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思維
關燈
小
中
大
人生根本是一個對立,我以外不能沒有非我之存在,我與非我便是一個對立。
即就我而論,有生便有死,死與生又是一對立。
若謂生者是我,則死了便不是我。
若認死者為我,則生的又不是我。
死與生即已是我與非我之對立,故有生死便有是非,彼我生死是非,是人生最基本的對立。
莊子齊物論已經指出。
人的意見,總想在此對立上面尋出一個統一來。
然而若超出此對立之外求統一,則此超出之統一,又與被超出之對立者成為對立。
若深入此對立之裡面求統一,則此深入之統一,又與被深入之對立者成為對立,這樣則依然仍是一對立。
上帝和神,是超出此死生彼我而求統一的一個想法。
據說一切由神造,一切回歸于神,如是則神與一切對立。
宗教轉變成哲學,在一切現象之後面探究一本體。
據說生死彼我均屬現象,現象後面還有一本體,如是則本體統一了現象,然現象與本體仍屬對立。
此兩種對立,宗教的和哲學的,其實形異而神同,隻如二五之與一十。
人類在語言與思想中發明了邏輯,最先也隻是求在對立中尋統一的工具。
如說“這是甲”,好像把這與甲統一了。
然而此統一中,便顯然有這與甲之對立。
神與萬物,本體和現象,亦隻是這與甲之複雜繁變而已。
與其說“這是甲”,不如說“這是這”。
不要在這之外另尋一個甲來求與這統一,如此般尋求統一,無異在尋求對立。
若真要避免對立,尋求統一,不如隻在這之本身上求之。
所以說這是甲,不如說這是這。
與其說人生由神創造,不如說人生便是人生。
與其說現象背後有本體,不如說現象便是現象。
然而這是這,依然還是一對立。
前一這與後一這對立,依然不統一。
若真要避免對立,尋求統一,則不如隻說這,更不說這是什麼。
一切人生,一切現象,這這這這,直下皆是,生也是這,死也是這,我也是這,非我也是這,是也是這,非也是這,一切對立,一切矛盾,隻一這字,便盡歸統一,盡歸調停了。
佛家稱此曰如,道家稱此曰是,又曰然。
佛家說如如不動,道家說因是已,又說萬物盡然。
一切皆如,一切皆是,一切皆然。
生與死對立,如隻說如,或隻說是,隻說然,便不見有對立。
然而在此上便着不得言語,容不得思維。
若要言,隻言這,若要思,隻思這,這是惟一可能的統一。
然而這一個宇宙,隻見這這如如是是然然,便成為一點一點分離,一節一節切斷了的宇宙。
這一個這這如如是是然然的人生,也是一個點點分離,節節切斷的人生。
人們在此宇宙中,過此人生,便隻有突然頓然地跳躍,從生跳躍到死,從這一這跳躍到那一這。
因為點點分離,節節切斷了,這與這之中間似乎一些也沒有聯系,沒有階層次第了。
所以雖像極靜止,實在卻是極跳動。
但人生又哪耐得常如此突然頓然地跳動?形式邏輯本來是一種靜止的邏輯。
這這如如的邏輯,更是形式邏輯之徹底倒退。
點點分離,節節切斷,把宇宙人生的一些聯系全解散了。
但極度的靜止之下禁不住一個大反動,卻轉成為極度的跳躍。
這正猶如近代物理學,把一切物看像是靜止的,分析又分析,到最後分析出最跳動最活躍的原子粒一般。
西方人的觀點,經驗見稱是主觀的,主觀常易引起對立。
思維見稱是客觀的,他們想把客觀的思維來統一主觀的經驗。
一切邏輯皆從思維中産生。
但形式邏輯根本免不了對立,這已說過。
黑格爾辯證法,見稱為動的邏輯,一連串正反合的發展,其實仍還是一個正反對立。
他的絕對的客觀精神,仍不免和物質界現象界對立,這在上面也說過。
東方人這這如如的觀法,則是從經驗倒退到純經驗直觀的路上去,在此上把對立卻真統一了。
但又苦于太突兀,太跳動。
柏格森說的綿延與創造的所謂意識之流,其實則并非純經驗的直觀,此二者間應該有其區别的。
依柏格森的理論,應該說在心之解放之下,始得有純經驗之直觀。
但在東方人看法,純經驗直觀裡,似乎不該有記憶,而柏格森的所謂意識之流則不能沒有記憶的,這是二者間區别之最要關鍵。
再換言之,上述佛家道家這這如如的直觀法,用柏格森術語言之,應該是意識之流之倒轉,而非意識之流之前進。
應該是生命力之散弛,而非生命力之緊張。
柏格森要把純經驗的直觀來把握生命之真實,其實仍是在深入一層看,仍逃不出上述所謂哲學上的對立之窠臼。
因此柏格森哲學,依然是一種對立的哲學,生命與物質對立,向上流轉與向下流轉對立,依然得不到統一。
柏格森認為隻有哲學可以把握到真的實在之統一,其實依然擺脫不了西方哲學家之習見,遂陷入于西方哲學界同一的毛病。
