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莊子注》中之自然義
關燈
小
中
大
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
以形相生,此亦物化之粗迹。
由此形生彼形,即非獨化,即非自生。
故郭象釋之曰:言萬物雖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
故胎卵不能易種而生,明神氣之不可為也。
此條雖不明駁莊書,然亦非确守莊意。
故曰雖以形相生,亦皆自然。
苟是自然,即非以形相生矣。
《淮南》《論衡》,正是目以形相生者為自然,而郭象則以獨化為自然。
既言獨化,即非相生。
若必主萬物以形相生,則必推至萬形以前之第一形,即萬形所從生之最先形,此在《莊子》外雜篇則曰形形者。
《知北遊》曰:知形形之不形乎。
成玄英疏:"能形色萬物者,固非形色。
"此蓋謂自有一形形者,而此形形者實非形。
然雖非形,而實自有一非形而能形形者在,此即莊書之所謂道與無也。
向秀所謂"不化不生,然後能為生化之本"者,亦即是也。
蓋一切生與化皆有形,獨此不生不化者,則雖形形而實非形也。
而郭象于此複非之,曰:形自形耳,形形者竟無物也。
《知北遊》之所謂形形者不形,此僅謂其不形,非謂其竟無也。
然則此不形者系何?曰即造化是已。
今曰形自形,則一切物皆自造自化,别無造化之者。
别無造化之者,故以至道為至無。
至道且無,然後見萬物之自然也。
故在莊書,則萬物盡屬有,而萬物之外之先,尚若有一所謂無與道者為之主,而郭象則謂天地間隻此一有,隻此萬形萬有,于此萬形萬有之外之先,不再有所謂至道與無之存在。
若以此後宋明理學家用語釋之,蓋莊書猶謂流行之後有一本體,而郭象則主即流行即本體,流行之外不複再有一本體,此乃莊書與郭象注兩者間一絕大之異趣也。
《莊子·外篇·知北遊》又曰: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
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物物者即至無與至道。
至無至道之與萬有萬物,其間更無崖畔際限。
而萬有萬物之間,則互有其崖畔際限焉。
萬物同本于至道與至無,而不害其相互間之各自有其崖畔際限,此所謂不際之際也。
物之與物,其相互間,雖各有其崖畔際限,而實同本于至道與至無之一體,此所謂際之不際者也。
《知北遊》篇原意本如此,而郭象之解又不然。
其言曰:明物物者無物,而物自物耳。
物自物耳,故冥也。
物有際,故每相與不能冥。
然真所謂際者也。
不際者,雖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無物也。
際其安在乎? 此處郭注所再三言之者,厥為物物者之無物,此猶謂流行之後别無本體,萬物無所從出,無所由來,故至道即至無,生化皆自然也。
物之相與,皆各有際,而相互間終不能冥。
不能冥,即所謂燦然也。
然若就其自生獨化者言之,則天地間隻是一自一獨,隻是一生一化,而又何際之可分乎!此郭象言自然之深趣也。
(八) 莊書常言無,常言道,又常言天。
凡莊書之言及天者,郭象亦每以自然釋之。
故曰:天者,自然之謂也。
(《大宗師》,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注。
) 又曰:凡所謂天,皆明不為而自然。
(《山木》,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注。
) 故在莊書,往往以天與人對立。
天與人之對立,猶之道與物之對立也。
在郭象則物外無道,人外無天,天即人之所不為而自然之義。
故曰:天者,萬物之總名。
(《齊物論》,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注。
) 又曰: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
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
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
(《逍遙遊》,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數語,注。
) 在莊老之意,則若謂萬物以天為體,以道為體,以無為體,惟天與道與無,乃始得謂之為自然。
而郭象則謂天地以萬物為體,自然者即萬物之自然。
故曰: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豈遠之哉?(《齊物論》,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注。
) 又曰:萬物萬情,取舍不同,若有真宰使之然也。
起索真宰之朕迹而亦終不得,則明物皆自然,無使物然者也。
(《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注。
) 有真宰使之然,此真宰即天也。
亦即道,即無。
此皆真宰之異名也。
然苟有真宰,即非自然。
所謂自然者,必謂其無有使之然者也。
無有使之然,則無道無天,無真宰,而僅此一自然矣。
(九) 惟其物皆自然,而無有使之然者,故乃有無待之義。
無待之義,猶之自然,亦郭象注《莊》一主要義也。
其言曰:造物者有耶無耶?無耶,則胡能造物哉?有耶,有不足以物衆形。
故明衆形之自物,而後始可與言造物耳。
……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雖複玄合,而非待也。
明斯理也,将使萬物各反所宗于體中,而不待乎外。
