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折諸卷首下

關燈
是鄢陵為二國地也襄十四年伐秦至于棫林注雲秦地十六年次于棫林注雲許地是棫林為二國地也襄十七年飲馬于重丘注雲曹邑二十五年同盟于重丘注雲齊地是重丘為二國地也定十二年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無注必魯地哀十三年彌庸見姑蔑之旗注雲越地今東陽太末縣是姑蔑為二國地也又地名盂者有五僖二十一年防于盂宋之盂也定八年劉子伐盂周之盂也十四年蒯瞆獻盂于齊衛之盂也而晉則有二盂昭二十八年盂丙為盂大夫今太原盂縣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邢任栾鄗逆畤隂人盂壺口此盂當在邢洺之間 瑗按有三南陽一為楚地後漢光武起于南陽之新野至今郡仍其名僖二十五年晉文公始啓南陽為溫原諸邑又淮沂之間地為齊有孟子遂有南陽 有二太原昭元年荀吳敗狄于太原經書大鹵公羊之經則書太原而傳以為大鹵仲達注即太原郡晉陽縣也今為山西省治禹貢雍州原隰厎績周為豳地小雅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漢為武威郡并涼之間屬秦地矣有二亳成湯都亳後世為亳州昭九年詹桓伯讓晉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秦本紀甯公與亳戰亳王奔戎皇甫谧曰西夷之國也 有二廬文十六年自廬以往振廪同食為襄陽之中廬縣今合肥屬廬江郡 有二費僖元年賜季友汶陽田及費隠元年已有費伯字庈父後以之封季友者成十三年殄滅我費滑注雲滑國都于費今缑氏縣魯與鄭各一費也 有二武城楚之武城在南陽宛縣北昭二年楚子田焉魯之武城在泰山南哀八年吳伐魯取道于此即澹台滅明之居 有二中牟趙鞅伐衛圍中牟即佛肸以之畔晉者凡左傳之中牟皆在河北今荥陽之中牟縣在河南 有二犬丘隠八年齊侯衛侯遇于犬丘濟隂句陽縣有故垂亭者是若周之犬丘懿王遷居焉秦改為廢丘章邯為雍王都之西漢改為槐裡 有二鄂晉有鄂侯在慈州即纣所烹鄂侯之國江夏一名鄂州即乗青翰舟以見莊辛之鄂君其地在楚有二匡孔達侵鄭伐匡此河内之匡注在颍川新汲縣東北歸匡戚之田于衛乃河北之匡論語子畏于匡是也 有二訾婁僖十八年衛拒狄從師于訾婁注訾婁衛邑北直長垣縣有訾婁城在楚丘之西又三十三年公伐邾取訾婁無注必邾邑之近魯者 有二大陸一為钜鹿禹貢之大陸既從也爾雅十薮晉有大陸者也一在汲郡吳澤定元年魏獻子田于大陸被焚之所與修武相近 有二防隠九年公防齊侯于防杜注魯地在琅邪莘縣東南十年取防杜注高平昌邑縣西南有西防城未知孔子合葬于防是何防 有二邿襄十三年邿亂分為三師救邿遂取之杜注任城亢父有邿亭此魯之邿也襄十八年魏绛栾盈以下軍克邿注平隂西有邿山此齊之邿也 有二巫山襄二年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齊之巫山也山上有石室謂之孝子堂今曰郭巨廟楚襄王與宋玉遊高唐之巫山在蜀 有二向隠二年莒人入向後魯伐莒取向向遂為莒地矣杜注谯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襄十四年諸侯防吳于向向近吳地杜注河内轵縣西有地名向即桓王與鄭十二邑中之一 有二葵丘齊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戌葵丘又齊桓公防于葵丘受天子胙宜皆屬齊為一地杜注以襄所戍者為臨淄西地于欽齊乗亦因之而桓所防者胡傳注謂别在陳留則宋地矣 