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識覽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有人拾取。
大智的運用,本來就難以讓人知曉啊。
子産開始治理鄭國時,讓田地有溝渠疆界,讓城邑、鄙野有規定的服色。
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我們有田畝,子産征軍賦。
我們有衣冠,子産收賦稅。
誰要殺子産,我們去幫助。
”三年之後,人民又歌頌他說:“我們有田畝,子産讓它增五谷。
我們有子弟,子産對他們施教育。
子産如果死了,還有誰能繼承他?” 假使鄭簡公、魯哀公面對人民的诽謗非議,就不再任用子産,孔子了,那麼國家一定無所成就,子産,孔子也一定無法施展才能了。
不隻是不能施展才能,即使被治罪,人民也會贊同的。
如今世上都稱贊簡公,哀公賢明,稱贊子産、孔子有才能。
這兩位君主,很懂得任用人啊。
舟、車開始出現的時候,人們都不習慣,過了三代人們才感到習慣。
開始做好事難道容易嗎?所以聽信愚民之言,任何事都辦不好。
事業之所以成功,全在于君主賢明啊。
魏國攻打中山國,樂羊為将。
樂羊攻下中山國以後,回國向魏文侯報告,顯出誇功驕傲的神色。
文侯察覺了這一點,就命令主管文書的官吏說。
“群臣和賓客獻上的書信,都拿來進上。
”主管文書的官吏搬着兩箱書信進上來。
文侯讓樂将軍看這些書信。
書信都是責難攻打中山國這件事的。
樂将軍轉身退下幾步,向北再拜說:“攻下中山國,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勞啊。
”樂羊攻打中山國的時候,議論的人對這件事的危害一天比一無嚴重了,假使文侯相信了群臣賓客之言,認為中山國不可取,那麼,哪裡用得着兩箱書信呢?隻需一寸長的書信就足以讓樂羊失去功勞了。
文侯是賢明的君主,臣下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的君主呢?一般君主的禍患是,不能不讓他去做,又不能讓他中途不改。
君主凡是去做中途不改變的事情,思想意志、視聽行動無不認為正确,臣下誰還敢認為不對而橫加懷疑呢?君臣都專心去敞,就沒有做不成的事了。
這就是湯,武王之所以在滅亡夏、商中大立功業,勾踐之所以能夠報仇的原因。
隻要君臣全都專心去做,憑仗弱小的國家尚且能如此,更何況憑仗強大的國家呢? 魏襄王跟臣子們一起喝酒,喝到正暢快的時候,魏王為臣子們祝酒,讓臣子們都能得志。
史起站起來回答說:“臣子有的賢明有的不肖,賢明的人得志可以,不肖的人得志就不可以。
”魏王說:“讓群臣都象西門豹當臣子那樣。
”史起回答說;“魏國分配給人民土地,每戶一百畝,邺地偏偏給二百畝,這說明那裡的土地不好。
漳水在它的旁邊,可是西門豹卻不知利用,這說明他很愚蠢。
知道這種情況卻不報告,這說明他不忠。
愚蠢和不忠,不可效法。
”魏王無話回答他。
第二天,召來史起問他說,“漳水還可以灌溉邺的田地嗎?”史起回答說:“可以。
”魏王說,“你何不替我去做這件事?。
史起說;“我擔心您不能做啊。
”魏王說:“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這件事,我全都聽你的。
”史超恭恭敬敬地答應了,并對魏王說:“我去做這件事,那裡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嚴重了會弄死我,次之也會淩辱我。
即使我被弄死或被淩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繼續完成這件事。
”魏王說;“好吧。
”派他去當邺令。
史起于是去邺開始了引漳工程,邺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要淩辱他,史起不敢出門,躲了起來。
魏壬就派别人最終完成這一工程。
水流到了田裡,人民大大受益,一起歌頌他說;“邺地有賢令,此人是史公。
引漳水,灌邺田。
古來鹽堿地,能長稻和谷。
”假使人民知道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那就沒有任用賢人的必要了,賢主忠臣,如果不能教導愚蠢鄙陋的人,那麼名聲就不能流傳到後世,政績也不能對當代有利了。
史起不是不知道事物的發展趨勢,他明知要遭到民衆的怨恨,卻還要治理漳水,是因為他忠于君主。
魏襄王可說是能對善于做出決斷了。
如果真能對善行做出決斷,那麼衆人即使喧嘩,也不會因此而改變。
功業之所以難于建立,大概一定是由于衆人的吵吵鬧鬧吧!國家的殘破滅亡,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啊。
所以在衆人的吵吵鬧鬧之中,不可不加以研究體會。
一般的君主以為衆人的吵吵鬧鬧就停止了行善,賢明的君主卻在衆人的吵吵鬧捅之中建立起功業。
察微 原文: 六曰: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溪,若白垩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
