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其良知·
關燈
小
中
大
始。
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
”其說是矣。
【譯文】 孟子認為“堯舜之道,孝悌而已”,這是從人的良知最真切笃實、不容隐藏的地方提醒人,讓人在輔佐君主、結交朋友、仁愛百姓、喜愛事物和動靜語默中,都隻是一心地去推緻他那孝親敬兄的真誠懇切的良知,如此就自然會處處大道。
天下之事雖千變萬化,乃至無窮無盡,但隻要推緻這孝親敬兄的真誠懇切的良知去應付千變萬化,就不存在疏漏的問題,這正是因為隻有一個良知的原因。
除了一心孝親敬兄的良知外,再别無其它的良知可緻。
因此,孟子才說了“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的話。
這正是“惟精唯一”的學問,放之四海而皆準,在後世施行也無一例外。
您說:“想在孝親敬兄之間,尋求良知的學問”,就自己用功的着手處而言,亦無不可。
若說要從緻其良知的真誠懇切中求得盡到孝親敬兄之道,也未嘗不可。
程颢說:“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少,謂是仁之本則不可。
”這句話說的十分正确(其實,在《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中,這句話應為程頤所言)。
〔評析〕 凡是治理國家,必先從事于治本,然後才去治末。
所謂本,不是指的耕耘種植,而指的從事于治人。
所謂從事于治人,不是指的讓貧窮的人變富,而是指的緻力于根本。
緻力于根本,沒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儒家的仁、義就是以孝為本。
【原文】 “臆”、“逆”、“先覺”之說,文蔚謂“誠則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
甚善甚善!間有攙搭處,則前已言之矣。
惟浚之言,亦未為不是。
在文蔚須有取于惟浚之言而後盡,在惟浚又須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後明。
不然,則亦未免各有倚著之病也。
舜察迩言而詢刍荛,非是以迩言當察,刍荛當詢,而後如此。
乃良知之發見流行,光明圓瑩,更無挂礙遮隔處,此所以謂之大知。
才有執著意必,其知便小矣。
講學中自有去取分辨,然就心地上着實用工夫,卻須如此方是。
【譯文】 諸如“不臆不信”、“不逆詐”、“先覺”等主張,您認為隻要能誠,即便是羊腸小道、迂曲防禦,也均為緻良知的作用。
這種觀點很正确,對于其中的有些摻雜搭配的問題,我在前面已經作了解釋。
惟浚(陳九川)所言,也不能說是錯誤的。
就您而言,應該汲取惟浚的主張才完備,而就惟浚而言,又必須汲取您的主張才能更明白,不然,難免有各執一詞的偏執毛病。
虞舜愛思考淺近的話,并且向樵夫請教。
這并非淺近的話應當去思考,而是舜認為當向樵夫請教,所以他才這樣做。
這正是舜的良知顯現作用,其良知光明圓淨,沒有一點障礙和遮蔽,所以他被稱為“大知”。
隻要舜沾了一點執着和意、必,他的“知”就小了。
在講學中,自然有取舍和分辨,但是,在心地上切實用功,隻有這樣才算可以了。
〔評析〕 一天,有個學生問孔夫子:“先生,你的學問是怎麼來的?”孔子回答道:“我也沒有特殊之處,隻因從小愛好學習,後來知識積累漸漸多了,終于明白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整套道理,我的眼界從此便開闊了。
”舜的大知也是這樣得來的。
【原文】 “盡心”三節,區區曾有生知、學知、困知之說。
頗已明白,無可疑者。
蓋盡心、知性、知天者,不必說存心、養性,事天,不必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
而存心、養性與“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
存心、養性、事天者,雖未到得盡心、知天的地位,然已是在那裡做個求到盡心、知天的工夫,更不必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
譬之行路,盡心、知天者,如年力壯健之人,既能奔走往來于數千裡之間者也。
存心、事天者,如童稚之年,使之學習步趨于庭除之間者也。
“夭壽不二、修身以俟”者,如襁褓之孩,方使之扶牆傍壁,而漸學起立移步者也。
既已能奔走往來于千裡之間者,則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間而學步趨,而步趨于庭除之間,自無弗能矣。
既已能步趨于庭除之間,則不必更使之扶牆傍壁而學起立移步,而起立移步自無弗能矣。
然學起立移步,便是學步趨庭除之始,學步趨庭除,便是學奔走往來于數千裡之基,固非有二事,但其工夫之難易則相去懸絕矣。
心也,性也,天也,一也。
故及其知之成功則一。
然而三者人品力量,自有階級,不可躐等而能也。
細觀文蔚之論,其意以恐盡心、知天者,廢卻存心、修身之功,而反為盡心、知天之病。
是蓋為聖人憂工夫之或間斷,而不知為自己憂工夫之未真切也。
吾侪用工,卻須專心緻志,在“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上做,隻此便是做盡心、知天工夫始。
正如學期起立移步,便是學奔走千裡之始。
吾方自慮其不能起立移步,而豈遽其不能奔走千裡,又況為奔走千裡者而慮其或遺忘于起立移步之習哉?文蔚識見本自超絕邁往
