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既『作』泮宮」,非「修」也。
蓋本王制「泮宮」為諸侯學宮之說,則泮宮其前此矣,故以為「修」也。
詳下。
許魯齋謂頌伯禽之詩,蓋伯禽有征淮夷事,見于費誓。
若僖公則十六年冬從齊侯會于淮,而為齊執;明年九月乃得釋歸。
詩言縱誇大,不應以醜為美至于如此也;奈何舍其可信而從其不可信哉!魯頌四篇,末篇為僖公詩,有明據。
此篇為伯禽,亦有據。
吾固未嘗敢因此篇為伯禽而以前二篇皆為伯禽。
若序因末篇為僖公,而概以前三篇為僖公,則過矣。
「泮宮」宋載仲培、明楊用修皆以為泮水之宮,非學宮。
其說誠然。
按通典載「魯郡泗水縣,泮水出焉」,泮為水名可證。
魯侯新作宮于其上,其水有芹、藻為屬,故詩人作頌,因以采芹、藻為興,謂既作泮宮而淮夷攸服,言其成宮之後發祥而獲吉也,故飲酒于是,獻馘于是,獻囚于是,獻功于是。
末章乃盼泮水之前有林,而林上有飛鸮集之,因托以比淮夷之獻琛焉。
通篇旨意如此。
自王制以為諸侯之學宮,此漢儒之說,未可信也。
使「泮宮」為諸侯學宮,則諸侯作學宮乃其常事,詩何以便謂使「淮夷攸服」乎說者曰「漢儒謂學者,以詩中『匪怒伊教』一語」。
夫先之以「其馬蹻蹻,其音昭昭」,不過宴遊之和樂耳。
又「濟濟多士,克廣德心」,下即繼以「桓桓于征,狄彼東南」,此自指從邁之多賢言,非關學也。
又有四說可以直折其非。
詩曰「泮水」,又曰「泮宮」,言泮水者水名也,言泮宮者泮水之宮也,文義自明。
名泮宮者,猶楚之渚宮,晉之虒祈之宮也。
今解之者曰「築水形如半璧,以其半于辟廱,故曰泮水」。
以泮水之「泮」作「半于辟廱」,已自杜撰無理;又以「半于辟廱」之水而作字為「泮」以名之,何其展轉曲折可笑之甚乎!若泮宮本為泮水之宮,今以「泮水」為「泮宮」之水,颠倒不順,一也。
詩又曰「泮林」,明是泮水之林。
今既以泮為半璧之形,而又以半璧之形呼其林為「泮林」,可通乎亦将為半林乎二也。
首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芹」,猶之如「觱沸檻泉,言采其芹」,于水澤之地多水草而雲也。
今以為築土所制半璧之形,其水幾何,恐未必遂多芹、藻之類。
又此詩為魯人所,言「思樂泮水,薄采其芹」,就泮水所有以興作泮宮之意,必當時魯人原得入而遊樂焉,故如此雲。
若以為魯侯所制之「泮水」,則魯人安得思樂于此乎!故孔氏知其弊,為之說曰:「此美僖公之修泮宮,述魯人之辭而雲『思樂泮水』,故知『泮水』即泮宮之外水也」。
此因說詩者不順其義,故疏之者每緻難通,必為之迂回其說,以「泮水」為「泮水之外」。
試間詩言「思樂泮水」,固是思樂「泮水之外」否乎三也。
詩曰「從公于邁」,曰「魯侯戾止」,泮宮必在郊外之地。
若夫學校,豈有不在國都中者四也。
此四者人自不細心察耳。
作序者祖述王制以說詩,而其言遂牢不可破。
後人且繪辟廱為全璧之形,泮宮為半璧之形;俗語不實,流為丹青,不信然乎!又明堂位雲「頖,即泮。
周學也」。
說苑雲「泮,諸侯鄉射之宮」。
鄭氏注禮記雲「頖,班也;所以班政教」。
孔氏疏「魯人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宮」雲,「謂于頖宮之中告後稷,将以配天也」。
當時解「泮宮」者,又或以謂周學,或以謂諸侯鄉射之宮,或以謂後稷廟,而鄭氏亦複二三其說,可見原無一定之說如此,則安得信王制謂諸侯學,鑿然不可易哉!集傳知于僖公不合,故但曰「此飲于泮宮而頌禱之辭」。
于第三章下雲,「此章以下皆頌禱之辭」,謂獻馘、獻囚、獻功、獻琛,皆是末祝其未來事,尤堪絕倒。
【泮水八章,章八句。
】 閟宮 閟、宮、有、侐,實實枚枚。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本韻。
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
本韻。
是生後△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菽、麥。
奄有下國,俾民稼穑。
本韻。
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奄有下土,缵、禹、之、緒、本韻。
[評]異代。
○賦也。
下同。
後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
本韻。
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緒,[評]一本。
緻天之屆,于牧之野。
「無貳無虞,上帝臨女!」敦商之旅,克鹹厥功。
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本韻。
乃命魯公,俾侯于東。
