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莊子注》中之自然義
關燈
小
中
大
然各用其性,而天機玄發,則古今上下無為,誰有為也。
(《天道》,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注。
) 無為之與有為,在莊老之書,本分别言之,今郭象則謂率性而動,即有為,即無為,二者一以貫之矣。
萬有萬形皆本自然,即皆率性,則天下古今上下皆無為也,于何複有有為?故曰:工人無為于刻木,而有為于用斧。
主無為于親事,而有為于用巨。
臣能親事,主能用臣。
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
各當其能,則天理自然,非有為也。
……故各司其任,則上下鹹得,而無為之理至矣。
(《天道》,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一節,注。
) 治莊老者每以刻木為有為,今郭象乃以刻木為無為,運斧為有為。
此一分辨,亦有其不得已之苦衷。
蓋僅曰刻木,則若傷木之性。
今曰運斧,則不得謂是傷斧之性,而運斧即刻木矣。
宋儒繼起,乃曰:"我寫字一心在字上,卻非要字好。
"因要字好乃有為,而一心在字上,則仍是無為,非有為也。
莊書《天道》篇原誼,在上者當無為,在下者當有為,今郭象又易其說,謂各司其任,各當其能,即有為,即無為,于是無為非真無為,乃率性當理無背自然,而各有所自得之謂無為矣。
蓋有為在我,無為在理,苟能破我而從理,則一切之為皆出自然,更不須辨無為與有為也。
故郭象又曰: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所不無為哉?主上不為冢宰之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
冢宰不為百官之所執,則百官靜而禦事矣。
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則萬民靜而安其業類。
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
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蟲,孰能有為而成哉?是故彌無為而彌尊也。
(《天道》,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一節,注。
) 自郭象言之,則萬物率性而動,當理而為,皆即各足自得,皆即自然無為,而實則一切皆有為矣。
故曰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所不無為哉?鸢飛魚躍,與上下察,飛與躍皆有為也。
然皆不出于鸢與魚之欲為此飛與躍,而皆出于鸢與魚之天性之自然而為此飛與躍。
則此即無為矣。
故無為者,非真無為,乃君子之無入而不自得,乃一任其自然,率性而為之之謂無為也。
故郭象又曰:足能行而放之,手能執而任之,聽耳之所聞,視目之所見,知止其所不知,能止其所不能,用其自用,為其自為,恣其性内,而無纖芥于分外,此無為之至易也。
……率性而動,動不過分,天下之至易者也。
……然知以無涯傷性,心以欲惡蕩真,故乃釋此無為之至易,而行彼有為之至難,……此世之常患也。
(《人間世》,福輕乎羽,莫之知載,注。
) 故無為者,由郭象言之,即約守乎其性分之内,而自用自為之謂。
性分者,約之彌小,通之彌大。
故獨化即自然之全體,無為雖約乎各自之本分,而其體則實彌綸古今上下,而無乎不周遍也。
故郭象又曰: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則形雖彌異,其然彌同也。
(《齊物論》,樂出虛,蒸成菌,注。
) 古今上下,萬有萬物,一通乎無為,大同乎率性,共本乎自然,乃以合成此一天。
故至約者,即所以為大通,而至易者,乃可以成其至難矣。
故郭象又言之曰: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
故雖區區之身,必舉天下以奉之。
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
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
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
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也。