且治亂存亡則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
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
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賜失之矣。
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複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楚之邊邑曰卑梁,其處女與吳之邊邑處女桑於境上,戲而傷卑梁之處女。
卑梁人操其傷子以讓吳人,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
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卑梁公怒,曰:“吳人焉敢攻吾邑?”舉兵反攻之,老弱盡殺之矣。
吳王夷昧聞之,怒,使人舉兵侵楚之邊邑,克夷而後去之。
吳、楚以此大隆。
吳公子光又率師與楚人戰於雞父,大敗楚人,獲其帥潘子臣、小帷子、陳夏齧。
又反伐郢,得荊平王之夫人以歸,實為雞父之戰。
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
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
《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楚不能之也。
鄭公子歸生率師伐宋。
宋華元率師應之大棘,羊斟禦。
明日将戰,華元殺羊飨士,羊斟不與焉。
明日戰,怒謂華元曰:“昨日之事,子為制;今日之事,我為制。
”遂驅入於鄭師。
宋師敗績,華元虜。
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發。
戰,大機也。
飨士而忘其禦也,将以此敗而為虜,豈不宜哉!故凡戰必悉熟偏備,知彼知己,然後可也。
魯季氏與郈氏鬥雞,郈氏介其雞,季氏為之金距。
季氏之雞不勝,季平子怒,因歸郈氏之宮,而益其宅。
郈昭伯怒,傷之於昭公,曰:“禘於襄公之廟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盡舞於季氏。
季氏之舞道,無上久矣。
弗誅,必危社稷。
”公怒,不審,乃使郈昭伯将師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宮。
仲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無季氏,則吾族也死亡無日矣。
”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為一,郈昭伯不勝而死。
昭公懼,遂出奔齊,卒於幹侯。
魯昭聽傷而不辯其義,懼以魯國不勝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與季氏同患也。
是不達乎人心也。
不達乎人心,位雖尊。
何益於安也?以魯國恐不勝一季氏,況於三季?同惡固相助。
權物若此其過也,非獨仲、叔氏也,魯國皆恐。
魯國皆恐,則是與一國為敵也,其得至幹侯而卒猶遠。
譯文: 假設治和亂、存和亡的區别象高山和漂谷,象白土和黑漆那樣分明,那就社有必要運用智慧,即使蠢人也可以知道了。
然而治和亂、存和亡的區别并不是這樣。
好象可知,又好象不可知,好象可見,又好象不可見。
所以有才智的人、賢明的人都在千思百慮、用盡心思去探求治亂存亡的征兆,盡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衩的叛亂事件和東夷八國不聽王命的陰謀。
所以治亂存亡,它們剛剛出現的時候就象秋毫那樣,能夠明察秋毫,大事就不會出現過失了。
魯國的法令規定,魯國人在其它諸侯國給人當奴仆,有能贖出他們的,可以從國庫中支取金錢。
子貢從其它諸侯國贖出了做奴仆的魯國人,回來卻推辭,不支取金外。
紮予說:“端木賜做錯了。
從今以後,魯國人不會再贖人了。
”支取金錢,對品行并沒有損害,不支取金錢,就不會有人再贖人了。
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個人用牛來酬謝他,子路收下了牛。
孔子說;“魯國人一定會救溺水的人了。
”孔子能從細小處看到結果,這是由于他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觀察得遠啊。
楚國有個邊境城邑叫卑梁,那裡的姑娘與吳國邊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邊境上采桑葉,嬉戲時,吳國的姑娘傷了卑粱的蛄娘。
卑梁人帶着受傷的姑娘去責備吳國人,吳國人應答很不恭敬,卑梁人很惱怒,殺死了那個吳國人就走了。
