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列子·周穆王》:憣校四時。
殷敬順《釋文》:顧野王讀作翻交四時。
麟按:憣猶幡也。
《食貨志》雲獄少幡者,是也。
亦猶蕃也。
《漢書·成帝紀》引《堯典》:于變時雍(雍)作于蕃時雍(雍),是蕃得借為變矣。
校讀為交者。
《小爾雅·廣诂》:交,易也,更也。
然則憣校四時,謂變易四時也。
《列子·湯問》:?俞、師曠方夜擿耳俯首而聽之。
麟按:擿耳者,屬耳也。
擿借為适。
《衛風·伯兮·傳》:适,主也。
主者,謂屬意在是也。
《荀子·宥坐》:主量必平似法。
《小雅·大田·箋》:主雨于公田。
皆用主為注義,是主與注誼同。
《荀子·禮論》之注纩,即禮之屬纩。
《考工·函人》之七屬、六屬、五屬,《注》讀屬為注,是注與屬誼亦同。
然則主亦屬也,故适亦屬也。
又如言屬有宗祧之事于武城,屬者頗有變改,屬誼皆與适同,明适屬亦以雙聲通矣。
故逗足謂之蹢躅,女謹謂之嫡孎,皆以雙聲為誼也。
然則擿耳即屬耳無疑。
《列子·力命》:上且鈎乎君,下且逆乎民。
鈎猶逆也,讀如鈎距之鈎,凡相距者必相逆也。
張湛《注》乃雲:必引君令,其道不弘,道苟不弘,則逆民而不能納矣。
以引訓鈎,說甚牽強。
《列子·湯問》:铓锷摧屈,而體無痕撻。
按撻借為達。
《詩·載芟·傳》:達,射也。
《方言》:達,芒也。
《淮南·脩務·注》:達,穿也。
謂刃矢所斫所射所穿之芒也。
與痕同意。
《韓詩》雲:撻彼殷武。
撻,達也。
是撻與達通也。
又按:達訓芒,與銳音誼同。
《說文》雲:銳,芒也。
籀文作?。
《廣雅·釋诂》:?,傷也。
是傷痕謂之銳也。
古無去聲,故銳讀如達。
《小雅·節南山》:亂靡有定,式月斯生。
《箋》雲:用月此生,言月月益甚也。
麟按:此謂亂之生如月之三日成魄,八日上弦,十五日正圓,其光遞增遞益也。
用月此生,言用如月然而生也。
凡言禍亂之增益,或以日月連言,或以月歲連言,少有單言月者,《箋》說恐失之。
《列子·力命》:婩斫、便辟。
《釋文》:婩斫,容止峭??也。
此于婩誼則得矣,而于斫未得也。
又雲:婩斫,不解悟之貌。
按《方言》: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為無知,或謂之斫。
不解悟即無知,此于斫誼得矣,而于婩未得也。
按《方言注》雲:卻斫,頑直之貌。
婩借為悍。
《荀子·大略》雲:悍戆好鬥。
然則悍亦戆直之誼,故曰悍斫。
上文巧佞與愚直相反,此悍斫亦與便辟相反。
《釋文》以便辟為恭敬大過,此與悍戆頑直者正相反。
悍戆頑直,侮之者每以為愚而無知,故《方言》及《注》雲然。
《管子·宙合》:此言聖人之動靜開阖,诎信浧儒取與之,必因于時也。
《雑志》曰:浧當為逞,儒當為偄,皆字之誤也。
逞與盈同。
偄與緛同。
《廣雅》:緛,縮也。
《素問·生氣通天論·注》同。
《淮南·人閑》篇曰: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嬴縮卷舒,與物推移。
诎伸嬴縮,即诎信盈緛。
此說是也。
然儒之與偄,古蓋同字,而非誤寫。
王氏舉隸書從耎之字多誤從需,若碝之為需,??之為??,蝡之為蠕以證之。
然《魯峻碑》已以偄為儒,且《說文》儒,柔也;偄,弱也,誼正相同,足見古為一字。
且如《釋名》雲:襦,暖也,言溫暖也。
此以聲為訓之書,而以耎聲字訓需聲字,是其聲固通。
尋《說文》需下雲:從雨而聲。
耎下雲:從大而聲。
是需耎韻部雖異,而皆得聲于而,疊韻而取雙聲也,故儒字自可通緛。
盈緛與長短誼亦相引申,故《生氣通天論》言大筋緛短,《釋天》言夏為長嬴,而呈聲之字則《廣雅·釋言》酲訓長,儒則侏儒訓短,見《廣雅·釋诂》,與盈緛引申之誼正合。
是儒與緛通,而義亦通矣。
故《幼官》篇雲:十二小郢,十二中郢,十二小楡,十二中楡。
郢楡逞儒,聲誼正同。
郢楡亦即盈緛,其誼則為長短也。
蓋于春言小卯始卯中卯下卯,于秋言小卯始卯中卯下卯,〈今本卯皆誤卯。
〉以其時所合之日辰言之也。
于夏言小郢中郢,于冬言小楡中楡,則以其日之長短言之也。
楡得與儒聲誼同者,如《左傳》申??,《大匡》篇作申俞。
又如《荀子》言偷儒,言偷懦。
《方言》言儒輸,皆舉疊韻為連語也。
《管子·宙合》:讂充末衡。
下解之雲:讂充,言心也,心欲忠。
末衡,言耳目也,耳目欲端。
中正者,治之本也。
按當作讂充衡末。
讂借為觼。
《詩·小戎》:鋈以觼軜。
《箋》雲:軜之觼,以白金為飾也,鋈系于轼前。
充借為統。
《荀子·樂論》:鐘統實。
是借統為充,則亦可借充為統。
《易》:幹,乃統天。
鄭《注》:統,本也。
《禮記·祭統》,《目錄》:統猶本也。
本篇雲:葆統而好終。
終猶末也,統訓為本而與末對也。
觼者骖馬内辔所結,衡者骖馬脅驅所系,皆所以止骖馬之入,使之中正而不偏邪者也。
〈中即忠也。
正即端也。
〉本與末對文,本指心,〈與治之本也之本異。
〉以觼喩之,末指耳目,以衡喩之。
觼在内,故以喩本,衡在外,故以喩末也。
《管子·法禁》:故舉國之士以為亡黨。
亡黨即盟黨,不歃血為誓,歃血為盟。
凡結為死黨者,必歃血而盟,故曰盟黨。
亡借為盟,《左昭四年傳》:以盟其大夫,《呂覽·愼行》作以亡其大夫,是其證也。
《管子》以亡為明者,《七法》篇亡君則不然。
王懷祖謂亡君即明君,亦猶此以亡為盟矣。
《注》雲為叛亡之黨,殊屬牽強。
(《雜志》謂亡為己之誤。
) 《管子·法法》:令入而不出謂之蔽,令出而不入謂之壅,令出而不行謂之牽,令入而不至謂之瑕。
瑕猶蔽與壅也。
字借為固。
《春秋》宋共公名固。
《十二諸侯年表》作瑕,是瑕與固通也。
《說文》:固四塞也。