外無所謝,而内無所矜,是以誘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知萬物雖聚而共成乎天,而皆曆然莫不獨見矣。
故罔兩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無之所化也。
則化與不化,然與不然,從人之與由已,莫不自爾,吾安識其所以哉?……若乃責此近因,而忘其自爾,宗物于外,喪主于内,而愛尚生矣。
(《齊物論》,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注。
) 在郭象之意,天地間萬有萬形,一切皆自爾獨化,各足無待。
無待即自然也。
若此必待夫彼,即非此之自然。
若彼必待于此,則又非彼之自然也。
故曰自爾獨化而不相待。
(一〇) 此自爾獨化,各足無待者,由其外而言之則曰理。
郭象曰:夫我之生也,非我之所生也。
則一生之内,百年之中,其坐起行止,動靜趣舍,性情知能,凡所有者,凡所無者,凡所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
理自爾耳。
而橫生休戚乎其中,斯又逆自然而失者也。
(《德充符》,遊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注。
) 郭象既曰物各無待而自然,又恐人之誤會其意,而謂物之皆可由其自我為主宰也。
不知雖我亦不得為主,乃始為真自然。
故特提出一理字,而曰皆非我也,理自爾耳。
蓋若以我為自然,則萬我各别,自然不成一體。
以理為自然,則一理大通,自然至一。
此其深意,不可不辨也。
故郭象又曰:人之生也,理自生矣,直莫之為,而任其自生,斯重其身而知務者也。
(《德充符》,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注。
) 謂理自生,明其非我自生。
凡此郭象之所謂理者,由莊書言之,則或謂之天,或謂之命。
謂之天,謂之命,亦皆明其不由我主。
惟既謂之天或命,則又疑乎若有一物焉,超乎我與物之外,而行乎我與物之中,以為我與物之主宰,而我與物則皆此主宰所運使。
今易以稱之曰理,則我與物之自爾獨化各足無待者顯矣。
此郭注之微旨也。
此自爾獨化各足無待者,由其内而言之則曰性。
郭象曰:言自然則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
(《山木》,人之不能有,天性也,注。
) 性乃自然,而非我然。
故象之言自然,必歸之性與理,此乃破我之深旨。
自然非人與物之所能有,即謂其非我所能有也。
非我所能有,此乃自然之深趣。
厥後宋儒言天即理,而清儒戴震非之,謂其言理也,"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
"若誠如象所釋,則無可有戴氏之非難矣。
裴頠崇有之言曰:"生而可尋,所謂理也。
理之所體,所謂有也。
有之所須,所謂資也。
資有攸合,所謂宜也。
擇乎厥宜,所謂慎也。
識智既授,雖出處異業,默語殊塗,所以寶生存宜,其情一也。
"郭象之旨,則複與裴頠不同。
蓋裴頠重于由外言之,故以識智為尚,以資宜為歸,而主言情擇。
郭則本内言之,故主率性也。
(一一) 率性而動則謂之無為。
郭象曰:無為之言,不可不察也。
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為耳。
然自得此為率性而動,故謂之無為也。
今之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
……
以形相生,此亦物化之粗迹。
由此形生彼形,即非獨化,即非自生。
故郭象釋之曰:
故胎卵不能易種而生,明神氣之不可為也。
此條雖不明駁莊書,然亦非确守莊意。
故曰雖以形相生,亦皆自然。
苟是自然,即非以形相生矣。
《淮南》《論衡》,正是目以形相生者為自然,而郭象則以獨化為自然。
既言獨化,即非相生。
若必主萬物以形相生,則必推至萬形以前之第一形,即萬形所從生之最先形,此在《莊子》外雜篇則曰形形者。
《知北遊》曰:
成玄英疏:"能形色萬物者,固非形色。
"此蓋謂自有一形形者,而此形形者實非形。
然雖非形,而實自有一非形而能形形者在,此即莊書之所謂道與無也。
向秀所謂"不化不生,然後能為生化之本"者,亦即是也。
蓋一切生與化皆有形,獨此不生不化者,則雖形形而實非形也。
而郭象于此複非之,曰:
《知北遊》之所謂形形者不形,此僅謂其不形,非謂其竟無也。
然則此不形者系何?曰即造化是已。
今曰形自形,則一切物皆自造自化,别無造化之者。
别無造化之者,故以至道為至無。
至道且無,然後見萬物之自然也。
故在莊書,則萬物盡屬有,而萬物之外之先,尚若有一所謂無與道者為之主,而郭象則謂天地間隻此一有,隻此萬形萬有,于此萬形萬有之外之先,不再有所謂至道與無之存在。
若以此後宋明理學家用語釋之,蓋莊書猶謂流行之後有一本體,而郭象則主即流行即本體,流行之外不複再有一本體,此乃莊書與郭象注兩者間一絕大之異趣也。
《莊子·外篇·知北遊》又曰:
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物物者即至無與至道。
至無至道之與萬有萬物,其間更無崖畔際限。
而萬有萬物之間,則互有其崖畔際限焉。
萬物同本于至道與至無,而不害其相互間之各自有其崖畔際限,此所謂不際之際也。
物之與物,其相互間,雖各有其崖畔際限,而實同本于至道與至無之一體,此所謂際之不際者也。
《知北遊》篇原意本如此,而郭象之解又不然。
其言曰:
物自物耳,故冥也。
物有際,故每相與不能冥。
然真所謂際者也。
不際者,雖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無物也。
