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增篇第二七

關燈
蘇秦以齊宣王說:“臨菑城中,車碰車,人擠人,擡起衣袖能成幕,連起衣襟能成帷,揮灑汗水能成雨。

    ”齊國即使繁榮昌盛,也不會如此。

    蘇秦誇張的話,是在激勵齊宣王。

    祖伊進谏纣王,就像蘇秦說服齊宣王一樣。

    聖賢誇張文辭,對外有目的,内心未必這樣。

    怎麼知道呢?《尚書·武成》說周武王讨伐纣王,鮮血流得能漂起杵來,可見幫助纣王作戰的人很多,所以流血如此之多。

    如果老百姓都希望纣王滅亡,軍隊會土崩瓦解,怎麼肯作戰呢?然而祖伊說“老百姓沒有一個不想纣滅亡的”,這就像蘇秦誇張的話一樣。

    《尚書·武成》說血流得能漂起杵來,也太過分了。

    戰死者流的血,怎麼能漂起杵來呢?考察周武王是在牧野讨伐纣的,黃河以北地勢高,土壤都很幹燥,士兵被砍傷血流出來,就會滲入幹燥的土裡,怎麼能漂起杵來呢?何況周與殷的士兵,都帶足了糧食,不可能有用杵臼的事,怎麼會有杵漂起來呢?說血流得把杵漂起來,是想說讨伐纣的時候,由于士兵死傷的很多,以至到了能把杵漂起來的地步。

     【原文】 27·18《春秋·莊公七年》(1):“夏四月辛卯(2),夜中恒星不見,星霣如雨(3)。

    ”《公羊傳》曰(4):“如雨者何?非雨也。

    非雨則曷為謂之如雨?不修《春秋》曰(5):如雨星不及地尺而複(6)。

    君子修之,星霣如雨。

    ”不修《春秋》者,未修《春秋》時魯史記,曰“雨星不及地尺如複(7)。

    ”君子者,謂孔子也。

    孔子修之,“星霣如雨”。

    如雨者,如雨狀也。

    山氣為雲,上不及天,下而為雲(8)。

    雨星,星隕不及地,上複在天(9),故曰如雨,孔子正言也。

    夫星霣或時至地,或時不能(10),尺丈之數,唯審也。

    史記言尺(11),亦以太甚矣。

    夫地有樓台山陵,安得言尺?孔子言如雨,得其實矣。

    孔子作《春秋》,故正言如雨。

    如孔子不作,“不及地尺”之文,遂傳至今。

     【注釋】 (1)莊公:指魯莊公。

    莊公七年:即公元前687年。

     (2)四月辛卯:據王韬《春秋朔閏表》為周曆四月初五日。

     (3)霣(y(n隕):通“隕”,墜落。

     (4)《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

    儒家經典之一。

    是一部闡釋《春秋》大義的著作。

    相傳為戰國初齊人公羊高撰。

     (5)不修《春秋》:指沒有經孔子改訂過的《春秋》,即魯國原來的編年史。

     (6)如:疑是衍文。

    下文“雨星不及地尺如複”,可證。

    複:恢複。

    這裡是回升的意思。

     (7)如:而。

     (8)雲:疑作“雨”。

    本書《感虛篇》有:“夫雲出于丘山,降散則為雨矣”,與此同意,可證。

     (9)在:表動作涉及的處所。

     (10)能:及,到。

     (11)史記:這裡指未經孔子改訂的魯國編年史。

     【譯文】 《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初五,晚上不見恒星,星星像雨一樣落下來。

    ”《公羊傳》說:“像雨一樣的東西是什麼?不是雨。

    不是雨卻為什麼說它像雨一樣呢?沒有修訂過的《春秋》說:星星像雨一樣落下來,在不到地面一尺時,就回升上去。

    君子把它修訂成,星星像雨一樣落下來。

    ”沒有修訂過的《春秋》,指沒有修訂《春秋》時魯國史官的記載,上面說“星星像雨一樣落下來,在不到地面一尺時,就回升上去”。

    君子,講的是孔子。

    孔子把它修訂成,“星星像雨一樣落下來”。

    像雨一樣的意思,是像下雨的樣子一樣,山裡的氣形成雲,上升未到天,就降下來成為雨。

    星星像雨般落下來,它們落下還沒到地上,又回升上夭,所以說像雨一樣。

    這是孔子訂正了的說法。

    其實,星星落下來有時到了地上,有時又沒有到地上,離地幾尺幾丈,很難考查清楚。

    魯國史官記載說“一尺”,也太過分了。

    地上有樓台和高山丘陵,怎麼能一概說是離地一尺呢?孔子說像下雨一樣,符合實際。

    孔子寫《春秋》,于是訂正說像下雨一樣。

    如果孔子不寫《春秋》,“星星像雨一樣落下來,不到離地一尺”的文辭,就會流傳到今天。

     【原文】 27·19光武皇帝之時(1),郎中汝南贲光上書(2),言孝文皇帝時居明光宮(3),天下斷獄三人(4)。

    頌美文帝,陳其效實(5)。

    光武皇帝曰:“孝文時不居明光宮,斷獄不三人。

    ”積善修德,美名流之,是以君子惡居下流。

    夫贲光上書于漢,漢為今世,增益功美,猶過其實,況上古帝王久遠,賢人從後褒述,失實離本,獨已多矣。

    不遭光武論(6),千世之後,孝文之事載在經藝之上,人不知其增,居明光宮,斷獄三人,而遂為實事也。

     【注釋】 (1)光武皇帝:指漢光武帝劉秀。

     (2)郎中:宮廷侍衛官。

    汝南:郡名。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

    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轄境相當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肥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

    贲光:人名,事迹難考。

     (3)孝文皇帝:指漢文帝。

    明光宮:漢代宮殿名。

    漢武帝置。

    一在北宮,南與長樂宮相連。

    一在甘泉宮,為武帝求仙而建。

     (4)斷獄:審理和判決罪案。

     (5)效實:這裡指功績。

     (6)論:這裡作駁斥講。

     【譯文】 漢光武皇帝的時候,郎中汝南人贲光上書,說漢文帝時住在明光宮,整個國家隻判了三個人的刑。

    這是在稱頌贊美漢文帝,陳述他的功績。

    光武皇帝說:“孝文的時候不住明光宮,全國判刑也不隻三個人。

    ”積善事修德行,美名傳揚,這是因為君子讨厭處在衆人所指的地位。

    贲光上書在漢朝,漢朝就是當代,誇講功德稱頌美名,尚且超過事實,何況上古的帝王離現在久遠,都是賢人從後代對他們進行贊揚陳述,不符合實際脫離本來情況的,當然就更多了。

    要是不遭到光武皇帝的駁斥,若幹代之後,漢文帝居明光宮,天下斷獄三人的事記載在儒家的經典上,人們不知道它是被誇張的,那麼漢文帝住在明光宮,全國隻有三人被判刑的事,就終于會成為真實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