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三年問
關燈
小
中
大
守喪三年是根據什麼來制定的呢?回答是:這是根據内心哀痛程度而制定的與之相稱的禮文,藉此來表明親屬的關系,區别親疏貴賤的界限,因而是不可随意增減的。所以說,這是不可改變的原則。創傷深重,複原的曰子就長;悲痛得厲害,平複的時間就慢。守喪三年的規定,就是根據内心哀痛程度而制定的與之相稱的禮文,用來表示無以複加的悲痛。身穿斬衰,手持直杖,住在倚廬,進食稀粥,睡在草苫上,用土塊當枕頭,凡此種種,都是為了表示無限的悲痛。三年的守喪期限,實際上二十五個月就結束了。雖然孝子的哀痛還沒有結束,對父母的思念仍然存在,可是守喪的期限卻到此為止,這是因為對死者的懷念總得有個停止、對于活着的人也總得恢複正常生活吧?
天地之間的一切生物,隻要是高等的動物,必定都有感情。凡是有感情的動物,沒有不知道愛護自己同類的。就說大的鳥獸吧,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同伴,過了一月,過了一季,還要拐回來巡視;經過過去居住的巢穴時,必定要盤旋,要号叫,要徘徊良久,然後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即使像燕子、麻雀一類的小鳥,在這種情況下,也要叽叽喳喳地哀鳴一陣,然後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在所有的高等動物之中,沒有比人更富于感情的了。所以,人對于死去的雙親,至死也不會忘懷。如果由着那些愚蠢無知或者放蕩無羁者的意思去辦,他們就會早上死了父母,晚上就會忘掉。如果對他們放任不管,那豈不成了連鳥獸也不如了,還怎麼能夠讓大家過集體生活而不發生混亂呢?如果由着那些講究禮儀的君子的意思去辦,則三年的喪服,二十五個月就宣告結束,就像彈指一揮之間那樣地迅速。如果成全他們的心願,那将是哀痛永遠沒有結束之曰。所以先王為賢人與小人制定了一個折中的禮節,使大家都感到合情合理,然後除去喪服。
那麼喪期為一年的喪服是根據什麼制定的呢?回答是:為某些至親而不至尊的親屬服喪滿一年就應除服。這是什麼道理呢?回答是:一年之中,天地已經運行了一周,四季已經循環了一遍,天地之間,萬象無不更新,所以制定出一年的喪服來效法它。
那麼為什麼有的喪期是三年呢?回答是:這是為了更加隆重其事,于是使喪期延長一倍,所以要過兩個周年才除去喪服。那麼喪期是九月以下的又是何道理呢?因為有的親屬趕不上至親那麼親,于是喪期也就達不到一年。
所以五服之中,斬衰三年是最為隆重的喪服,絕麻三月和小功五月是最輕的喪服,齊衰一周年和大功九月是二者之間的喪服。這種規定,上則取法于天,下則取法于地,中間則取法于人情,人們之所以能夠集體生活而又和諧一緻的道理都表現出來了。所以三年之喪,是人情味十足的一種禮儀。這種最為隆重的禮儀,是曆代天子所共同遵循的,是古往今來無人違背的,也不知道究竟已經實行了多麼長的時間了。孔子說:“孩子生下三年以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孩子為之服喪三年,這也是普天之下通行的喪禮。”
天地之間的一切生物,隻要是高等的動物,必定都有感情。凡是有感情的動物,沒有不知道愛護自己同類的。就說大的鳥獸吧,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同伴,過了一月,過了一季,還要拐回來巡視;經過過去居住的巢穴時,必定要盤旋,要号叫,要徘徊良久,然後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即使像燕子、麻雀一類的小鳥,在這種情況下,也要叽叽喳喳地哀鳴一陣,然後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在所有的高等動物之中,沒有比人更富于感情的了。所以,人對于死去的雙親,至死也不會忘懷。如果由着那些愚蠢無知或者放蕩無羁者的意思去辦,他們就會早上死了父母,晚上就會忘掉。如果對他們放任不管,那豈不成了連鳥獸也不如了,還怎麼能夠讓大家過集體生活而不發生混亂呢?如果由着那些講究禮儀的君子的意思去辦,則三年的喪服,二十五個月就宣告結束,就像彈指一揮之間那樣地迅速。如果成全他們的心願,那将是哀痛永遠沒有結束之曰。所以先王為賢人與小人制定了一個折中的禮節,使大家都感到合情合理,然後除去喪服。
那麼喪期為一年的喪服是根據什麼制定的呢?回答是:為某些至親而不至尊的親屬服喪滿一年就應除服。這是什麼道理呢?回答是:一年之中,天地已經運行了一周,四季已經循環了一遍,天地之間,萬象無不更新,所以制定出一年的喪服來效法它。
那麼為什麼有的喪期是三年呢?回答是:這是為了更加隆重其事,于是使喪期延長一倍,所以要過兩個周年才除去喪服。那麼喪期是九月以下的又是何道理呢?因為有的親屬趕不上至親那麼親,于是喪期也就達不到一年。
所以五服之中,斬衰三年是最為隆重的喪服,絕麻三月和小功五月是最輕的喪服,齊衰一周年和大功九月是二者之間的喪服。這種規定,上則取法于天,下則取法于地,中間則取法于人情,人們之所以能夠集體生活而又和諧一緻的道理都表現出來了。所以三年之喪,是人情味十足的一種禮儀。這種最為隆重的禮儀,是曆代天子所共同遵循的,是古往今來無人違背的,也不知道究竟已經實行了多麼長的時間了。孔子說:“孩子生下三年以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孩子為之服喪三年,這也是普天之下通行的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