引申則《說文》雲:锢,鑄塞也。
塞亦不至之證也。
《論語》:學則不固。
孔《注》:固蔽也。
《周禮》:君子謂之固,《注》謂不達于禮也,不達亦不至之誼也。
《周禮·掌固·注》:固,國所依阻者也。
惟有塞之蔽之阻之者,是以入而不至,故曰令入而不至謂之固。
《管子·中匡》:掘新井而柴焉。
《注》雲:新井而又柴蓋之,欲以潔淸示敬之。
麟按:柴借為泚。
《說文》:泚,淸也。
淸曰淸,淸之亦曰淸。
則《呂氏》淸其灰,是也。
掘新井尚恐不潔,故複淸之。
淸之者,非如今人陶井,蓋如今人以礬石投水中耳。
《淮南·道應訓》:柴箕子之門。
《注》:箕子亡之朝鮮,舊居空,故柴護之也。
此說失之。
《呂氏·愼大覽》作靖箕子之宮。
高誘《注》雲:淸淨其宮以異之。
是讀靖為淸也。
柴亦淸也,《呂》言淸宮,《淮南》言淸門,宮中固當淸,其門前亦當淸也。
商容之闾且表之,況箕子之門,有不淸之乎? 《小雅·小弁》:弁彼鸒斯,歸飛提提。
《傳》:興也。
弁,樂也。
鸒,卑居。
卑居,雅烏也。
提提,群貌。
《釋文》:《爾雅》雲: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雅烏。
按《傳》意當以不反哺取誼,言鸒不能行孝于其父母,然猶得飛而歸,以興入不能行孝于其父母者,其父母猶肯歸之,今我未有不孝之行,而反見放不得歸也。
下雲:民莫不穀,我獨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正申此指也。
《箋》雲:樂乎。
彼雅烏出食在野甚飽,群飛而歸提提然。
興者,喻凡人之父子兄弟出入宮庭相與飮食,亦提提然樂,傷今太子獨不,誼尚未精。
《管子·霸言》:夫上夾而下苴,國小而都大者弑。
《注》:苴,苞裹也。
上既陝,故為下所苞。
案以夾為陝是也。
以苴為苞非也。
夾苴猶下之小大,但此謂君與在朝之臣權之小大,彼謂與都地之小大耳。
《刑法志》:其生民也狹阸。
《注》雲:地小也。
是陝為小也。
苴當借為粗。
《莊子·讓王》苴布之衣,《釋文》本苴作粗,粗粗音誼亦同,故苴又通粗。
《廣雅·釋诂》:粗,大也。
故曰夾苴猶小大。
或曰:《侈靡》篇雲:國貧而鄙富,苴美于朝市國。
謂鄙美于朝市國都也。
然則苴亦有美誼,當是借為??。
《楚辭·怨思》:阜隘陝而幽險兮。
《東京賦》:陝三王之趢趗。
《注》皆以陝為陋。
然則上陝下??,謂上陋下美,此言僭逾無度也,亦通。
《管子·君臣下》:宮中亂曰妒紛。
與下黨偏、稱述、詟諄同為平列字。
紛借為忿。
《莊子·達生》雲:忿慉之氣。
是忿氣因郁積而成,妒亦如之,是以乳癰謂之妒。
《釋名》雲:妒,褚也。
氣積褚不通至腫潰也。
由乳妒之義,可以明妒忌之義,故妒與忿并稱。
《注》雲積妒紛然,失之。
《管子·君臣下》篇:中民亂曰詟諄。
《注》謂以智詐詟恐諄質,此甚傅會。
按《說文》:詟,失氣言也。
一曰不止也。
《吳都賦》:澀譶泶?。
《注》:譶,不止也。
是《說文》一誼即借為譶。
《說文》雲:譶,疾言也,讀若沓沓,語多沓沓也。
而《琴賦·注》亦雲:??譶,聲多也。
是譶與沓聲誼皆同。
諄當為啍,《家語·五儀》:無取啍啍。
自注:多言也。
實當作噂。
《說文》:噂,聚語也。
《詩》:噂沓背憎。
啍譶即噂沓。
多言則怠慢于事,故下雲:譶諄生慢。
多言無行,故下雲順中民以行也。
《管子·侈靡》:國門則塞,百姓誰敢敖胡以備之。
按敖即??。
《廣雅·釋器》:?鋒謂之??。
胡者,?之胡也。
《說文》??訓進取,籀文作??,從爪、從月、從殳。
執殳冒而前也。
然則敢為執兵器以進取。
誰敢??胡以備之,謂誰執??胡以備之也。
《管子·侈靡》:巨瘗堷,所以使貧民也;美壟墓,所以文明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
猶不盡,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
按次浮、差樊、瘗藏,三者平列,皆葬事也。
次浮下有也字助語詞,古人立文,不必截然整齊不增減一字也。
浮借為苞。
樊借為藩。
《說文》捊或作抱,?或作罦。
諸書孚聲、包聲之字關通者不可勝數,故可借浮為苞。
《釋言》雲:樊,藩也。
是樊藩聲義同。
《詩·靑蠅》止于樊,《武五子傳》引作止于藩,故可借樊為藩。
次苞,苞有次也。
差藩,藩有差也。
《既夕禮》:徹巾苞牲,取下體。
《雜記》:遣車視牢具。
《注》:言車多少各如所包遣奠牲體之數也。
遣奠,天子大牢,包九個;諸侯亦大牢,包七個;大夫亦大牢,包五個;士少牢,包三個。
按此字作包,則其與浮通用,猶《左》隐八年盟于浮來,《穀梁》作包來也。
此所謂苞之次也。
《既夕禮》:設披。
《注》:今文披皆為藩。
是披亦名藩。
按《喪大記》曰:君??戴六,??披六。
大夫戴前??後玄,披亦如之。
士戴前??後缁,二披用??。
此謂君六披,大夫四披,士二披,〈從王伯申說。
〉此所謂藩之差也。
《春官·大祝》:六曰莢祝。
鄭司農《注》:莢祝,遠罪疾。
麟按:《書·金縢》:史乃冊祝曰。
冊祝即莢祝,正是遠罪疾之事。
《管子·心術下》篇:翼然自來。
按翼借為??。
一曰《書·多士》:敢翼殷命。
馬季辰注:翼,驅也。
《說文》:驅,馬馳也。
《廣雅·釋室》:驅,奔也。
言其來如馳如奔也。
《管子·白心》:無遷無衍。
按《易》:衍在中也。
虞《注》:衍,流也。
遷衍猶遷流也。
《管子·水地》:耳之所聽,非特雷鼓之聞也,察于淑湫。
按淑借為寂。
《淮南·原道訓》:湫漻寂寞。
《注》:湫漻,淸靜也。
然則湫寂意亦同。
《左》文九年《經》楚子使椒來聘。
《穀梁》椒作萩。
《左》襄廿六年椒鸠,《楚語》作湫。
