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 〔注〕宋鈃、尹文,稱天下為先生,自稱為弟子也。
〔疏〕宋、尹稱黔首為先生,自謂為弟子,先物後己故也。
坦然之迹,意在勤儉,置五升之飯,為一日之食,唯恐百姓之飢,不慮己身之餓,不忘天下,以此為心,勤儉故養蒼生也。
用斯作法,晝夜不息矣。
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 〔注〕謂民亦當報己也。
圖傲乎救世之士哉! 〔注〕揮斥高大之貌。
〔疏〕圖傲,高大之貌也。
言其強力忍垢,接濟黎元,雖未合道,可謂救世之人也。
〔釋文〕圖傲五報反。
曰「君子不為苛察。
〔注〕務寬恕也。
〔疏〕夫賢人君子,恕己寬容,終不用取舍之心苟且伺察于物也。
〔釋文〕苛察音河。
一本作「苟」。
不以身假物」。
〔注〕必自出其力也。
〔疏〕立身求己,不必假物以成名也。
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
〔注〕所以為救世之士也。
〔疏〕已,止也。
苦心勞形,乖道逆物,既無益于宇内,明不如止而勿行。
以禁攻寝兵為外。
〔疏〕為利他,外行也。
以情欲寡淺為内。
〔疏〕為自利,内行也。
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注〕未能經虛涉曠。
〔疏〕自利利他,内外兩行,雖複大小有異,精粗稍殊,而立趨維綱,不過适是而已矣。
〔釋文〕其行下孟反,又如字。
,略有梗概,更相師祖,皆有禀承,非獨臆斷,故嘗有聞之也。
〔釋文〕概乎古愛反。
容有餘。
不削于人。
〔注〕全其性也。
〔疏〕退己謙和,故寬容于物,知足守分,故不侵削于人也。
可謂至極。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疏〕關尹、老子,古之大聖,窮微極妙,冥真合道,教則浩蕩而宏博,理則廣大而深玄,莊子庶幾,故有斯歎也。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李氏本、文如海本「可謂」作「雖未」。
典案:江南李氏本、文本義較長。
高山寺古鈔本作「雖未至于極」。
昌言,亦何嫌乎此也? 〔疏〕芒昧,猶窈冥也。
言莊子之書,窈窕深遠,芒昧恍忽,視聽無辯,若以言象征求,未窮其趣也。
〔釋文〕汪汪烏黃反。
既不蹍不動,镞矢豈有止有行?亦如利刀割三條絲,其中亦有過去、未來、見在(之)者也。
〔釋文〕镞子木反。
郭音族。
徐朱角反。
三蒼雲:矢镝也。
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司馬雲:形分止,勢分行,形分明者行遲,勢分明者行疾。
目明無形,分無所止,則其疾無閑。
矢疾而有閑者,中有止也,質薄而可離,中有無及者也。
狗非犬。
〔疏〕狗之與犬,一物兩名。
名字既空,故狗非犬也。
狗犬同實異名,名實合,則彼謂狗,此謂犬也;名實離,則彼謂狗,異于犬也。
墨子曰:狗,犬也,然狗非犬也。
〔釋文〕狗非犬司馬雲:狗犬同實異名。
名實合,則彼所謂狗,此所謂犬也;名實離,則彼所謂狗,異于犬也。
〇典案:墨子經下篇:「狗,犬也,而殺狗非殺犬也,可。
」黃馬骊牛三。
〔疏〕夫形非色,色乃非形。
故一馬一牛,以之為二,添馬之色,而可成三。
曰黃馬,曰骊牛,曰黃骊,形為三也。
亦猶「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者也。
〔釋文〕黃馬骊力智反,又音梨。
牛三司馬雲:牛馬以二為三。
曰牛,曰馬,曰牛馬,形之三也。
曰黃,曰骊,曰黃骊,色之三也。
曰黃馬,曰骊牛,曰黃馬骊牛,形與色為三也。
故曰「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也。
〇典案:墨子經說下篇:「數牛數馬則牛馬二,數牛馬則牛馬一」。
白狗黑。
〔疏〕夫名謂不實,形色皆空,欲反執情,故指白為黑也。
〔釋文〕白狗黑司馬雲:狗之目眇,謂之眇狗;狗之目大,不曰大狗;此乃一是一非。
然則白狗黑目,亦可為黑狗。
〇典案:墨子經說下篇:「猶白若黑也。
」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疏〕捶,杖也。
取,折也。
問曰:一尺之杖,今朝折半,逮乎後夕,五寸存焉,兩日之閑,捶當窮盡。
此事顯著,豈不竭之義乎?答曰:夫名以應體,體以應名,故以名求物,物不能隐也。
是以執名責實,名曰尺捶,每于尺取,何有窮時?若于五寸折之,便虧名理。
乃曰半尺,豈是一尺之義耶? 〔釋文〕孤駒未嘗有母李雲:駒生有母,言孤則無母。
孤稱立,則母名去也。
母嘗為駒之母,故孤駒未嘗有母也。
本亦無此句。
〇典案:列子仲尼篇「孤犢未嘗有母」,又雲「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張注:此語近于鄙,不可解。
列子「有母」二字疑當重。
一尺一本無「一」字。
之捶章蘂反。
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司馬雲:捶,杖也。
若其可析,則常有兩;若其不可析,其一常存,故曰萬世不竭。
〇典案:司馬注得其誼。
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
〔疏〕姓桓,名團。
姓公孫,名
