譴告篇第四二
關燈
小
中
大
雲上書陳言變異,明天之譴告,不改,後将複有,願貫械待時(1)。
後竟複然。
即不為譴告,何故複有?子雲之言,故後有以示改也。
” 【注釋】 (1)貫:穿,戴。
械:枷鎖,刑具。
【譯文】 有人說:“谷子雲向皇帝上書陳述變異,指明是上天的譴告,要是不改,以後還會再有災異出現,并表示願意戴上刑具等待災異的到來。
後來果然還是出現了他說的災異。
如果這災異不是上天對君主的譴告,為什麼還有災異出現呢?有了谷子雲的這個說法,所以後來出現了用來以示告誡君主改正過失的災異”。
【原文】 42·13曰:夫變異自有占候(1),陰陽物氣自有始終。
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
子雲識微(2),知後複然,借變複之說,以效其言,故願貫械以待時也。
猶齊晏子見鈎星在房、心之間,則知地且動也(3)。
使子雲見鈎星,則将複曰天以鈎星譴告政治,不改,将有地動之變矣。
然則子雲之願貫械待時,猶子韋之願伏陛下以俟熒惑徙處(4),必然之驗,故譴告之言信也。
予之譴告,何傷于義?損皇天之德,使自然無為轉為人事(5),故難聽之也。
【注釋】 (1)占候:征兆。
(2)微:小。
這裡指事物的苗頭。
(3)事參見本書《變虛篇》。
(4)事參見本書《變虛篇》。
(5)人事:人間的事情。
這裡指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譯文】 我說:變異本來有征兆,世間萬物本來就有始有終。
踩着霜就能知道堅厚的冰一定要出現,這是自然的規律。
谷子雲能看出變異的苗頭,知道它以後還會出現,就借變複和說法,來證明自己的話,故意表示願意戴上刑具來等待變異的出現。
這就像齊國晏嬰看見水星在房宿與心宿之間,就知道地要動一樣。
假使谷子雲看見水星,那他将又會說天要用水星來譴告政治,如果不改,會有地動的災變。
那麼谷子雲就會表示願意戴上刑具等待災變降臨,就像子韋表示願意伏在皇宮的台階下等待火星移動位置一樣,必然會得到證明,因此譴告的說法就被人相信。
把變異說成是上天給予君主譴告,在道理上有什麼損害呢?損害了上天的本性,把自然無為的事情轉變成了人有意識的活動,所以難以聽信。
【原文】 42·14稱天之譴告,譽天之聰察也,反以聰察傷損于天德。
“何以知其聾也?以其聽之聰也。
何以知其盲也?以其視之明也。
何以知其狂也?以其言之當也(1)。
”夫言當、視聽聰明(2),而道家謂之狂而盲聾(3)。
今言天之譴告,是謂天狂而盲聾也! 【注釋】 (1)引文見《呂氏春秋·任教》,是申不害批評韓昭侯的六句話。
意思是說君主不能專憑自己耳聰目明,能言善辯來進行統治,否則會小事聰明,大事糊塗,實得其反。
(2)視聽聰明:根據文意,疑作“視明、聽聰”,系抄寫誤倒。
(3)道家:上引申不害的話,此應指申不害。
【譯文】 說天能譴告君主,是要贊美天聽覺靈敏,目光銳利。
結果反而因為耳聰目明而損傷了天的本性。
“怎麼會知道他聾了呢?因為他的聽覺很靈敏。
怎麼會知道他瞎了呢?因為他的視覺很靈敏。
怎麼知道他瘋了呢?因為他說話很得當。
”你看,說話得當,視覺清楚,聽覺靈敏,道家卻認為是瘋子、瞎子、聾子。
現在說天會譴告君主,這等于說天是瘋子、瞎子、聾子了! 【原文】 42·15《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