《左》昭三年子服椒,十三年作湫。
《左》哀元年敗越于夫椒,《史記》作湫。
《說文》??或作鹙,是寂湫亦疊韻連語。
(此條尚有《雜志》當檢。
) 《管子·水地》: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
按蹇從寒省聲,當借為寒。
《說文》:寒,凍也。
凍,仌也。
凝本作冰,從仌從水。
故凝寒即凝凍。
《呂氏春秋·大樂》雲:萌芽始震,凝??以形,正與此凝蹇而為人同意。
《禦覽》引彼文,正作凝寒。
是蹇為寒借無疑。
《注》但雲:蹇,停也。
此寒凍引申之誼,可以解《楚辭》之蹇誰留兮中州與謇不可釋,而于此尚非塙誼。
《水地》下文又雲:此乃其精粗濁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按粗與精對,則蹇亦與濁對。
蹇借為浣,《莊子·秋水》:與道大蹇。
崔本蹇作浣,是蹇與浣通。
《說文》浣亦作浣,雲:濯衣垢也。
〈蹇之通浣而為濯,猶之為擢。
〉《詩·泂酌·傳》:濯,滌也。
《曲禮》:水曰淸滌。
《公羊》宣三年《注》:謂之滌者,取其蕩滌潔淸。
然則浣濯滌淸,誼相轉注。
《說文》又雲:垢,濁也。
然則浣為濯衣垢,即使衣淸也。
故此雲濁浣,即濁淸也。
又按《呂覽·有度》:淸有馀也。
《注》:淸,寒也。
《楚辭》雲:挫糟凍飲,酎淸涼。
然則淸亦與寒凍同誼。
凝蹇之蹇借為寒,與浣亦通。
又案蹇借為寒,亦有幹誼。
凡水濕,凍則幹矣。
《呂覧·别類》雲: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濕之則為幹。
淖猶濕也,蹇猶幹也。
《管子·水地》:故其民谄谀葆詐巧佞而好利。
按葆從保聲,保有信任之誼,而葆雲葆詐者,蓋猶苦為快,亂為治,臭為香,相反之誼耳。
《莊子·齊物論》:此之謂葆光。
崔《注》:若有若無,謂之葆光。
凡詐僞者之辭,皆若有若無也。
又按:保與包聲通。
《說文》?或作?,雲:往來言也。
蓋往來異言,是為詐僞。
?之言陶也。
《荀子·榮辱》陶誕突盜,《強國》陶誕比周,是也。
《韓詩·菀柳》:上帝甚陶。
《注》:陶,變也。
《淮南·本經訓》:陰陽之陶化。
變化亦與詐僞誼近,故知?為往來異言。
《管子·正世》:百官有常,法不繁匿。
按《左定四年傳》繁弱,《上林賦》作蕃弱,《漢書·成帝紀》引《書·堯典》于變時雍作于蕃時雍。
然則繁通蕃,蕃通變,是繁亦通變也。
匿即慝之正字。
《漢書·王嘉傳》引《書·鴻範》民用潛忒作民用僭慝,是慝通忒。
《說文》:忒,更也。
繁匿即變忒,變忒即變更也。
《管子·宙合》:溜,發也。
按溜借為劉,發借為廢。
《釋诂》:劉,陳也。
《公羊》宣八年《注》:廢,置也。
《呂覽·異用·注》:置,設也。
《說文》:設,施陳也。
是廢置設陳轉注也。
《管子·内業》:謀乎莫聞其音。
按《玉藻》:視容瞿瞿梅梅。
《注》雲:不審視也。
謀與梅通。
不審視曰梅梅,不審聽亦曰謀乎,謂雖欲聞之而莫聞,乃似不審聽者,故曰謀乎莫聞其音。
《管子·内業》:凡道無所,善心安愛。
按所字句絕,無所者,猶下文言眇眇乎其如窮無所也。
凡道無所,猶下章言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也。
尹《注》雲:言道無他善,唯愛心安也。
此讀善字絕句,誤矣。
且道體沖寂,甯有所愛。
愛當借為隐,實為??,《詩·大雅·烝民·傳》:愛,隐也。
《釋言》:薆,隐也。
蓋誼同而音亦相轉也。
《說文》:??,所依據也,讀與隐同。
《廣雅·釋诂》:隐,安也。
《禮運·注》:隐,據也。
《大戴禮·文王官人》:征利而依隐于物。
《孟子》:隐幾而卧。
《莊子》:隐幾而坐。
皆借隐為??,此謂道無處所,惟人心之善者,則道所安隐也。
安隐即依據也。
《管子·内業》:愛欲靜之,遇亂正之。
《雜志》謂遇為過之誤,此不然。
按遇即暫遇奸宄之遇也。
伯申說《書》曰:《淮南·原道》篇曰:偶?智故,曲巧僞詐,皆奸邪之稱也。
《本經》篇曰:衣無隅差之削。
高誘《注》曰:隅,角也。
差,邪也。
《呂覽·勿躬》篇曰:幽詭愚險之言,愚亦即暫遇奸宄之遇也。
〈以上王說。
〉麟按:遇愚相通,誠哉是言也,可以自易其過誤為遇之說矣。
尋《登徒子好色賦》曰:愚亂之邪臣,愚亂即遇亂也。
然則愚亂者必邪,故當正之。
江氏《群經補義》曰:《周禮》雖極文,然猶有俗沿大古,近于夷而不能革者。
如祭祀用屍,席地而坐,食飯食肉以手,食醬以指,醬用蟻子,行禮偏袒肉袒,脫屦升堂,跣足而燕,皆今人所不宜者,而古人安之。
噫!周之去大古,亦千有馀年矣。
安有襲其禮者哉?古今異宜,今人所安者,複為後人所不宜,可斥今人為近夷乎?以此為夷,則無古非夷矣。
且近而一鄕一邑之間,風俗已有不同,今常、鎮諸郡,女子或不設利屣。
燕、代等省,土俗或時啖膏燭。
〈以牛膏為燭。
〉異鄕視之,未有不以為怪者。
然而以此為近夷,則斷斷乎不可也。
乃可以世俗所不安者。
指古禮為近夷哉。
《管子·桓公問》:禹立谏鼓于朝而備訊唉。
《注》:訊,問也。
唉,驚問也。
朱氏駿聲曰:唉借為誋,告也,《注》失之。
麟按:唉借為誋,終亦未塙。
按《說文》:唉,應也。
《莊子·知北遊》:唉,予知之。
《釋文》:唉,應聲,通作欸。
《方言》:欸,然也。
訊唉者,問應也。
問應者,問答也。
問謂上問下,答謂下答上也。
一說:訊通作谇。
歌以訊之,即歌以谇之,是也。
唉借為欸。
《說文》:欸,訾也。
谇讓訾議,即所以谏也。
《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幹燥,水糾列之時也。
按糾當借為漻。