吳國人去報複,把那個楚國人全家都殺死了。
卑粱的守邑大夫大怒,說;“吳國人怎麼竟敢攻打我的城邑?”發兵去攻打吳國人,連老弱全都殺死了。
吳王夷昧聽到這事以後大怒,派人率兵侵犯楚國的邊境城邑,攻克楚國邊邑,把它夷為平地,然後才離開。
吳國,楚國因此展開大戰。
吳公子光又率領軍隊在雞父跟楚國軍隊交戰,把楚軍打得大毆,俘虜了楚軍的主帥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陳國的夏齧。
又接着攻打郢,得到了楚乎王的夫人,把她帶回吳國。
這實際上還是雞父之戰的繼續。
凡是要守住國家,最上等的是洞察事情的開端,其次是預見到事情的結局,再次是随着事情的發展了解它。
這三樣都做不到,國家一定危險,自身一定困窘。
《孝經》上說:“高卻不傾危,因此能夠長期保住尊貴,滿卻不外溢,因此能夠長期保住富足。
富貴不離身,然後才能保住國家,使人民和諧。
”楚國恰恰不能做到這些。
鄭公子歸生率領軍隊攻打宋同。
宋國的華元率領軍隊在大軍迎敵,羊斟給他怍馭手。
第二天将要作戰,華元殺了羊宴享甲士,羊斟卻不在宴享的人中。
第二天作戰的時候,羊斟憤怒地對華元說:“昨天宴享的事由你掌握,今天駕車的事該由我掌握了。
”于是把車一直趕進鄭國軍隊裡。
宋國軍隊大敗,華元被俘。
弩牙相差一個米粒就不能發射。
戰争正象一個大的弩牙。
宴享甲士卻忘了自己的馭手,将帥因此戰敗被俘,難道不是麻該的嗎?所以,凡作戰一定要熟悉全部情況,做好全面準備,知己知彼,然後才可以作戰。
魯國的季氏與郈氏鬥雞,郈氏給他的雞披上甲,季氏給雞套上金屬爪。
季氏的雞沒有鬥勝,季平子很生氣,于是侵占郈氏的房屋,擴大自己的住宅。
郈昭伯非常惱怒,就在昭公面前诋毀季氏說:“在襄公之廟舉行大祭的時候,舞蹈的人僅有十六人而已,其餘的人都到季氏家去跳舞了。
季氏家舞蹈人數超過規格,他日無君主已經很長時間了。
不殺掉他,一定會危害國家。
”昭公大怒,不加詳察,就派郈昭伯率輛軍隊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庭院。
仲孫氏、叔孫氏彼此商量說:“如果沒有了季氏。
那我們家接離滅亡就沒有幾天了。
”于是發兵前往救助,攻破院牆的西北角進人庭院,三家合兵一處,郈昭伯不能取勝而被殺死。
昭公害怕了,于是逃亡型齊國,後來死在幹侯。
魯昭公聽信诋毀季氏的話,卻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理,他隻害怕憑着魯國不能勝過季氏,卻不知道仲孫氏,叔孫氏也很恐懼,他們與季孫氏是患難與共的。
這
大智的運用,本來就難以讓人知曉啊。
子産開始治理鄭國時,讓田地有溝渠疆界,讓城邑、鄙野有規定的服色。
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我們有田畝,子産征軍賦。
我們有衣冠,子産收賦稅。
誰要殺子産,我們去幫助。
”三年之後,人民又歌頌他說:“我們有田畝,子産讓它增五谷。
我們有子弟,子産對他們施教育。
子産如果死了,還有誰能繼承他?” 假使鄭簡公、魯哀公面對人民的诽謗非議,就不再任用子産,孔子了,那麼國家一定無所成就,子産,孔子也一定無法施展才能了。
不隻是不能施展才能,即使被治罪,人民也會贊同的。
如今世上都稱贊簡公,哀公賢明,稱贊子産、孔子有才能。
這兩位君主,很懂得任用人啊。
舟、車開始出現的時候,人們都不習慣,過了三代人們才感到習慣。
開始做好事難道容易嗎?所以聽信愚民之言,任何事都辦不好。
事業之所以成功,全在于君主賢明啊。
魏國攻打中山國,樂羊為将。
樂羊攻下中山國以後,回國向魏文侯報告,顯出誇功驕傲的神色。
文侯察覺了這一點,就命令主管文書的官吏說。
“群臣和賓客獻上的書信,都拿來進上。
”主管文書的官吏搬着兩箱書信進上來。
文侯讓樂将軍看這些書信。
書信都是責難攻打中山國這件事的。
樂将軍轉身退下幾步,向北再拜說:“攻下中山國,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勞啊。
”樂羊攻打中山國的時候,議論的人對這件事的危害一天比一無嚴重了,假使文侯相信了群臣賓客之言,認為中山國不可取,那麼,哪裡用得着兩箱書信呢?隻需一寸長的書信就足以讓樂羊失去功勞了。
文侯是賢明的君主,臣下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的君主呢?一般君主的禍患是,不能不讓他去做,又不能讓他中途不改。
君主凡是去做中途不改變的事情,思想意志、視聽行動無不認為正确,臣下誰還敢認為不對而橫加懷疑呢?君臣都專心去敞,就沒有做不成的事了。
這就是湯,武王之所以在滅亡夏、商中大立功業,勾踐之所以能夠報仇的原因。
隻要君臣全都專心去做,憑仗弱小的國家尚且能如此,更何況憑仗強大的國家呢? 魏襄王跟臣子們一起喝酒,喝到正暢快的時候,魏王為臣子們祝酒,讓臣子們都能得志。
史起站起來回答說:“臣子有的賢明有的不肖,賢明的人得志可以,不肖的人得志就不可以。
”魏王說:“讓群臣都象西門豹當臣子那樣。
