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與仁慈心

關燈
類有真知識,則必向該項事類之本身去找尋。

    此乃一切科學最普通基本的則律。

    達爾文的生物學,不能乞靈于牛頓的物理學和天文學。

    我們要建立新的人文科學,自然也不該乞靈于牛頓與達爾文,更不應該乞靈于上帝或神。

    就達爾文以來的生物學而言,生命是沿着一條路線而演進的,因此生命有階級,有等差。

    白鼠、兔、狗等等的心理,有些和人類心理相同,但究是有些而已。

    把人類較之白鼠、兔、狗,其間等級的差異,是不該忽視的。

    即就人類論,初民社會,低級淺演的民族,較之高文化的社會,其間亦有很顯著的階級等第,也同樣不可忽視。

    即在同一文化社會之内,個人間的差别等級,仍不該忽視。

    即就幼童論,他們尚未經社會種種陶冶,但他們間已盡有差别,有的是天才,有的是低能,這些盡人皆知,因此研究人文科學,決不比研究物質科學。

    物質科學可以一視平等,無差别。

    水是水,石是石。

    但人文科學則不然。

    人文科學不僅與物質科學不同,并與生物學也不同。

    生物學在類與類之間有差别,在同類間則差别甚微。

    人文科學又不然,雖說人與人同類,但其間差别太懸異了,不能不有一種價值觀。

    抹殺了價值,抹殺了階級等第而來研究人文科學,要想把自然科學上的一視平等的精神移植到人文科學的園地裡來,這又是現代人文科學不能理想發展的一個原因。

     再次,人類研究物質科學以及生命科學,研究對象,都不是人類之自身。

    但人文科學則不然。

    研究的對象,便是他自身。

    至少他自身乃緊屬于這一對象之内。

    因此物質科學家乃至生命科學家,可以是純理智的,不動自己的情感,而且也應該純理智,應該不夾雜絲毫情感的。

    但若研究人文科學,又如何能純理智?又如何能不羼進自己的一份情感呢?非但不可能,而且也不應該。

    人文科學家不應該像自然科學家一樣,對他研究的對象,隻發生興趣,而沒有絲毫的情感,如自然科學家般的冷淡和嚴肅。

    所貴于人文科學家者,正在其不僅有知識上的冷靜與平淡,又應該有情感上的懇切與激動。

    這并不是說要喜怒用事,愛憎任私。

    隻是要對研究的對象,有一番極廣博極誠摯的仁慈之心。

    牛頓發明萬有引力,不必對一切物具仁慈心。

    達爾文創造生物進化論,也不必對一切生物有仁慈心。

    但将來人文科學界裡倘有一位牛頓或達爾文出世,他也為人文科學驚天動地創造新則律,那他非先對人類本身抱有一番深摯純笃的仁慈心不可。

    若他對人類極淡漠,極冷靜,隻用純理智的頭腦,将決不會深切透進人類之内心,而為人類社會創辟新道路,指示新方針。

    那便決不能成為一理想出色的人文科學家。

     以上兩點,一是價值觀,一是仁慈心,此乃建立人文科學所必備的兩要件。

    但若把此番話向近代西方沉浸于自然科學極深的學者們講,他們自将不肯領受。

    這還不要緊,可惜西方人領受此一番理論的又必是一位宗教家。

    如此則又會把人文科學領回到上帝去管束,則人文科學仍不得如理想般建立。

     要尋求一種心習,富于價值觀,又富于仁慈心,而又不緻染上宗教色彩的,而又能實事求是向人類本身去探讨人生知識的,而又不是消極與悲觀,如印度佛學般隻講出世的,那隻有中國的儒家思想。

    現代人都知道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同時又說它不是科學。

    其實儒家思想隻不是自然科學、物質科學與生命科學,卻不能說它不是一種人文科學。

    至少儒家思想與我們理想中要建立的人文科學很接近,它已具備了想要建立人文科學所必需的幾個心習。

    儒家的很多理論,将來必為新興的人文科學所接受。

    我們現在正一意向西方學習自然科學,我們也應該就我們所固有的來試建人文科學,庶乎我們也對西方人有了一番回敬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