如《釋木》下句曰朻,《釋文》本又作樛。
《太玄》:死生相摎。
宋《注》:摎猶糾也。
是可證丩聲翏聲之通。
《韓詩》溱與洧,漻其淸矣。
《南都賦》:漻淚淢汩。
《注》:《韓詩外傳》曰:漻,淸貌也。
《淮南子》曰:水淚破舟。
按水之淸者,每多急疾。
然則糾列即漻淚。
竊意淚即洌字。
《說文》:洌,水淸也。
糾列亦漻例也。
春三月霖雨未下,故水淸洌。
《管子·地員》:靑龍之所居,庚泥不可得泉。
《注》:庚績其處,既有靑龍居,又沙泥相續,故不可得泉也。
此說太迂曲。
按庚即唐,《說文》:??從庚聲可證。
上文雲:黃唐無宜也。
《注》雲:唐,虛脆也,是也。
蓋虛脆之土謂之庚,亦謂之唐,其實皆借為場。
古文唐作啺,從昜聲,故唐與場聲通也。
《釋诂》庚、揚皆訓續也。
是借揚為庚,故庚與場聲亦通也。
《方言》雲:蚍蜉?鼠之場謂之抵,蚓場謂之坥。
坻與坥亦皆土中之虛脆者也。
《管子·地員》:陝之芳七施,七七四十九尺而至于泉。
祀陝八施,七八五十六尺而至于泉。
按陝即峽字。
芳當借為旁。
峽之中水所流,無須求其至泉之數,故但論峽之旁也。
祀陝蓋借祀為汜,汜有水别複入水,及窮渎、及厓三訓。
厓則與旁不異,且不當言厓峽而當言峽厓,則汜非訓厓也。
峽中出水,亦非窮渎。
然則從水别複入水之訓為合。
謂枝水從峽中過者,名其峽為汜峽,此但言汜峽,蒙上旁字而省,實亦謂汜峽之旁也。
《管子·地員》:赤壤??山十七施,百一十九尺而至于泉。
按??借為嶅。
《說文》:嶅,山多小石也。
(再商。
) 《管子·地員》:五沃之狀,剽怷橐土,蟲易全處。
《注》:怷,密也。
按下文有五剽、五怷之土,怷之訓密,古訓無考。
按下文又雲靑怷以菭及,靑怵以肥,則怷亦靑也。
蓋釋訓之不遹,即《詩·日月》之報我不術。
《釋言》遹訓述,是術矞聲通,此怷則借為矞。
《魏都賦》:矞雲翔龍。
《注》:外赤内靑。
《釋鳥》:翠,鹬。
《說文》:翠,靑羽雀也。
是矞聲字多有靑誼,故怷亦同之,怷與翠聲亦相近。
《釋山》:未及上,翠微。
《蜀都賦》:郁葐蒀以翠微。
皆謂山氣蔥翠之狀。
山可以翠名,故土亦可以翠名也。
竊謂鹬翠古本同字,後稍分别耳。
又按:剽亦靑也。
下文五剽之狀,華然如芬以脤。
《注》:謂其地色靑紫若脤然也。
此蓋以脤為蜃器,故借脤為蜃,蜃色固靑紫也。
剽者,缥之假借,非輕票之票也。
《管子·地員》:其山之枭。
《注》:枭猶顚也。
按此蓋謂枭即??。
《說文》:??,到首也。
《曲禮》:倒?側龜于君前有誅。
《注》:倒,顚倒也。
而顚字亦從頁,因謂顚倒之誼,可引申為顚頂之誼。
《管子·形勢》: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先儒有依《方言》訓蜀為一者。
按《形勢解》雲所謂抱蜀者,祠器也,則蜀不得訓一。
抱當借為飽,蜀當借為主,猶不注之即幅屬,屬纩之作注纩也。
《春官·司巫》雲:祭祀則共匰主及道布及蒩館。
杜子春雲:書或為蒩館,或為租飽,或曰蒩飽,茅裹肉也。
按杜本訓館為神所館止,租飽當讀為包茅之包,謂以苞茅為神所止之處耳。
言裹肉者失之。
租飽所以止神,主所以依神,皆祠器也,故并言之。
鬼神不言,而人已為之修廟堂,正如人主不言,而民循正也。
尹注《形勢》雲:抱,持也。
蜀,祠器也。
未知抱蜀之平列,亦失之。
《管子·版法解》:聖人法之以覆載萬民,故莫不得其職姓。
按《白虎通》雲:姓者,生也。
人禀天氣所以生者也。
《說文》:姓,人所生也。
職姓猶《書序》所雲别生分類,今人言職分雲爾。
《管子·臣乘馬》:國谷之櫎,一切什九。
《國蓄》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
《注》音古莫反。
《山國軌》以功業直時而櫎之,《注》亦音古莫反。
按櫎皆擴之誤,即彉字。
《注》以彉為??之假借字,故音古莫反。
《說文》:??,度也,民所度居也。
此度雖宅之假借,而??亦自有度誼。
《說文》:??,葬有木??也。
而《考工·輪人》:椁其漆内。
司農《注》:椁者,度兩漆之内相距之尺寸也。
是椁訓??亦訓度,則??之訓為度,亦何不可。
以功業直時而度之,此量度之誼也。
度字本從又,為分寸尺丈引之名,是為度數,引申之則為量度。
??、椁皆訓量度,引申之則亦訓度數。
國谷之??,财之??,謂國谷之度數,财之度數也。
明趙氏本上題櫎音晃,則不知櫎為擴誤。
櫎字,《說文》雲所以幾器,《廣韻》訓兵闌,《吳都賦》房?對櫎,即今之幌字,義皆不可同通矣。
《書·禹貢》馬、鄭、王本荥播既豬。
鄭《注》:荥,沇水溢出河為澤也。
今塞為平地,荥陽民猶謂其處為荥澤播,在其縣東。
《春秋》魯闵公二年:衛侯及狄人戰于荥澤,此其地也。
僞孔作荥波既豬。
《傳》:荥澤波水已成遏豬。
《正義》謂洪水時動成波浪,此時已成遏豬,而以闵二年《傳》作荥澤不名播。
《駁三家撰異》曰:《夏本紀》、漢石經作播。
揚雄《豫州牧箴》亦雲荥播枲漆。
《職方氏》:其浸波溠。
《注》:波,讀為播。
《禹貢》曰:荥播既都。
梅赜蓋因此謂真壁中本作波,其心狡矣。
若《班志》亦作波,此後改也。
江氏《集注》則改作潘,雲:《說文》水部:潘,水名,在河南荥陽。
言在荥陽,則與荥澤同處。
段謂《水經注》引呂忱曰:播水在荥陽。
《字林》本《說文》,正當作潘。
馬、鄭、王謂荥播即荥澤。
許、呂則潘别為一水,與荥為二。
然鄭注《周禮》,分熒洛波溠為四,則注《書》一之,注《周禮》二之矣。
又謂僞孔亦以荥與波為二,非謂波浪。
麟考《地理今釋》雲:《水經》沩水又東,門水出焉。
《注》雲:《爾雅》所謂沩别為波也。
然門水至靈寶縣入河,不豬為澤。
據此說則分荥波為二水,不得合言既豬。
《周禮注》及僞孔皆失之。