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衆。
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
……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強也。
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
故所知不以無涯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暗相與會而俱全矣。
斯以其所知養其所不知者也。
(《大宗師》,知人之所知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注。
) 夫若是,故人之所知有涯,而所不知者無涯。
人之所為有限,而所不為者無限。
抑且知由不知出,為由不為來。
不知何以能知,不為何以有為?欻然知,欻然為。
所知雖有涯,所為雖有分,而皆自不知出,由不為來。
知與為,乃與不知不為者暗會而俱全,斯謂之率性,斯之謂循理,斯之謂自然。
故自然率性而循理,斯可無為矣。
此所謂無為者,非貴夫無知與不為,乃約其知與為于性分之所能知與其所當為,而一任夫自然之理耳。
故有為即無為,無為即有為,此實天人合一之最高義也。
然則郭象之言自然,言無為,其意乃近于儒家之言率性與循理。
率性即循理,性與理皆屬天,而于人乎見。
故郭象又言之,曰: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耳。
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
自知耳,不知也。
不知也,則知出于不知矣。
自為耳,不為也。
不為也,則為出于不為矣。
故人能約其性分之所至以循乎天理,斯人而即天矣。
前之如《中庸》,後之如宋明儒,其于性理道命之淵旨,凡所闡發,豈不郭象之注《莊》,多有與之暗相扶會乎?惟儒家之義,多主從道問學以進企乎聖智之高明與精微,而郭象之說,轉似主于尊德性,以下逮于群衆之廣大與中庸,此則其異也。
郭象又曰:為出于不為,故以不為為主。
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為宗。
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
(《大宗師》,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注。
) 知稱絕,為名去,一任乎自然,即儒家所謂一本乎天也。
一本乎天,即一本乎性命之理也。
故郭象又曰:無為者,非拱默之謂也。
有各任其自為,則性命安矣。
(《在宥》,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注。
) 又曰:物之生也,非知生而生也,則生之行也,豈知行而行哉?故足不知所以行,目不知所以見,心不知所以知,俛然而自得矣。
乘萬物,禦群才之所為,使群才各自得,萬物各自為,則天下莫不逍遙矣。
(《秋水》,夔憐蚿,蚿憐蛇一節,注。
) 故郭象之所謂無為者,乃萬物之各自為,故無為即自然也,自然即自得也。
自得即率性而動,率性而動即無待也。
此皆郭象之說之首尾一體,本末一條,自成其為一家之系統也。
若以自然論為郭象思想之體,則無為論乃郭象思想之用。
合此二者,而通觀之,斯郭象一家議論之體用備見矣。
(一二) 今再綜述郭象自然論之大義。
蓋天地間萬形萬化之生之有,皆不自無生,不自無有。
亦不自道生,不自道有。
複不自天生,不自天有。
皆萬形萬化之自然生,自然有。
一切萬形萬化皆自然生,自然有,故先後不相待而成,彼我不相制而得。
故無所用其知與故,作與為。
知亦自然而知,為亦自然而為,能亦自然而能,得亦自然而得。
此之謂物之性,此之謂物之理,即此之謂物之自然。
亦可謂此即是物之天也。
然則宇宙本體其終為一虛無乎?曰:固至實大有而非虛無也。
然則天地運行其有所定命乎?曰:此又至變極化而未有所定命也。
然則天地間一切萬有萬形,其如一機械乎?曰:此又各自獨生獨化,互不相待,各自圓成具足,不成其為一機械也。
然則天地之間,其複何有乎?曰:惟此性,惟此理,惟此不已之生生化化,互不相待而各足圓成。
至異也,亦至同也。
人之于其生也,實無所别擇,無所祈向,則惟有任性而動,當理而為,自然順化,一循乎天而止。
此郭象注莊之大義也。
故郭象之說,若未背乎莊而實有超乎莊之外者。
昔人競謂其注《莊》竊之于向秀,而忽于其自有所獨創,則亦非也。
然郭象之說,辨矣而未能謂之是。
唐權載之文集《送渾淪先生遊南嶽序》,述渾淪言,郭氏注《莊》,失于吻合萬物,物無不适。
然則桀骜饕戾,無非遂性。
使後學者懵然不知所奉。