際其安在乎? 此處郭注所再三言之者,厥為物物者之無物,此猶謂流行之後别無本體,萬物無所從出,無所由來,故至道即至無,生化皆自然也。
物之相與,皆各有際,而相互間終不能冥。
不能冥,即所謂燦然也。
然若就其自生獨化者言之,則天地間隻是一自一獨,隻是一生一化,而又何際之可分乎!此郭象言自然之深趣也。
(八) 莊書常言無,常言道,又常言天。
凡莊書之言及天者,郭象亦每以自然釋之。
故曰:
(《大宗師》,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注。
) 又曰:
(《山木》,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注。
) 故在莊書,往往以天與人對立。
天與人之對立,猶之道與物之對立也。
在郭象則物外無道,人外無天,天即人之所不為而自然之義。
故曰:
(《齊物論》,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注。
) 又曰:
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
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
(《逍遙遊》,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數語,注。
) 在莊老之意,則若謂萬物以天為體,以道為體,以無為體,惟天與道與無,乃始得謂之為自然。
而郭象則謂天地以萬物為體,自然者即萬物之自然。
故曰:
) 又曰:
起索真宰之朕迹而亦終不得,則明物皆自然,無使物然者也。
(《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注。
) 有真宰使之然,此真宰即天也。
亦即道,即無。
此皆真宰之異名也。
然苟有真宰,即非自然。
所謂自然者,必謂其無有使之然者也。
無有使之然,則無道無天,無真宰,而僅此一自然矣。
(九) 惟其物皆自然,而無有使之然者,故乃有無待之義。
無待之義,猶之自然,亦郭象注《莊》一主要義也。
其言曰:
故明衆形之自物,而後始可與言造物耳。
……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雖複玄合,而非待也。
明斯理也,将使萬物各反所宗于體中,而不待乎外。
外無所謝,而内無所矜,是以誘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知萬物雖聚而共成乎天,而皆曆然莫不獨見矣。
故罔兩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無之所化也。
則化與不化,然與不然,從人之與由已,莫不自爾,吾安識其所以哉?……若乃責此近因,而忘其自爾,宗物于外,喪主于内,而愛尚生矣。
(《齊物論》,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注。
) 在郭象之意,天地間萬有萬形,一切皆自爾獨化,各足無待。
無待即自然也。
若此必待夫彼,即非此之自然。
若彼必待于此,則又非彼之自然也。
故曰自爾獨化而不相待。
(一〇) 此自爾獨化,各足無待者,由其外而言之則曰理。
郭象曰:
則一生之内,百年之中,其坐起行止,動靜趣舍,性情知能,凡所有者,凡所無者,凡所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
理自爾耳。
而橫生休戚乎其中,斯又逆自然而失者也。
(《德充符》,遊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注。
) 郭象既曰物各無待而自然,又恐人之誤會其意,而謂物之皆可由其自我為主宰也。
不知雖我亦不得為主,乃始為真自然。
故特提出一理字,而曰皆非我也,理自爾耳。
蓋若以我為自然,則萬我各别,自然不成一體。
以理為自然,則一理大通,自然至一。
此其深意,不可不辨也。
故郭象又曰:
(《德充符》,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注。
) 謂理自生,明其非我自生。
凡此郭象之所謂理者,由莊書言之,則或謂之天,或謂之命。
謂之天,謂之命,亦皆明其不由我主。
惟既謂之天或命,則又疑乎若有一物焉,超乎我與物之外,而行乎我與物之中,以為我與物之主宰,而我與物則皆此主宰所運使。
今易以稱之曰理,則我與物之自爾獨化各足無待者顯矣。
此郭注之微旨也。
此自爾獨化各足無待者,由其内而言之則曰性。
郭象曰:
(《山木》,人之不能有,天性也,注。
) 性乃自然,而非我然。
故象之言自然,必歸之性與理,此乃破我之深旨。
自然非人與物之所能有,即謂其非我所能有也。
非我所能有,此乃自然之深趣。
厥後宋儒言天即理,而清儒戴震非之,謂其言理也,"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
"若誠如象所釋,則無可有戴氏之非難矣。
裴頠崇有之言曰:"生而可尋,所謂理也。
理之所體,所謂有也。
有之所須,所謂資也。
資有攸合,所謂宜也。
擇乎厥宜,所謂慎也。
識智既授,雖出處異業,默語殊塗,所以寶生存宜,其情一也。
"郭象之旨,則複與裴頠不同。
蓋裴頠重于由外言之,故以識智為尚,以資宜為歸,而主言情擇。
郭則本内言之,故主率性也。
(一一) 率性而動則謂之無為。
郭象曰:
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為耳。
然自得此為率性而動,故謂之無為也。
今之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