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思維

關燈
的儒家。

    孟子說:“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即此愛敬之心,則已融人我而一之。

    人我非對立,隻是一愛敬。

    此乃是一親實經驗,而非思維。

    凡所思維,則在愛敬上思維。

    思其當如何愛,如何敬而止,不越出愛敬上,别有思維。

    如夫婦和合,父慈子孝,在我外與我對立之他,其實即吾心愛敬之所在。

    能愛敬與所愛敬,能所主客内外合一,體用無間,那才是真統一了。

    更何得視之為外在之一如,一是,一然。

    故此種經驗不得隻謂是一主體經驗,因客體已兼融為一。

    即謂之是一客體經驗,亦複不是,因主體亦同在此經驗中也。

    如此則愛敬即人生本體,非僅屬現象。

    但亦不得謂是唯心論。

    因愛敬必兼事物言,離事物亦即無愛敬可言矣。

     彼我如是,死生亦然。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我不與祭,如不祭。

    ”則祭之一事,仍是此心愛敬之表現。

    死生一體,仍隻在吾心之愛敬上。

    故孔子又曰:“未知生,焉知死。

    ”,若離卻此心之愛敬,又焉知死之為況乎。

    故孔子又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一切仍說在我此心之德上。

    而事物亦兼在其内矣。

    故此亦一經驗,非思維也。

     思維屬知,有知無仁,則為西方之哲學。

    否則亦如莊周釋迦之所見,能知所知,終成對立。

    惟儒家攝知歸仁,則無此病矣。

    故儒家不像西方神學家般超在外面看,也不像西方哲學家般深入裡面着。

    儒家态度比較近于道佛兩家,所以共成其為東方系統。

    儒家無甯是偏倚經驗,尤勝于偏倚思辨的。

    但道佛兩家要從經驗退轉到純直觀的階段,以求主客對立之統一。

    儒家則從經驗前進,通過思辨而到達客觀經驗之境地,以求主客對立之統一。

    其求統一雖一,其倚重主觀之經驗雖一,而其就常識經驗之地位而一進一退,則互見不同。

    正為儒家加進了我心之愛敬一份情感在内,所以與道佛又不同了。

     此處所謂客觀經驗,若再以柏格森術語相比拟,則有似于其所謂之純粹綿延。

    此一種純粹綿延,乃是生命本體,或說意識大流,穿越過個體生命之意識流而存在者。

    惟這一觀念,無疑是思辨超越了經驗,所以成其為西方的哲學。

    而中國儒家則在心之長期綿延中,必兼涵有此心之情感部分,即前述我心之愛敬,此乃把情感亦兼涵在意識之内,而與西方人隻言純理性,純思辨,純知識之意識大流又不同。

     今再淺白言之,若由純知識的探讨,則彼我死生自成兩體對立。

    加進了情感,則死生彼我自然融會成為一體。

    實則此一體,非有情感,則無可經驗。

    而兼有了情感,則自無主客之分了。

    又試問如柏格森言記憶,使無情感,又何來記憶呢? 今再說及此種客觀經驗如何來統一許多主觀經驗之對立,在先秦儒道兩家都用一道字,而佛教之華嚴宗則改用一理字,創為理事無礙之論來作說明。

    每一事就其事之本位,即每一事之主觀性言,則與别一事為對立。

    就其事與事間之條理言,則事與事之對立消失而形成為一種統一。

    所以說一理萬事。

    每一事是一經驗,集合萬事散殊之經驗,而成一客觀經驗,使可經驗到一理。

    所以說一理萬事。

    每一事是一經驗,集合萬事散殊之經驗,而成一客觀經驗,便可經驗到一理。

    所謂客觀經驗者,乃在此萬事中抽出一共通條理而統一此萬事。

    否則萬事平鋪散漫,勢将轉入這這如如之境,此則為一種純經驗。

    又否則必然超出于萬事之上,或深入于萬事之裡,而另求統一,則為宗教與哲學。

    今則不超于萬事之上,不入于萬事之裡,隻就萬事而在其本身上籀出其相互間之共通條理,認識其相與間之聯系而統一之。

    故理不在事之上,亦不在事之後,乃隻在事之中,隻就于事之本身中尋統一,故為真統一而非對立上之統一。

     此後朱子即頗采華嚴宗言,而倡理氣同源論。

    惟朱子言性即理也,性之内即包有情。

    又說:“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亦仍把此理字觀念兼容到内心情感上來,不失儒家之大傳統。

    故其言大學格物緻知必以吾心之全體大用與衆物之表裡精粗并言。

    則試問哪有撇開情感而可我心之全體大用的呢? 故經驗中必兼情感,而思維則隻緊貼在情感上,此則惟中國儒家為能暢發其深義。

    故西方哲學思維都屬無情的,即言其宗教信仰,生人之對于上帝似若有情,實亦無情,惟其思維信仰無情,故經驗亦無情。

    道佛兩家,道家屬思維,佛家雜有信仰但亦多偏于無情。

    惟儒家則經驗思維皆有情,故遂為中國文化之大宗。

     至于儒家如何把握此原則而在其内心上善用一番培養運使的實地功夫,則尤其在宋代理學家後更多采納了道佛兩家之經驗,此處則不再詳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