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
”其說是矣。
【譯文】 孟子認為“堯舜之道,孝悌而已”,這是從人的良知最真切笃實、不容隐藏的地方提醒人,讓人在輔佐君主、結交朋友、仁愛百姓、喜愛事物和動靜語默中,都隻是一心地去推緻他那孝親敬兄的真誠懇切的良知,如此就自然會處處大道。
天下之事雖千變萬化,乃至無窮無盡,但隻要推緻這孝親敬兄的真誠懇切的良知去應付千變萬化,就不存在疏漏的問題,這正是因為隻有一個良知的原因。
除了一心孝親敬兄的良知外,再别無其它的良知可緻。
因此,孟子才說了“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的話。
這正是“惟精唯一”的學問,放之四海而皆準,在後世施行也無一例外。
您說:“想在孝親敬兄之間,尋求良知的學問”,就自己用功的着手處而言,亦無不可。
若說要從緻其良知的真誠懇切中求得盡到孝親敬兄之道,也未嘗不可。
程颢說:“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少,謂是仁之本則不可。
”這句話說的十分正确(其實,在《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中,這句話應為程頤所言)。
〔評析〕 凡是治理國家,必先從事于治本,然後才去治末。
所謂本,不是指的耕耘種植,而指的從事于治人。
所謂從事于治人,不是指的讓貧窮的人變富,而是指的緻力于根本。
緻力于根本,沒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儒家的仁、義就是以孝為本。
【原文】 “臆”、“逆”、“先覺”之說,文蔚謂“誠則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
甚善甚善!間有攙搭處,則前已言之矣。
惟浚之言,亦未為不是。
在文蔚須有取于惟浚之言而後盡,在惟浚又須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後明。
不然,則亦未免各有倚著之病也。
舜察迩言而詢刍荛,非是以迩言當察,刍荛當詢,而後如此。
乃良知之發見流行,光明圓瑩,更無挂礙遮隔處,此所以謂之大知。
才有執著意必,其知便小矣。
講學中自有去取分辨,然就心地上着實用工夫,卻須如此方是。
【譯文】 諸如“不臆不信”、“不逆詐”、“先覺”等主張,您認為隻要能誠,即便是羊腸小道、迂曲防禦,也均為緻良知的作用。
這種觀點很正确,對于其中的有些摻雜搭配的問題,我在前面已經作了解釋。
惟浚(陳九川)所言,也不能說是錯誤的。
就您而言,應該汲取惟浚的主張才完備,而就惟浚而言,又必須汲取您的主張才能更明白,不然,難免有各執一詞的偏執毛病。
虞舜愛思考淺近的話,并且向樵夫請教。
這并非淺近的話應當去思考,而是舜認為當向樵夫請教,所以他才這樣做。
這正是舜的良知顯現作用,其良知光明圓淨,沒有一點障礙和遮蔽,所以他被稱為“大知”。
隻要舜沾了一點執着和意、必,他的“知”就小了。
在講學中,自然有取舍和分辨,但是,在心地上切實用功,隻有這樣才算可以了。
〔評析〕 一天,有個學生問孔夫子:“先生,你的學問是怎麼來的?”孔子回答道:“我也沒有特殊之處,隻因從小愛好學習,後來知識積累漸漸多了,終于明白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整套道理,我的眼界從此便開闊了。
”舜的大知也是這樣得來的。
【原文】 “盡心”三節,區區曾有生知、學知、困知之說。
頗已明白,無可疑者。
蓋盡心、知性、知天者,不必說存心、養性,事天,不必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
而存心、養性與“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
存心、養性、事天者,雖未到得盡心、知天的地位,然已是在那裡做個求到盡心、知天的工夫,更不必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
譬之行路,盡心、知天者,如年力壯健之人,既能奔走往來于數千裡之間者也。
存心、事天者,如童稚之年,使之學習步趨于庭除之間者也。
“夭壽不二、修身以俟”者,如襁褓之孩,方使之扶牆傍壁,而漸學起立移步者也。
既已能奔走往來于千裡之間者,則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間而學步趨,而步趨于庭除之間,自無弗能矣。
既已能步趨于庭除之間,則不必更使之扶牆傍壁而學起立移步,而起立移步自無弗能矣。
然學起立移步,便是學步趨庭除之始,學步趨庭除,便是學奔走往來于數千裡之基,固非有二事,但其工夫之難易則相去懸絕矣。
心也,性也,天也,一也。
故及其知之成功則一。
然而三者人品力量,自有階級,不可躐等而能也。
細觀文蔚之論,其意以恐盡心、知天者,廢卻存心、修身之功,而反為盡心、知天之病。
是蓋為聖人憂工夫之或間斷,而不知為自己憂工夫之未真切也。
吾侪用工,卻須專心緻志,在“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上做,隻此便是做盡心、知天工夫始。
正如學期起立移步,便是學奔走千裡之始。
吾方自慮其不能起立移步,而豈遽其不能奔走千裡,又況為奔走千裡者而慮其或遺忘于起立移步之習哉?文蔚識見本自超絕邁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