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仲尼燕居

關燈
,也可以說是聖人了。

    兩國國君相見,賓主互相揖讓而先後進入大門。

    進入大門以後,馬上鐘鼓齊鳴。

    賓主互相揖讓而升堂,升堂以後,一獻禮畢,鐘鼓之聲停止。

    ·這時堂下的管樂奏起《象》這首樂曲,而《大武》之舞、《大夏》之舞,一個接着一個地相繼跳起。

    于是陳列美味佳肴,安排應有的禮儀和樂曲,執事人等一個不缺。

    這樣做了以後,客人就不難看出主人待客的深情厚意了。

    此外,走路筆直,合乎曲尺的要求;旋轉的弧度,合乎圓規的要求;車上的鈴聲,合着《采齊》樂曲的節奏;客人出門時,奏起《振羽》這首送别曲;撤席之時,奏起《雍》這首結束曲。

    所以,君子做事,沒有一件不合乎禮的要求。

    客人剛一進門就鐘鼓齊鳴,這是表示歡迎之情。

    歌工升堂合唱《清廟》之詩,這是表現文王的崇高德行;管樂隊在堂下奏起《象》這首樂曲,這是表現武王的偉大功業。

    所以古代的君子要互相溝通感情,根本就用不着說話,隻要通過行禮奏樂就可以表達意思了。

    ” 孔子說:“所謂禮,就是道理;所謂樂,就是節制。

    沒有道理的事君子不做,沒有節制的事君子不做。

    如果不能賦《詩》言志,在禮節上就會出現差錯;能行禮而不能用樂來配合,禮就顯得單調呆闆。

    如果道德淺薄,即便行禮也隻是一個空架子。

    ”孔子又說:“各種制度是由禮來規定的,各種文飾行為也是由禮來規定的,但要實行起來,卻是非人不可呀!”子貢又離席發言說:“請問夔這個人是不是隻懂得樂而對禮卻一竅不通呀?”孔子回答說:“你問的是古代的那個夔嗎?須知古代的人是把精于禮而不精于樂的人叫做素,把精于樂而不精于禮的人叫做偏。

    夔這個人隻不過是在樂的方面的造詣比在禮的方面的造詣高一些罷了,所以隻傳下來一個精通音樂的名聲,須知那是根據古人的标準來說的。

    ” 子張問到如何從政。

    孔子說:“師啊,你往前邊來,聽我給你-說!君子從政,不過是首先自己在禮樂方面精通,然後再拿來付諸實行罷了。

    ”子張似乎沒有聽懂孔子的意思,就又接着發問。

    孔子于是繼續說道:“師,你以為隻有鋪設幾筵,升堂下堂,獻酒進撰,舉杯酬醉,這樣做了才算是禮嗎?你以為隻有在綴兆上扭來扭去,揮動羽籬,敲鐘擊鼓,這祥做了才算是樂嗎?其實,說到就能做到,這就是禮,做起來又使人感到快樂,這就是樂。

    君子隻要在這兩點上狠下工夫,不需要多麼費勁,天下就會太太平平的。

    于是諸侯都來朝拜,萬物各得其所,百官無不烙盡職守。

    禮得到了重視,這就是百姓們為什麼得到了治理;禮被扔到了一邊,這就是百姓們為什麼作亂。

    舉例來說,屋室有室奧和台階之分,坐席有上下之分,乘車有左右之分,行路有先後之分,站立要各就其位。

    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如果屋室沒有室奧和台階之分,堂與室就混亂了;如果席位沒有上下之分,座位就混亂了;如果乘車沒有左右之分,車上的位置就混亂了;如果行路不分先後,道路就混亂了;如果站立沒有順序,誰的位置在哪裡也就混亂了。

    從前聖明的帝王和諸侯,分别貴賤、長幼、遠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使他們不敢互相逾越,用的都是這個辦法啊!”三個學生聽了孔子的這一番高論,心中豁然開朗,好像瞎子重見光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