現在說到中國
即就我而論,有生便有死,死與生又是一對立。
若謂生者是我,則死了便不是我。
若認死者為我,則生的又不是我。
死與生即已是我與非我之對立,故有生死便有是非,彼我生死是非,是人生最基本的對立。
莊子齊物論已經指出。
人的意見,總想在此對立上面尋出一個統一來。
然而若超出此對立之外求統一,則此超出之統一,又與被超出之對立者成為對立。
若深入此對立之裡面求統一,則此深入之統一,又與被深入之對立者成為對立,這樣則依然仍是一對立。
上帝和神,是超出此死生彼我而求統一的一個想法。
據說一切由神造,一切回歸于神,如是則神與一切對立。
宗教轉變成哲學,在一切現象之後面探究一本體。
據說生死彼我均屬現象,現象後面還有一本體,如是則本體統一了現象,然現象與本體仍屬對立。
此兩種對立,宗教的和哲學的,其實形異而神同,隻如二五之與一十。
人類在語言與思想中發明了邏輯,最先也隻是求在對立中尋統一的工具。
如說“這是甲”,好像把這與甲統一了。
然而此統一中,便顯然有這與甲之對立。
神與萬物,本體和現象,亦隻是這與甲之複雜繁變而已。
與其說“這是甲”,不如說“這是這”。
不要在這之外另尋一個甲來求與這統一,如此般尋求統一,無異在尋求對立。
若真要避免對立,尋求統一,不如隻在這之本身上求之。
所以說這是甲,不如說這是這。
與其說人生由神創造,不如說人生便是人生。
與其說現象背後有本體,不如說現象便是現象。
然而這是這,依然還是一對立。
前一這與後一這對立,依然不統一。
若真要避免對立,尋求統一,則不如隻說這,更不說這是什麼。
一切人生,一切現象,這這這這,直下皆是,生也是這,死也是這,我也是這,非我也是這,是也是這,非也是這,一切對立,一切矛盾,隻一這字,便盡歸統一,盡歸調停了。
佛家稱此曰如,道家稱此曰是,又曰然。
佛家說如如不動,道家說因是已,又說萬物盡然。
一切皆如,一切皆是,一切皆然。
生與死對立,如隻說如,或隻說是,隻說然,便不見有對立。
然而在此上便着不得言語,容不得思維。
若要言,隻言這,若要思,隻思這,這是惟一可能的統一。
然而這一個宇宙,隻見這這如如是是然然,便成為一點一點分離,一節一節切斷了的宇宙。
這一個這這如如是是然然的人生,也是一個點點分離,節節切斷的人生。
人們在此宇宙中,過此人生,便隻有突然頓然地跳躍,從生跳躍到死,從這一這跳躍到那一這。
因為點點分離,節節切斷了,這與這之中間似乎一些也沒有聯系,沒有階層次第了。
所以雖像極靜止,實在卻是極跳動。
但人生又哪耐得常如此突然頓然地跳動?形式邏輯本來是一種靜止的邏輯。
這這如如的邏輯,更是形式邏輯之徹底倒退。
點點分離,節節切斷,把宇宙人生的一些聯系全解散了。
但極度的靜止之下禁不住一個大反動,卻轉成為極度的跳躍。
這正猶如近代物理學,把一切物看像是靜止的,分析又分析,到最後分析出最跳動最活躍的原子粒一般。
西方人的觀點,經驗見稱是主觀的,主觀常易引起對立。
思維見稱是客觀的,他們想把客觀的思維來統一主觀的經驗。
一切邏輯皆從思維中産生。
但形式邏輯根本免不了對立,這已說過。
黑格爾辯證法,見稱為動的邏輯,一連串正反合的發展,其實仍還是一個正反對立。
他的絕對的客觀精神,仍不免和物質界現象界對立,這在上面也說過。
東方人這這如如的觀法,則是從經驗倒退到純經驗直觀的路上去,在此上把對立卻真統一了。
但又苦于太突兀,太跳動。
柏格森說的綿延與創造的所謂意識之流,其實則并非純經驗的直觀,此二者間應該有其區别的。
依柏格森的理論,應該說在心之解放之下,始得有純經驗之直觀。
但在東方人看法,純經驗直觀裡,似乎不該有記憶,而柏格森的所謂意識之流則不能沒有記憶的,這是二者間區别之最要關鍵。
再換言之,上述佛家道家這這如如的直觀法,用柏格森術語言之,應該是意識之流之倒轉,而非意識之流之前進。
應該是生命力之散弛,而非生命力之緊張。
柏格森要把純經驗的直觀來把握生命之真實,其實仍是在深入一層看,仍逃不出上述所謂哲學上的對立之窠臼。
因此柏格森哲學,依然是一種對立的哲學,生命與物質對立,向上流轉與向下流轉對立,依然得不到統一。
柏格森認為隻有哲學可以把握到真的實在之統一,其實依然擺脫不了西方哲學家之習見,遂陷入于西方哲學界同一的毛病。
現在說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