此從其說之影響于人文界者言。
又宗密《原人論》,斥迷執,謂道法自然,萬物皆是自然生化,則石應生草,草或生人。
且天地之氣,本無知也。
人禀天地之氣,安得欻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氣,何無知乎?此從其說之無當于解釋自然界者言。
故郭說雖辨,終不得後人信奉。
而性理淵微之闡發,仍必有待于宋儒。
惟郭注妙義絡繹,清辨斐亹,為人愛誦。
後起儒佛兩家,無形中沾染郭義者實多,爰特為拈出而條理之,使治中國思想史者,亦知有郭象一家之言之如是雲雲也焉耳。
(《天道》,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注。
) 無為之與有為,在莊老之書,本分别言之,今郭象則謂率性而動,即有為,即無為,二者一以貫之矣。
萬有萬形皆本自然,即皆率性,則天下古今上下皆無為也,于何複有有為?故曰:
主無為于親事,而有為于用巨。
臣能親事,主能用臣。
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
各當其能,則天理自然,非有為也。
……故各司其任,則上下鹹得,而無為之理至矣。
(《天道》,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一節,注。
) 治莊老者每以刻木為有為,今郭象乃以刻木為無為,運斧為有為。
此一分辨,亦有其不得已之苦衷。
蓋僅曰刻木,則若傷木之性。
今曰運斧,則不得謂是傷斧之性,而運斧即刻木矣。
宋儒繼起,乃曰:"我寫字一心在字上,卻非要字好。
"因要字好乃有為,而一心在字上,則仍是無為,非有為也。
莊書《天道》篇原誼,在上者當無為,在下者當有為,今郭象又易其說,謂各司其任,各當其能,即有為,即無為,于是無為非真無為,乃率性當理無背自然,而各有所自得之謂無為矣。
蓋有為在我,無為在理,苟能破我而從理,則一切之為皆出自然,更不須辨無為與有為也。
故郭象又曰:
冢宰不為百官之所執,則百官靜而禦事矣。
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則萬民靜而安其業類。
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
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蟲,孰能有為而成哉?是故彌無為而彌尊也。
(《天道》,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一節,注。
) 自郭象言之,則萬物率性而動,當理而為,皆即各足自得,皆即自然無為,而實則一切皆有為矣。
故曰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所不無為哉?鸢飛魚躍,與上下察,飛與躍皆有為也。
然皆不出于鸢與魚之欲為此飛與躍,而皆出于鸢與魚之天性之自然而為此飛與躍。
則此即無為矣。
故無為者,非真無為,乃君子之無入而不自得,乃一任其自然,率性而為之之謂無為也。
故郭象又曰:
……率性而動,動不過分,天下之至易者也。
……然知以無涯傷性,心以欲惡蕩真,故乃釋此無為之至易,而行彼有為之至難,……此世之常患也。
(《人間世》,福輕乎羽,莫之知載,注。
) 故無為者,由郭象言之,即約守乎其性分之内,而自用自為之謂。
性分者,約之彌小,通之彌大。
故獨化即自然之全體,無為雖約乎各自之本分,而其體則實彌綸古今上下,而無乎不周遍也。
故郭象又曰:
(《齊物論》,樂出虛,蒸成菌,注。
) 古今上下,萬有萬物,一通乎無為,大同乎率性,共本乎自然,乃以合成此一天。
故至約者,即所以為大通,而至易者,乃可以成其至難矣。
故郭象又言之曰:
故雖區區之身,必舉天下以奉之。
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
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
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
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也。
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衆。
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
……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強也。
