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與氣

關燈
車與器亦然。

    故戶牖屬有,房屋屬無。

    拆去了戶牖等等,便無房屋,故房屋隻是一用,而非體。

    戶牖等始是體。

    但戶牖等雖各有體,而其為體,若離開房屋之全部,則并無存在之價值,換言之,即成無用了。

    戶牖等乃配合于房屋之全部而始有其價值,始有戶牖等之用。

    換言之,隻是房屋有價值,隻是房屋始有用。

    正如耳目口鼻雖各有體,而合為一生命之用,若沒有生命,耳目視聽尚複何用。

    而生命實無體,隻有用,故老子說,“有以為利,無以為用”。

    這猶如說有是體,無是用,或反之說用是無,體是有。

    老子說有生于無,正如說體生于用。

    也如說器生于道。

    但老子所據也隻是車器房屋之類,正是我所說屬于人文創制方面者,不屬于自然無為方面者。

     再以佛家理論言之,佛家理論慣把一切的體拆卸,把一切體拆卸了,那用也不見了。

    佛家所謂涅槃,也可說要消滅此一用,此一用消失了,則體也自不存在。

    叔本華哲學中之所謂生活意志,也就是此用,一切體由此用而來。

    但此等說法,隻該用在人文有為方面,不該用在自然無為方面。

    若用到自然方面去,則此最先之用,勢必歸宿到上帝身上,如是則成為體用一源。

    變成為上帝創世造物的宗教理論。

    禅宗則僅就人生立說,不管整個宇宙,故他們以作用為性,不是先有了體乃有性,乃是先有了性乃有體,把此生的作用取消,則人文界自然會消滅。

    可見禅宗此等理論仍還是佛家之本色。

    宋儒接受了佛家此一義,但他們不主張取消人文界,故要說理先于氣。

    因要避說體用,故才隻說理氣。

    因作用可取消,理卻不該取消。

    故佛家以作用為性,而宋儒則改作以理為性。

    其實二者所指,皆屬無的一邊,皆屬用的一邊。

    皆是主張有生于無,用先于體,亦皆與道家立論相似。

    其實隻要着眼在人文有為方面的,必然要主張此一義。

     再從體用說到内外,則應該先有内,再有外。

    莊子說内聖外王,後儒則說明體達用。

    其實内聖始能外王,内聖屬無屬用,外王屬有屬體。

    在莊子說來并無語病。

    若說明體達用,則該轉說成明用達體。

    苟不先明其用,則體并無從而有。

    體隻是外面有的一面,用始是内面無的一面。

    因此體易見,用難知。

    一切科學發明,用我前述人文創制由無生有明用達體之說,并可會通。

    朱子說理先于氣,由今人說之,則應謂未有飛機,先有飛機之理。

    若此理字認作用的意象,即人心必先有了要淩空而飛之一種用的要求,乃有飛機之實體産生。

    語本無病。

    但若必先認真有此一理,先實物而存在,則宇宙間勢必先存在着憶兆京陔無窮無盡之理。

    于是勢必有一位上帝來高踞在此無窮無盡憶兆京陔之理之上了。

    故柏拉圖的理念論,勢必與基督教之上帝觀念合流了。

    正為其混并無為界與有為界而不加分别以為說,則勢必達于此。

    講哲學的喜歡主張一個超實在的形上的精神界或本體之存在,這些全是上帝觀念之變相。

    因此他們說體用,反而說成無的為體,有的為用了。

    若把朱子的理字死看了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