」 〔注〕宋鈃、尹文,稱天下為先生,自稱為弟子也。
〔疏〕宋、尹稱黔首為先生,自謂為弟子,先物後己故也。
坦然之迹,意在勤儉,置五升之飯,為一日之食,唯恐百姓之飢,不慮己身之餓,不忘天下,以此為心,勤儉故養蒼生也。
用斯作法,晝夜不息矣。
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 〔注〕謂民亦當報己也。
圖傲乎救世之士哉! 〔注〕揮斥高大之貌。
〔疏〕圖傲,高大之貌也。
言其強力忍垢,接濟黎元,雖未合道,可謂救世之人也。
〔釋文〕圖傲五報反。
曰「君子不為苛察。
〔注〕務寬恕也。
〔疏〕夫賢人君子,恕己寬容,終不用取舍之心苟且伺察于物也。
〔釋文〕苛察音河。
一本作「苟」。
不以身假物」。
〔注〕必自出其力也。
〔疏〕立身求己,不必假物以成名也。
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
〔注〕所以為救世之士也。
〔疏〕已,止也。
苦心勞形,乖道逆物,既無益于宇内,明不如止而勿行。
以禁攻寝兵為外。
〔疏〕為利他,外行也。
以情欲寡淺為内。
〔疏〕為自利,内行也。
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注〕未能經虛涉曠。
〔疏〕自利利他,内外兩行,雖複大小有異,精粗稍殊,而立趨維綱,不過适是而已矣。
〔釋文〕其行下孟反,又如字。
,略有梗概,更相師祖,皆有禀承,非獨臆斷,故嘗有聞之也。
〔釋文〕概乎古愛反。
容有餘。
不削于人。
〔注〕全其性也。
〔疏〕退己謙和,故寬容于物,知足守分,故不侵削于人也。
可謂至極。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疏〕關尹、老子,古之大聖,窮微極妙,冥真合道,教則浩蕩而宏博,理則廣大而深玄,莊子庶幾,故有斯歎也。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李氏本、文如海本「可謂」作「雖未」。
典案:江南李氏本、文本義較長。
高山寺古鈔本作「雖未至于極」。
昌言,亦何嫌乎此也? 〔疏〕芒昧,猶窈冥也。
言莊子之書,窈窕深遠,芒昧恍忽,視聽無辯,若以言象征求,未窮其趣也。
〔釋文〕汪汪烏黃反。
既不蹍不動,镞矢豈有止有行?亦如利刀割三條絲,其中亦有過去、未來、見在(之)者也。
〔釋文〕镞子木反。
郭音族。
徐朱角反。
三蒼雲:矢镝也。
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司馬雲:形分止,勢分行,形分明者行遲,勢分明者行疾。
目明無形,分無所止,則其疾無閑。
矢疾而有閑者,中有止也,質薄而可離,中有無及者也。
狗非犬。
〔疏〕狗之與犬,一物兩名。
名字既空,故狗非犬也。
狗犬同實異名,名實合,則彼謂狗,此謂犬也;名實離,則彼謂狗,異于犬也。
墨子曰:狗,犬也,然狗非犬也。
〔釋文〕狗非犬司馬雲:狗犬同實異名。
名實合,則彼所謂狗,此所謂犬也;名實離,則彼所謂狗,異于犬也。
〇典案:墨子經下篇:「狗,犬也,而殺狗非殺犬也,可。
」黃馬骊牛三。
〔疏〕夫形非色,色乃非形。
故一馬一牛,以之為二,添馬之色,而可成三。
曰黃馬,曰骊牛,曰黃骊,形為三也。
亦猶「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者也。
〔釋文〕黃馬骊力智反,又音梨。
牛三司馬雲:牛馬以二為三。
曰牛,曰馬,曰牛馬,形之三也。
曰黃,曰骊,曰黃骊,色之三也。
曰黃馬,曰骊牛,曰黃馬骊牛,形與色為三也。
故曰「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也。
〇典案:墨子經說下篇:「數牛數馬則牛馬二,數牛馬則牛馬一」。
白狗黑。
〔疏〕夫名謂不實,形色皆空,欲反執情,故指白為黑也。
〔釋文〕白狗黑司馬雲:狗之目眇,謂之眇狗;狗之目大,不曰大狗;此乃一是一非。
然則白狗黑目,亦可為黑狗。
〇典案:墨子經說下篇:「猶白若黑也。
」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疏〕捶,杖也。
取,折也。
問曰:一尺之杖,今朝折半,逮乎後夕,五寸存焉,兩日之閑,捶當窮盡。
此事顯著,豈不竭之義乎?答曰:夫名以應體,體以應名,故以名求物,物不能隐也。
是以執名責實,名曰尺捶,每于尺取,何有窮時?若于五寸折之,便虧名理。
乃曰半尺,豈是一尺之義耶? 〔釋文〕孤駒未嘗有母李雲:駒生有母,言孤則無母。
孤稱立,則母名去也。
母嘗為駒之母,故孤駒未嘗有母也。
本亦無此句。
〇典案:列子仲尼篇「孤犢未嘗有母」,又雲「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張注:此語近于鄙,不可解。
列子「有母」二字疑當重。
一尺一本無「一」字。
之捶章蘂反。
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司馬雲:捶,杖也。
若其可析,則常有兩;若其不可析,其一常存,故曰萬世不竭。
〇典案:司馬注得其誼。
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
〔疏〕姓桓,名團。
姓公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