”史起回答說;“魏國分配給人民土地,每戶一百畝,邺地偏偏給二百畝,這說明那裡的土地不好。
漳水在它的旁邊,可是西門豹卻不知利用,這說明他很愚蠢。
知道這種情況卻不報告,這說明他不忠。
愚蠢和不忠,不可效法。
”魏王無話回答他。
第二天,召來史起問他說,“漳水還可以灌溉邺的田地嗎?”史起回答說:“可以。
”魏王說,“你何不替我去做這件事?。
史起說;“我擔心您不能做啊。
”魏王說:“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這件事,我全都聽你的。
”史超恭恭敬敬地答應了,并對魏王說:“我去做這件事,那裡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嚴重了會弄死我,次之也會淩辱我。
即使我被弄死或被淩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繼續完成這件事。
”魏王說;“好吧。
”派他去當邺令。
史起于是去邺開始了引漳工程,邺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要淩辱他,史起不敢出門,躲了起來。
魏壬就派别人最終完成這一工程。
水流到了田裡,人民大大受益,一起歌頌他說;“邺地有賢令,此人是史公。
引漳水,灌邺田。
古來鹽堿地,能長稻和谷。
”假使人民知道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那就沒有任用賢人的必要了,賢主忠臣,如果不能教導愚蠢鄙陋的人,那麼名聲就不能流傳到後世,政績也不能對當代有利了。
史起不是不知道事物的發展趨勢,他明知要遭到民衆的怨恨,卻還要治理漳水,是因為他忠于君主。
魏襄王可說是能對善于做出決斷了。
如果真能對善行做出決斷,那麼衆人即使喧嘩,也不會因此而改變。
功業之所以難于建立,大概一定是由于衆人的吵吵鬧鬧吧!國家的殘破滅亡,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啊。
所以在衆人的吵吵鬧鬧之中,不可不加以研究體會。
一般的君主以為衆人的吵吵鬧鬧就停止了行善,賢明的君主卻在衆人的吵吵鬧捅之中建立起功業。
察微 原文: 六曰: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溪,若白垩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
且治亂存亡則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
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
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賜失之矣。
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複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楚之邊邑曰卑梁,其處女與吳之邊邑處女桑於境上,戲而傷卑梁之處女。
卑梁人操其傷子以讓吳人,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
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卑梁公怒,曰:“吳人焉敢攻吾邑?”舉兵反攻之,老弱盡殺之矣。
吳王夷昧聞之,怒,使人舉兵侵楚之邊邑,克夷而後去之。
吳、楚以此大隆。
吳公子光又率師與楚人戰於雞父,大敗楚人,獲其帥潘子臣、小帷子、陳夏齧。
又反伐郢,得荊平王之夫人以歸,實為雞父之戰。
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
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
《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楚不能之也。
鄭公子歸生率師伐宋。
宋華元率師應之大棘,羊斟禦。
明日将戰,華元殺羊飨士,羊斟不與焉。
明日戰,怒謂華元曰:“昨日之事,子為制;今日之事,我為制。
”遂驅入於鄭師。
宋師敗績,華元虜。
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發。
戰,大機也。
飨士而忘其禦也,将以此敗而為虜,豈不宜哉!故凡戰必悉熟偏備,知彼知己,然後可也。
魯季氏與郈氏鬥雞,郈氏介其雞,季氏為之金距。
季氏之雞不勝,季平子怒,因歸郈氏之宮,而益其宅。
郈昭伯怒,傷之於昭公,曰:“禘於襄公之廟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盡舞於季氏。
季氏之舞道,無上久矣。
弗誅,必危社稷。
”公怒,不審,乃使郈昭伯将師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宮。
