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非僞,亦不過是“孔子定十七篇時删棄之餘”,“大抵秃屑叢殘,無關理要。

    ”這便涉及到《儀禮》與孔子的關系問題。

     關于《儀禮》的作者問題,傳統有三種說法,一說周公作,一說孔子作,一說周公作孔子删定,清人又有疑《儀禮》為僞書者。

    清姚際恒作《古今僞書考》,認為《儀禮》是“真書雜以僞者”(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254頁)。

    顧棟高作《左氏引經不及周官儀禮論》,則直疑《儀禮》為漢儒所綴輯。

     僞書說不能成立。

    漢代《儀禮》的傳授,自漢初高堂生以下五家(高堂生、蕭奮、孟卿、後蒼、二戴),不絕如縷,條理清楚。

    先秦典籍,如《左傳》、《論》、《孟》,對《儀禮》所記禮儀節次,多所稱引,都可為證。

    此點清人胡培翚《儀禮非後人僞撰辨》論之甚詳。

    周公作《儀禮》之說亦不可據信。

    蓋禮儀乃因俗立制,有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

    《大戴禮記·禮三本》所謂“凡禮,始于脫,成于文,終于隆”,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邵懿辰《禮經通論》說:“禮本非一時一世而成,積久複習,漸次修整,而後臻于大備。

    ”這種看法是對的。

    但若依此說,《儀禮》作為周禮,便不能遽爾完成于周初的周公。

    梁啟超說:“《儀禮》。

    。

    大抵應為西周末春秋初之作。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260頁) 此說當近乎曆史實際。

     關于孔子與《儀禮》的關系。

    《史記·孔子世家》說:“書傳、禮記自孔氏。

    ”此處“禮記”,即指《儀禮》。

    《史記·儒林列傳》說:“孔子闵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

    ”按史公說法,孔子對《儀禮》,是“修起”,而不是“作”。

    “修起”,就是整理修複,免于澌滅。

    孔子生當春秋“禮壞樂崩”之世,對三代之禮,特别是周禮,上下搜讨,力求其重建,此點史有明文,不必複贅。

     《禮記·雜記下》說:“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

    ”《檀弓》篇亦記載此事。

    這是孔子“修起”《儀禮》的确證。

    《禮記·禮運》記孔子答弟子子遊問禮語雲:“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禦冠昏朝聘。

    ”“夫禮。

    。

    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禦朝聘。

    ”邵懿辰認為射禦之“禦”為“鄉”字之訛。

    孔子關于禮之所論列,正是《儀禮》十七篇的基本内容。

    由此可以說,《儀禮》一書的内容,非一時一世而作,大緻形成于西周末春秋初,孔子編定為十七篇,使周代禮儀之大體,得以保存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