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順論第五 分職

關燈
就能讓善于言辭的人議論了。

     馬,伯樂這種人相察它,造父這種人駕禦它,賢明的君主乘坐馬車,可以日行千裡。

    沒有相察和駕禦的辛勞,卻有一日千裡的功效,這就是知道乘馬之道了。

    譬如召請客人,飲酒酣暢之際,倡優歌舞彈唱。

    第二天,客人不拜酣使自己快樂的倡優,而拜酣主人,因為是主人命他們這樣做的。

    先王建立功名與此相似,使用各位能人和賢人,在世上功名卓著,人們不把功名歸幹輔佐他的人,而歸于君主,因為是君主使輔臣這樣做的。

    這就象建造官室一定要任用巧匠一樣.什幺緣故呢?回答是;工匠不巧,宮室就造不好。

    國家是極重要的東西,如果國家治理不好,所帶來的危害豈止象官室建造不好那樣呢!巧匠建造宮室的時候,劃圓一定要用圓規,劃方一定要用矩尺,取平直一定要用水準墨線。

    事情完成以後,主人不知圓規、矩尺和水準墨線,隻是賞埸巧匠。

    官室造好以後,人們不知巧匠,而都說:“造得好,這是某某君主、某某帝王的官室。

    ”這個道理是不可不體察的。

     君主中不通曉為君之道的人則不是這樣。

    自己去做做不了,任用賢者又對他們不放心,跟不肖的人議論他們。

    這是功名所以毀敗、國家所以傾危的原因。

     棗子是酸棗樹結的,皮裘是狐皮做的。

    而人們吃酸棗樹結的棗子,穿狐皮做的皮裘,先王當然也要把不是自身所有的當作自己所有來使用。

    商湯、周武王在短短的時間内就完全占有了夏商的百姓,完全占有了夏商的土地,完全占有了複商的财富。

    他們憑惜夏商的百姓安定自身,天下沒有人敢憊害他們,他們利用夏商的土地分封諸侯,天下沒有人敢表示不悅;他們利用夏商的财富賞賜臣下,天下就都争相效力。

    沒有耗費自己一點東西,可是天下都稱頌他們大仁,稱頌他們大義,這是因為他們通曉了使用不是自身所有東西的道理。

     白公勝作亂,控制了楚國,舍不得把楚國倉庫的财物分給别人。

    事發七天,石乞說:“禍患就要到了,舍不得分給别人就把它燒掉,不要讓别人利用它來危害我們。

    ”白公勝又舍不得這樣做。

    到了第九天,葉公進入國都,就發放太府的材物給予民衆,拿出高庫的兵器分配給百姓,借以進攻白公。

    事發十九天白公就失敗而死。

    國家不是自己所有的,卻想占有它,可以說是貪婪到極點了。

    占有了國家,不能用來為别人謀利,又不能用來為自己謀利,可以說是愚蠢到極點了。

    給白公的吝啬打個比喻,就好象貓頭鷹疼愛自己的子女最後反被子女吃掉一樣。

     衛靈公讓民衆在天冷時挖池,宛春勸谏說:“天冷時興辦工程,恐怕損害百姓。

    ”曼公說:“天冷嗎?”宛春說;“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角又有火竈,所以不覺得冷。

    如今百姓衣服破舊不得縫補,鞋子壞了不得編織,您是不冷了,百姓可冷呢!”靈公說:“你說得好。

    ”就下令停止工程。

    侍從們勸谏說:“您下令挖池,不知道天冷,宛春卻知道。

    因為宛春知道就下令停止工程,好處将歸于宛春,而怨恨将歸于您。

    ”靈公說;“不是這樣。

    宛春隻是魯國的一個平民,我舉用了他,百姓對他還沒有什麼了解。

    現在要讓百姓通過這件事了解他。

    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一樣,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嗎?”靈公這樣議論宛春,可算是懂得為君之道了。

     做君主的人,本來就沒有具體職責,而是要根據臣下的職位委派他們責任。

    事情做得好壞,由臣下負責,該賞該罰,由法律規定。

    君主何必親自去做呢?隻要規定臣下的職分就夠了。

    這樣,受賞的人就無須感激誰,被處死的人也無須怨恨誰,人人都反躬自省就夠了。

    這是治理國家的最高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