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龍;并趙人,皆辯士也,客遊平原君之家。
而公孫龍着守白論,見行于世。
用此上來尺捶言,更相應和,以斯卒歲,無複窮已。
〔釋文〕桓團李雲:人姓名。
徐徒丸反。
飾人之心,易人之意。
〔疏〕縱茲玄辯,彫飾人心,用此雅辭,改易人意。
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疏〕辯過于物,故能勝人之口;言未當理,故不服人之心。
而辯者之徒,用為苑囿。
又解:囿,域也。
惠施之言,未冥于理,所诠限域,莫出于斯者也。
〔釋文〕之囿音又。
求道,縱河瀉以索真,亦何異乎欲逃響以振聲,将避影而疾走者也?洪才若此,深可悲傷也。
〔釋文〕骀李音殆。
蕩骀者,放也,放蕩不得也。
〇郭慶藩曰:文選謝元晖直中書省詩注引司馬雲:骀蕩,猶放散也。
釋文阙。
悲夫音符。
論者力困反。
較音角。
評音病。
不中丁仲反。
或倦本亦作「勌」,同。
其思息嗣反。
不邪似嗟反。
好事呼報反。
子玄之注,論其大體,真可謂得莊生之旨矣。
郭生前歎膏粱之塗說,餘亦晚覩貴遊之妄談。
斯所謂異代同風,何可複言也!或曰:莊、惠标濠梁之契,發郢匠之模,而雲其書五車,其言不中,何也?豈契若郢匠,褒同寝斤,而相非之言如此之甚者也?答曰:夫不失欲極有教之肆,神明其言者,豈得不善其辭而盡其喻乎!莊生振徽音于七篇,列斯文于後世,重言盡涉玄之路,從事發有辭之叙,雖談無貴辯,而教無虛唱。
然其文易覽,其趣難窺,造懷而未達者,有過理之嫌。
祛斯之弊,故大舉惠子之雲辯也。
,與魏惠、齊王、楚威王同時也。
〇典案:「夫學者」以下二百二字,見日本高山寺古鈔本。
日本武内義雄教授雲:此文「政異端」當作「攻異端」。
「阏亦」當作「阏弈」。
「尾言」當作「巵言」,愁緒文叙錄作「危言」,莊子音義寓言第二十七出「卮言」,注雲:字又作「巵」。
叙錄專襲郭語為文,則此亦作「卮言」未可知。
今本叙錄作「危」,則因形似而誤耳。
「遊易」當作「遊凫」。
「夢書」,釋文叙錄作「占夢書」,鈔本偶敚「占」字。
「深澳」當作「深奧」。
「因後蒙」當作「困後蒙」。
「失乎流」誤衍「乎」字。
「令唯哉」當作「今唯裁」。
「為卅三篇者」,「者」宜作「焉」。
「守蒙縣人也」,「守」當作「宋」。
「齊王」「王」上脫「宣」字。
狩野直喜博士雲:起句「夫學者尚以成性易知為德」,「尚」當作「當」,猶「弈」之誤作「亦」。
末段「魏惠」下敚「王」字,叙錄作「魏惠王」,可證。
二博士說皆至精塙,故備錄之。
方聞君子,幸采覽焉。
【校記】曰,原作「日」,形近而誤。
據成疏改。
今,疑當作「令」。
「失乎流」不文。
「乎」疑為「末」之形譌。
令,疑當作「今」。
史,疑當作「吏」。
法名,從王校集釋本互乙。
下同。
猶能,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原均作「猶解能」,依原文「寡能」之意改作「猶鮮能」,據改。
常,從王校集釋本改作「嘗」。
于,從王校集釋本删。
己,應作「已」,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已」,據改。
在,應作「大」,從王校集釋本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删「翟性」二字,據删。
然,從王校集釋本改「雖」。
黔,王校集釋本補「首」作「黔首」,南華真經注疏雲輯要本作「墨」。
後文成疏有「宋、尹稱黔首為先生,自謂為弟子」,故此當從王校集釋本補「首」字。
幻,王校集釋本作「玄」。
」,據王校集釋本改。
其于,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其意」,據改。
骈,王校集釋本依漢書補,據補。
性,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輯要本作「任」,據改。
異,從王校集釋本作「萬」。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至」,據删。
後,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世德堂本作「又」,據改。
睧,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瞑」,據改。
用,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其」,據改。
為,從王校集釋本作「僞」。
凡,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風」,據改。
而志尚知,王校集釋本改作「而志尚無知」,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而志尚去知」,從後者改。
為,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謂」,據改。
夭年,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夭折」。
于,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為」前句逗亦删。
理,南華真經注疏從高山寺本、續古逸本作「埋」,據改。
自容,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寬容」,據改。
兩,南華真經注疏從高山寺本、世德堂本作「而」,據改。
亦,南華真經注疏從趙谏議本、元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焦竑本作「拜」,據改。
作、觀,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未,據上句及成疏補。
為,從王校集釋本改「謂」。
輪,從王校集釋本補。
月,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用」,形近而誤,據改。
益,王校集釋本改作「曆」。
外,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舛」,形近而誤,據改。
以,南華真經注疏依輯要本補,據補。
