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與鑒賞
關燈
小
中
大
于正視幾千年慘無人道的封建統治,敢于正視昏暗的現實,一針見血批評了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中國人的人生觀是拿“非人生”的觀念來肢解人生,否定人生的意義,破壞人生的豐富和生趣。
先說達生觀。
認為按照莊子的觀念,世間沒有是非之分,福和禍沒有意義,生和死也沒有差别,活着和死了差不多,無可留戀。
不管你是偉人、賢人還是惡人、庸人,既然結局都要灰飛煙滅,生命價值就是一樣的。
這種人生觀是要人們與世浮沉,随波逐流,與有喜怒、有情操、有意志、有希望的人性人情相悖太大。
傅斯年指出形成這種人生觀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中國人隻見物質不想精神二是中國人缺乏科學觀念三是最要緊的由于專制政治的壓抑,在昏亂政治之下,沒有人生的樂趣,自然也沒有了。
再說出世觀。
出世觀又分肉體的出世和精神的出世。
前者是隐遁,許多隐士逃避社會,“是專制政治的反響”,不願入世後者是佛教思想,萬事皆空,故尋求超脫人生。
再次是物質主義。
在中國最占勢力,曆代專制政治,不許人有精神見解,隻好以物相誘,讓人隻求物質利益,至于精神上的要求、個人修養、快樂、希望等,則會之阙如,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人極易堕落,有時等同于豬狗一類動物。
最後是遺傳的倫理觀念。
認為人為虛矯的道德,即所謂聖人制定的道德而生,有君父就沒有“我”,是無我論的人生觀。
傅斯年把這四種人生觀都稱為“左道”,都不是現代社會應該提倡的。
經上述鋪墊後,作者審時度勢,力主透悟符合人性的科學人生觀,把人們從茫茫迷霧中引出來。
他認為研究人生的真義,有着不可忽視五個方面:1.從生物學引發而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2.由心理學引發而來,人的組織、機能、行為、意志各方面的性質3.由社會學引發而來,人和人、個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4.人類将來的福利和求得的方法5.社會意義的生活永存的道理。
這是回到人的本位,沿着正道探求人生哲學。
用一句帶有總結性的話來說,人生的觀念應當是“為公衆的福利自由發展個人”。
個人永遠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個人發揮己身潛蓄的能力,為公共求得的福利,自然也有個人的一份。
文章最後,引錄了“愚公移山”的寓言,堅信人類的文化和福利需求,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胼手胝足的努力,會“事竟成”的。
傅斯年是曆史學家,五四運動的領袖之一。
他認為民衆的素質低下,不能構成健康的社會,也無法擔負社會責任和義務。
在此文中,他高屋建瓴,以簡潔筆法,以實事求是的态度,系統論述了人性與人生觀問題。
沒有人性的解放,沒有正确人生觀的确立,社會、政治、文化等諸多問題都将無法解決。
在期求人的個性全面發展,向往民族複興的今天,豈非也是發人深省的嗎?
先說達生觀。
認為按照莊子的觀念,世間沒有是非之分,福和禍沒有意義,生和死也沒有差别,活着和死了差不多,無可留戀。
不管你是偉人、賢人還是惡人、庸人,既然結局都要灰飛煙滅,生命價值就是一樣的。
這種人生觀是要人們與世浮沉,随波逐流,與有喜怒、有情操、有意志、有希望的人性人情相悖太大。
傅斯年指出形成這種人生觀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中國人隻見物質不想精神二是中國人缺乏科學觀念三是最要緊的由于專制政治的壓抑,在昏亂政治之下,沒有人生的樂趣,自然也沒有了。
再說出世觀。
出世觀又分肉體的出世和精神的出世。
前者是隐遁,許多隐士逃避社會,“是專制政治的反響”,不願入世後者是佛教思想,萬事皆空,故尋求超脫人生。
再次是物質主義。
在中國最占勢力,曆代專制政治,不許人有精神見解,隻好以物相誘,讓人隻求物質利益,至于精神上的要求、個人修養、快樂、希望等,則會之阙如,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人極易堕落,有時等同于豬狗一類動物。
最後是遺傳的倫理觀念。
認為人為虛矯的道德,即所謂聖人制定的道德而生,有君父就沒有“我”,是無我論的人生觀。
傅斯年把這四種人生觀都稱為“左道”,都不是現代社會應該提倡的。
經上述鋪墊後,作者審時度勢,力主透悟符合人性的科學人生觀,把人們從茫茫迷霧中引出來。
他認為研究人生的真義,有着不可忽視五個方面:1.從生物學引發而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2.由心理學引發而來,人的組織、機能、行為、意志各方面的性質3.由社會學引發而來,人和人、個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4.人類将來的福利和求得的方法5.社會意義的生活永存的道理。
這是回到人的本位,沿着正道探求人生哲學。
用一句帶有總結性的話來說,人生的觀念應當是“為公衆的福利自由發展個人”。
個人永遠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個人發揮己身潛蓄的能力,為公共求得的福利,自然也有個人的一份。
文章最後,引錄了“愚公移山”的寓言,堅信人類的文化和福利需求,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胼手胝足的努力,會“事竟成”的。
傅斯年是曆史學家,五四運動的領袖之一。
他認為民衆的素質低下,不能構成健康的社會,也無法擔負社會責任和義務。
在此文中,他高屋建瓴,以簡潔筆法,以實事求是的态度,系統論述了人性與人生觀問題。
沒有人性的解放,沒有正确人生觀的确立,社會、政治、文化等諸多問題都将無法解決。
在期求人的個性全面發展,向往民族複興的今天,豈非也是發人深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