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與環中

關燈
,而直接奔放。

    同樣理由,中國人崇拜書家,常常勝過了崇拜畫家。

    崇拜畫家,常常勝過了崇拜建築師。

    而崇拜文人畫,亦勝過了崇拜宮院畫。

     科學家的生命則寄放在純客觀的物理上,距離實際人生更遠了。

    我們若以藝術家的創造心情來看科學家,則科學家應該可以說是更藝術的。

    何以故?因其能純粹忘卻自我而沒入外面的事象中,因而在外面事象中獲得了自我之存放。

    但此種自我,卻已是純粹事象化了,更沒有自我之原相存在。

    因此說科學家是更藝術的藝術家。

    因此科學家在科學真理之發現上,是絕對沒有所謂個性與人格之痕迹存在的。

    豈僅如此。

    在科學發現之後面,幾乎可以使人忘卻有人之存在了。

    因科學是超人生的,非完全遺忘人生,不能完成科學。

    因此我們隻有在追憶科學家那一番探求真理之過程中,有時可以稍稍領略一些科學家們之日常生活與其内心精神。

    至于在科學家所發現的科學真理上,則絲毫不帶有科學家自身之蹤影。

     繼之再說到宗教。

    西方人的宗教,實和他們的科學貌異神近。

    因非遺忘人生,即不能進入宗教。

    他們亦必是先忘卻了自己,而後始能祈求沒入宗教的教理中。

    他們所信的宗教教理,幾乎也可說是一種純客觀而又同時是非人生的。

    他們先把握到上帝的心情,再始回頭來處世,在他們心坎深處,不該存有家庭,不該存有世間,他們隻該以體認到的上帝的心情來處家庭,來處世間。

    在其追求宗教信仰之一段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其日常生活與夫其内心精神之一斑,但在其所信仰之真理中,則同樣不能有信仰者自己的個性與人格之重要與地位,甚至不應該有人的地位存在呀!至少在理論上是須得如此的。

     隻有道德生活,乃始确然以各人之個性與人格為主。

    藝術科學與宗教,其主要對象及其終極境界,大體說來,可以說是非人生的。

    隻有道德對象,則徹頭徹尾在人生境界中。

    上文所謂别人活在我的心裡,我活在别人的心裡,這完全是一種道德境界。

    我們隻有在道德境界中,可以直接體會到當事人之個性與人格。

    此種個性與人格,不僅保存于其生前,抑且保存于其死後。

    不僅在其生前,其個性與人格,可以随時有擴大,抑且在其死後,其個性與人格,依然有繼續擴大之可能。

    世界偉大人格,無不于其死後保留,亦無不于其死後繼續擴大。

    若不能繼續擴大,亦即不能随時保留。

    讓我們粗淺舉例,如孔子釋迦與耶稣,其死後之人格,豈不依然保留,而且在繼續擴大嗎?七十子時代之孔子,到孟荀時代,兩漢時代,宋明時代,其人格既随時保留,而又繼續擴大了。

    若使自今以後,孔子人格還能随時保留,必然仍将繼續擴大。

    若使不能繼續擴大,便會逐漸消沉,而失其存在。

    釋迦耶稣是一宗教主,似乎與孔子不同,然其人格之所以亦随時保留而繼續擴大者,則因其已由宗教人生而滲透到道德人生故。

    一切宗教人格之擴大,莫非由其道德人格之擴大。

    中國人崇拜道德人格,尤勝于崇拜宗教人格。

    崇拜聖人,尤勝于崇拜教主,其理由即在此。

    由于同一理由,中國人崇拜一文學家,亦必兼本于崇拜其道德人格,而後其作品始得被視為最上乘。

    然而文學作家之人格,雖亦可以随時保留,而終不能随時擴大,此所以中國人之視文學家,終不如其視一聖賢人格之更見崇重,其理由亦在此了。

     這裡我們又将提到東西人生态度之不同。

    東方人以道德人生為首座,而西方人則以宗教人生為首座。

    西方人的長處,在能忘卻自我而投入外面的事象中,作一種純客觀的追求。

    他們的藝術文學科學宗教種種勝場莫不在此。

    中國人的主要精神,則在能親切把捉自我,而即以自我直接與外界事物相融凝。

    中國人的藝術與文學皆求即在其藝術與文學之作品中,而直接表現自我。

    中國人的宗教生活也如此,因此在佛教中有中國禅宗之産生。

    這在宗教圈中而依然看重了自我,于是乃有所謂狂禅者出現。

    而中國人的科學造詣,則不免要落後。

    若說中國人是超乎象外,得其環中,則西方人可說是超其環中得乎象外了。

    西方人最高希望應說能活在上帝心中,而中國人可說是隻望活在别人心中。

    上帝還是象外的,别人則仍是在環中。

    就哲學術語來說,東西雙方依然有向内向外之别。

    人生終不能不有所偏倚,這亦無可奈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