而公孫龍着守白論,見行于世。
用此上來尺捶言,更相應和,以斯卒歲,無複窮已。
〔釋文〕桓團李雲:人姓名。
徐徒丸反。
飾人之心,易人之意。
〔疏〕縱茲玄辯,彫飾人心,用此雅辭,改易人意。
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疏〕辯過于物,故能勝人之口;言未當理,故不服人之心。
而辯者之徒,用為苑囿。
又解:囿,域也。
惠施之言,未冥于理,所诠限域,莫出于斯者也。
〔釋文〕之囿音又。
求道,縱河瀉以索真,亦何異乎欲逃響以振聲,将避影而疾走者也?洪才若此,深可悲傷也。
〔釋文〕骀李音殆。
蕩骀者,放也,放蕩不得也。
〇郭慶藩曰:文選謝元晖直中書省詩注引司馬雲:骀蕩,猶放散也。
釋文阙。
悲夫音符。
論者力困反。
較音角。
評音病。
不中丁仲反。
或倦本亦作「勌」,同。
其思息嗣反。
不邪似嗟反。
好事呼報反。
子玄之注,論其大體,真可謂得莊生之旨矣。
郭生前歎膏粱之塗說,餘亦晚覩貴遊之妄談。
斯所謂異代同風,何可複言也!或曰:莊、惠标濠梁之契,發郢匠之模,而雲其書五車,其言不中,何也?豈契若郢匠,褒同寝斤,而相非之言如此之甚者也?答曰:夫不失欲極有教之肆,神明其言者,豈得不善其辭而盡其喻乎!莊生振徽音于七篇,列斯文于後世,重言盡涉玄之路,從事發有辭之叙,雖談無貴辯,而教無虛唱。
然其文易覽,其趣難窺,造懷而未達者,有過理之嫌。
祛斯之弊,故大舉惠子之雲辯也。
,與魏惠、齊王、楚威王同時也。
〇典案:「夫學者」以下二百二字,見日本高山寺古鈔本。
日本武内義雄教授雲:此文「政異端」當作「攻異端」。
「阏亦」當作「阏弈」。
「尾言」當作「巵言」,愁緒文叙錄作「危言」,莊子音義寓言第二十七出「卮言」,注雲:字又作「巵」。
叙錄專襲郭語為文,則此亦作「卮言」未可知。
今本叙錄作「危」,則因形似而誤耳。
「遊易」當作「遊凫」。
「夢書」,釋文叙錄作「占夢書」,鈔本偶敚「占」字。
「深澳」當作「深奧」。
「因後蒙」當作「困後蒙」。
「失乎流」誤衍「乎」字。
「令唯哉」當作「今唯裁」。
「為卅三篇者」,「者」宜作「焉」。
「守蒙縣人也」,「守」當作「宋」。
「齊王」「王」上脫「宣」字。
狩野直喜博士雲:起句「夫學者尚以成性易知為德」,「尚」當作「當」,猶「弈」之誤作「亦」。
末段「魏惠」下敚「王」字,叙錄作「魏惠王」,可證。
二博士說皆至精塙,故備錄之。
方聞君子,幸采覽焉。
【校記】曰,原作「日」,形近而誤。
據成疏改。
今,疑當作「令」。
「失乎流」不文。
「乎」疑為「末」之形譌。
令,疑當作「今」。
史,疑當作「吏」。
法名,從王校集釋本互乙。
下同。
猶能,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原均作「猶解能」,依原文「寡能」之意改作「猶鮮能」,據改。
常,從王校集釋本改作「嘗」。
于,從王校集釋本删。
己,應作「已」,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已」,據改。
在,應作「大」,從王校集釋本改。
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删「翟性」二字,據删。
然,從王校集釋本改「雖」。
黔,王校集釋本補「首」作「黔首」,南華真經注疏雲輯要本作「墨」。
後文成疏有「宋、尹稱黔首為先生,自謂為弟子」,故此當從王校集釋本補「首」字。
幻,王校集釋本作「玄」。
」,據王校集釋本改。
其于,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其意」,據改。
骈,王校集釋本依漢書補,據補。
性,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輯要本作「任」,據改。
異,從王校集釋本作「萬」。
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至」,據删。
後,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世德堂本作「又」,據改。
睧,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瞑」,據改。
用,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其」,據改。
為,從王校集釋本作「僞」。
凡,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風」,據改。
而志尚知,王校集釋本改作「而志尚無知」,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而志尚去知」,從後者改。
為,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謂」,據改。
夭年,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夭折」。
于,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删,據删。
「為」前句逗亦删。
理,南華真經注疏從高山寺本、續古逸本作「埋」,據改。
自容,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寬容」,據改。
兩,南華真經注疏從高山寺本、世德堂本作「而」,據改。
亦,南華真經注疏從趙谏議本、元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焦竑本作「拜」,據改。
作、觀,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未,據上句及成疏補。
為,從王校集釋本改「謂」。
輪,從王校集釋本補。
月,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用」,形近而誤,據改。
益,王校集釋本改作「曆」。
外,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舛」,形近而誤,據改。
以,南華真經注疏依輯要本補,據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