”故太伯曰:“天不言,殖其道于賢者之心(1)。
”夫大人之德,則天德也;賢者之言,則天言也。
大人刺而賢者谏,是則天譴告也,而反歸告于災異(2),故疑之也。
【注釋】 (1)引文出處不詳。
(2)本篇譴告連言,故疑“告”上奪一“遣”字。
【譯文】 《周易》上說:“聖人與天地的德行是一緻的。
”所以太伯說:“天不說話,卻在賢者的心中種下了自己的道德。
”這樣說,聖人的道德,就是天的道德;賢者的話,就是天的話。
聖人的指責,賢者的規勸,這就是天的譴告,然而反把災異說成是譴告,所以這很可疑。
【原文】 42·16六經之文,聖人之語,動言天者,欲化無道、懼愚者。
之言非獨吾心(1),亦天意也。
及其言天,猶以人心,非謂上天蒼蒼之體也。
變複之家,見誣言天,災異時至,則生譴告之言矣。
【注釋】 (1)之:遞修本作“欲”,可從。
【譯文】 六經文章,聖人的話,動辄就說天,是想教化無道的君主,恐吓愚昧的百姓。
他們想說這不僅僅是自己的意思,也是天的意志。
等到聖人說起天,還是根據人的心理進行描繪,而不是指上天藍藍的天體。
那些講變複的人,看見關于天的胡言亂語,而災異又不時到來,于是就造出譴告的說法來。
【原文】 42·17驗古以知,今天以人(1),“受終于文祖(2)”,不言受終終于天,堯之心知天之意也。
堯授之,天亦授之,百官臣子皆鄉與舜。
舜之授禹,禹之傳啟(3),皆以人心效天意。
《詩》之“眷顧(4)”,《洪範》之“震怒(5)”,皆以人身效天之意(6)。
文、武之卒,成王幼少,周道未成,周公居攝,當時豈有上天之教哉?周公推心合天志也(7)。
上天之心,在聖人之胸,及其譴告,在聖人之口。
不信聖人之言,反然災異之氣,求索上天之意,何其遠哉!世無聖人,安所得聖人之言?賢人庶幾之才,亦聖人之次也。
【注釋】 (1)知,今:根據上下文意,疑“今,知”之誤倒。
(2)終:終極。
這裡指堯的統治結束。
文祖:這裡指堯的始祖,堯的始祖廟。
受終于文祖:指舜在堯的始祖廟裡接受繼承堯的統治。
引文參見《尚書·堯典》。
(3)啟: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代君主。
(4)眷顧:殷切地注視。
《詩經·大雅·皇矣》:“乃眷西顧”,意思是上天看中了西邊的諸侯姬昌(周文王),要讓他來統治天下。
(5)震怒:發怒。
《尚書·洪範》記載,鲧治水的方法不對,洪水更加泛濫,于是上帝發怒。
(6)身:根據文意,疑“心”之誤。
上文“皆以人心效天意”,文例正同,可證。
(7)根據文意,疑“推”下奪一“人”字。
【譯文】 拿現在的事來證明古代的事,用人的事來推知天意。
“舜在堯的始祖廟裡接受堯的禅讓”,而沒有說在天接受禅讓,因為堯的心能推知天的意思。
堯禅讓給他,也就是天傳位給他,所以百官群臣都擁護舜。
舜禅讓給禹,禹傳位給啟,這都是用人心來說明天意。
《詩經·大雅·皇矣》裡說的上天“眷顧”,《尚書·洪範》裡說的上帝“震怒”,這也都是用人心來說明天的意思。
周文王、周武王死了,成王幼小,周朝統治還沒有鞏固,周公攝政,當時難道有上天的教導嗎?而是周公推知人心符合天的意志。
上天的心意,在聖人的胸中,等到它需要譴告的時候,就由聖人的口表達出來。
不相信聖人的話,反而相信災異之氣,要求索上天的意志,那該是多麼遙遠啊!當今沒有聖人,怎麼能聽到聖人的話呢?賢人的才能跟聖人差不多,也就是次于聖人的人了。
