,從囚死地吹來物價就低。
谷價有高有低,谷米有多有少,但鬥斛并沒有改變。
風吹來了,賣谷的人依據風向就擡高或降低谷價,這是由于天上的氣影響了人心和物價的緣故。
因此谷價高低變化,有時貴有時賤。
《史記·天官書》上說,在夏曆正月初一的早晨,根據四方之風來占測一年的吉兇。
風從南方吹來就會大旱,從北方吹來就發大水,從東方吹來說發生瘟疫,就西方吹來就發生戰亂。
太史公據實論事講根據風向預測水、旱、兵、疫、是因為人、物的吉兇都受天的支配。
使萬物生長的,是春季;使萬物衰亡的,是冬季。
使萬物春季生長而冬季衰亡的是上天。
如果有人想讓萬物春季衰亡而冬季生長,萬物最終既不生也不死,是什麼道理呢?萬物生長受春陽之氣的支配;萬物衰亡是由冬陰之氣決定的。
因此,用嘴裡的氣吹人,人不會寒冷;用氣呵人,人不會溫暖。
讓被吹氣和呵氣的人,經冬曆夏,就會有挨凍受曬的憂患。
寒冷的溫暖的氣,歸屬于天地而受陰陽的支配,人事與國政,怎麼能夠影響它呢? 【原文】 43·5且天本而人末也(1),登樹怪其枝(2),不能動其株。
如伐株,萬莖枯矣。
人事猶樹枝,能溫猶根株也(3)。
生于天(4),含天之氣,以天為主,猶耳目手足系于心矣。
心有所為,耳目視聽,手足動作,謂天應人,是謂心為耳目手足使乎?旌旗垂旒(5),旒綴于杆(6),杆東則旒随而西。
苟謂寒溫随刑罰而至(7),是以天氣為綴旒也。
鈎星在房、心之間(8),地且動之占也。
齊太蔔知之(9),謂景公(10):“臣能動地。
”景公信之。
夫謂人君能緻寒溫,猶齊景公信太蔔之能動地。
夫人不能動地,而亦不能動天。
【注釋】 (1)本:草本的根。
此指主要的、根本的。
末:草木的梢,此指次要的。
(2)怪:當作“搖”。
參見43·3注(9)。
(3)能溫:當作“寒溫”,尋上文自明。
(4)“生”上疑脫“人”字。
此以耳目系心,喻人之系于天。
脫去人字,不可解。
《自然篇》雲:“人生于天地。
”《訂鬼篇》雲:“天能生人之體。
”并其證。
(5)旌:參見8·6注(5)。
旒(liú流):旗下懸垂的穗帶。
(6)綴(huì墜):連接,懸挂。
(7)刑罰:疑當作“刑賞”,傳寫之誤。
寒對刑而言,溫對賞而言。
(8)鈎星:星名。
參見17·8注(8)。
房:房宿。
參見17·8注(8)。
心:心宿。
參見17·1注(2)。
古人認為鈎星運行到房宿、心宿之間,預兆将要發生地震。
(9)齊:春秋時的齊國,在今山東北部。
太蔔:主管占蔔的官。
齊太蔔知之:據說齊景公時,鈎星運行到房宿、心宿之間,齊太蔔知道這是将要發生地震的預兆,卻向景公吹噓自己能使地動。
後被晏嬰識破。
參見本書《變虛篇》。
(10)景公:齊景公。
參見17·2注(1)。
【譯文】 況且天是根本而人是末節。
爬樹搖樹枝,不能動搖樹幹。
如果斫伐樹幹,所有的樹枝都會枯死。
人事好比樹枝,寒溫之氣好比樹根樹幹。
人為天所生,就含有天的氣,以天為根本,好比耳目手足受心的支配。
心裡想幹什麼,耳目就聽什麼看什麼,手足就會随着動作起來。
如果說天會應和人,這就是說心是受耳目手足所支配的嗎?旌旗懸挂穗帶,穗帶連接在旗杆上,旗杆往東穗帶就朝西飄。
如果說寒溫之氣是随君主的刑賞而來的,這是把天上的氣當作系在旗杆上的帶了。
鈎星運行到房宿、心宿之間,是地将要震動的征兆。
齊太蔔看見了這種天象,對齊景公說:“我能使大地震動。
”齊景公相信了他。
如果說君主能引來寒溫之氣,就好比齊景公相信太蔔能使大地震動一樣。
人不能使大地震動,也就不能使天感動。
【原文】 43·6夫寒溫,天氣也。
天至高大,人至卑小。
篙不能鳴鐘(1),而螢大不爨鼎者(2),何也?鐘長而篙短,鼎大而螢小也。
以七尺之細形(3),感皇天之大氣,其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