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其良知·

關燈
,而所論雲然者,亦是未能脫去舊時解說文義之習,是為此三段書分疏比合,以求融合貫通,而自添許多意見纏繞,反使用功不專一也。

    近時懸空去做勿忘勿助者,其意見正有此病,最能耽誤人,不可不滌除耳。

     【譯文】 “盡心”等三個方面(參見《徐愛錄》有關内容),我曾經用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的觀點來說明,已經十分清楚了,沒有什麼可懷疑的。

    對于盡心、知性、知天的人,不需再講存心、養性、事天,也不需再講“夭壽不二,修身以俟”。

    因為,存心、養性和“修身以俟”的功夫已在盡心、知性、知天中間了。

    能夠存心、養性、事天的人,雖沒有達到盡心、知天的程度,但已是在用盡心、知天的功夫,也就不用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了。

    因為“夭壽不二,修身以俟”的功夫已在存心、養性、事天之中了。

    例如行路這件事,盡心、知天的人,仿佛年輕力壯的人,能夠在上千裡的路程中來回奔跑。

    存心、事天的人,仿佛年少的兒童,僅能在院子中學習走路。

    “夭壽不二,修身以俟”的人,仿佛襁褓中的嬰孩,隻可讓他扶着牆壁慢慢學習站立移步。

    既然已經能在數千裡的路上來回奔跑,就不必再要他在院子中學習走路,因為在院子中走路已不成問題。

    既然已經能在院子中走路,就不必再要他扶着牆壁學習站立移步,因為站立移步已不成問題。

    然而,學習站立移步是在院子中學習走路的基礎;在院子中學習走路,是數千裡來回奔跑的基礎,兩者之間原本是一回事,但其間工夫的難易程度卻相差甚遠。

    就心、性、天而言,其本質是相同的,所以它們的效果也相同。

    但是,盡心、知性、知天三種人的人品與才力有高低之分,不能超越等級而行動。

    認真琢磨您的觀點後,我認為,您是擔心盡心、知天的人,會因摒棄了存心、修身的工夫,相反會對盡心、知天有所損害。

    這是憂慮聖人的工夫會有間斷,而不懂得應該為自己的工夫還不夠真切而憂慮。

    我們的工夫,必須一心一意地在“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上做,如此就是盡心、知天工夫的開端。

    正如學習站立移步,是學習奔走千裡的開端。

    如今,我憂慮的是不能站立移步,又怎會去憂慮不能奔走千裡呢?又怎會為那些已能奔走千裡的人去憂慮他會忘掉站立移步的本領呢?您的見識本來超然出衆,但就您所說而言,還是不能擺脫從前解說文義的習慣,因此您才把知天、事天、夭壽不二看成三部分,并加以分析、比較、綜合,以求融彙貫通,而又增加了許多自己模棱兩可的意見,反而使工夫不能專一。

    近來,憑空去做勿忘勿助工夫的人,他們也是犯了同樣的毛病,這毛病誤人匪淺,不能不徹底剔除。

     〔評析〕 孔子《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

    ”對于學過的功課、讀過的書,必須不間斷地反複溫習,才能加深理解,鍛煉記憶,産生新知,所以孔夫子把它放在交友切磋、道德學問之首,以示對之重視。

    朱熹說過:“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謂學;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謂習。

    ”又說:此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可見其貴。

     【原文】 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一節,至當歸一,更無可疑。

    此便是文蔚曾著實用功,然後能為此言。

    此本不是險僻難見的道理,人或意見不同者,還是良知尚有纖翳潛伏。

    若除去此纖翳,即自無不洞然矣。

    已作書後,移卧檐間,偶遇無事,遂複答此。

    文蔚之學既已得其大者,此等處久當釋然自解,本不必屑屑如此分疏。

    但承相愛之厚,千裡差人遠及,諄諄下問,而竟虛來意,又自不能已于言也。

    然直戆煩縷已甚,恃在信愛,當不為罪。

    惟浚處及謙之、崇一處,各得轉錄一通寄視之,尤承一體之好也。

    右南大吉靈錄 【譯文】 您所講的尊德性和道問學這一節,認為其間是恰當統一的,再無可疑之處。

    這便是您曾切實用功後才能作如是說。

    這原本不是艱澀難懂的道理。

    有的人持不同意見,主要是因為其良知中還隐藏着細微的塵埃。

    若将這些塵埃蕩滌幹淨,良知自會洞然光明了。

    信寫完後,移卧屋檐下,偶爾無别的事,就又添了幾句。

    您的學問已将關鍵問題抓住了,這些問題待天長日久後自會理解,原本無需作如此的瑣細講解。

    然而,承蒙您的關愛,不遠千裡派人趕來虛心請教,為了不辜負您的一片心意,當然不可不說。

    但是,我又說得過于直率、瑣碎了。

    依仗您對我的厚愛,我想不會得罪于您的。

    我這一封信請轉錄幾份,分别寄給惟浚、謙之、崇一等人閱覽,尤承一體之好。

    以上為南元善摘錄 〔評析〕 良知如水性。

    水性是想清澈的,然而沙土、石子使它變得污穢了;人性是想平正的,嗜欲使它受到傷害,隻有聖人能夠遺忘萬物而反歸本性。

    所以,聖人不用智慧來役使萬物,不用欲望來惑亂平和。

    然而,不聞道,不緻知,就無以返歸本性;不通達于事物,就不能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