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
故所知不以無涯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暗相與會而俱全矣。
斯以其所知養其所不知者也。
(《大宗師》,知人之所知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注。
) 夫若是,故人之所知有涯,而所不知者無涯。
人之所為有限,而所不為者無限。
抑且知由不知出,為由不為來。
不知何以能知,不為何以有為?欻然知,欻然為。
所知雖有涯,所為雖有分,而皆自不知出,由不為來。
知與為,乃與不知不為者暗會而俱全,斯謂之率性,斯之謂循理,斯之謂自然。
故自然率性而循理,斯可無為矣。
此所謂無為者,非貴夫無知與不為,乃約其知與為于性分之所能知與其所當為,而一任夫自然之理耳。
故有為即無為,無為即有為,此實天人合一之最高義也。
然則郭象之言自然,言無為,其意乃近于儒家之言率性與循理。
率性即循理,性與理皆屬天,而于人乎見。
故郭象又言之,曰:
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
自知耳,不知也。
不知也,則知出于不知矣。
自為耳,不為也。
不為也,則為出于不為矣。
故人能約其性分之所至以循乎天理,斯人而即天矣。
前之如《中庸》,後之如宋明儒,其于性理道命之淵旨,凡所闡發,豈不郭象之注《莊》,多有與之暗相扶會乎?惟儒家之義,多主從道問學以進企乎聖智之高明與精微,而郭象之說,轉似主于尊德性,以下逮于群衆之廣大與中庸,此則其異也。
郭象又曰:
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為宗。
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
(《大宗師》,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注。
) 知稱絕,為名去,一任乎自然,即儒家所謂一本乎天也。
一本乎天,即一本乎性命之理也。
故郭象又曰:
有各任其自為,則性命安矣。
(《在宥》,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注。
) 又曰:
乘萬物,禦群才之所為,使群才各自得,萬物各自為,則天下莫不逍遙矣。
(《秋水》,夔憐蚿
) 故郭象之所謂無為者,乃萬物之各自為,故無為即自然也,自然即自得也。
自得即率性而動,率性而動即無待也。
此皆郭象之說之首尾一體,本末一條,自成其為一家之系統也。
若以自然論為郭象思想之體,則無為論乃郭象思想之用。
合此二者,而通觀之,斯郭象一家議論之體用備見矣。
(一二) 今再綜述郭象自然論之大義。
蓋天地間萬形萬化之生之有,皆不自無生,不自無有。
亦不自道生,不自道有。
複不自天生,不自天有。
皆萬形萬化之自然生,自然有。
一切萬形萬化皆自然生,自然有,故先後不相待而成,彼我不相制而得。
故無所用其知與故,作與為。
知亦自然而知,為亦自然而為,能亦自然而能,得亦自然而得。
此之謂物之性,此之謂物之理,即此之謂物之自然。
亦可謂此即是物之天也。
然則宇宙本體其終為一虛無乎?曰:固至實大有而非虛無也。
然則天地運行其有所定命乎?曰:此又至變極化而未有所定命也。
然則天地間一切萬有萬形,其如一機械乎?曰:此又各自獨生獨化,互不相待,各自圓成具足,不成其為一機械也。
然則天地之間,其複何有乎?曰:惟此性,惟此理,惟此不已之生生化化,互不相待而各足圓成。
至異也,亦至同也。
人之于其生也,實無所别擇,無所祈向,則惟有任性而動,當理而為,自然順化,一循乎天而止。
此郭象注莊之大義也。
故郭象之說,若未背乎莊而實有超乎莊之外者。
昔人競謂其注《莊》竊之于向秀,而忽于其自有所獨創,則亦非也。
然郭象之說,辨矣而未能謂之是。
唐權載之文集《送渾淪先生遊南嶽序》,述渾淪言,郭氏注《莊》,失于吻合萬物,物無不适。
然則桀骜饕戾,無非遂性。
使後學者懵然不知所奉。
此從其說之影響于人文界者言。
又宗密《原人論》,斥迷執,謂道法自然,萬物皆是自然生化,則石應生草,草或生人。
且天地之氣,本無知也。
人禀天地之氣,安得欻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氣,何無知乎?此從其說之無當于解釋自然界者言。
故郭說雖辨,終不得後人信奉。
而性理淵微之闡發,仍必有待于宋儒。
惟郭注妙義絡繹,清辨斐亹,為人愛誦。
後起儒佛兩家,無形中沾染郭義者實多,爰特為拈出而條理之,使治中國思想史者,亦知有郭象一家之言之如是雲雲也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