後竟複然。
即不為譴告,何故複有?子雲之言,故後有以示改也。
” 【注釋】 (1)貫:穿,戴。
械:枷鎖,刑具。
【譯文】 有人說:“谷子雲向皇帝上書陳述變異,指明是上天的譴告,要是不改,以後還會再有災異出現,并表示願意戴上刑具等待災異的到來。
後來果然還是出現了他說的災異。
如果這災異不是上天對君主的譴告,為什麼還有災異出現呢?有了谷子雲的這個說法,所以後來出現了用來以示告誡君主改正過失的災異”。
【原文】 42·13曰:夫變異自有占候(1),陰陽物氣自有始終。
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
子雲識微(2),知後複然,借變複之說,以效其言,故願貫械以待時也。
猶齊晏子見鈎星在房、心之間,則知地且動也(3)。
使子雲見鈎星,則将複曰天以鈎星譴告政治,不改,将有地動之變矣。
然則子雲之願貫械待時,猶子韋之願伏陛下以俟熒惑徙處(4),必然之驗,故譴告之言信也。
予之譴告,何傷于義?損皇天之德,使自然無為轉為人事(5),故難聽之也。
【注釋】 (1)占候:征兆。
(2)微:小。
這裡指事物的苗頭。
(3)事參見本書《變虛篇》。
(4)事參見本書《變虛篇》。
(5)人事:人間的事情。
這裡指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譯文】 我說:變異本來有征兆,世間萬物本來就有始有終。
踩着霜就能知道堅厚的冰一定要出現,這是自然的規律。
谷子雲能看出變異的苗頭,知道它以後還會出現,就借變複和說法,來證明自己的話,故意表示願意戴上刑具來等待變異的出現。
這就像齊國晏嬰看見水星在房宿與心宿之間,就知道地要動一樣。
假使谷子雲看見水星,那他将又會說天要用水星來譴告政治,如果不改,會有地動的災變。
那麼谷子雲就會表示願意戴上刑具等待災變降臨,就像子韋表示願意伏在皇宮的台階下等待火星移動位置一樣,必然會得到證明,因此譴告的說法就被人相信。
把變異說成是上天給予君主譴告,在道理上有什麼損害呢?損害了上天的本性,把自然無為的事情轉變成了人有意識的活動,所以難以聽信。
【原文】 42·14稱天之譴告,譽天之聰察也,反以聰察傷損于天德。
“何以知其聾也?以其聽之聰也。
何以知其盲也?以其視之明也。
何以知其狂也?以其言之當也(1)。
”夫言當、視聽聰明(2),而道家謂之狂而盲聾(3)。
今言天之譴告,是謂天狂而盲聾也! 【注釋】 (1)引文見《呂氏春秋·任教》,是申不害批評韓昭侯的六句話。
意思是說君主不能專憑自己耳聰目明,能言善辯來進行統治,否則會小事聰明,大事糊塗,實得其反。
(2)視聽聰明:根據文意,疑作“視明、聽聰”,系抄寫誤倒。
(3)道家:上引申不害的話,此應指申不害。
【譯文】 說天能譴告君主,是要贊美天聽覺靈敏,目光銳利。
結果反而因為耳聰目明而損傷了天的本性。
“怎麼會知道他聾了呢?因為他的聽覺很靈敏。
怎麼會知道他瞎了呢?因為他的視覺很靈敏。
怎麼知道他瘋了呢?因為他說話很得當。
”你看,說話得當,視覺清楚,聽覺靈敏,道家卻認為是瘋子、瞎子、聾子。
現在說天會譴告君主,這等于說天是瘋子、瞎子、聾子了! 【原文】 42·15《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
”故太伯曰:“天不言,殖其道于賢者之心(1)。
”夫大人之德,則天德也;賢者之言,則天言也。