若作潘,則雖亦水而非自沩别者,無容緻駁矣。
然播、潘實一也。
《
殷敬順《釋文》:顧野王讀作翻交四時。
麟按:憣猶幡也。
《食貨志》雲獄少幡者,是也。
亦猶蕃也。
《漢書·成帝紀》引《堯典》:于變時雍(雍)作于蕃時雍(雍),是蕃得借為變矣。
校讀為交者。
《小爾雅·廣诂》:交,易也,更也。
然則憣校四時,謂變易四時也。
《列子·湯問》:?俞、師曠方夜擿耳俯首而聽之。
麟按:擿耳者,屬耳也。
擿借為适。
《衛風·伯兮·傳》:适,主也。
主者,謂屬意在是也。
《荀子·宥坐》:主量必平似法。
《小雅·大田·箋》:主雨于公田。
皆用主為注義,是主與注誼同。
《荀子·禮論》之注纩,即禮之屬纩。
《考工·函人》之七屬、六屬、五屬,《注》讀屬為注,是注與屬誼亦同。
然則主亦屬也,故适亦屬也。
又如言屬有宗祧之事于武城,屬者頗有變改,屬誼皆與适同,明适屬亦以雙聲通矣。
故逗足謂之蹢躅,女謹謂之嫡孎,皆以雙聲為誼也。
然則擿耳即屬耳無疑。
《列子·力命》:上且鈎乎君,下且逆乎民。
鈎猶逆也,讀如鈎距之鈎,凡相距者必相逆也。
張湛《注》乃雲:必引君令,其道不弘,道苟不弘,則逆民而不能納矣。
以引訓鈎,說甚牽強。
《列子·湯問》:铓锷摧屈,而體無痕撻。
按撻借為達。
《詩·載芟·傳》:達,射也。
《方言》:達,芒也。
《淮南·脩務·注》:達,穿也。
謂刃矢所斫所射所穿之芒也。
與痕同意。
《韓詩》雲:撻彼殷武。
撻,達也。
是撻與達通也。
又按:達訓芒,與銳音誼同。
《說文》雲:銳,芒也。
籀文作?。
《廣雅·釋诂》:?,傷也。
是傷痕謂之銳也。
古無去聲,故銳讀如達。
《小雅·節南山》:亂靡有定,式月斯生。
《箋》雲:用月此生,言月月益甚也。
麟按:此謂亂之生如月之三日成魄,八日上弦,十五日正圓,其光遞增遞益也。
用月此生,言用如月然而生也。
凡言禍亂之增益,或以日月連言,或以月歲連言,少有單言月者,《箋》說恐失之。
《列子·力命》:婩斫、便辟。
《釋文》:婩斫,容止峭??也。
此于婩誼則得矣,而于斫未得也。
又雲:婩斫,不解悟之貌。
按《方言》: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為無知,或謂之斫。
不解悟即無知,此于斫誼得矣,而于婩未得也。
按《方言注》雲:卻斫,頑直之貌。
婩借為悍。
《荀子·大略》雲:悍戆好鬥。
然則悍亦戆直之誼,故曰悍斫。
上文巧佞與愚直相反,此悍斫亦與便辟相反。
《釋文》以便辟為恭敬大過,此與悍戆頑直者正相反。
悍戆頑直,侮之者每以為愚而無知,故《方言》及《注》雲然。
《管子·宙合》:此言聖人之動靜開阖,诎信浧儒取與之,必因于時也。
《雑志》曰:浧當為逞,儒當為偄,皆字之誤也。
逞與盈同。
偄與緛同。
《廣雅》:緛,縮也。
《素問·生氣通天論·注》同。
《淮南·人閑》篇曰: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嬴縮卷舒,與物推移。
诎伸嬴縮,即诎信盈緛。
此說是也。
然儒之與偄,古蓋同字,而非誤寫。
王氏舉隸書從耎之字多誤從需,若碝之為需,??之為??,蝡之為蠕以證之。
然《魯峻碑》已以偄為儒,且《說文》儒,柔也;偄,弱也,誼正相同,足見古為一字。
且如《釋名》雲:襦,暖也,言溫暖也。
此以聲為訓之書,而以耎聲字訓需聲字,是其聲固通。
尋《說文》需下雲:從雨而聲。
耎下雲:從大而聲。
是需耎韻部雖異,而皆得聲于而,疊韻而取雙聲也,故儒字自可通緛。
盈緛與長短誼亦相引申,故《生氣通天論》言大筋緛短,《釋天》言夏為長嬴,而呈聲之字則《廣雅·釋言》酲訓長,儒則侏儒訓短,見《廣雅·釋诂》,與盈緛引申之誼正合。
是儒與緛通,而義亦通矣。
故《幼官》篇雲:十二小郢,十二中郢,十二小楡,十二中楡。
郢楡逞儒,聲誼正同。
郢楡亦即盈緛,其誼則為長短也。
蓋于春言小卯始卯中卯下卯,于秋言小卯始卯中卯下卯,〈今本卯皆誤卯。
〉以其時所合之日辰言之也。
于夏言小郢中郢,于冬言小楡中楡,則以其日之長短言之也。
楡得與儒聲誼同者,如《左傳》申??,《大匡》篇作申俞。
又如《荀子》言偷儒,言偷懦。
《方言》言儒輸,皆舉疊韻為連語也。
《管子·宙合》:讂充末衡。
下解之雲:讂充,言心也,心欲忠。
末衡,言耳目也,耳目欲端。
中正者,治之本也。
按當作讂充衡末。
讂借為觼。
《詩·小戎》:鋈以觼軜。
《箋》雲:軜之觼,以白金為飾也,鋈系于轼前。
充借為統。
《荀子·樂論》:鐘統實。
是借統為充,則亦可借充為統。
《易》:幹,乃統天。
鄭《注》:統,本也。
《禮記·祭統》,《目錄》:統猶本也。
本篇雲:葆統而好終。
終猶末也,統訓為本而與末對也。
觼者骖馬内辔所結,衡者骖馬脅驅所系,皆所以止骖馬之入,使之中正而不偏邪者也。
〈中即忠也。
正即端也。
〉本與末對文,本指心,〈與治之本也之本異。
〉以觼喩之,末指耳目,以衡喩之。
觼在内,故以喩本,衡在外,故以喩末也。
《管子·法禁》:故舉國之士以為亡黨。
亡黨即盟黨,不歃血為誓,歃血為盟。
凡結為死黨者,必歃血而盟,故曰盟黨。
亡借為盟,《左昭四年傳》:以盟其大夫,《呂覽·愼行》作以亡其大夫,是其證也。
《管子》以亡為明者,《七法》篇亡君則不然。
王懷祖謂亡君即明君,亦猶此以亡為盟矣。
《注》雲為叛亡之黨,殊屬牽強。
(《雜志》謂亡為己之誤。
) 《管子·法法》:令入而不出謂之蔽,令出而不入謂之壅,令出而不行謂之牽,令入而不至謂之瑕。
瑕猶蔽與壅也。
字借為固。
《春秋》宋共公名固。
《十二諸侯年表》作瑕,是瑕與固通也。
《說文》:固四塞也。
引申則《說文》雲:锢,鑄塞也。
塞亦不至之證也。
《論語》:學則不固。