仲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無季氏,則吾族也死亡無日矣。
”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為一,郈昭伯不勝而死。
昭公懼,遂出奔齊,卒於幹侯。
魯昭聽傷而不辯其義,懼以魯國不勝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與季氏同患也。
是不達乎人心也。
不達乎人心,位雖尊。
何益於安也?以魯國恐不勝一季氏,況於三季?同惡固相助。
權物若此其過也,非獨仲、叔氏也,魯國皆恐。
魯國皆恐,則是與一國為敵也,其得至幹侯而卒猶遠。
譯文: 假設治和亂、存和亡的區别象高山和漂谷,象白土和黑漆那樣分明,那就社有必要運用智慧,即使蠢人也可以知道了。
然而治和亂、存和亡的區别并不是這樣。
好象可知,又好象不可知,好象可見,又好象不可見。
所以有才智的人、賢明的人都在千思百慮、用盡心思去探求治亂存亡的征兆,盡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衩的叛亂事件和東夷八國不聽王命的陰謀。
所以治亂存亡,它們剛剛出現的時候就象秋毫那樣,能夠明察秋毫,大事就不會出現過失了。
魯國的法令規定,魯國人在其它諸侯國給人當奴仆,有能贖出他們的,可以從國庫中支取金錢。
子貢從其它諸侯國贖出了做奴仆的魯國人,回來卻推辭,不支取金外。
紮予說:“端木賜做錯了。
從今以後,魯國人不會再贖人了。
”支取金錢,對品行并沒有損害,不支取金錢,就不會有人再贖人了。
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個人用牛來酬謝他,子路收下了牛。
孔子說;“魯國人一定會救溺水的人了。
”孔子能從細小處看到結果,這是由于他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觀察得遠啊。
楚國有個邊境城邑叫卑梁,那裡的姑娘與吳國邊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邊境上采桑葉,嬉戲時,吳國的姑娘傷了卑粱的蛄娘。
卑梁人帶着受傷的姑娘去責備吳國人,吳國人應答很不恭敬,卑梁人很惱怒,殺死了那個吳國人就走了。
吳國人去報複,把那個楚國人全家都殺死了。
卑粱的守邑大夫大怒,說;“吳國人怎麼竟敢攻打我的城邑?”發兵去攻打吳國人,連老弱全都殺死了。
吳王夷昧聽到這事以後大怒,派人率兵侵犯楚國的邊境城邑,攻克楚國邊邑,把它夷為平地,然後才離開。
吳國,楚國因此展開大戰。
吳公子光又率領軍隊在雞父跟楚國軍隊交戰,把楚軍打得大毆,俘虜了楚軍的主帥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陳國的夏齧。
又接着攻打郢,得到了楚乎王的夫人,把她帶回吳國。
這實際上還是雞父之戰的繼續。
凡是要守住國家,最上等的是洞察事情的開端,其次是預見到事情的結局,再次是随着事情的發展了解它。
這三樣都做不到,國家一定危險,自身一定困窘。
《孝經》上說:“高卻不傾危,因此能夠長期保住尊貴,滿卻不外溢,因此能夠長期保住富足。
富貴不離身,然後才能保住國家,使人民和諧。
”楚國恰恰不能做到這些。
鄭公子歸生率領軍隊攻打宋同。
宋國的華元率領軍隊在大軍迎敵,羊斟給他怍馭手。
第二天将要作戰,華元殺了羊宴享甲士,羊斟卻不在宴享的人中。
第二天作戰的時候,羊斟憤怒地對華元說:“昨天宴享的事由你掌握,今天駕車的事該由我掌握了。
”于是把車一直趕進鄭國軍隊裡。
宋國軍隊大敗,華元被俘。
弩牙相差一個米粒就不能發射。
戰争正象一個大的弩牙。
宴享甲士卻忘了自己的馭手,将帥因此戰敗被俘,難道不是麻該的嗎?所以,凡作戰一定要熟悉全部情況,做好全面準備,知己知彼,然後才可以作戰。
魯國的季氏與郈氏鬥雞,郈氏給他的雞披上甲,季氏給雞套上金屬爪。
季氏的雞沒有鬥勝,季平子很生氣,于是侵占郈氏的房屋,擴大自己的住宅。
郈昭伯非常惱怒,就在昭公面前诋毀季氏說:“在襄公之廟舉行大祭的時候,舞蹈的人僅有十六人而已,其餘的人都到季氏家去跳舞了。
季氏家舞蹈人數超過規格,他日無君主已經很長時間了。
不殺掉他,一定會危害國家。
”昭公大怒,不加詳察,就派郈昭伯率輛軍隊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庭院。
仲孫氏、叔孫氏彼此商量說:“如果沒有了季氏。
那我們家接離滅亡就沒有幾天了。
”于是發兵前往救助,攻破院牆的西北角進人庭院,三家合兵一處,郈昭伯不能取勝而被殺死。
昭公害怕了,于是逃亡型齊國,後來死在幹侯。
魯昭公聽信诋毀季氏的話,卻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理,他隻害怕憑着魯國不能勝過季氏,卻不知道仲孫氏,叔孫氏也很恐懼,他們與季孫氏是患難與共的。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