大人刺而賢者谏,是則天譴告也,而反歸告于災異(2),故疑之也。
【注釋】 (1)引文出處不詳。
(2)本篇譴告連言,故疑“告”上奪一“遣”字。
【譯文】 《周易》上說:“聖人與天地的德行是一緻的。
”所以太伯說:“天不說話,卻在賢者的心中種下了自己的道德。
”這樣說,聖人的道德,就是天的道德;賢者的話,就是天的話。
聖人的指責,賢者的規勸,這就是天的譴告,然而反把災異說成是譴告,所以這很可疑。
【原文】 42·16六經之文,聖人之語,動言天者,欲化無道、懼愚者。
之言非獨吾心(1),亦天意也。
及其言天,猶以人心,非謂上天蒼蒼之體也。
變複之家,見誣言天,災異時至,則生譴告之言矣。
【注釋】 (1)之:遞修本作“欲”,可從。
【譯文】 六經文章,聖人的話,動辄就說天,是想教化無道的君主,恐吓愚昧的百姓。
他們想說這不僅僅是自己的意思,也是天的意志。
等到聖人說起天,還是根據人的心理進行描繪,而不是指上天藍藍的天體。
那些講變複的人,看見關于天的胡言亂語,而災異又不時到來,于是就造出譴告的說法來。
【原文】 42·17驗古以知,今天以人(1),“受終于文祖(2)”,不言受終終于天,堯之心知天之意也。
堯授之,天亦授之,百官臣子皆鄉與舜。
舜之授禹,禹之傳啟(3),皆以人心效天意。
《詩》之“眷顧(4)”,《洪範》之“震怒(5)”,皆以人身效天之意(6)。
文、武之卒,成王幼少,周道未成,周公居攝,當時豈有上天之教哉?周公推心合天志也(7)。
上天之心,在聖人之胸,及其譴告,在聖人之口。
不信聖人之言,反然災異之氣,求索上天之意,何其遠哉!世無聖人,安所得聖人之言?賢人庶幾之才,亦聖人之次也。
【注釋】 (1)知,今:根據上下文意,疑“今,知”之誤倒。
(2)終:終極。
這裡指堯的統治結束。
文祖:這裡指堯的始祖,堯的始祖廟。
受終于文祖:指舜在堯的始祖廟裡接受繼承堯的統治。
引文參見《尚書·堯典》。
(3)啟: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代君主。
(4)眷顧:殷切地注視。
《詩經·大雅·皇矣》:“乃眷西顧”,意思是上天看中了西邊的諸侯姬昌(周文王),要讓他來統治天下。
(5)震怒:發怒。
《尚書·洪範》記載,鲧治水的方法不對,洪水更加泛濫,于是上帝發怒。
(6)身:根據文意,疑“心”之誤。
上文“皆以人心效天意”,文例正同,可證。
(7)根據文意,疑“推”下奪一“人”字。
【譯文】 拿現在的事來證明古代的事,用人的事來推知天意。
“舜在堯的始祖廟裡接受堯的禅讓”,而沒有說在天接受禅讓,因為堯的心能推知天的意思。
堯禅讓給他,也就是天傳位給他,所以百官群臣都擁護舜。
舜禅讓給禹,禹傳位給啟,這都是用人心來說明天意。
《詩經·大雅·皇矣》裡說的上天“眷顧”,《尚書·洪範》裡說的上帝“震怒”,這也都是用人心來說明天的意思。
周文王、周武王死了,成王幼小,周朝統治還沒有鞏固,周公攝政,當時難道有上天的教導嗎?而是周公推知人心符合天的意志。
上天的心意,在聖人的胸中,等到它需要譴告的時候,就由聖人的口表達出來。
不相信聖人的話,反而相信災異之氣,要求索上天的意志,那該是多麼遙遠啊!當今沒有聖人,怎麼能聽到聖人的話呢?賢人的才能跟聖人差不多,也就是次于聖人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