孔《注》:固蔽也。
《周禮》:君子謂之固,《注》謂不達于禮也,不達亦不至之誼也。
《周禮·掌固·注》:固,國所依阻者也。
惟有塞之蔽之阻之者,是以入而不至,故曰令入而不至謂之固。
《管子·中匡》:掘新井而柴焉。
《注》雲:新井而又柴蓋之,欲以潔淸示敬之。
麟按:柴借為泚。
《說文》:泚,淸也。
淸曰淸,淸之亦曰淸。
則《呂氏》淸其灰,是也。
掘新井尚恐不潔,故複淸之。
淸之者,非如今人陶井,蓋如今人以礬石投水中耳。
《淮南·道應訓》:柴箕子之門。
《注》:箕子亡之朝鮮,舊居空,故柴護之也。
此說失之。
《呂氏·愼大覽》作靖箕子之宮。
高誘《注》雲:淸淨其宮以異之。
是讀靖為淸也。
柴亦淸也,《呂》言淸宮,《淮南》言淸門,宮中固當淸,其門前亦當淸也。
商容之闾且表之,況箕子之門,有不淸之乎? 《小雅·小弁》:弁彼鸒斯,歸飛提提。
《傳》:興也。
弁,樂也。
鸒,卑居。
卑居,雅烏也。
提提,群貌。
《釋文》:《爾雅》雲: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雅烏。
按《傳》意當以不反哺取誼,言鸒不能行孝于其父母,然猶得飛而歸,以興入不能行孝于其父母者,其父母猶肯歸之,今我未有不孝之行,而反見放不得歸也。
下雲:民莫不穀,我獨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正申此指也。
《箋》雲:樂乎。
彼雅烏出食在野甚飽,群飛而歸提提然。
興者,喻凡人之父子兄弟出入宮庭相與飮食,亦提提然樂,傷今太子獨不,誼尚未精。
《管子·霸言》:夫上夾而下苴,國小而都大者弑。
《注》:苴,苞裹也。
上既陝,故為下所苞。
案以夾為陝是也。
以苴為苞非也。
夾苴猶下之小大,但此謂君與在朝之臣權之小大,彼謂與都地之小大耳。
《刑法志》:其生民也狹阸。
《注》雲:地小也。
是陝為小也。
苴當借為粗。
《莊子·讓王》苴布之衣,《釋文》本苴作粗,粗粗音誼亦同,故苴又通粗。
《廣雅·釋诂》:粗,大也。
故曰夾苴猶小大。
或曰:《侈靡》篇雲:國貧而鄙富,苴美于朝市國。
謂鄙美于朝市國都也。
然則苴亦有美誼,當是借為??。
《楚辭·怨思》:阜隘陝而幽險兮。
《東京賦》:陝三王之趢趗。
《注》皆以陝為陋。
然則上陝下??,謂上陋下美,此言僭逾無度也,亦通。
《管子·君臣下》:宮中亂曰妒紛。
與下黨偏、稱述、詟諄同為平列字。
紛借為忿。
《莊子·達生》雲:忿慉之氣。
是忿氣因郁積而成,妒亦如之,是以乳癰謂之妒。
《釋名》雲:妒,褚也。
氣積褚不通至腫潰也。
由乳妒之義,可以明妒忌之義,故妒與忿并稱。
《注》雲積妒紛然,失之。
《管子·君臣下》篇:中民亂曰詟諄。
《注》謂以智詐詟恐諄質,此甚傅會。
按《說文》:詟,失氣言也。
一曰不止也。
《吳都賦》:澀譶泶?。
《注》:譶,不止也。
是《說文》一誼即借為譶。
《說文》雲:譶,疾言也,讀若沓沓,語多沓沓也。
而《琴賦·注》亦雲:??譶,聲多也。
是譶與沓聲誼皆同。
諄當為啍,《家語·五儀》:無取啍啍。
自注:多言也。
實當作噂。
《說文》:噂,聚語也。
《詩》:噂沓背憎。
啍譶即噂沓。
多言則怠慢于事,故下雲:譶諄生慢。
多言無行,故下雲順中民以行也。
《管子·侈靡》:國門則塞,百姓誰敢敖胡以備之。
按敖即??。
《廣雅·釋器》:?鋒謂之??。
胡者,?之胡也。
《說文》??訓進取,籀文作??,從爪、從月、從殳。
執殳冒而前也。
然則敢為執兵器以進取。
誰敢??胡以備之,謂誰執??胡以備之也。
《管子·侈靡》:巨瘗堷,所以使貧民也;美壟墓,所以文明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
猶不盡,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
按次浮、差樊、瘗藏,三者平列,皆葬事也。
次浮下有也字助語詞,古人立文,不必截然整齊不增減一字也。
浮借為苞。
樊借為藩。
《說文》捊或作抱,?或作罦。
諸書孚聲、包聲之字關通者不可勝數,故可借浮為苞。
《釋言》雲:樊,藩也。
是樊藩聲義同。
《詩·靑蠅》止于樊,《武五子傳》引作止于藩,故可借樊為藩。
次苞,苞有次也。
差藩,藩有差也。
《既夕禮》:徹巾苞牲,取下體。
《雜記》:遣車視牢具。
《注》:言車多少各如所包遣奠牲體之數也。
遣奠,天子大牢,包九個;諸侯亦大牢,包七個;大夫亦大牢,包五個;士少牢,包三個。
按此字作包,則其與浮通用,猶《左》隐八年盟于浮來,《穀梁》作包來也。
此所謂苞之次也。
《既夕禮》:設披。
《注》:今文披皆為藩。
是披亦名藩。
按《喪大記》曰:君??戴六,??披六。
大夫戴前??後玄,披亦如之。
士戴前??後缁,二披用??。
此謂君六披,大夫四披,士二披,〈從王伯申說。
〉此所謂藩之差也。
《春官·大祝》:六曰莢祝。
鄭司農《注》:莢祝,遠罪疾。
麟按:《書·金縢》:史乃冊祝曰。
冊祝即莢祝,正是遠罪疾之事。
《管子·心術下》篇:翼然自來。
按翼借為??。
一曰《書·多士》:敢翼殷命。
馬季辰注:翼,驅也。
《說文》:驅,馬馳也。
《廣雅·釋室》:驅,奔也。
言其來如馳如奔也。
《管子·白心》:無遷無衍。
按《易》:衍在中也。
虞《注》:衍,流也。
遷衍猶遷流也。
《管子·水地》:耳之所聽,非特雷鼓之聞也,察于淑湫。
按淑借為寂。
《淮南·原道訓》:湫漻寂寞。
《注》:湫漻,淸靜也。
然則湫寂意亦同。
《左》文九年《經》楚子使椒來聘。
《穀梁》椒作萩。
《左》襄廿六年椒鸠,《楚語》作湫。
《左》昭三年子服椒,十三年作湫。
《左》哀元年敗越于夫椒,《史記》作湫。