有二桓十二年公欲平宋鄭與宋公防于宋公辭平杜注宋地定公防齊侯于夾谷孔子相禮齊人來歸郓讙隂之田即魯頌奄有防孔子去魯而作山之操者也雖山名而亦曰田則亦地名矣 有二柯莊十三年公防齊侯盟于柯杜注今濟北東阿齊之柯邑成十九年叔孫豹防晉士匄于柯注魏郡内黃縣東北有柯城 有二高唐皆齊境一近聊攝為西鄙一即平原之别名為東鄙 有二楚丘戎伐凡伯于楚丘在今拱州之楚丘縣漢為梁國已氏縣衛之楚丘在濟隂城武縣西南是又一楚丘杜于戎伐之楚丘亦注濟隂誤 有三鄢升庵集引石經鄢鄭地在缑氏縣西南左傳王取鄢劉蒍于之田也杜注颍川鄢陵謬鄢陵非鄭地段焉得有之按指掌圖晉楚戰于鄢陵今之許州楚屈瑕伐羅及鄢亂次以濟則又屬今之襄陽鄢地之名于春秋凡三焉是亭林先生之説尚未備【二十二條尚瑗續】 地名與國名同 秦國名也而莊三十一年築台于秦注東平範縣西北有秦亭 楚國名也而衛有楚丘詩以望楚矣亦單名楚也魯國名也昭二十九年史墨雲禦龍氏劉累遷于魯縣越國名也而桓元年公及鄭伯盟于越為近垂地梁國名也晉公子夷吾走梁而戰國時魏都大梁左傳文十年秦取少梁孟子竟稱魏為梁 許國名也鄭伯以泰山之祊易許田其地在王畿之内閟宮之篇曰居常與許複周公之宇 唐亦晉之舊國名而桓公及戎盟于唐 鄧亦國名而桓二年蔡侯鄭伯防于鄧注召陵縣西南有鄧城 谷國名桓八年谷伯綏來朝而管仲封國别為齊地濟北谷城黃石是也 蜀亦西戎國名而成二年楚合諸侯盟于蜀蜀魯地近汶上縣 黃亦國名而桓十七年公防齊紀于黃黃之地乃登州府黃縣 按兩地一名之辨又有似二而實一者傳之荥澤分河南河北其實一荥澤也濟水在齊者曰齊濟在魯者曰魯濟其實一濟水也戰國之上黨或在韓或在趙其實一上黨也楚滅羣舒有舒蓼舒庸舒鸠皆在今皖州所屬百濮叛楚百濮在今常德辰州二郡間釋例謂建甯郡南有濮夷推此而百越一名百粵為瓯越南粵東粵之總名若夫三秦三齊三楚三晉地彌廣而名益大不可引此論已 名諡同 熊天慵曰稱士匄者二士氏世為刑官初食采于随後食采于範其一成十八年名見于經者一士匄也乃士燮文子之子範宣子也其一士文伯又一士匄也嘗相範宣子之子士鞅适齊傳稱士匄相士鞅及論绛縣老人甲子名屢見于傳乃大傅士渥濁之孫士弱莊伯之子也皆司空士蒍之後稱趙孟者三其一趙武文子其一鞅簡子其一無恤襄子稱士伯者三其一先蔑其一士景伯其一士貞子稱中行伯者四皆荀氏其一中行桓子荀林父也其一荀庚其一荀偃其一荀吳世襲将中行故荀林父之後别稱中行氏稱智伯者三皆荀氏其一荀防其一荀跞其一荀瑤故荀首之後别稱知氏稱士莊伯者二其一鞏朔即鞏伯其一士弱稱栾伯者二其一栾書其一栾黡稱駒伯者二其一郤克其一郤锜 鄭有二子石皆名段其一豐氏其一印氏有二子遊皆名偃其一遊氏其一驷氏有二子張其一印氏名黒肱其一豐氏名卷皆一家而名同字同同是穆公子孫魯有二嬰齊其一襄仲之子其一叔肹之子聲伯以仲嬰齊叔嬰齊别之同是桓公諸孫魯有二定姒皆見于經其一哀四年書葬我小君定姒此成公妾襄公母也定諡也其一定十五年書葬定姒此公夫人從夫諡也姒氏皆杞女也晉有二趙姬亦曰姬氏見左傳其一趙衰妻文公之女成公之姊其一趙莊姬者趙盾長子朔之妻趙武之母晉成公之女也史記誤以趙朔妻為成公姊【經説】 名姓世表【馮仲先創張德仲補】 鄭兩洩駕一見隠五年一見僖三十一年 兩公子馮宋莊公楚公子馮 晉兩梁?