錫、之、山、川,土、田、附、庸、本
蓋本王制「泮宮」為諸侯學宮之說,則泮宮其前此矣,故以為「修」也。
詳下。
許魯齋謂頌伯禽之詩,蓋伯禽有征淮夷事,見于費誓。
若僖公則十六年冬從齊侯會于淮,而為齊執;明年九月乃得釋歸。
詩言縱誇大,不應以醜為美至于如此也;奈何舍其可信而從其不可信哉!魯頌四篇,末篇為僖公詩,有明據。
此篇為伯禽,亦有據。
吾固未嘗敢因此篇為伯禽而以前二篇皆為伯禽。
若序因末篇為僖公,而概以前三篇為僖公,則過矣。
「泮宮」宋載仲培、明楊用修皆以為泮水之宮,非學宮。
其說誠然。
按通典載「魯郡泗水縣,泮水出焉」,泮為水名可證。
魯侯新作宮于其上,其水有芹、藻為屬,故詩人作頌,因以采芹、藻為興,謂既作泮宮而淮夷攸服,言其成宮之後發祥而獲吉也,故飲酒于是,獻馘于是,獻囚于是,獻功于是。
末章乃盼泮水之前有林,而林上有飛鸮集之,因托以比淮夷之獻琛焉。
通篇旨意如此。
自王制以為諸侯之學宮,此漢儒之說,未可信也。
使「泮宮」為諸侯學宮,則諸侯作學宮乃其常事,詩何以便謂使「淮夷攸服」乎說者曰「漢儒謂學者,以詩中『匪怒伊教』一語」。
夫先之以「其馬蹻蹻,其音昭昭」,不過宴遊之和樂耳。
又「濟濟多士,克廣德心」,下即繼以「桓桓于征,狄彼東南」,此自指從邁之多賢言,非關學也。
又有四說可以直折其非。
詩曰「泮水」,又曰「泮宮」,言泮水者水名也,言泮宮者泮水之宮也,文義自明。
名泮宮者,猶楚之渚宮,晉之虒祈之宮也。
今解之者曰「築水形如半璧,以其半于辟廱,故曰泮水」。
以泮水之「泮」作「半于辟廱」,已自杜撰無理;又以「半于辟廱」之水而作字為「泮」以名之,何其展轉曲折可笑之甚乎!若泮宮本為泮水之宮,今以「泮水」為「泮宮」之水,颠倒不順,一也。
詩又曰「泮林」,明是泮水之林。
今既以泮為半璧之形,而又以半璧之形呼其林為「泮林」,可通乎亦将為半林乎二也。
首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芹」,猶之如「觱沸檻泉,言采其芹」,于水澤之地多水草而雲也。
今以為築土所制半璧之形,其水幾何,恐未必遂多芹、藻之類。
又此詩為魯人所,言「思樂泮水,薄采其芹」,就泮水所有以興作泮宮之意,必當時魯人原得入而遊樂焉,故如此雲。
若以為魯侯所制之「泮水」,則魯人安得思樂于此乎!故孔氏知其弊,為之說曰:「此美僖公之修泮宮,述魯人之辭而雲『思樂泮水』,故知『泮水』即泮宮之外水也」。
此因說詩者不順其義,故疏之者每緻難通,必為之迂回其說,以「泮水」為「泮水之外」。
試間詩言「思樂泮水」,固是思樂「泮水之外」否乎三也。
詩曰「從公于邁」,曰「魯侯戾止」,泮宮必在郊外之地。
若夫學校,豈有不在國都中者四也。
此四者人自不細心察耳。
作序者祖述王制以說詩,而其言遂牢不可破。
後人且繪辟廱為全璧之形,泮宮為半璧之形;俗語不實,流為丹青,不信然乎!又明堂位雲「頖,即泮。
周學也」。
說苑雲「泮,諸侯鄉射之宮」。
鄭氏注禮記雲「頖,班也;所以班政教」。
孔氏疏「魯人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宮」雲,「謂于頖宮之中告後稷,将以配天也」。
當時解「泮宮」者,又或以謂周學,或以謂諸侯鄉射之宮,或以謂後稷廟,而鄭氏亦複二三其說,可見原無一定之說如此,則安得信王制謂諸侯學,鑿然不可易哉!集傳知于僖公不合,故但曰「此飲于泮宮而頌禱之辭」。
于第三章下雲,「此章以下皆頌禱之辭」,謂獻馘、獻囚、獻功、獻琛,皆是末祝其未來事,尤堪絕倒。
【泮水八章,章八句。
】 閟宮 閟、宮、有、侐,實實枚枚。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本韻。
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
本韻。
是生後△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菽、麥。
奄有下國,俾民稼穑。
本韻。
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奄有下土,缵、禹、之、緒、本韻。
[評]異代。
○賦也。
下同。
後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
本韻。
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緒,[評]一本。
緻天之屆,于牧之野。
「無貳無虞,上帝臨女!」敦商之旅,克鹹厥功。
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本韻。
乃命魯公,俾侯于東。
錫、之、山、川,土、田、附、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