《說文》??或作鹙,是寂湫亦疊韻連語。
(此條尚有《雜志》當檢。
) 《管子·水地》: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
按蹇從寒省聲,當借為寒。
《說文》:寒,凍也。
凍,仌也。
凝本作冰,從仌從水。
故凝寒即凝凍。
《呂氏春秋·大樂》雲:萌芽始震,凝??以形,正與此凝蹇而為人同意。
《禦覽》引彼文,正作凝寒。
是蹇為寒借無疑。
《注》但雲:蹇,停也。
此寒凍引申之誼,可以解《楚辭》之蹇誰留兮中州與謇不可釋,而于此尚非塙誼。
《水地》下文又雲:此乃其精粗濁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按粗與精對,則蹇亦與濁對。
蹇借為浣,《莊子·秋水》:與道大蹇。
崔本蹇作浣,是蹇與浣通。
《說文》浣亦作浣,雲:濯衣垢也。
〈蹇之通浣而為濯,猶之為擢。
〉《詩·泂酌·傳》:濯,滌也。
《曲禮》:水曰淸滌。
《公羊》宣三年《注》:謂之滌者,取其蕩滌潔淸。
然則浣濯滌淸,誼相轉注。
《說文》又雲:垢,濁也。
然則浣為濯衣垢,即使衣淸也。
故此雲濁浣,即濁淸也。
又按《呂覽·有度》:淸有馀也。
《注》:淸,寒也。
《楚辭》雲:挫糟凍飲,酎淸涼。
然則淸亦與寒凍同誼。
凝蹇之蹇借為寒,與浣亦通。
又案蹇借為寒,亦有幹誼。
凡水濕,凍則幹矣。
《呂覧·别類》雲: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濕之則為幹。
淖猶濕也,蹇猶幹也。
《管子·水地》:故其民谄谀葆詐巧佞而好利。
按葆從保聲,保有信任之誼,而葆雲葆詐者,蓋猶苦為快,亂為治,臭為香,相反之誼耳。
《莊子·齊物論》:此之謂葆光。
崔《注》:若有若無,謂之葆光。
凡詐僞者之辭,皆若有若無也。
又按:保與包聲通。
《說文》?或作?,雲:往來言也。
蓋往來異言,是為詐僞。
?之言陶也。
《荀子·榮辱》陶誕突盜,《強國》陶誕比周,是也。
《韓詩·菀柳》:上帝甚陶。
《注》:陶,變也。
《淮南·本經訓》:陰陽之陶化。
變化亦與詐僞誼近,故知?為往來異言。
《管子·正世》:百官有常,法不繁匿。
按《左定四年傳》繁弱,《上林賦》作蕃弱,《漢書·成帝紀》引《書·堯典》于變時雍作于蕃時雍。
然則繁通蕃,蕃通變,是繁亦通變也。
匿即慝之正字。
《漢書·王嘉傳》引《書·鴻範》民用潛忒作民用僭慝,是慝通忒。
《說文》:忒,更也。
繁匿即變忒,變忒即變更也。
《管子·宙合》:溜,發也。
按溜借為劉,發借為廢。
《釋诂》:劉,陳也。
《公羊》宣八年《注》:廢,置也。
《呂覽·異用·注》:置,設也。
《說文》:設,施陳也。
是廢置設陳轉注也。
《管子·内業》:謀乎莫聞其音。
按《玉藻》:視容瞿瞿梅梅。
《注》雲:不審視也。
謀與梅通。
不審視曰梅梅,不審聽亦曰謀乎,謂雖欲聞之而莫聞,乃似不審聽者,故曰謀乎莫聞其音。
《管子·内業》:凡道無所,善心安愛。
按所字句絕,無所者,猶下文言眇眇乎其如窮無所也。
凡道無所,猶下章言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也。
尹《注》雲:言道無他善,唯愛心安也。
此讀善字絕句,誤矣。
且道體沖寂,甯有所愛。
愛當借為隐,實為??,《詩·大雅·烝民·傳》:愛,隐也。
《釋言》:薆,隐也。
蓋誼同而音亦相轉也。
《說文》:??,所依據也,讀與隐同。
《廣雅·釋诂》:隐,安也。
《禮運·注》:隐,據也。
《大戴禮·文王官人》:征利而依隐于物。
《孟子》:隐幾而卧。
《莊子》:隐幾而坐。
皆借隐為??,此謂道無處所,惟人心之善者,則道所安隐也。
安隐即依據也。
《管子·内業》:愛欲靜之,遇亂正之。
《雜志》謂遇為過之誤,此不然。
按遇即暫遇奸宄之遇也。
伯申說《書》曰:《淮南·原道》篇曰:偶?智故,曲巧僞詐,皆奸邪之稱也。
《本經》篇曰:衣無隅差之削。
高誘《注》曰:隅,角也。
差,邪也。
《呂覽·勿躬》篇曰:幽詭愚險之言,愚亦即暫遇奸宄之遇也。
〈以上王說。
〉麟按:遇愚相通,誠哉是言也,可以自易其過誤為遇之說矣。
尋《登徒子好色賦》曰:愚亂之邪臣,愚亂即遇亂也。
然則愚亂者必邪,故當正之。
江氏《群經補義》曰:《周禮》雖極文,然猶有俗沿大古,近于夷而不能革者。
如祭祀用屍,席地而坐,食飯食肉以手,食醬以指,醬用蟻子,行禮偏袒肉袒,脫屦升堂,跣足而燕,皆今人所不宜者,而古人安之。
噫!周之去大古,亦千有馀年矣。
安有襲其禮者哉?古今異宜,今人所安者,複為後人所不宜,可斥今人為近夷乎?以此為夷,則無古非夷矣。
且近而一鄕一邑之間,風俗已有不同,今常、鎮諸郡,女子或不設利屣。
燕、代等省,土俗或時啖膏燭。
〈以牛膏為燭。
〉異鄕視之,未有不以為怪者。
然而以此為近夷,則斷斷乎不可也。
乃可以世俗所不安者。
指古禮為近夷哉。
《管子·桓公問》:禹立谏鼓于朝而備訊唉。
《注》:訊,問也。
唉,驚問也。
朱氏駿聲曰:唉借為誋,告也,《注》失之。
麟按:唉借為誋,終亦未塙。
按《說文》:唉,應也。
《莊子·知北遊》:唉,予知之。
《釋文》:唉,應聲,通作欸。
《方言》:欸,然也。
訊唉者,問應也。
問應者,問答也。
問謂上問下,答謂下答上也。
一說:訊通作谇。
歌以訊之,即歌以谇之,是也。
唉借為欸。
《說文》:欸,訾也。
谇讓訾議,即所以谏也。
《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幹燥,水糾列之時也。
按糾當借為漻。
如《釋木》下句曰朻,《釋文》本又作樛。
《太玄》:死生相摎。
宋《注》:摎猶糾也。