桓三年伐翼僖三十三年敗秦于殽 三子儀鄭子儀衛子儀楚鬭克 兩公子結魯公子結楚子期 兩公子魚魯公子奚斯宋司馬子魚 兩公子瑕衛子适鄭文公子瑕 三子餘晉趙衰吳太宰嚭齊太史 晉三中行伯荀林父荀庚荀偃 鄭兩俞彌洩堵俞彌子俞彌 三子西楚鬭宜申楚公子申鄭公孫夏 楚兩子玉成得臣觀從 兩子上楚鬭勃鄭驷帶 兩司馬子魚宋公子魚楚公子鲂晉兩士莊伯鞏朔士弱 五子家鄭公子歸生魯公 孫歸父齊析歸父慶封楚仲歸 三子孔楚成嘉鄭公子嘉鄭士子孔 晉兩彘季先縠士鲂 晉兩駒伯郤克郤锜 兩去疾鄭子良莒去疾 三子良鄭穆公子楚越椒父惠王弟 兩子反楚公子側魯孟之側 五嬰齊楚令尹子重宋樂嬰齊魯子叔聲伯仲嬰齊鄭子齹 兩公子偃魯成公庶弟鄭穆公子 兩士匄同族同名範宣子士匄士文伯士匄見襄三十年 兩子國鄭公子發楚公孫甯 兩子罕鄭公子喜宋樂喜 鄭兩子羽穆公子行人 兩子靈宋公子圍楚申公巫臣 兩歸生鄭子家蔡聲子 衛兩子魚庾公差祝鮀鄭兩子孔俱穆公子一宋子出一圭妫出 兩子展 鄭公孫舍之衛獻公弟 鄭兩子張黒肱豐卷 三子明鄭遊昄齊公孫明宋樂溷 三子石鄭公孫段印段宋褚師段 兩何忌楚公子魯孟孫 三子南楚公子追舒鄭公孫楚衛公子郢 楚三棄疾子南之子韋之父平王 兩子彊楚子彊齊陳武子 三子張鄭黒肱豐卷魯子叔 兩析朱鉏衛成子魯析朱鉏 六子羽鄭穆公子又行人晉韓起子魯澹台滅明又顔羽衛行人 三子良齊高彊鄭公子去疾晉鄭良 兩子山齊子商子吳阖廬子 兩子車齊頃公孫宋桓魋弟三子旗楚曼成然鄭豐施齊栾施 兩子瑕楚陽匄鄭驷乞 兩申胥伍子胥申包胥 兩子皮鄭罕虎宋華防 兩子木楚屈建衛子木 兩公子嘉鄭子孔齊公子嘉 兩公孫夏鄭子西齊公孫夏 兩公孫揮鄭子羽齊公孫揮 兩子車齊子淵捷宋子車 人名同 馬宛斯曰春秋有兩蔡侯申一為文公一為昭公僅四世而同名必有一誤也有兩夀夢一為勾吳之君一為于越之大夫有兩庶其一為莒子一為邾婁之臣有兩子羽一為鄭行人一為衛行人有兩石乞一為衛人殺子路一為楚人事白公又如介子推晉臣也而又有行年十五而相荊者見説苑宛春楚行人也而又有進谏于衛靈公者見呂覽晉咎犯事文公者也而又有為平公參治國政者見説苑吳公子慶忌夫差之子也而又有王僚之子為要離所刺者見吳越春秋管子書載齊桓公之臣?章説苑又載景公之臣?章且傳中範宣子士匄士鞅之父也而士匄相士鞅又見于昭公之六年按杜注即士文伯豈與宣子乃同名哉然漢書古今人表複有兩士鞅一在中上一在中下相去不逺殆不可曉【事緯】 同姓名録 鬻熊二夏鬻熊大夏用之為宗伯一為文王之師封于楚為楚祖 棄二後稷姜嫄履巨人迹而生怪而棄之故名棄宋芮司徒生女亦名棄 屈蕩二宣公十二年屈蕩為左廣之右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又一屈蕩為莫敖之官【屈蕩獨為前三編所遺】 公子慶忌二哀公二十年公子慶忌驟谏吳王為所殺一為王僚之子阖闾使要離刺之見吳越春秋 王豹二哀公六年鮑牧囚景公嬖臣王豹于句窦之丘孟子王豹處于淇 太宰嚭二吳有太宰嚭又檀弓陳太宰嚭有對行人儀之言而卻楚師 公子申二一共王時為右司馬為楚人所殺一字子西定吳入郢之亂為白公所殺 公孫敖二一為魯大夫一為齊莊公嬖臣以勇力聞死崔氏之難 前二則皆為春秋而作雖有複見亦并存之次一則見馬宛斯事緯亦專為春秋作而人名則與他書參互故次列焉又同姓名録一編明末餘僧杲所緝止取其有闗春秋者以下尚瑗補緝 三彭生一為齊公子襄公使之殺魯桓公一魯大夫叔仲彭生輔子赤為襄仲所害一楚大夫名彭生昭四年率師城賴而罷之 二子野一魯成公冡嗣一晉師曠字 二箕遺皆晉人一與栾盈之亂而死一受命頃公平王子朝之難 二公子荊一衛大夫一魯哀公子 二聲子一蔡子朝子名歸生一魯大夫名嬰齊皆字聲子 二禦叔一陳夏姬之夫一魯臣臧武仲過之者 二伯鯈一南燕始封之祖托夢燕姞者一晉文公之子或又以為女 與孔門諸賢同名字者鄭驷偃字子遊同于言偃子遊公孫揮字子羽同于澹台滅明子羽齊阚止字子我同于宰予子我楚屈建字子木同于商瞿子木國參字子思同于孔伋子思其不著名而列于傳者不録 左傳折諸卷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