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性之端也(1)

關燈
——不可盡信“樂為心聲”

    【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2);樂者,德之華也(3);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後樂氣從之(4)。足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5)。唯樂不可以為僞。

    【注釋]

    (1)本節選自《樂記·樂象》。②端:正。(3)華:光華。(4)氣:同“器”。(5)英華:光華。這裡指美好的神采。

    【譯文】

    德是人性之正,樂是德之光華,金、石、絲、竹是樂的工具詩抒發内心志意,歌吟唱心中聲音,舞表演内心姿态、侍、歌、舞都源本于内心,然後用樂器來伴随。所以,情感深厚就會文彩鮮明,氣度宏大就會變化神奇,和順的情感聚積在心中,就會有美好的神采表現在外表。隻有樂才不可能僞裝出來。

    【讀解】

    表現在表面上的東西,有可能是内在根源的真買反映,也有可能是虛假的掩飾。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現象。比如言語,完全可以不表達内心的真實想法,可以花言巧語,言東指西言不由衷,故作姿态,也可以沉默不語,言行不一,所以古人說“言為心聲”,這話是不可盡信的。比較謹慎的态度是聽話聽音,鑼鼓聽聲。自己多一個心眼兒,不要被表面的東西所迷惑。

    音樂與内心有着直接的聯系,或者說,音樂就是内心的鏡子内心的回音壁。音樂所表達出來的喜怒哀樂不大可能僞裝出來。

    一般來說是這樣。但是,是不是同言語一樣,也有不表達内心的時候呢?其實“為賦新曲強作愁”的情形也确有發生。在所謂的“流行音樂”中太多了。明明活得有滋有味.偏要做出一副飽經滄桑的愁容;明明是昨日黃花的豐老徐娘,偏要做出天真少女模樣;明明是拼命追名逐利之徒,偏偏要貼上滿不在乎的潇灑标簽。所以,現在聽樂,也得多一個心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