是可證丩聲翏聲之通。
《韓詩》溱與洧,漻其淸矣。
《南都賦》:漻淚淢汩。
《注》:《韓詩外傳》曰:漻,淸貌也。
《淮南子》曰:水淚破舟。
按水之淸者,每多急疾。
然則糾列即漻淚。
竊意淚即洌字。
《說文》:洌,水淸也。
糾列亦漻例也。
春三月霖雨未下,故水淸洌。
《管子·地員》:靑龍之所居,庚泥不可得泉。
《注》:庚績其處,既有靑龍居,又沙泥相續,故不可得泉也。
此說太迂曲。
按庚即唐,《說文》:??從庚聲可證。
上文雲:黃唐無宜也。
《注》雲:唐,虛脆也,是也。
蓋虛脆之土謂之庚,亦謂之唐,其實皆借為場。
古文唐作啺,從昜聲,故唐與場聲通也。
《釋诂》庚、揚皆訓續也。
是借揚為庚,故庚與場聲亦通也。
《方言》雲:蚍蜉?鼠之場謂之抵,蚓場謂之坥。
坻與坥亦皆土中之虛脆者也。
《管子·地員》:陝之芳七施,七七四十九尺而至于泉。
祀陝八施,七八五十六尺而至于泉。
按陝即峽字。
芳當借為旁。
峽之中水所流,無須求其至泉之數,故但論峽之旁也。
祀陝蓋借祀為汜,汜有水别複入水,及窮渎、及厓三訓。
厓則與旁不異,且不當言厓峽而當言峽厓,則汜非訓厓也。
峽中出水,亦非窮渎。
然則從水别複入水之訓為合。
謂枝水從峽中過者,名其峽為汜峽,此但言汜峽,蒙上旁字而省,實亦謂汜峽之旁也。
《管子·地員》:赤壤??山十七施,百一十九尺而至于泉。
按??借為嶅。
《說文》:嶅,山多小石也。
(再商。
) 《管子·地員》:五沃之狀,剽怷橐土,蟲易全處。
《注》:怷,密也。
按下文有五剽、五怷之土,怷之訓密,古訓無考。
按下文又雲靑怷以菭及,靑怵以肥,則怷亦靑也。
蓋釋訓之不遹,即《詩·日月》之報我不術。
《釋言》遹訓述,是術矞聲通,此怷則借為矞。
《魏都賦》:矞雲翔龍。
《注》:外赤内靑。
《釋鳥》:翠,鹬。
《說文》:翠,靑羽雀也。
是矞聲字多有靑誼,故怷亦同之,怷與翠聲亦相近。
《釋山》:未及上,翠微。
《蜀都賦》:郁葐蒀以翠微。
皆謂山氣蔥翠之狀。
山可以翠名,故土亦可以翠名也。
竊謂鹬翠古本同字,後稍分别耳。
又按:剽亦靑也。
下文五剽之狀,華然如芬以脤。
《注》:謂其地色靑紫若脤然也。
此蓋以脤為蜃器,故借脤為蜃,蜃色固靑紫也。
剽者,缥之假借,非輕票之票也。
《管子·地員》:其山之枭。
《注》:枭猶顚也。
按此蓋謂枭即??。
《說文》:??,到首也。
《曲禮》:倒?側龜于君前有誅。
《注》:倒,顚倒也。
而顚字亦從頁,因謂顚倒之誼,可引申為顚頂之誼。
《管子·形勢》: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先儒有依《方言》訓蜀為一者。
按《形勢解》雲所謂抱蜀者,祠器也,則蜀不得訓一。
抱當借為飽,蜀當借為主,猶不注之即幅屬,屬纩之作注纩也。
《春官·司巫》雲:祭祀則共匰主及道布及蒩館。
杜子春雲:書或為蒩館,或為租飽,或曰蒩飽,茅裹肉也。
按杜本訓館為神所館止,租飽當讀為包茅之包,謂以苞茅為神所止之處耳。
言裹肉者失之。
租飽所以止神,主所以依神,皆祠器也,故并言之。
鬼神不言,而人已為之修廟堂,正如人主不言,而民循正也。
尹注《形勢》雲:抱,持也。
蜀,祠器也。
未知抱蜀之平列,亦失之。
《管子·版法解》:聖人法之以覆載萬民,故莫不得其職姓。
按《白虎通》雲:姓者,生也。
人禀天氣所以生者也。
《說文》:姓,人所生也。
職姓猶《書序》所雲别生分類,今人言職分雲爾。
《管子·臣乘馬》:國谷之櫎,一切什九。
《國蓄》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
《注》音古莫反。
《山國軌》以功業直時而櫎之,《注》亦音古莫反。
按櫎皆擴之誤,即彉字。
《注》以彉為??之假借字,故音古莫反。
《說文》:??,度也,民所度居也。
此度雖宅之假借,而??亦自有度誼。
《說文》:??,葬有木??也。
而《考工·輪人》:椁其漆内。
司農《注》:椁者,度兩漆之内相距之尺寸也。
是椁訓??亦訓度,則??之訓為度,亦何不可。
以功業直時而度之,此量度之誼也。
度字本從又,為分寸尺丈引之名,是為度數,引申之則為量度。
??、椁皆訓量度,引申之則亦訓度數。
國谷之??,财之??,謂國谷之度數,财之度數也。
明趙氏本上題櫎音晃,則不知櫎為擴誤。
櫎字,《說文》雲所以幾器,《廣韻》訓兵闌,《吳都賦》房?對櫎,即今之幌字,義皆不可同通矣。
《書·禹貢》馬、鄭、王本荥播既豬。
鄭《注》:荥,沇水溢出河為澤也。
今塞為平地,荥陽民猶謂其處為荥澤播,在其縣東。
《春秋》魯闵公二年:衛侯及狄人戰于荥澤,此其地也。
僞孔作荥波既豬。
《傳》:荥澤波水已成遏豬。
《正義》謂洪水時動成波浪,此時已成遏豬,而以闵二年《傳》作荥澤不名播。
《駁三家撰異》曰:《夏本紀》、漢石經作播。
揚雄《豫州牧箴》亦雲荥播枲漆。
《職方氏》:其浸波溠。
《注》:波,讀為播。
《禹貢》曰:荥播既都。
梅赜蓋因此謂真壁中本作波,其心狡矣。
若《班志》亦作波,此後改也。
江氏《集注》則改作潘,雲:《說文》水部:潘,水名,在河南荥陽。
言在荥陽,則與荥澤同處。
段謂《水經注》引呂忱曰:播水在荥陽。
《字林》本《說文》,正當作潘。
馬、鄭、王謂荥播即荥澤。
許、呂則潘别為一水,與荥為二。
然鄭注《周禮》,分熒洛波溠為四,則注《書》一之,注《周禮》二之矣。
又謂僞孔亦以荥與波為二,非謂波浪。
麟考《地理今釋》雲:《水經》沩水又東,門水出焉。
《注》雲:《爾雅》所謂沩别為波也。
然門水至靈寶縣入河,不豬為澤。
據此說則分荥波為二水,不得合言既豬。
《周禮注》及僞孔皆失之。
若作潘,則雖亦水而非自沩别者,無容緻駁矣。
然播、潘實一也。
《